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十九大代表風采」蔣乙嘉:讓鄉親們過上令城裡人羡慕的好日子

按照黨章規定和中央統一部署,全國40個選舉單位選舉產生了2287名黨的十九大代表。他們將帶著全黨囑託,肩負神聖使命,光榮地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党的十九大代表是共產黨員中的優秀分子,

具有先進性和廣泛代表性,他們中很多是來自生產和工作第一線、在各行各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模範黨員。

今天我們一起瞭解下遂寧市出席黨的十九大代表中黨員代表蔣乙嘉的先進模範事蹟。

【感言】

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

是榮譽更是責任。

作為一名來自基層的代表,感覺肩上的擔子更重,要自我加壓推進村裡各項工作的開展,擼起袖子加油幹,以新的業績、新的面貌、新的氣象,為黨的十九大的勝利召開,拿出拱市聯村一份實實在在的成績單。

同時,我一定會做好代言人,把大家的期盼帶到會上。

——蔣乙嘉

蔣乙嘉(左三)正在為村優秀種植大戶講解千葉佛蓮的生長—產出相關過程

9月9日,蓬溪縣千葉佛蓮文化藝術節在拱市聯村舉行,千葉佛蓮蜜、拱市大米、仙桃等特色產品讓遊客們大飽口福。而在10年前,這裡地貧人密,是靠天吃飯的“旱山村”,身家數千萬的蔣乙嘉放棄事業,回到生於斯長於斯的家鄉,拿出1600萬家產為村裡修路、造渠、發展產業,經十餘年發展讓原本貧瘠的村莊變成“川中小華西”。

拱市聯村黨委書記蔣乙嘉曾許下承諾:一個人活著,要有夢想、有目標。

“讓鮮花開滿村莊、讓土地充滿希望,讓鄉親們過上城裡人都羡慕的好日子!”蔣乙嘉說。此次舉辦千葉佛蓮文化節就是要增加村民的收入,旨在將拱市聯村建成中國現代農業的4A級景區,做大做強蓬溪縣的鄉村特色旅遊。

蔣乙嘉正在幫助農戶插秧

圓夢想:出資千萬家財完善村裡基礎設施發展產業

拱市村,距蓬溪縣城25公里,這裡溝壑縱橫,地貧人密,是靠天吃飯的“旱山村”。1959年3月,蔣乙嘉出生於這個偏遠貧窮的山村。因家中姊妹眾多,幼時蔣乙嘉常穿一身滿是補丁的破爛衣衫,光腳丫奔跑在泥坑遍地的山間小徑。艱辛和磨難的生活給蔣乙嘉留下深刻的童年烙印,12歲那年他便許下承諾:一定要改變家鄉的面貌。

由蔣乙嘉擔任聯村黨委書記,將拱市村周邊5個村納入共同管理

蔣乙嘉1978年參軍入伍,1997年退伍復員。他當過搬運工、做過小買賣、開過洗煤場、經營過食品和物流配送等,還將自己的生意從東北發展到內蒙古和北京。通過多年艱辛創業,他成為身家數千萬的企業家。

窮山溝裡飛出金鳳凰。蔣乙嘉成功後沒忘記兒時的夢想,他在利用一切機會給家鄉做貢獻,忙著捐錢和獻物,然而父親的一封家書讓他下定決心放棄如日中天的事業回家。那次蔣父重病,他寫信給蔣乙嘉,由於父親不識字,就在紙上畫下一棵大樹。蔣乙嘉明白父親的用意。“他是讓我葉落歸根,回報鄉梓。”蔣乙嘉回憶說。

