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最傳奇的皇帝:呆傻36年,在位13年勵精圖治,50歲因服長生藥送命

「宮心計」是 TVB 2009 年作品,講述的是宮鬥故事,但整個故事貫穿的,

卻是唐宣宗李怡的傳奇人生。

唐朝從唐玄宗安史之亂後,逐漸由盛而衰,到李怡父親、唐憲宗李純這一代,宦官權傾朝野,勢力已經大到「誰當皇帝由他們說了算」的地步。

人微言輕、保命都難的李怡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還能當上皇帝,他人生的前 36 年,

完全是在裝瘋扮傻,韜光養晦中度過。

李怡生母鄭氏

李怡的生母,原是唐憲宗後妃郭氏的侍女,地位低微,所以李怡從小謹小慎微,

和母親一起,過著極為低調的皇子生活。

而郭氏來自一個顯貴的家族:平定安史之亂的唐朝著名將領郭子儀,是她的祖父。如此顯赫的背景讓郭貴妃在後宮的地位崇高,「宮心計」中的郭太后,是不怒而威、令人顫慄的人物。李怡和母親一直忍氣吞聲地活在她的陰影下,

韜光養晦,隱忍不發。

父親李純離世以後,皇位在 26 年間四易其主,在此期間,李怡一直過著「古代華子良」的生活。傳說是因為幼年時期無意中目睹宮廷殺人案,嚇到瘋癲。從那時候起,就總是一付落落寡歡、呆滯木訥的模樣,武宗之前的三任皇帝,

都對這位瘋瘋癲癲的光王沒有放在心上。

李怡是唐憲宗李純的兒子、唐穆宗李恒的弟弟,也是敬宗、文宗、武宗三朝天子的皇叔。李純死後,皇位四次更迭。

唐穆宗,在位四年。李恒是郭貴妃的兒子,縱情享受,毫無節制,即位以後僅四年就駕崩,時年30歲,是為唐穆宗。

唐敬宗,在位兩年。唐穆宗死後,長子李湛16歲即位,和他的父親一樣,荒淫奢侈,在位僅僅兩年,竟被宦官劉克明等人殺害。

唐文宗,在位十四年。唐敬宗弟弟,18歲的李昂被立為帝,他不好女色、勤勉聽政、厲行節儉,試圖做一個好皇帝,但因為缺乏治國才能,宦官勢力又過於強大,最終帶著無限惆悵,32歲的李昂鬱鬱而終。

「宮心計」中蕭正楠飾演的唐武宗李炎,是惟一看出李怡的瘋傻是有意為之的人

唐武宗,在位六年。他是文宗的弟弟,即位是一場意外。27歲之前的李瀍「後改名為李炎」一直過著盡情遊樂,求仙煉丹的富貴閒人生活。文宗去世前夕,因為各種勢力鬥爭,他陰差陽錯被推上皇位。在位六年間,任用李德裕為相,在晚唐時期算是一度興旺。

唐武宗也許是這四位皇帝中,惟一一位意識到光王李怡的瘋傻是有意為之的人。光王沉默寡言,大小場合,他都是被人取笑和捉弄的對象。據說有一次,文宗皇帝宴請諸王,席間眾人歡聲笑語,唯獨光王目光呆滯,一言不發。文宗拿他取樂,說:「誰能讓光叔開口說話,朕重重有賞。」眾人一哄而上,對李怡百般戲謔。

可李怡始終呆若木雞,毫無反應。看著他癡癡呆呆、逆來順受的模樣,眾人越發開心,文宗在一旁笑得前仰後合,眾人也不斷哄堂大笑。

就在這時候,有一位年輕的親王卻忽然收起了笑容,陷入了沉默:如果一個人能在任何時侯,對任何事情都無動於衷,不是愚不可及,就是深不可測。

也許是可怕的直覺,他認為是後者。這位年輕的親王就是後來成為唐武宗的李炎,因為這塊心病,李炎即位以後,種種意外就頻繁地降臨到皇叔光王身上。

不是忽然墜馬,就是被絆倒、從高處摔落,沒有一次不是摔到渾身是傷,親媽都不認識。甚至有一次李怡醉酒摔倒在雪地裡,第二天才被人發現,奄奄一息,可仍然活著。處心積慮製造意外的李炎發現,他這位皇叔,就是死不了。

