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對話武漢大學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光:長江新城形象定位要“高大上”

對話時間:3月30日

對話人物:李光

采寫:楚天都市報記者賀俊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王永勝

主持人:賀俊

電話:027-88567316

郵箱:37805478@qq.com

●人物檔案

李光,1955年生,湖北武漢人。武漢大學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導,珞珈傑出學者。兼任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副理事長,湖北省人民政府諮詢委員,武漢市人民政府決策諮詢委員、參事。

長期從事科學技術哲學、科學社會學、決策科學及管理學研究,曾獲湖北發展研究獎一等獎等省部級學術獎勵。

●對話背景

作為土生土長的武漢人,李光對這座城市的生長極為熟悉。

六十年彈指一揮間,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唯有長江從未停止奔騰。今年年初,武漢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中提出,規劃建設長江新城、長江主軸、東湖綠心。這幾個新詞彙成為市民熱議的焦點,也令李光為之一振,這座城市枕著長江的復興夢依然澎湃如昨。

在李光看來,長江新城也許是為湖北省填補國家級新區空白作貢獻的一次難得機會,

選址一定要慎之又慎,規劃一定要經得起時間考驗。

選址思路可以更開放

記者。我認為長江新城的選址,應以長江主軸天興洲段為圓心,以25到30公里為半徑,扇面輻射至江北的江岸、黃陂等區,以及江南的東湖高新區至鄂州新港,以借力湖北順豐國際航運樞紐,建設世界級的多式聯運樞紐,帶動周邊產業升級和戰略性產業佈局。

記:確實有點大膽,

您說的區域面積有1000多平方公里,長江新城預計占地20到40平方公里,似乎有些矛盾。

李:在我看來,並不矛盾。我提出的是一個新區及核心的概念,長江新城可以在這個備選區域內尋找最合適的地方,作為核心部分。湖北省和武漢市也可以此為契機,促進申報國家級新區,盡可能使長江新城上升到國家戰略。

爭取上升為國家級新區

記:這次我們提出對標的數十個新城裡,

像浦東新區、濱海新區等也是國家級新區,長江新城如果上升到國家戰略,應該更有利於建設發展。

李:是的,武漢有很好的資源秉賦,不僅具備建設長江新城的條件,也足以承載一個國家級新區,來帶動長江經濟帶的發展。一旦長江新城成為國家級新區的一部分,上升到國家戰略後,總體發展目標、發展定位等都要服從國務院統一規劃和指導,相關特殊優惠政策和許可權也由國務院直接批復。

現在全國已經有18個國家級新區,整個長江沿線只有湖北和安徽沒有,而安徽近期似很有希望獲批。

記:這確實很遺憾,不過,武漢這幾年的發展還是非常快的。

李:發展還可以更快。我習慣用資料說話,就拿成都來說吧。2014年,四川獲批天府新區,2016年成都正式代管簡陽市後,GDP達到12170億元,而武漢是11912億元。再說航空經濟,天河機場去年客運量不到成都的一半,比鄭州也只多幾千人。目前,航空貨運大約只有鄭州的1/3強。

記:所以您建議長江新城選址應該更多地考慮航空經濟?

李:美國著名學者約翰·卡薩達提出過關於航空推動經濟發展的“第五衝擊波”理論,武漢是典型的內陸城市,航空對建設國際化大武漢和國家中心城市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我建議的這個長江新城選址範圍,可以強化天河機場和順豐國際航空貨運的相互支撐,而且這裡面的天興洲等地都有很好的建設條件,選擇餘地也大。

規劃要經得起時間考驗

記:長江新城對標國內外的知名新區和新城,您覺得最值得借鑒的是什麼?

李:我比較欣賞的是澳大利亞的首都坎培拉,這是一個把規劃貫徹到底的城市。從城市規劃的徵集制訂到城市建設的具體實施,歷經百年,無論是政黨更迭、人事變遷、戰爭紛擾,都沒有影響規劃執行。長江新城的規劃一定要經得起時間考驗,一開始就要規劃到位,今後也不能經常變動。

記:能夠延續百年的規劃不容易,還要考慮到社會的快速發展。

李:所以規劃是一個科學問題,市民可以提建議,包括我也只是從學者的角度提出建議,最後一定要是科學研究、論證、決策的結果。長江新城是一座面向未來的城市,必須志存高遠,又要把握底線,比如堅持聚集高水準的科技創新驅動,堅持“智慧”“智慧”和“智造”,堅持生態環境上的合理佈局與可持續發展。

