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信心不逆,花好月圓

作者:水姐 / 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563篇原創首發文章

《金剛經》第十五品《持經功德分》中寫道:“若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對於“信心不逆”,南懷瑾老先生是這樣解讀的:徹底相信金剛般若波羅蜜大智慧的自性自度的道理,信得過自心自性;光信還不行,信心不逆,沒有違背,這個人的福德超過前面以身佈施的福德……譬如說勸人家勸得比唱的還好聽,哎呀,放下,看開一點……他自己放不放得開?你馬上逗他一下,

他就看不開了。這就是信心有逆。要做到信心不逆,不是理論而是絕對的信心,照這樣去修行,那麼這個人所得的福報,超過前面所講的專門以佈施為功德的人。

拉斯維加斯槍擊慘案發生,我們祈禱、感慨,希望死者安息,生者堅強,但是其實自己不知道,如果這件事落到周圍自己內心會是什麼情境。作為一個寫字的人,我深深地懂得:寫出來的和領悟到的是兩回事,

領悟到的和做到的又是兩回事。說出來的和做出來的更是兩回事。人就是在這樣的不統一、不完美中存在的。所以一個人要有內在的樂趣,要有極大的信心和信念,才能真正從生老病死的人生旅程裡讀出:婆娑世界中苦樂參半,不必訝異、不必糾結;患得患失,焦慮不安是最要不得的心路歷程。

心路其實像個夢。就像黑澤明1990年拍的《夢》,幾個夢描繪得要麼過於色彩斑斕,

要麼過於黯淡絕望,心路其實是這樣一個黑白色調或者過分著色的場景。人們只活在可以記住的事情裡,並形成了“一生”的誤念。媒體也是這樣,要麼成為黯淡世界裡的微光,要不就過於絢爛地描述某些閃光的人事物。做媒體就是做人,正道才能長久。

有一次陪秦老師出席一場活動,去早了。那個會議全程保密,不能用手機。我們就在那討論選題開起了內容策劃會。

聊著聊著,隨手翻了翻會議提供的雜誌,封面是迪麗熱巴,裡面有篇她的專訪,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沒有誰一來就有金剛心,可以抵抗所有東西,都得慢慢適應。

過去的人際關係都是面對面交往居多,其實不光是中國人,大家都習慣于面子文化,

會收斂自己的評價,精細自己的語言,照顧環境的氣氛。而現在是網路社會,除了敏感領域,大家都可以暢所欲言,匿名發言,小號馬甲盛行,可以完全不用顧及面子,造成了互撕互掐、反復反轉。這是個恣意地表達個人情緒的時代,就像秦老師寫的“他們希望重寫事實,他們要主權意識,改變命運”(《秦朔:走出“後真相”時代,中國需要什麼思維? 》)。很多人的言論都不經過深思熟慮,少了很多理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此外,場面上的東西、沉重複雜的形式上的東西被不斷革命、拋棄,沒有儀式感、更沒有敬畏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人們可以完全照顧自己的內心需求,不顧任何別的影響。

但,自己的內心世界不應該是最純淨、美好的世界嗎?自己的內心世界不應該是留給自己修煉的嗎?為什麼要充滿批判甚至惡意呢?批判之後最重要的是,要提出建設性意見,這是每個有覺悟的人的自律。