李炎橫下一條心,不再製造意外,他決定正面出擊、翦除禍患。隨後的一天,光王突然被宦官綁架,關進了永巷,幾天後又被捆成火腿一般,扔進了宮廁,期待他不堪折磨淩辱而自行夭亡。

李炎的心腹宦官仇公武卻另有想法。不得不說,他是一個老謀深算,很有遠見的人。這時候的武宗,一方面荒淫無道,令人難以忍受;另一方面,又因服食丹藥,身體每況愈下。仇公武認為傻子王叔李怡,也許是他手中的一塊重要的政治籌碼。

他表面上建議武宗直接處死李怡,一了百了。武宗同意後,仇公武趕到宮廁,偷偷把奄奄一息、命懸一線的光王撈了出來,神不知鬼不覺地把他運出了宮。

九死一生的光王,從此離開長安,流落民間…無法想像光王的前半生,這忍辱負重、逆來順受的 36 年是怎麼熬過來的。

李怡登基後改名為李忱,本文為讀者閱讀方便,以下仍稱李怡。

驚人的變化發生在登基之後,李怡當政,他威嚴從容,沉穩堅定,果斷有條理,和從前的呆傻模樣判若兩人。

「宮心計」中的這一幕更戲劇化:在長時間的權力爭鬥中,宦官馬元贄與郭太后矛盾越來越深,武宗即位時已27歲,作為成年帝王,也不再受馬元贄擺佈。

馬元贄找到光王母子,當時他們正四處躲避,藏身寺廟內:「當今皇上殘酷不仁,燒佛寺,殺僧侶,民心盡失,亡國是遲早的事,臣想推舉王爺當政,由娘娘與朝中眾臣輔弼,以仁心治天下。」一番說辭,可以說是曉以利弊,擊中要害。

「娘娘以為與王爺四海為家,苟且偷生,皇上便會罷手嗎?你們就真的有太平日子可過嗎?皇上耳目遍佈天下,太妃藏匿佛寺,行蹤早已外泄,惟一可保娘娘和王爺平安的,只有讓王爺回朝稱帝。」這是唯一的,也是最後的生路。

於是馬元贄趁出獵,強行灌下金丹,謀害了武宗,偽造了遺詔,把呆傻的光王推上帝位。

謝雪心飾演的郭太后氣場超強,咄咄逼人

經歷五朝皇帝的郭太后不甘心孫兒枉死,更不甘心大權旁落,在登基大典時前來阻止,「試問一個癡兒,憑什麼去治理國家?」

「黃河發水,水淹千里,淮南天旱,人皆易子而食,邊陲作亂,殺人搶掠無日無之,賦稅混亂,私茶氾濫,孰先孰後,應該如何處理,如何力挽狂瀾於不倒?」

太后的問題無比尖銳,馬元贄、李德裕和眾臣都面露難色。

「朕可以。」龍椅上那個仿佛一直目光呆滯的局外人突然開口,眼中精光四射。「一切先安內而後攘外,天旱水災,救人如救火,應開倉賑災穩定民心;邊陲動亂,全因戍邊將領苛刻之故,可派文臣取代武將,用仁政招降更勝千軍之力。」

太后驚呆。馬元贄驚呆。李德裕驚呆。萬將軍驚呆。這是那個十歲孩童智力,一直呆傻了二十多年的李怡?

「至於杜絕私茶之弊,需法令先行而民方得守,適時自首者,輕恕;若有違者,立斬。明主之為國也,任於正,去於邪,忠而能仁,則國德德彰,忠而能知,則國政舉,忠而能勇,則國難清。」非常清晰明確、有重點、有條理的治國思路。

繼續驚呆。

「朕以此為國事之本,太后是否同意。朕所決所策,彰顯賢德,滿殿忠賢,可有異議?」

可憐馬元贄,處心積慮做的一切,只是替李怡做了嫁衣。

李怡幸運嗎?

