華文網

判斷抽象概念是否存在的標準是什麼?

經常看到有人討論有神論、無神論、唯心主義、唯物主義,也有人討論科學概念時間、空間是否存在等,我認為,無論是無神論也好,還是唯物主義也好,都只是“觀念”上,帶有明顯主觀的色彩,

或者說這些名詞都是抽象概念,抽象概念如果要確定是否存在,那應該用怎樣的標準來判斷呢?

如果將人和所有生命的特徵進化的“源動力”統一起來,可以認為所有生命進化的源動力來自“感應”能力,這種感應能力是雙向的,即一方面可以感應外部資訊,另一方面,又能對外部產生影響。我認為,這就是“意識”,是所有生命的源動力,他可以對內部產生資訊熵減,同時又能對外部實現物理熵減,

即麥克斯韋妖。

而人的認知,真正起到這個作用的同樣的感應,我稱之為第1類意識。而人類的認知,在第1類意識基礎上,又有第3類意識的再加工,並且又反過來反復被第1類意識再次檢驗,這就是人的經驗認知,人類的經驗認知,

從個體的、最原始的、最直接的經驗,到群體性認可的系統化經驗認知,再到近現代科學,這種模式也是一個進化的過程。

近現代科學,本質上是經驗認知的升級版。人類認知,本質上是基因資訊的升級版。認清這一點很關鍵,很多思想,往往是“截斷”在第3意識內的,即宗教、哲學本體論(世界觀)、以及科學觀念(包括科學概念)等等都是如此。這也是我為什麼一直認為所謂“唯物”、“唯心”、“時間”、“空間”。

。。等等名詞概念沒有探討真實存在的必要。

真實的存在,必須與人有關,而且必須與人類的群體有關,即存在就是群體性的感應資訊。獨立於人的感應以外的所謂存在,如果人的群體感應不到或者個體感應到而群體不認可,可以認為不存在。

這不是哲學思辨,物質演化到高分子物質,逐漸產生了某種能力,也就是麥克斯韋妖那樣的能力,這可以說就是“意識”。

當今很多主流科學家認為所有物質都是意識主體,即泛靈論。那為什麼很多物質並沒有我們看到的“意識”呢?因為它們的意識都是碎片化的、不連續的,這個觀點也是這些主流科學家的觀點。那麼,一定是物質演化中達到了某個臨界點,出現了一種能力,即在亞宏觀結構上具有了和微觀量子能力屬性相似性的特徵。

我認為,“意識”,或者說某種物質具有了使得意識連續性的最原始能力。

俄羅斯量子生物學家普普寧和格瑞爾菲曾經做了一個實驗,發現DNA可以影響光量子。也就是說DNA不僅可以接受光量子,還可以影響光量子自旋,是雙向的互為影響。這符合布裡淵提出的資訊熵理論,麥克斯韋妖就是借助外界的光,同時熵減過程伴隨能量消耗,也具有量子力學上的意識特徵。

這種具有一定時間尺度上可持續的“意識”,即我們今天理解的意識的起源,就是起源於某種高分子物質(如DNA裡的複製酶等)在亞宏觀結構上具有的對微觀量子的雙向性的感應能力。這種直接感應到的意識我稱之為I類意識,也就是無條件反射的意識來源;而貓狗經過訓練可以看到它們具有條件反射意識,我稱之為II類意識;像人不僅僅具有上述兩種意識,其實還具有了在此之上的意識固化基礎上的系統化和工具化,這種,我稱之為III類意識。

這三種意識,都可以認為是某一個巨大“螢幕”的“子螢幕”,即如同零點場理論中說的所有意識主體為同一意識主體,為同一個零點場。人類的意識包含了以上三種形態的全部,而III類意識是人類區別其他動植物的關鍵,III類意識是思維處理的能力,包括邏輯鏈條、記憶整合等。或許III類意識還是一個糾纏量子網路,和宇宙時空糾纏網路相似,甚至他們就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這個糾纏網路具有腦全息特徵,這是腦全息理論起作用的深層次機制,腦全息理論是當今很多科學家比較認可的一個理論。

人類所有的思想和認知,都是來源於“意識”的結果。

查爾默斯1994年對意識研究相關的問題進行了分類,認為存在簡單問題和困難問題。簡單問題可結構化,困難問題不可結構化。可結構化就是能夠用語言或用數位表達,不可結構化就是不能用語言或數位表達。另外,物質的物理屬性一般都可結構化,而物質的現象屬性或內在屬性不可結構化。現在大多科學家都認為意識體驗由某種物質的現象屬性產生,存在不可結構化或不可言說的部分,這就是意識體驗的本質。人類的意識,可以分成兩大類:一種是簡單的可以用語言符號構建的結構化的,另一種是無法用語言符號結構化的。