2007年,蓬溪縣委“人才雙引”工程負責人趕到蔣乙嘉在北京的辦公室對他說:“乙嘉,我們希望你能回鄉投資,帶領鄉親們一起脫貧致富奔小康!”蔣乙嘉重拾兒時的夢想,轉讓了北京公司的股份,帶著全部家當1300萬元現金回鄉。回家後,他為建設拱市村的道路、水渠等基礎設施,還勸妻子把北京、長春的兩套住房變賣成300萬元現金,全部用來支援其家鄉的建設。沒了住房,妻兒只得搬回長春同岳父母一起住。他個人先後出資1600余萬元,完善村裡基礎設施、發展產業,帶領鄉親們積極建設“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麗新村。

看變化:昔日窮山村十餘年變身“川中小華西”

據蔣乙嘉回憶,他剛回鄉時的拱市村一窮二白,全村11個組1719人,1277畝耕地,人多地少,交通不暢,資訊閉塞,農業產業幾乎為零……要如何改變家鄉面貌?蔣乙嘉經過數月調研後,與村委共同商討出臺《拱市新村十年全域規劃》並一起制定:三年打基礎、四年強產業、五年建新村的鄉村發展目標。

當時拱市村只有一條泥濘山路連接外界場鎮,蔣乙嘉出資492.7萬元,新建通鎮公路、環山公路、上坡生產梯道等水泥公路33公里。為解決村民用水緊缺問題,他出資160余萬元,啟動拱市村農田水利工程改造專案,徹底解決村裡生活和發展用水。為豐富村民的文化娛樂生活,蔣乙嘉斥資800余萬元,修建面積達4000余平米的拱市聯村黨群服務中心。

針對農村多為老弱病殘實際情況,由村黨組織牽頭成立結對幫扶小組,村幹部為小組長對老弱病殘等農戶進行精准幫扶

修公路、建水利、調結構、抓產業……蔣乙嘉將自己創業所得1600多萬元全部投進這窮山溝,不斷讓拱市村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

拱市村的村民在蔣乙嘉帶領下,經10餘年的艱苦奮鬥,原本貧瘠的窮山村變得山清水秀、道路遷陌眾橫、村莊綠樹成蔭,鄉間小徑亮起太陽能路燈,家家戶戶修起小洋樓,房前停泊各類小轎車,村民人均收益翻了幾番,家中的自來水、天然氣,寬頻、高清電視等都有了。拱市村的快速蛻變也為小山村贏得“川中小華西”的讚譽。

蔣乙嘉說,現在村裡人的生活好起來了,需要更高的發展平臺。為助推全村經濟發展,蔣乙嘉投資創辦四川力世康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由村黨支部牽頭依靠“公司+農戶+合作社”方式,建立起土地流轉合作社、產業發展專業合作社、農機合作專業合作社,實施村“兩委”引導,金融支持,最終讓每個村民都富起來,讓村民過上令城裡人羡慕的好日子。拱市村的村民人均純收入從2000元增至7152元,村裡近9成村民搬進新樓房,約50戶人家買了新車,成了遠近聞名的“興業、家富、村美、人和”的幸福美麗新村。

論責任:黨員更應把責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一個人富不算富,一個村富不算富,我要讓更多鄉親一起富起來。”在蔣乙嘉的心中,這是檢驗拱市村的村民達到富裕的最佳標準。經蓬溪縣委支持,拱市村周邊的5個村合併成立拱市聯村,由蔣乙嘉擔負起聯村的脫貧致富工作。

擔任聯村黨委書記後的蔣乙嘉曾表示:“感覺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但共產黨員要把責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他以聯村黨委為紐帶,探索出“七聯七帶”發展模式,充分發揮區域聯動和帶動作用,打造“拱市聯村產業示範群”,著力發展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和標準化生產,建立全域立體生態農業產業帶。與此同時,蔣乙嘉還按照“重特色、出精品、創品牌、增效益”的發展思路,在拱市聯村形成以“一種中藥材,兩朵特色蓮花,三樣綠色經果林產品”的經濟發展形態。優質核桃、柚子、千葉佛蓮、拱市村大米、蓬溪仙桃等一大批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成為蓬溪的新“名片”。如今,拱市聯村的農業總產值達1200多萬元,實現了人均增收2000元,帶領周邊2萬餘名群眾脫貧致富。

