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天下會|菲律賓民眾漸親華、猶戀美,中菲雙贏關係該如何進階

自去年6月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上臺以來,中菲關係改善迅速,美菲關係似乎一落千丈。事實是否如此?中菲美三國之間的戰略關係,如今是個什麼狀況和態勢?是中菲在“雙贏”,

美菲關係美國在“輸”,還是不能以“輸贏”論斷?

近日,以民意調查著稱的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發佈了今年2-3月在菲律賓進行的一項議題廣泛的問卷調查的結果,囊括了菲律賓內政外交的方方面面,其中不乏涉及中菲美三邊關係。

2014年以後,菲對華好感率開始止跌回升。

視覺中國 資料

菲民眾對華政策認知的大逆轉

最有意思的發現是,菲律賓民眾對中美認知的差距正在縮小。

菲律賓是親美的國家,這一事實是無可置疑的。2015年,奧巴馬任美國總統時,高達92%的菲民眾對美國有好感。兩年後,特朗普上臺,菲對美好感率下降,但仍維持在78%的高點。因為特朗普上臺而對美好感率下降,這是世界大部分國家的普遍趨勢,菲律賓並非特例。

但是,78%的好感率仍輕易地使菲律賓維持著親美國家的地位。

這從很大程度上說明,即便菲律賓官方的對美政策發生巨變,菲民眾親美的態度並不必然隨著官方政策的變化而變化。菲社會親美的傾向有著強大的歷史、文化和戰略根源。如果說,從整體來講,菲律賓對美國這個前殖民主義宗主國是“愛恨交加”,那麼“愛”似乎總是要高於“恨”。

與此同時,菲律賓對華好感並沒有明顯上升。

2015年,菲民眾對華好感率是54%;2017年是55%,基本沒有變化。更長時段的菲對華好感率的演變趨勢很有意思,其背後的驅使因素值得研究。從2002的63%到2014年的38%,菲對華好感率一直都在下降之中;其中2013到2014年下降最快,從48%降到了38%。2014年以後,菲對華好感率開始止跌回升,從2014年的38%上升到2015年的54%再上升到2017年的55%。目前菲民眾對華好感率還沒有回升到2002年的63%的高度。

相對于對華好感率,變化較大的是在對中美經濟實力的認知上。

2015年,66%的菲民眾認為美國是世界頭號經濟大國,當時只有14%的人認為中國是頭號經濟強國。兩年後,認為美國是頭號經濟大國的民眾已經下降到49%,而認為中國是頭號經濟大國的則上升到了25%。

最重要的變化則在菲民眾對華政策的認知上。菲律賓對華政策的重點,應該是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爭端,還是發展互惠互利的經濟關係?這無疑是菲外交的一個核心問題。

2015年,認為重點應是經濟合作的菲民眾的比重(43%)與認為重點應是領土爭端的菲民眾的比重基本持平(41%)。但是,到了2017看,這一比率有了巨大變化。現在,67%的菲民眾認為菲律賓應該把對華政策重點放在經濟合作上,而只有28%的人認為重點應是領土爭端。

中菲關係“雙贏”如何影響菲民眾

怎麼解釋這種對中國來講極為正面的變化?

任何民意必然受到當下局勢的影響。2015年的中菲關係還經受著前幾年南海動盪的考驗,菲民眾當然對領土爭端極為關心。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隨著杜特爾特總統採取對華友好合作的新政策,中菲南海爭端降溫,菲律賓因此認為此類爭端不應是對華政策的重心,新的重點應是開展與中國的經濟合作。這說明,中國在杜特爾特上臺後採取的對菲政策是成功的。杜特爾特雖然無法改變菲社會整體的親美傾向,但卻能對菲短期的外交重點和民意認知施加決定性影響。

與此相關,雖然也有部分菲律賓民眾認為中國是菲律賓的威脅,但這已經不是迫切的問題。菲民眾認為菲律賓面對的頭號威脅是以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為代表的恐怖主義(70%),其次是全球變暖(65%)和網路襲擊(64%)。這說明中國完全可以在反恐以及其他與菲安全密切相關的領域與菲律賓尋找共同利益。一旦在保障這些共同利益領域上的合作取得成果,菲民眾對中國的觀感還會進一步發生正向的變化。

從以上調查結果來看,中菲關係自杜特爾特上臺之後,確實在朝著“雙贏”的方向發展,但這是否意味著美國在“輸”呢?