第一種,可結構化意識的“創造”是人類第一次智力覺醒。語言和符號所表達的人類思想都可以理解為基因資訊的升級版。

科學,是群體性☆禁☆感應資訊的意識工具化,三個關鍵字:群體性、感應資訊、意識工具化。這裡實際上就已經包含了結構化意識工具化部分:感應的工具化,即實驗設備、儀器等等,是近現代科學誕生的關鍵,由伽利略開啟;意識工具化,即形式邏輯,是意識對感應資訊(即經驗認知,經驗認知是人類感應資訊的群體化認可)的可靠性加工,最早由亞里斯多德《工具論》闡述,真正和感應資訊做有效結合,還是在近現代科學時代。可以說,人類第一次智力覺醒,可結構化的內容其實是基因資訊的升級版。

人類抽象概念,即可結構化中的“元素”,如果要判斷其是否真實存在,

第二種,未來不可結構化意識的“創造”將會是人類第二次智力覺醒,人類將會像當年突然開始出現語言和抽象符號一樣,實現智慧形式的新飛躍。不可結構化意識不會像基因資訊、人類認知資訊等模式,就像今天很多人想像的意識上傳到“雲端”,也絕對不會是可結構化那種資訊。

這種具有一定時間尺度上可持續的“意識”,即我們今天理解的意識的起源,就是起源於某種高分子物質(如DNA裡的複製酶等)在亞宏觀結構上具有的對微觀量子的雙向性的感應能力。這種直接感應到的意識我稱之為I類意識,也就是無條件反射的意識來源;而貓狗經過訓練可以看到它們具有條件反射意識,我稱之為II類意識;像人不僅僅具有上述兩種意識,其實還具有了在此之上的意識固化基礎上的系統化和工具化,這種,我稱之為III類意識。

這三種意識,都可以認為是某一個巨大“螢幕”的“子螢幕”,即如同零點場理論中說的所有意識主體為同一意識主體,為同一個零點場。人類的意識包含了以上三種形態的全部,而III類意識是人類區別其他動植物的關鍵,III類意識是思維處理的能力,包括邏輯鏈條、記憶整合等。或許III類意識還是一個糾纏量子網路,和宇宙時空糾纏網路相似,甚至他們就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這個糾纏網路具有腦全息特徵,這是腦全息理論起作用的深層次機制,腦全息理論是當今很多科學家比較認可的一個理論。

人類所有的思想和認知,都是來源於“意識”的結果。

查爾默斯1994年對意識研究相關的問題進行了分類,認為存在簡單問題和困難問題。簡單問題可結構化,困難問題不可結構化。可結構化就是能夠用語言或用數位表達,不可結構化就是不能用語言或數位表達。另外,物質的物理屬性一般都可結構化,而物質的現象屬性或內在屬性不可結構化。現在大多科學家都認為意識體驗由某種物質的現象屬性產生,存在不可結構化或不可言說的部分,這就是意識體驗的本質。人類的意識,可以分成兩大類:一種是簡單的可以用語言符號構建的結構化的,另一種是無法用語言符號結構化的。

第一種,可結構化意識的“創造”是人類第一次智力覺醒。語言和符號所表達的人類思想都可以理解為基因資訊的升級版。

科學,是群體性☆禁☆感應資訊的意識工具化,三個關鍵字:群體性、感應資訊、意識工具化。這裡實際上就已經包含了結構化意識工具化部分:感應的工具化,即實驗設備、儀器等等,是近現代科學誕生的關鍵,由伽利略開啟;意識工具化,即形式邏輯,是意識對感應資訊(即經驗認知,經驗認知是人類感應資訊的群體化認可)的可靠性加工,最早由亞里斯多德《工具論》闡述,真正和感應資訊做有效結合,還是在近現代科學時代。可以說,人類第一次智力覺醒,可結構化的內容其實是基因資訊的升級版。

人類抽象概念,即可結構化中的“元素”,如果要判斷其是否真實存在,

第二種,未來不可結構化意識的“創造”將會是人類第二次智力覺醒,人類將會像當年突然開始出現語言和抽象符號一樣,實現智慧形式的新飛躍。不可結構化意識不會像基因資訊、人類認知資訊等模式,就像今天很多人想像的意識上傳到“雲端”,也絕對不會是可結構化那種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