去年10月,蔣乙嘉到北京參加2016年全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他獲得了全國首屆脫貧攻堅奮進獎,他是四川全省唯一一名入選獲得該項獎勵的基層扶貧幹部。

今年1月22日,拱市聯村是全省首個舉辦鄉村春晚的村,這屆“村晚”活動吸引周邊8個村3000餘人觀看。兩個月後,2017蓬溪旅遊文化節暨拱市聯村首屆桃花文化旅遊節在拱市聯村舉行,北京、成都、重慶等地數萬名遊客來此尋芳賞景。9月9日,蓬溪縣首屆佛蓮文化節進行時,拱市聯村的千葉佛蓮、千葉佛蓮蜜、仙桃等一批拱市聯村產品成為遊客愛不釋手的美味。

雖然蔣乙嘉為村裡的發展豪擲千金,但他對自己很“吝嗇”,經常穿的衣服就是一件襯衣、一條休閒褲和一雙登山鞋。他回鄉後也沒興建房產,而是住在黨群服務中心30平方米的單間內。而他的個人生活十分簡樸,吃飯也是一碗米飯加泡菜就能湊合一頓。蔣乙嘉認為,共產黨員不應計較個人得失,而應心存共富目標。“我堅信,有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有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和支持,我將義無反顧,繼續帶領全村父老鄉親脫貧致富奔小康,讓土地充滿希望,讓鮮花開滿村莊,拱市聯村的明天會更好。”蔣乙嘉說。

窮山溝裡飛出金鳳凰。蔣乙嘉成功後沒忘記兒時的夢想,他在利用一切機會給家鄉做貢獻,忙著捐錢和獻物,然而父親的一封家書讓他下定決心放棄如日中天的事業回家。那次蔣父重病,他寫信給蔣乙嘉,由於父親不識字,就在紙上畫下一棵大樹。蔣乙嘉明白父親的用意。“他是讓我葉落歸根,回報鄉梓。”蔣乙嘉回憶說。

2007年,蓬溪縣委“人才雙引”工程負責人趕到蔣乙嘉在北京的辦公室對他說:“乙嘉,我們希望你能回鄉投資,帶領鄉親們一起脫貧致富奔小康!”蔣乙嘉重拾兒時的夢想,轉讓了北京公司的股份,帶著全部家當1300萬元現金回鄉。回家後,他為建設拱市村的道路、水渠等基礎設施,還勸妻子把北京、長春的兩套住房變賣成300萬元現金,全部用來支援其家鄉的建設。沒了住房,妻兒只得搬回長春同岳父母一起住。他個人先後出資1600余萬元,完善村裡基礎設施、發展產業,帶領鄉親們積極建設“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麗新村。

看變化:昔日窮山村十餘年變身“川中小華西”

據蔣乙嘉回憶,他剛回鄉時的拱市村一窮二白,全村11個組1719人,1277畝耕地,人多地少,交通不暢,資訊閉塞,農業產業幾乎為零……要如何改變家鄉面貌?蔣乙嘉經過數月調研後,與村委共同商討出臺《拱市新村十年全域規劃》並一起制定:三年打基礎、四年強產業、五年建新村的鄉村發展目標。

當時拱市村只有一條泥濘山路連接外界場鎮,蔣乙嘉出資492.7萬元,新建通鎮公路、環山公路、上坡生產梯道等水泥公路33公里。為解決村民用水緊缺問題,他出資160余萬元,啟動拱市村農田水利工程改造專案,徹底解決村裡生活和發展用水。為豐富村民的文化娛樂生活,蔣乙嘉斥資800余萬元,修建面積達4000余平米的拱市聯村黨群服務中心。

針對農村多為老弱病殘實際情況,由村黨組織牽頭成立結對幫扶小組,村幹部為小組長對老弱病殘等農戶進行精准幫扶

修公路、建水利、調結構、抓產業……蔣乙嘉將自己創業所得1600多萬元全部投進這窮山溝,不斷讓拱市村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