如何打好中菲關係發展的社會基礎

去年10月訪華,杜特爾特宣佈要“脫離”菲美軍事同盟,讓美國人驚出一聲冷汗。但在將近90%的民眾親美的情況下“脫美”絕非易事,杜特爾特也不得不對包括菲軍隊在內的親美勢力作出妥協,“脫美”一說終究是“雷聲大雨點小”。最近,由於美軍幫助菲政府在南部反恐,美菲關係反而有所走近,杜特爾特也不得不感謝美國了。

杜特爾特大概是冷戰後菲律賓最“厭美”、“惡美”的總統了。即便如此,根據皮尤的調查,在他執政8個月後,仍有高達75%的菲民眾認為美菲同盟是件好事。即便是在少數對美並無好感的菲民眾中,也有高達63%的人認為給美國提供軍事基地對菲律賓來講事件好事。而且,不少菲民眾對美國為其提供安全保護的承諾很有信心,這種“美國會在關鍵時候保護我們”的信念,應該是菲社會親美者眾多的一個重要根源。

皮尤的這次調查,雖然並不必然可靠,但也可使中國增強對當前中菲關係良性發展態勢的信心。繼續保持這種態勢,落實中菲關係的雙贏,無疑應是未來中國政策的方向。杜特爾特是去年以來中菲關係突破性改善的關鍵因素,但他只有六年的任期。如何在他剩下的四年任期內打好下一階段中菲關係發展的根基,特別是中菲關係長期發展的社會基礎,是一個牽涉到中國的東南亞和南海政策的頗具戰略性的問題。

(作者是中國南海研究院兼職教授)

菲民眾當然對領土爭端極為關心。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隨著杜特爾特總統採取對華友好合作的新政策,中菲南海爭端降溫,菲律賓因此認為此類爭端不應是對華政策的重心,新的重點應是開展與中國的經濟合作。這說明,中國在杜特爾特上臺後採取的對菲政策是成功的。杜特爾特雖然無法改變菲社會整體的親美傾向,但卻能對菲短期的外交重點和民意認知施加決定性影響。

與此相關,雖然也有部分菲律賓民眾認為中國是菲律賓的威脅,但這已經不是迫切的問題。菲民眾認為菲律賓面對的頭號威脅是以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為代表的恐怖主義(70%),其次是全球變暖(65%)和網路襲擊(64%)。這說明中國完全可以在反恐以及其他與菲安全密切相關的領域與菲律賓尋找共同利益。一旦在保障這些共同利益領域上的合作取得成果,菲民眾對中國的觀感還會進一步發生正向的變化。

從以上調查結果來看,中菲關係自杜特爾特上臺之後,確實在朝著“雙贏”的方向發展,但這是否意味著美國在“輸”呢?

如何打好中菲關係發展的社會基礎

去年10月訪華,杜特爾特宣佈要“脫離”菲美軍事同盟,讓美國人驚出一聲冷汗。但在將近90%的民眾親美的情況下“脫美”絕非易事,杜特爾特也不得不對包括菲軍隊在內的親美勢力作出妥協,“脫美”一說終究是“雷聲大雨點小”。最近,由於美軍幫助菲政府在南部反恐,美菲關係反而有所走近,杜特爾特也不得不感謝美國了。

杜特爾特大概是冷戰後菲律賓最“厭美”、“惡美”的總統了。即便如此,根據皮尤的調查,在他執政8個月後,仍有高達75%的菲民眾認為美菲同盟是件好事。即便是在少數對美並無好感的菲民眾中,也有高達63%的人認為給美國提供軍事基地對菲律賓來講事件好事。而且,不少菲民眾對美國為其提供安全保護的承諾很有信心,這種“美國會在關鍵時候保護我們”的信念,應該是菲社會親美者眾多的一個重要根源。

皮尤的這次調查,雖然並不必然可靠,但也可使中國增強對當前中菲關係良性發展態勢的信心。繼續保持這種態勢,落實中菲關係的雙贏,無疑應是未來中國政策的方向。杜特爾特是去年以來中菲關係突破性改善的關鍵因素,但他只有六年的任期。如何在他剩下的四年任期內打好下一階段中菲關係發展的根基,特別是中菲關係長期發展的社會基礎,是一個牽涉到中國的東南亞和南海政策的頗具戰略性的問題。

(作者是中國南海研究院兼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