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國產航母為何建造這麼快 得感謝這三個國家

在昨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國防部證實我們的國產航母正在有序地進行建造,

將在不久後下水。這條消息相信對無數位元中國軍迷而言都是一個多麼震撼的消息,我們終於有一條真正意義上的國產航母了,背後的意義自然不言而喻的。作為一個新興航母大國,中國航母建造為何可以這麼快,而在中國航母建造的的道路上也最不能忘這三個國家。本期《礪刃》為您訴說。

對這艘國產航母,相信大家都有一種直觀的感覺,

建造簡直太快了,自2015年開工以來,僅僅兩年的時間,就已經到了現在的臨近下水的狀態。相比我們的老鄰居印度,我們簡直猶如神速,印度“維克蘭特”號國產航母 自2006年開工建造以來,耗費十年,到現在才僅僅建成了一個船體,這背後除了兩國工業基礎的差距明顯外,還有一點就是印度在自建造航母的道路上走了好多彎路,這裡我們就不再多加詳述。而中國在這方面就得需要好好地感謝這三個國家,
是因為他們讓了我們在航母發展的道路上少走了彎路。

第一個自然當屬烏克蘭

烏克蘭和中國的航母計畫可為大有淵源,瓦良格航母大家都不會陌生,俄羅斯航母庫茲涅佐夫號姊妹艦、中國遼寧號航母的前身。2002年3月3日,

瓦良格號歷盡艱險的終於抵達大連,而瓦良格航母抵達大連港後剛開始並沒有貿然動工,而是一直在對該艦進行考察和測繪,尋找最佳改進方案。而這些第一手資料,則是隨著瓦良格號,由烏克蘭人交給了中國,也給中國交了瓦良格的底,該船廠工藝室保存的整整50噸30萬張航母的全部圖紙全部無償交給中國,在這些建造資料的説明下,中國最終完成了對瓦良格號的改建計畫,
最終實施並讓該艦重生為遼寧艦,而烏克蘭提供航母資料功不可沒。

瓦良格號航母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中國打開發展航空母艦之門的一把鑰匙,是啟動中國航母發展漫長之路的起點。瓦良格航母讓中國明白了在船殼船體結構的設計中航母的承重結構是怎樣的,而在中國對其整個改裝過程中有搞懂了建造工藝和設計要領,培訓和鍛煉一批中國未來國產航空母艦的工程技術人員,

實現航母特種鋼材、超大型軍用鍋爐、渦輪機、蒸汽機車設備、著陸攔阻裝置等航母工程技術的積累這位元,為以後的航母建造打下了基礎。

第二個國家就是澳大利亞

1985年,澳大利亞將墨爾本號作為廢船賣給中國,這艘航母和瓦良格航母一樣,出售給中國之時,都是拆除了武器設備,但是仍然保留了其飛行甲板升降機和彈射器結構,這讓中國航母設計者獲得了非常多的資源,後來也成功運用到了遼寧艦和以及之後的航母建造上。

而之後為了履行和澳大利亞之間的協議,這艘航母必須得拆成廢鐵,恰恰就是在拆卸該航母的過程中,中國海軍的設計師和工程師們親眼目睹航母是如何進行設計和建造的,在利用這些資訊後,中國海軍的設計師們能夠描繪出航母的設計草圖。

在筆者來看這艘航母真正的作用是讓中國人第一次真正認識航母、瞭解航母的基本原理,對中國人的航母意識有一定的啟蒙作用。據瞭解,1986年到1994年的近10年時間中,數以千計的科研人員登上這艘兼考察參觀。

第三個國就是巴西

巴西對中國航母戰鬥力的形成有著巨大的作用,中國在完成對遼寧艦的續建後,苦於沒有航母的實際操作經驗,如何使用航母奪中國來說完全是一個空白,若向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和印度學習這項技術,似乎很不現實。最後我們將目光就瞄準了巴西,並在2009年簽了一份秘密協議,由巴西海軍説明中國海軍在其航母上培訓航母及其艦載機的操作人員。