36年來,在無處不在、陰狠毒辣的宮廷迫害下生存下來,他無疑是幸運的。然而他又絕不僅止於幸運。人的一生難免遇到挫折,遇到低谷,如何面對困難,如何走出低谷,是我們一生要做的功課。

李怡一生大起大落,36歲以前可以說是黯淡無光,毫無希望的。他母子倆本來的初心,也就僅止于生存而已,要求著實不高。然而在韜光養晦的漫長歲月裡,他並沒有虛渡光陰,自怨自艾。

他一定暗中閱讀了許多治理國家的書籍,思考了許多治理國家的方法。在毫無希望的漫長歲月裡,這些知識和智慧逐漸積累起來,成為他未來的希望所在。

李怡即位之後,爆發出令人歎為觀止的膽識、智慧和魄力,締造了唐朝後期絕無僅有的絢爛晚霞。

即位後他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罷免了武宗重臣李德裕,先貶為潮州司馬,後又貶為崖州司戶;隨著兩黨領袖牛僧孺、李德裕相繼離世,甚囂塵上、為患唐朝長達半個世紀的「牛李黨爭」終於平息。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李怡駕馭百官的智慧、決心、心機和手段絕非前幾任享樂天子可比。他是宦官推上帝位的,即位之初,力量薄弱,不得不對馬元贄之流虛與委蛇,假意逢迎;然而他很快就逐漸掌控了朝局,把核心權力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短短一年多,李怡就把所有重要的李党成員全部貶出了朝廷,同時迅速提拔了一批新人,完成了對中樞政治的換血,建立了自己的執政班子。

他視先祖太宗為精神偶像,時時閱讀「貞觀政要」。他虛心納諫,從善如流,卻又無比精明,目光如炬、洞察一切,群臣在他的恩威並施下,無不兢兢業業,不敢有所欺瞞。

對唐朝心腹之患的藩鎮問題,李怡區別對待,總的來說,就是勢力強大、割據已久的,維持現狀,默認特權;不成氣侯的則毫不留情,手段強硬。避免了大規模的戰爭和動亂,又相對穩定了局面。

李怡時代收復河湟,雖然有一定的偶然性,因吐蕃內亂,人心離散;再加上愛國平民張義潮的有勇有謀最終成功,但李怡在此過程中所做的一切,功勞同樣是不可磨滅的。

唐宣宗李怡統治下的大唐帝國,雖然說不上是太平盛世,但起碼算是相對安定的局面,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資治通鑒》評價很高,稱他為「小太宗」。

除了他的政治才能,他也是一個很重情義,充滿人情味的帝王。也許是因為微時吃過苦,對人性有著深刻的瞭解和洞察。與母親相依為命多年,事母至孝,即位後把母親安置在最為富麗堂皇的大明宮,早晚請安,體貼入微。

也許是因為童年戰戰兢兢的宮廷生活,感同身受,他對王室兄弟姐妹也很友愛,尤其是同姓王爺們,讓他們消除戒心,感受到自己的信任,不在如履薄冰的心態下生活,這也是帝王中非常少見卻又非常溫暖的。

「宮心計」基本上還是尊重史實、改編得比較成功的藝術作品。演員陳豪演繹的李怡,還是比較符合這位賢德帝王歷史形象的。史料對李怡後宮詳情記錄的匱乏,為「宮心計」的演繹提供了寬闊的想像空間;總的來說,還算是合情合理,值得一看的。

遺憾的是,唐朝盛行服用金丹,睿智如唐太宗,仍然希望長生不老;李怡一生驚濤駭浪,也許是因為一切來得太過不易,短短一生總覺得不夠用,在長生這件事情上,也沒能例外。

宣宗剛五十歲,就因為服用金丹過量而送了命。如果他能活得長一點,再長一點,也許他會有更多的偉大政績;也許對他苦難的前半生,會多一些慰藉;也許晚唐的百姓,能多過一些好日子。

晚唐詩人李商隱這首詩,如果用來形容李怡的一生,也許有一些相似之處: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如果您喜歡,歡迎關注「雲端創意」。

唐武宗,在位六年。他是文宗的弟弟,即位是一場意外。27歲之前的李瀍「後改名為李炎」一直過著盡情遊樂,求仙煉丹的富貴閒人生活。文宗去世前夕,因為各種勢力鬥爭,他陰差陽錯被推上皇位。在位六年間,任用李德裕為相,在晚唐時期算是一度興旺。

唐武宗也許是這四位皇帝中,惟一一位意識到光王李怡的瘋傻是有意為之的人。光王沉默寡言,大小場合,他都是被人取笑和捉弄的對象。據說有一次,文宗皇帝宴請諸王,席間眾人歡聲笑語,唯獨光王目光呆滯,一言不發。文宗拿他取樂,說:「誰能讓光叔開口說話,朕重重有賞。」眾人一哄而上,對李怡百般戲謔。