記:看得出來,您對武漢城市經濟發展非常瞭解。

李:我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小時候就住在民國時期的租界,就是現在的勝利街一元路一帶,後來又一直在研究武漢、湖北的經濟發展問題。我每年都負責組織出版年度《湖北發展研究報告》藍皮書,已經連續出了15年了。湖北要發展,離不開武漢的核心支撐作用。無論是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還是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的大武漢建設,都需要長江新城的驅動。

新城形象定位要“高大上”

記:長江新城萬眾期待,現在提出了很多美好的設想,您心目中的新城是什麼樣的?

李:我覺得長江新城形象定位應該是“高大上”。“高”就是高水準科技創新引領,“大”是大城崛起綜合治理典範,“上”是上善若水宜居宜業生態。國內外有很多新城建設的典型代表,可以綜合集成它們的優點,面向未來創新。

記:面向未來聽起來有無限可能。

李:是啊,長江新城的未來無限美好。比如智慧城市,將來整個城市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公共交通、管理服務等資訊全部形成一個互聯互通的網路,可以提升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務的能力,也會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還有海綿城市、綜合廊道等一些先進的建設理念也可以在這裡得到實現。

我們還可以發揮優勢,實現新城建設的超越。像生態建設,我們的江灘建設、東湖綠道建設都累積了經驗;還有百步亭花園社區的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經驗,這些都可以創新運用到長江新城的建設發展上。

目前,航空貨運大約只有鄭州的1/3強。

記:所以您建議長江新城選址應該更多地考慮航空經濟?

李:美國著名學者約翰·卡薩達提出過關於航空推動經濟發展的“第五衝擊波”理論,武漢是典型的內陸城市,航空對建設國際化大武漢和國家中心城市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我建議的這個長江新城選址範圍,可以強化天河機場和順豐國際航空貨運的相互支撐,而且這裡面的天興洲等地都有很好的建設條件,選擇餘地也大。

規劃要經得起時間考驗

記:長江新城對標國內外的知名新區和新城,您覺得最值得借鑒的是什麼?

李:我比較欣賞的是澳大利亞的首都坎培拉,這是一個把規劃貫徹到底的城市。從城市規劃的徵集制訂到城市建設的具體實施,歷經百年,無論是政黨更迭、人事變遷、戰爭紛擾,都沒有影響規劃執行。長江新城的規劃一定要經得起時間考驗,一開始就要規劃到位,今後也不能經常變動。

記:能夠延續百年的規劃不容易,還要考慮到社會的快速發展。

李:所以規劃是一個科學問題,市民可以提建議,包括我也只是從學者的角度提出建議,最後一定要是科學研究、論證、決策的結果。長江新城是一座面向未來的城市,必須志存高遠,又要把握底線,比如堅持聚集高水準的科技創新驅動,堅持“智慧”“智慧”和“智造”,堅持生態環境上的合理佈局與可持續發展。

記:看得出來,您對武漢城市經濟發展非常瞭解。

李:我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小時候就住在民國時期的租界,就是現在的勝利街一元路一帶,後來又一直在研究武漢、湖北的經濟發展問題。我每年都負責組織出版年度《湖北發展研究報告》藍皮書,已經連續出了15年了。湖北要發展,離不開武漢的核心支撐作用。無論是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還是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的大武漢建設,都需要長江新城的驅動。

新城形象定位要“高大上”

記:長江新城萬眾期待,現在提出了很多美好的設想,您心目中的新城是什麼樣的?

李:我覺得長江新城形象定位應該是“高大上”。“高”就是高水準科技創新引領,“大”是大城崛起綜合治理典範,“上”是上善若水宜居宜業生態。國內外有很多新城建設的典型代表,可以綜合集成它們的優點,面向未來創新。

記:面向未來聽起來有無限可能。

李:是啊,長江新城的未來無限美好。比如智慧城市,將來整個城市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公共交通、管理服務等資訊全部形成一個互聯互通的網路,可以提升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務的能力,也會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還有海綿城市、綜合廊道等一些先進的建設理念也可以在這裡得到實現。

我們還可以發揮優勢,實現新城建設的超越。像生態建設,我們的江灘建設、東湖綠道建設都累積了經驗;還有百步亭花園社區的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經驗,這些都可以創新運用到長江新城的建設發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