整個培訓的過程中沒有人知道了經歷了多久,曾有媒體報導,在2010年後,有幾次“聖保羅”號航母是由中國海軍受訓人員操縱航行在大西洋上,中國的一些種子飛行員體驗和學習了駕駛AF-1A(A-4B“天鷹”)攻擊機在航母上的起降過程,並使有關人員熟悉了指揮與控制艦載機在甲板上的起降程式,期間時任中國海軍司令員吳勝利將軍還專門登上A-12“聖保羅”號航母參觀並看望了有關參訓人員。

值得點出的是這艘“聖保羅”號航母上使用的是早期的C-11-2型蒸汽彈射器,讓中國的種子艦載機飛行員體驗了什麼是彈射起飛,這對未來中國海軍在國產航母上執行彈射起飛尤為重要。

通過在泰國的航母短期培訓和實際上艦實踐後,中國海軍的專門人員基本掌握了航母的有關操作程式,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些東西在其他國家來說是一個較為機密的東西。可以說,在中國發展航母的過程中,硬體貢獻最大的是烏克蘭,而軟體貢獻最大的就是巴西。

中國航母的飛速發展,除了上述三國發揮的作用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國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在這裡我們要向他們致敬。未來,我們中國的航母會越來越先進、越來越大,中國工程院士馬偉明教授接受採訪時就表示,在電磁彈射和電磁攔阻裝置的應用上已經完全不比美國差了。中國加油。本期《礪刃》就到這裡。

出售給中國之時,都是拆除了武器設備,但是仍然保留了其飛行甲板升降機和彈射器結構,這讓中國航母設計者獲得了非常多的資源,後來也成功運用到了遼寧艦和以及之後的航母建造上。

而之後為了履行和澳大利亞之間的協議,這艘航母必須得拆成廢鐵,恰恰就是在拆卸該航母的過程中,中國海軍的設計師和工程師們親眼目睹航母是如何進行設計和建造的,在利用這些資訊後,中國海軍的設計師們能夠描繪出航母的設計草圖。

在筆者來看這艘航母真正的作用是讓中國人第一次真正認識航母、瞭解航母的基本原理,對中國人的航母意識有一定的啟蒙作用。據瞭解,1986年到1994年的近10年時間中,數以千計的科研人員登上這艘兼考察參觀。

第三個國就是巴西

巴西對中國航母戰鬥力的形成有著巨大的作用,中國在完成對遼寧艦的續建後,苦於沒有航母的實際操作經驗,如何使用航母奪中國來說完全是一個空白,若向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和印度學習這項技術,似乎很不現實。最後我們將目光就瞄準了巴西,並在2009年簽了一份秘密協議,由巴西海軍説明中國海軍在其航母上培訓航母及其艦載機的操作人員。

整個培訓的過程中沒有人知道了經歷了多久,曾有媒體報導,在2010年後,有幾次“聖保羅”號航母是由中國海軍受訓人員操縱航行在大西洋上,中國的一些種子飛行員體驗和學習了駕駛AF-1A(A-4B“天鷹”)攻擊機在航母上的起降過程,並使有關人員熟悉了指揮與控制艦載機在甲板上的起降程式,期間時任中國海軍司令員吳勝利將軍還專門登上A-12“聖保羅”號航母參觀並看望了有關參訓人員。

值得點出的是這艘“聖保羅”號航母上使用的是早期的C-11-2型蒸汽彈射器,讓中國的種子艦載機飛行員體驗了什麼是彈射起飛,這對未來中國海軍在國產航母上執行彈射起飛尤為重要。

通過在泰國的航母短期培訓和實際上艦實踐後,中國海軍的專門人員基本掌握了航母的有關操作程式,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些東西在其他國家來說是一個較為機密的東西。可以說,在中國發展航母的過程中,硬體貢獻最大的是烏克蘭,而軟體貢獻最大的就是巴西。

中國航母的飛速發展,除了上述三國發揮的作用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國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在這裡我們要向他們致敬。未來,我們中國的航母會越來越先進、越來越大,中國工程院士馬偉明教授接受採訪時就表示,在電磁彈射和電磁攔阻裝置的應用上已經完全不比美國差了。中國加油。本期《礪刃》就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