可李怡始終呆若木雞,毫無反應。看著他癡癡呆呆、逆來順受的模樣,眾人越發開心,文宗在一旁笑得前仰後合,眾人也不斷哄堂大笑。

就在這時候,有一位年輕的親王卻忽然收起了笑容,陷入了沉默:如果一個人能在任何時侯,對任何事情都無動於衷,不是愚不可及,就是深不可測。

也許是可怕的直覺,他認為是後者。這位年輕的親王就是後來成為唐武宗的李炎,因為這塊心病,李炎即位以後,種種意外就頻繁地降臨到皇叔光王身上。

不是忽然墜馬,就是被絆倒、從高處摔落,沒有一次不是摔到渾身是傷,親媽都不認識。甚至有一次李怡醉酒摔倒在雪地裡,第二天才被人發現,奄奄一息,可仍然活著。處心積慮製造意外的李炎發現,他這位皇叔,就是死不了。

李炎橫下一條心,不再製造意外,他決定正面出擊、翦除禍患。隨後的一天,光王突然被宦官綁架,關進了永巷,幾天後又被捆成火腿一般,扔進了宮廁,期待他不堪折磨淩辱而自行夭亡。

李炎的心腹宦官仇公武卻另有想法。不得不說,他是一個老謀深算,很有遠見的人。這時候的武宗,一方面荒淫無道,令人難以忍受;另一方面,又因服食丹藥,身體每況愈下。仇公武認為傻子王叔李怡,也許是他手中的一塊重要的政治籌碼。

他表面上建議武宗直接處死李怡,一了百了。武宗同意後,仇公武趕到宮廁,偷偷把奄奄一息、命懸一線的光王撈了出來,神不知鬼不覺地把他運出了宮。

九死一生的光王,從此離開長安,流落民間…無法想像光王的前半生,這忍辱負重、逆來順受的 36 年是怎麼熬過來的。

李怡登基後改名為李忱,本文為讀者閱讀方便,以下仍稱李怡。

驚人的變化發生在登基之後,李怡當政,他威嚴從容,沉穩堅定,果斷有條理,和從前的呆傻模樣判若兩人。

「宮心計」中的這一幕更戲劇化:在長時間的權力爭鬥中,宦官馬元贄與郭太后矛盾越來越深,武宗即位時已27歲,作為成年帝王,也不再受馬元贄擺佈。

馬元贄找到光王母子,當時他們正四處躲避,藏身寺廟內:「當今皇上殘酷不仁,燒佛寺,殺僧侶,民心盡失,亡國是遲早的事,臣想推舉王爺當政,由娘娘與朝中眾臣輔弼,以仁心治天下。」一番說辭,可以說是曉以利弊,擊中要害。

「娘娘以為與王爺四海為家,苟且偷生,皇上便會罷手嗎?你們就真的有太平日子可過嗎?皇上耳目遍佈天下,太妃藏匿佛寺,行蹤早已外泄,惟一可保娘娘和王爺平安的,只有讓王爺回朝稱帝。」這是唯一的,也是最後的生路。

於是馬元贄趁出獵,強行灌下金丹,謀害了武宗,偽造了遺詔,把呆傻的光王推上帝位。

謝雪心飾演的郭太后氣場超強,咄咄逼人

經歷五朝皇帝的郭太后不甘心孫兒枉死,更不甘心大權旁落,在登基大典時前來阻止,「試問一個癡兒,憑什麼去治理國家?」

「黃河發水,水淹千里,淮南天旱,人皆易子而食,邊陲作亂,殺人搶掠無日無之,賦稅混亂,私茶氾濫,孰先孰後,應該如何處理,如何力挽狂瀾於不倒?」

太后的問題無比尖銳,馬元贄、李德裕和眾臣都面露難色。

「朕可以。」龍椅上那個仿佛一直目光呆滯的局外人突然開口,眼中精光四射。「一切先安內而後攘外,天旱水災,救人如救火,應開倉賑災穩定民心;邊陲動亂,全因戍邊將領苛刻之故,可派文臣取代武將,用仁政招降更勝千軍之力。」

太后驚呆。馬元贄驚呆。李德裕驚呆。萬將軍驚呆。這是那個十歲孩童智力,一直呆傻了二十多年的李怡?

