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對《劉備白帝城托孤》理解

“章武三年春(西元223年),先主于永安病篤,召亮于成都,

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白帝城托孤是《三國演義》中劉備在與東吳的大戰失敗後,在白帝城病危,將諸葛亮招到白帝城,將兒子也就是後主劉禪託付給諸葛亮的歷史典故。

《三國志》中記載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

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劉備病逝後諸葛亮更加感激涕零,絲毫沒有篡位的野心,鞠躬盡瘁北伐最終病逝五丈原。

後世人基本離不開三種含義解讀:

第一、劉備白帝城托孤就是讓眾人知道。可能當時劉備的病床外埋伏了刀斧手,劉備在等著諸葛亮的答覆。雖然“均可自取”,但是諸葛亮卻回復“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第二、劉備事先已經知道諸葛亮將作出何種回應。

東漢末年,時人很看重名聲,諸葛亮更是如此。如果諸葛亮後來心懷心懷篡逆或試圖篡逆,則很可能召來天下指責謾駡,那麼輿論將對諸葛亮很不利。

第三、劉備這是以退為進。劉備病逝前,在召見諸葛亮的同時也召見尚書令李嚴,在任命諸葛亮為“輔命大臣”的同時也讓李嚴“同為顧命”。劉備的選擇很簡單,畢竟諸葛亮的口頭承諾的作用實在有限,

於是他想到了用李嚴與諸葛亮保持著制衡。

事實上我認為是第四種解釋,首先君可自取的意思,也許是說諸葛亮可以另立劉備其他兒子當蜀漢的皇帝,不是說讓位與他,古時候講究(名不正則言不順)禮法,再者都說劉備是偽君子,試問能偽裝一生的人,難道稱不上君子嗎?在者我覺得劉備是真心真意託付諸葛亮的,只是我們習慣將任何事情看作有目的,真心其實很簡單,

沒有太多解釋。

本文純屬個人意見,不代表歷史真實,幾千年後的人如何能夠瞭解幾千年前的人真是想法。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