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關於孔子出生在尼山山洞裡的傳說!

在文化名城曲阜市的東南部30公里處,有一座風光秀麗的群山竣嶺,這便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誕生地——尼山。

古人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尼山則因為曾經在二千五百多年前,

誕生了一位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被歷代君王、百姓尊稱為“萬世之表”、“至聖先師”的孔老夫子而名揚四海,譽滿全球。如果這座山沒有誕生孔子,那誰又能知道呢?

今天我們想談論的是為何孔子會出生在山洞裡呢?孔子的出生有哪些神秘之處呢?一起來看。

根據史料記載還原,故事的梗概大致是這樣的:叔梁紇,也就是孔子的父親,他早先娶魯國貴族施氏為妻,生下九個女兒而無男孩,後又娶一妻生一男孩,名叫孟皮,字為伯尼,因腳部有先天殘疾,而不能接班繼位。叔梁紇自歎命運不佳,到60多歲己是晚年時節,再到尼山東側的顏母莊村向顏家求婚。當時顏家有三個女兒,年芳只有17歲的三女兒顏征在卻欣然同意,

嫁給了叔梁紇。

相傳顏征在與叔梁紇結合之後不久,便懷有身孕,叔梁紇望子心切,夫妻二人天天去尼丘山前祈禱,企望早生貴子。一天,兩人又到尼山祈禱,突然,空中出現一隻麒麟緩緩而下,吐掉口銜玉帛,正好落在叔梁紇手中,而麒麟卻又入雲中飄然而去。叔梁紇手捧玉帛定神一看,只見上面寫有:“奎星下凡,振興于周。”他朝天上一看,烏雲密佈,二龍盤旋。那雲間有一仙翁說道:“天感生聖人,

故降以和樂。”頓時上空響起了祥和動人的音樂之聲。

正在此時,顏征在說道:“要是咱周圍的棗刺朝下不紮人就好了。”話音剛落,附近的棗刺果然全部朝下長了。從此以後,孔子出生地的野草便成為紅草坡,生長茂盛,這裡的棗刺也都是往下生長,

直至今日仍是如此。隨後,一隻鳳凰落在了顏征在身邊,幾分鐘後就飛走了,鳳凰飛走後顏征在就懷孕了,並在尼山的一個山洞裡生下了孔子。

孔子出生以後,夫婦倆一看雖然是個男孩,可是長相卻奇醜,頂如反盂,中低周高,面有七露,鼻露孔,嘴露齒,雙眼露眸,雙耳露輪。顏母和叔梁紇看到孔子這副模樣,連聲歎息,直嫌孩子太醜陋,便把孔子丟棄在紅草坡邊的24棵柏樹下。

當他們夫妻二人走後,從山上下來一隻母虎,將孔子銜入山洞之中,並為他哺乳餵養,精心看護。由於洞內熱不透風,當孔子悶熱難耐之時,卻從遠處飛來一隻老鷹停在洞口,張開翅膀,為孔子扇風納涼。這就是民間一直流傳至今的孔子是“鳳生、虎養、鷹打扇”的美麗傳說。尼山夫子洞也從此成為聞名世界的風水寶地。

自孔子死後的第二年,魯哀公便設孔廟;兩漢以後,孔子的思想越來越受統治者的重視,地位越來越高,歷代帝王不斷對孔廟進行重建和擴建。在孔子死後的2000多年間,大陸各地興建數以千計的孔廟,孔子受到帝王格外的推崇和尊敬,儒者也無不以瞻仰孔子聖容為榮。但是,孔廟讓人看到的孔子儼然是“神”,而不是人,在夫子洞中,孔子就只是一個平民,與百姓的距離更接近,孔子思想可能更容易為人所理解。

由於孔子出生在這裡,歷朝歷代累積建造了尼山完整的孔廟建築群。整個古樸的建築群就位於尼山主峰東麓山腰的蒼松翠柏之中。隨著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的廣為傳播,影響日益深遠,孔子也逐漸得到歷代朝廷官吏和文人墨客的敬重。為了表達對孔子的敬仰之情,歷代朝廷官吏對孔子的誕生地尼山孔廟,也在進行不斷的擴建和修繕。