「至於杜絕私茶之弊,需法令先行而民方得守,適時自首者,輕恕;若有違者,立斬。明主之為國也,任於正,去於邪,忠而能仁,則國德德彰,忠而能知,則國政舉,忠而能勇,則國難清。」非常清晰明確、有重點、有條理的治國思路。

繼續驚呆。

「朕以此為國事之本,太后是否同意。朕所決所策,彰顯賢德,滿殿忠賢,可有異議?」

可憐馬元贄,處心積慮做的一切,只是替李怡做了嫁衣。

李怡幸運嗎?

36年來,在無處不在、陰狠毒辣的宮廷迫害下生存下來,他無疑是幸運的。然而他又絕不僅止於幸運。人的一生難免遇到挫折,遇到低谷,如何面對困難,如何走出低谷,是我們一生要做的功課。

李怡一生大起大落,36歲以前可以說是黯淡無光,毫無希望的。他母子倆本來的初心,也就僅止于生存而已,要求著實不高。然而在韜光養晦的漫長歲月裡,他並沒有虛渡光陰,自怨自艾。

他一定暗中閱讀了許多治理國家的書籍,思考了許多治理國家的方法。在毫無希望的漫長歲月裡,這些知識和智慧逐漸積累起來,成為他未來的希望所在。

李怡即位之後,爆發出令人歎為觀止的膽識、智慧和魄力,締造了唐朝後期絕無僅有的絢爛晚霞。

即位後他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罷免了武宗重臣李德裕,先貶為潮州司馬,後又貶為崖州司戶;隨著兩黨領袖牛僧孺、李德裕相繼離世,甚囂塵上、為患唐朝長達半個世紀的「牛李黨爭」終於平息。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李怡駕馭百官的智慧、決心、心機和手段絕非前幾任享樂天子可比。他是宦官推上帝位的,即位之初,力量薄弱,不得不對馬元贄之流虛與委蛇,假意逢迎;然而他很快就逐漸掌控了朝局,把核心權力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短短一年多,李怡就把所有重要的李党成員全部貶出了朝廷,同時迅速提拔了一批新人,完成了對中樞政治的換血,建立了自己的執政班子。

他視先祖太宗為精神偶像,時時閱讀「貞觀政要」。他虛心納諫,從善如流,卻又無比精明,目光如炬、洞察一切,群臣在他的恩威並施下,無不兢兢業業,不敢有所欺瞞。

對唐朝心腹之患的藩鎮問題,李怡區別對待,總的來說,就是勢力強大、割據已久的,維持現狀,默認特權;不成氣侯的則毫不留情,手段強硬。避免了大規模的戰爭和動亂,又相對穩定了局面。

李怡時代收復河湟,雖然有一定的偶然性,因吐蕃內亂,人心離散;再加上愛國平民張義潮的有勇有謀最終成功,但李怡在此過程中所做的一切,功勞同樣是不可磨滅的。

唐宣宗李怡統治下的大唐帝國,雖然說不上是太平盛世,但起碼算是相對安定的局面,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資治通鑒》評價很高,稱他為「小太宗」。

除了他的政治才能,他也是一個很重情義,充滿人情味的帝王。也許是因為微時吃過苦,對人性有著深刻的瞭解和洞察。與母親相依為命多年,事母至孝,即位後把母親安置在最為富麗堂皇的大明宮,早晚請安,體貼入微。

也許是因為童年戰戰兢兢的宮廷生活,感同身受,他對王室兄弟姐妹也很友愛,尤其是同姓王爺們,讓他們消除戒心,感受到自己的信任,不在如履薄冰的心態下生活,這也是帝王中非常少見卻又非常溫暖的。

「宮心計」基本上還是尊重史實、改編得比較成功的藝術作品。演員陳豪演繹的李怡,還是比較符合這位賢德帝王歷史形象的。史料對李怡後宮詳情記錄的匱乏,為「宮心計」的演繹提供了寬闊的想像空間;總的來說,還算是合情合理,值得一看的。

遺憾的是,唐朝盛行服用金丹,睿智如唐太宗,仍然希望長生不老;李怡一生驚濤駭浪,也許是因為一切來得太過不易,短短一生總覺得不夠用,在長生這件事情上,也沒能例外。

宣宗剛五十歲,就因為服用金丹過量而送了命。如果他能活得長一點,再長一點,也許他會有更多的偉大政績;也許對他苦難的前半生,會多一些慰藉;也許晚唐的百姓,能多過一些好日子。

晚唐詩人李商隱這首詩,如果用來形容李怡的一生,也許有一些相似之處: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如果您喜歡,歡迎關注「雲端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