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你隨便批評,反正老子不聽,400多年前李贄就做到了

400多年前,也是一個春天,萬曆三十年(1602年)三月十六日,

一個揚花飛絮的季節。

一位年已76歲的老人,在北京皇城監獄,趁旁人不注意,用剃刀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殷紅的鮮血飛濺在雪白的牆壁上,與牆外大院中那灼灼耀眼的桃花交相輝映,令人不勝唏噓。

據說他並沒有馬上斷氣,而是在血污中掙扎了兩天,才辭世。

侍者看到他鮮血淋漓,還和李贄作了一次簡單的對話。當時李贄已不能出聲,他用手指在侍者掌心中寫字作了回答:

問:“和尚痛否?”

答:“不痛。”

問:“和尚何自割?”

答:“七十老翁何所求!”

這位用王維的詩句,作為自己臨終辭言的倔強老人名叫李贄,福建泉州晉江人。

今天,我走進坐落在泉州市鯉城區萬壽路123號的李贄故居,來探尋這位“明朝第一思想犯”的人生源頭。

李贄故居是典型的閩南民居,正廳堂門口前懸掛著一副楹聯:“聯濟南隴西為鼎族,蔚政事文學之名賢”,勾勒了李贄的家世淵源。

泉州當時是一個通商口岸,又是一個宗教眾多、信仰繁雜的地區。

李贄的家族世代是鉅賈,至祖父輩家境漸衰。由於通商的原因,他的家族和回教、伊斯蘭教、天主教有密切的關係。

李贄的二世祖是一個回教徒,又娶了異族女子為妻,族中有不少人,與伊斯蘭教徒通婚。

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中,儒家當道,伊斯蘭教被視為“旁門左道”。李贄自幼被歧視,性格孤僻、憤世嫉俗。

李贄也曾準備參加科舉考試,

但很快他就失望了。他努力去理解儒家的理論,但在現實生活中卻不是那麼一回事。

李贄認為,既然穿衣吃飯是人道,是人倫常理,那麼,“人欲”非但不能滅,還必須給予充分的肯定。

“人欲”並沒有什麼不正當,諸如好色、物欲、追求享樂、追求富貴等等,都是人性的正當表現。

李贄認為,是人就有私欲,就有追求物質利益的欲望,即使聖人也不例外。

李贄還認為,人人都有私心,而正因為有私心,才促使人去積極進取。

李贄所說的“私”,是指人為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必須取得的相應條件。

李贄提出“惟是陰陽二氣,男女二命”,“天下萬物皆生於兩”,論證男女的自然情☆禁☆欲觀,他還論證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因為對人性的解放和支持,李贄火了!

他一開壇講學,不管是在寺廟,還是什麼深山老林,和尚、樵夫、農民、甚至連女子也勇敢地走出閨門,滿城空巷,都跑來聽李贄講課。

舉國上下都是李贄“粉絲”,義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和他進行了三次友好的宗教交流。明朝竟出了個前所未有的大眾偶像!

而李贄的思想,也使他處在時代矛盾的焦點上,成為封建統治階級和衛道士打擊的對象。

他數次遭到迫害,被投入北京的通州監獄至死。李贄死後,他的著作在明清兩代曾多次被嚴厲查禁、焚毀,“不許存留”。

可是,思想是禁錮不住的,他的學說鼓蕩起如火如荼的新文化、新思潮。

李贄死後不久,便先後爆發了主張改良政治、爭取言論自由的知識份子群體抗議運動。三大民主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也相繼登上歷史舞臺。

直到今天,他的學說和思想,仍舊閃耀著人性的灼灼光芒。

男女二命”,“天下萬物皆生於兩”,論證男女的自然情☆禁☆欲觀,他還論證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因為對人性的解放和支持,李贄火了!

他一開壇講學,不管是在寺廟,還是什麼深山老林,和尚、樵夫、農民、甚至連女子也勇敢地走出閨門,滿城空巷,都跑來聽李贄講課。

舉國上下都是李贄“粉絲”,義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和他進行了三次友好的宗教交流。明朝竟出了個前所未有的大眾偶像!

而李贄的思想,也使他處在時代矛盾的焦點上,成為封建統治階級和衛道士打擊的對象。

他數次遭到迫害,被投入北京的通州監獄至死。李贄死後,他的著作在明清兩代曾多次被嚴厲查禁、焚毀,“不許存留”。

可是,思想是禁錮不住的,他的學說鼓蕩起如火如荼的新文化、新思潮。

李贄死後不久,便先後爆發了主張改良政治、爭取言論自由的知識份子群體抗議運動。三大民主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也相繼登上歷史舞臺。

直到今天,他的學說和思想,仍舊閃耀著人性的灼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