我就不喜歡任何形式的“撕”和“爭”,年少時就是追求出世哲學,但也難以躲避因為幼稚懵懂無法處理難過、偏執的情緒;現在開始會享受發現的快樂,意識的快樂,確認的快感以及孤獨自處的好。很多熟悉的事物,隨著自己年歲增長,都要重新詮釋。於是,總有某種嗅覺可以抓住能夠幫助自己的人,也更有善意為別人服務。人生其實何其隨機搭配,那麼自然隨緣。而各種瓦解讓我興奮,瓦解中再發現真我和假他。相信、學習、堅持,做正確的事,追求自我實現,是成人的正確。相信自己的判斷,需要堅定的信念及扎實的認知和知識。做投資、創業、結婚生兒育女均如此。價值導向、等待、勇於不參與、參與就要敢闖敢試、艱苦奮鬥、注重靈魂交流、充滿希望和頑強、有精神有魅力、追求卓越或是死磕戰略戰術……,都是商業文明的正念。不用迎合現在的小確喪,說著各種“你不必”的句式,人的自我激勵和自律在這個年代何其重要;不必說著“年紀越大,越沒有人原諒你的窮”,依然要相信“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家國情懷,始終是中華兒女的內在氣質和氣場。相信自己,努力修煉成一顆金剛心。

這是一個融合的世界,越是自我的,越會傷害別人。這是一個過去、現在、未來越來越融合的時代,這是公司和家的很多管理理念越來越相似的年代,這是人的感性和理性☆禁☆交融的的年代……但越融合也會越分裂……都說最理想的社會,是所謂“橄欖型”社會,是指社會階層結構中極富極貧的很少,中間階層卻相當龐大。從社會學意義上說,中間階層的壯大,使得對立的貧富兩極成為一個連續性的排列,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看到拾級而上的希望,有助於舒緩貧富差距蘊蓄的對立情緒、以及由此衍生的系列社會問題。

而現在社會或者市場分化,越來越像個三明治社會。每個群體都很大,大家各玩各的,老死不相往來。裝“快手”app的和裝“同花順”等銀行金融類的可能不是一類人。不僅階層分化,生活方式和志趣在分化,認知在也分化,甚至在固化,這才是比階層分化更嚴重的現象。據外國學者前陣有個流傳非常廣的觀點,人們援引Scott Rozelle的演講,傳播“在中國城市93%的人是上高中的,在美國這個比例是92%,而在中國農村,上過高中的僅占37%。”

歐陽修曾寫道:物之常者,不甚美,亦不甚惡。及元氣之病也,美惡隔並而不相和入。故物有極美與極惡者,皆得於氣之偏也。解釋一下是:事物的一般形態,是不會十分美好也不會十分不好的。到了事物內在之氣出了問題,美與惡兩種因素的正常轉換被阻隔,就導致事物呈現極美與極惡的不同形態,這都是緣於內在之氣偏離平和。這句話載於他的《洛陽牡丹記》。我們中國人一直活在“氣”裡。

說起牡丹,確實是承載“氣”之物,據說在宋朝洛陽,不稱名稱,就直接叫“花”,說天下真正的花就洛陽牡丹一種。它不僅是出現在文人雅客的詩歌裡,也在古代平常百姓的生活方式裡,一般洛陽人家家有牡丹,那時候專業牡丹花匠人就有很多,甚至形成了特定產業。南宋初年,洛陽花工到南方避難,來到法華地區,並將洛陽牡丹花種帶到此處培育,這就是如今上海法華鎮地區的來源,有“先有法華、後辟上海”的說話。牡丹要嫁接才好,不嫁接品種會退化,所以它更具有全球化與本土化相融合的想像力。就像上海後來十裡洋場和如今的發展現象一樣。

金剛心,也可以是一股氣。一股堅強且適應的氣場。無論何時何地何人,都有一種駕馭世事變遷的氣場。在中秋佳節,祝大家信心不逆,花好月圓。

1「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qspyqswhz

此外,場面上的東西、沉重複雜的形式上的東西被不斷革命、拋棄,沒有儀式感、更沒有敬畏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人們可以完全照顧自己的內心需求,不顧任何別的影響。

但,自己的內心世界不應該是最純淨、美好的世界嗎?自己的內心世界不應該是留給自己修煉的嗎?為什麼要充滿批判甚至惡意呢?批判之後最重要的是,要提出建設性意見,這是每個有覺悟的人的自律。