拱市村的村民在蔣乙嘉帶領下,經10餘年的艱苦奮鬥,原本貧瘠的窮山村變得山清水秀、道路遷陌眾橫、村莊綠樹成蔭,鄉間小徑亮起太陽能路燈,家家戶戶修起小洋樓,房前停泊各類小轎車,村民人均收益翻了幾番,家中的自來水、天然氣,寬頻、高清電視等都有了。拱市村的快速蛻變也為小山村贏得“川中小華西”的讚譽。

蔣乙嘉說,現在村裡人的生活好起來了,需要更高的發展平臺。為助推全村經濟發展,蔣乙嘉投資創辦四川力世康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由村黨支部牽頭依靠“公司+農戶+合作社”方式,建立起土地流轉合作社、產業發展專業合作社、農機合作專業合作社,實施村“兩委”引導,金融支持,最終讓每個村民都富起來,讓村民過上令城裡人羡慕的好日子。拱市村的村民人均純收入從2000元增至7152元,村裡近9成村民搬進新樓房,約50戶人家買了新車,成了遠近聞名的“興業、家富、村美、人和”的幸福美麗新村。

論責任:黨員更應把責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一個人富不算富,一個村富不算富,我要讓更多鄉親一起富起來。”在蔣乙嘉的心中,這是檢驗拱市村的村民達到富裕的最佳標準。經蓬溪縣委支持,拱市村周邊的5個村合併成立拱市聯村,由蔣乙嘉擔負起聯村的脫貧致富工作。

擔任聯村黨委書記後的蔣乙嘉曾表示:“感覺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但共產黨員要把責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他以聯村黨委為紐帶,探索出“七聯七帶”發展模式,充分發揮區域聯動和帶動作用,打造“拱市聯村產業示範群”,著力發展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和標準化生產,建立全域立體生態農業產業帶。與此同時,蔣乙嘉還按照“重特色、出精品、創品牌、增效益”的發展思路,在拱市聯村形成以“一種中藥材,兩朵特色蓮花,三樣綠色經果林產品”的經濟發展形態。優質核桃、柚子、千葉佛蓮、拱市村大米、蓬溪仙桃等一大批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成為蓬溪的新“名片”。如今,拱市聯村的農業總產值達1200多萬元,實現了人均增收2000元,帶領周邊2萬餘名群眾脫貧致富。

去年10月,蔣乙嘉到北京參加2016年全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他獲得了全國首屆脫貧攻堅奮進獎,他是四川全省唯一一名入選獲得該項獎勵的基層扶貧幹部。

今年1月22日,拱市聯村是全省首個舉辦鄉村春晚的村,這屆“村晚”活動吸引周邊8個村3000餘人觀看。兩個月後,2017蓬溪旅遊文化節暨拱市聯村首屆桃花文化旅遊節在拱市聯村舉行,北京、成都、重慶等地數萬名遊客來此尋芳賞景。9月9日,蓬溪縣首屆佛蓮文化節進行時,拱市聯村的千葉佛蓮、千葉佛蓮蜜、仙桃等一批拱市聯村產品成為遊客愛不釋手的美味。

雖然蔣乙嘉為村裡的發展豪擲千金,但他對自己很“吝嗇”,經常穿的衣服就是一件襯衣、一條休閒褲和一雙登山鞋。他回鄉後也沒興建房產,而是住在黨群服務中心30平方米的單間內。而他的個人生活十分簡樸,吃飯也是一碗米飯加泡菜就能湊合一頓。蔣乙嘉認為,共產黨員不應計較個人得失,而應心存共富目標。“我堅信,有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有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和支持,我將義無反顧,繼續帶領全村父老鄉親脫貧致富奔小康,讓土地充滿希望,讓鮮花開滿村莊,拱市聯村的明天會更好。”蔣乙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