從唐、宋、元、明、清,歷經兩千多年的蒼桑歲月,雖然朝廷幾經更迭變換,歷經無數兵災戰亂,尼山孔廟也曾經有過興衰起伏,可是歷代當權朝廷官吏都始終對尼山孔廟的興建和保護情有獨鍾,關愛倍至,不斷加以擴建完善。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等幾代皇帝都親撥專款,對尼山孔廟予以整修,因此才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和氣勢。

尼山孔廟建築群依山勢地形而建,占地1100餘畝。前後、左右、上下,共分九組院落,殿、堂、虎、門等81間,周繞紅垣,高低有差,錯落有致,古柏老檜,蓊鬱蔥蔥。廟內外有元代以來石碑十數幢。

值得一提的是,尼山孔廟的第二道大門名曰“大成門”的門東南懸崖處,建有一座四角涼亭,亭內懸豎匾一方,上書金字“觀川亭”。相傳是孔子當年曾在此觀看五川匯流之處。《論語'子罕》雲:“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句聞名於世的名言正是孔子在此發出的。意思是孔子感歎光陰如流水,不分晝夜的流逝著,感歎人生的苦短。1336年,元朝皇帝在此專門建立觀川亭,以示紀念。從此,前來參拜孔子聖人的遊客,都爭相站立於亭上,居高臨下,觀覽滔滔五川之匯流,領略孔子思想之境界,感受光陰流逝的意境,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說了這麼多,觀瀾了這麼多風景和建築群,總之都跟孔子及其身世有關,說白了,這一切都是由於孔子才被人們所銘記和發揚光大的。如果沒有孔子,沒有孔子偉大思想的遠播,估計到現在還是一片荒山和幾條黑水河呢?

孔子的思想越來越受統治者的重視,地位越來越高,歷代帝王不斷對孔廟進行重建和擴建。在孔子死後的2000多年間,大陸各地興建數以千計的孔廟,孔子受到帝王格外的推崇和尊敬,儒者也無不以瞻仰孔子聖容為榮。但是,孔廟讓人看到的孔子儼然是“神”,而不是人,在夫子洞中,孔子就只是一個平民,與百姓的距離更接近,孔子思想可能更容易為人所理解。

由於孔子出生在這裡,歷朝歷代累積建造了尼山完整的孔廟建築群。整個古樸的建築群就位於尼山主峰東麓山腰的蒼松翠柏之中。隨著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的廣為傳播,影響日益深遠,孔子也逐漸得到歷代朝廷官吏和文人墨客的敬重。為了表達對孔子的敬仰之情,歷代朝廷官吏對孔子的誕生地尼山孔廟,也在進行不斷的擴建和修繕。

從唐、宋、元、明、清,歷經兩千多年的蒼桑歲月,雖然朝廷幾經更迭變換,歷經無數兵災戰亂,尼山孔廟也曾經有過興衰起伏,可是歷代當權朝廷官吏都始終對尼山孔廟的興建和保護情有獨鍾,關愛倍至,不斷加以擴建完善。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等幾代皇帝都親撥專款,對尼山孔廟予以整修,因此才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和氣勢。

尼山孔廟建築群依山勢地形而建,占地1100餘畝。前後、左右、上下,共分九組院落,殿、堂、虎、門等81間,周繞紅垣,高低有差,錯落有致,古柏老檜,蓊鬱蔥蔥。廟內外有元代以來石碑十數幢。

值得一提的是,尼山孔廟的第二道大門名曰“大成門”的門東南懸崖處,建有一座四角涼亭,亭內懸豎匾一方,上書金字“觀川亭”。相傳是孔子當年曾在此觀看五川匯流之處。《論語'子罕》雲:“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句聞名於世的名言正是孔子在此發出的。意思是孔子感歎光陰如流水,不分晝夜的流逝著,感歎人生的苦短。1336年,元朝皇帝在此專門建立觀川亭,以示紀念。從此,前來參拜孔子聖人的遊客,都爭相站立於亭上,居高臨下,觀覽滔滔五川之匯流,領略孔子思想之境界,感受光陰流逝的意境,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說了這麼多,觀瀾了這麼多風景和建築群,總之都跟孔子及其身世有關,說白了,這一切都是由於孔子才被人們所銘記和發揚光大的。如果沒有孔子,沒有孔子偉大思想的遠播,估計到現在還是一片荒山和幾條黑水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