我就不喜歡任何形式的“撕”和“爭”,年少時就是追求出世哲學,但也難以躲避因為幼稚懵懂無法處理難過、偏執的情緒;現在開始會享受發現的快樂,意識的快樂,確認的快感以及孤獨自處的好。很多熟悉的事物,隨著自己年歲增長,都要重新詮釋。於是,總有某種嗅覺可以抓住能夠幫助自己的人,也更有善意為別人服務。人生其實何其隨機搭配,那麼自然隨緣。而各種瓦解讓我興奮,瓦解中再發現真我和假他。相信、學習、堅持,做正確的事,追求自我實現,是成人的正確。相信自己的判斷,需要堅定的信念及扎實的認知和知識。做投資、創業、結婚生兒育女均如此。價值導向、等待、勇於不參與、參與就要敢闖敢試、艱苦奮鬥、注重靈魂交流、充滿希望和頑強、有精神有魅力、追求卓越或是死磕戰略戰術……,都是商業文明的正念。不用迎合現在的小確喪,說著各種“你不必”的句式,人的自我激勵和自律在這個年代何其重要;不必說著“年紀越大,越沒有人原諒你的窮”,依然要相信“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家國情懷,始終是中華兒女的內在氣質和氣場。相信自己,努力修煉成一顆金剛心。

這是一個融合的世界,越是自我的,越會傷害別人。這是一個過去、現在、未來越來越融合的時代,這是公司和家的很多管理理念越來越相似的年代,這是人的感性和理性☆禁☆交融的的年代……但越融合也會越分裂……都說最理想的社會,是所謂“橄欖型”社會,是指社會階層結構中極富極貧的很少,中間階層卻相當龐大。從社會學意義上說,中間階層的壯大,使得對立的貧富兩極成為一個連續性的排列,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看到拾級而上的希望,有助於舒緩貧富差距蘊蓄的對立情緒、以及由此衍生的系列社會問題。

而現在社會或者市場分化,越來越像個三明治社會。每個群體都很大,大家各玩各的,老死不相往來。裝“快手”app的和裝“同花順”等銀行金融類的可能不是一類人。不僅階層分化,生活方式和志趣在分化,認知在也分化,甚至在固化,這才是比階層分化更嚴重的現象。據外國學者前陣有個流傳非常廣的觀點,人們援引Scott Rozelle的演講,傳播“在中國城市93%的人是上高中的,在美國這個比例是92%,而在中國農村,上過高中的僅占37%。”

歐陽修曾寫道:物之常者,不甚美,亦不甚惡。及元氣之病也,美惡隔並而不相和入。故物有極美與極惡者,皆得於氣之偏也。解釋一下是:事物的一般形態,是不會十分美好也不會十分不好的。到了事物內在之氣出了問題,美與惡兩種因素的正常轉換被阻隔,就導致事物呈現極美與極惡的不同形態,這都是緣於內在之氣偏離平和。這句話載於他的《洛陽牡丹記》。我們中國人一直活在“氣”裡。

說起牡丹,確實是承載“氣”之物,據說在宋朝洛陽,不稱名稱,就直接叫“花”,說天下真正的花就洛陽牡丹一種。它不僅是出現在文人雅客的詩歌裡,也在古代平常百姓的生活方式裡,一般洛陽人家家有牡丹,那時候專業牡丹花匠人就有很多,甚至形成了特定產業。南宋初年,洛陽花工到南方避難,來到法華地區,並將洛陽牡丹花種帶到此處培育,這就是如今上海法華鎮地區的來源,有“先有法華、後辟上海”的說話。牡丹要嫁接才好,不嫁接品種會退化,所以它更具有全球化與本土化相融合的想像力。就像上海後來十裡洋場和如今的發展現象一樣。

金剛心,也可以是一股氣。一股堅強且適應的氣場。無論何時何地何人,都有一種駕馭世事變遷的氣場。在中秋佳節,祝大家信心不逆,花好月圓。

1「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qspyqsw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