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秋節,國慶日,重陽節,耶誕節,這麼多節日你能分得清嗎?

記得小時候,每到過年的時候,家裡的大人除了採購年貨,還都要買一份月份日曆牌掛到家裡最顯眼的地方。月份牌上除了有日曆節日以及今日不宜動土、明日不宜出行等等的黃曆之外,

還會印上一些生活小常識、笑話、歷史典故、成語故事等等,那時候沒什麼書籍,電視也少,新買回來的月份牌兄弟姐妹好幾個人都要當做一份百科全書看上好長時間。當然,月份牌最重要的功能是查看離春節還有幾天,什麼時候才能吃上好東西、穿上新衣服、拿到壓歲錢。

現在,月份牌幾乎沒有了,被商家作為促銷手段的掛曆、檯曆有時會拿到家裡好幾本,可是放到桌子上、掛到牆上也看的很少,新年沒過幾天可能就會嫌棄它們礙事被當作廢品丟掉。現在我們都看手機,這不,前一陣兒為了看看什麼時候過中秋,隨便翻看了一下手機日曆,發現近期的節日節氣還真不少:9月5日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9月7日白露,

9月23日秋分,10月4日中秋(農曆八月十五),10月8日寒露,10月23日霜降,10月29日重陽(農曆九月初九)。這麼多的節日節氣到底都是怎麼一回事,像我這樣自認為有些歷史文化知識的也不能一一說清楚,所以今天查了好多資料,給大家捋一捋。

我們現在所過的節日有四大類。

1、第一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比如農曆正月初一是春節,正月十五是元宵節要吃元宵也叫湯圓、還要鬧花燈。二月初二是龍抬頭,表示春天到了,像冬眠的蛇都要醒來,這一天忌吃麵條。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人士屈原,這一天前後要吃粽子、劃龍舟。七月初七是七夕節,相傳是牛郎織女在這一天鵲橋相會,這個節日也叫乞巧節,從西方情人節進入中國後七夕節也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

七月十五是中元節,是回家燒紙上墳祭祀祖先的日子,回不去的遊子往往會在夜晚的大路邊燒紙祭奠親人。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大家一般都比較熟悉不再贅述。九月初九重陽節也叫老人節,這一天是登高望遠的節日。臘月初八是臘八節,這一天是祭祖的日子,要喝八寶粥。

以上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民族節日,一般都以農曆日期為准。這裡還有一個例外——清明節實際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但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很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2、第二類是建國前後的一些重要紀念日以及新設立的節日。

這些節日有3月12日植樹節,3月15日消費者權益保護日,5月4日青年節是為了紀念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青年學生愛國運動。7月1日建黨節是為了紀念1921年7月黨的誕生紀念日。8月1日是建軍節,是為了紀念1927年8月1日的我黨領導的南昌起義,這一天被視為我們党所領導的人民軍隊誕生的日子。9月10日的教師節,教師節是在1985年才設立的,據說當時選擇這個日子是因為此前此後的節日較少,並沒有特別的紀念意義。10月1日國慶日是為了紀念1949年10月1日我們的新中國成立的日子。這些節日均以西元紀年,不按農曆。

3、第三類是我國在建國前後借鑒、逐步引進的國際、外國節日。

比如元旦為西曆新年,2月14日情人節,3月8日國際勞動婦女節,4月1日愚人節,5月1日國際勞動節,6月1日國際兒童節,6月份的父親節,9月份的母親節。12月25日是耶誕節,是為了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此前一日也即12月24日晚被稱為平安夜。這些節日中像三八節、勞動節、兒童節是參考國際慣例引進的,其他的西洋節日則是在改革開放後逐步由市場商業活動推動興起的。

4、第四類則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

我們上小學的時候都背過24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為了便於農業生產活動而制定的,在農曆中表示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比如我們熟悉的芒種日前後就該收割麥子了。二十四節氣依次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在這些節氣中,像清明、冬至已經成為了民族傳統節日,比如冬至日我們都習慣吃餃子安耳朵。

5、我國的法定假日有哪些

現在,我國的法定假日有元旦、春節、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中秋節、國慶日。其中清明節、端午節於2008年為了彰顯民族節日的位置開始成為法定假日,當時放假1天,從2014年開始增加為3天。

看完了這些,你應該多少明白了些吧?什、什、什、什麼?還不太明白?好吧,被你打敗了,下次再一一細說吧。

3月15日消費者權益保護日,5月4日青年節是為了紀念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青年學生愛國運動。7月1日建黨節是為了紀念1921年7月黨的誕生紀念日。8月1日是建軍節,是為了紀念1927年8月1日的我黨領導的南昌起義,這一天被視為我們党所領導的人民軍隊誕生的日子。9月10日的教師節,教師節是在1985年才設立的,據說當時選擇這個日子是因為此前此後的節日較少,並沒有特別的紀念意義。10月1日國慶日是為了紀念1949年10月1日我們的新中國成立的日子。這些節日均以西元紀年,不按農曆。

3、第三類是我國在建國前後借鑒、逐步引進的國際、外國節日。

比如元旦為西曆新年,2月14日情人節,3月8日國際勞動婦女節,4月1日愚人節,5月1日國際勞動節,6月1日國際兒童節,6月份的父親節,9月份的母親節。12月25日是耶誕節,是為了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此前一日也即12月24日晚被稱為平安夜。這些節日中像三八節、勞動節、兒童節是參考國際慣例引進的,其他的西洋節日則是在改革開放後逐步由市場商業活動推動興起的。

4、第四類則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

我們上小學的時候都背過24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為了便於農業生產活動而制定的,在農曆中表示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比如我們熟悉的芒種日前後就該收割麥子了。二十四節氣依次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在這些節氣中,像清明、冬至已經成為了民族傳統節日,比如冬至日我們都習慣吃餃子安耳朵。

5、我國的法定假日有哪些

現在,我國的法定假日有元旦、春節、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中秋節、國慶日。其中清明節、端午節於2008年為了彰顯民族節日的位置開始成為法定假日,當時放假1天,從2014年開始增加為3天。

看完了這些,你應該多少明白了些吧?什、什、什、什麼?還不太明白?好吧,被你打敗了,下次再一一細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