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購買蘇-35眼光獨到,兩大技術將助力國產機型

蘇-35戰機的戰鬥力中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其發動機和近乎變態的雪豹-E無源相控陣雷達。而且,它使用的發動機是著名的AL-41F1S(117S),這款發動機由著名的AL-31F改進而來,其推力為142千牛(加力),

86.3千牛(淨推),其風扇直徑比AL-31F大了3%。而AL-31F的發動機推力為122千牛(加力),74.5千牛(淨推),考慮到兩款飛的氣動佈局幾乎完全一致,可以認為二者的飛行阻力基本一致。

但在飛機重量上,蘇-27SK的空重為16.3噸,蘇-35為18.4噸。也就是說,117S多餘的20千牛推力需要多推2.1噸的重量,其優勢基本上就被完全抵消掉了。

在淨推力上才多出10千牛,甚至無法抵消增加的重量。也就是說,蘇-35的加速性能和蘇-27SK相比並無太大優勢,甚至在能量機動性上略遜於前者。

這樣算下來是否意味著蘇-35甚至在格鬥中連蘇-27SK都打不過了呢?並非如此!飛機自身的機動性在空戰格鬥中只是一方面的因素而已,涉及因素極多。蘇-35的改進在於引進了向量發動機之後,將整個飛機的飛行包線變得更大,

從而促使飛機在幾乎每個速度範圍內都能以很大的轉彎半徑將機頭指向對手完成射擊,實現先發制人。

傳統的戰鬥機所謂的機動性值得一般是加速性能和轉彎性能,特別是轉彎性能在格鬥中決定著誰先鎖定誰,但在各個速度下轉彎性能是不同的。

飛行員作戰時往往會先去尋找那個讓自身轉彎性能最好的速度點,這個點稱之為角點速度。因此,我們往往看到空戰格鬥開始時飛行員不是立刻進入纏鬥,而是爬升或者下降以降低或者提高速度。

而當蘇-35的這種全向向量發動機出現之後,飛行員不再需要這個過程,就可以直接利用發動機實現轉彎,並在大迎角狀態下依然保持可控,不需要做出回復狀態的飛行動作。

這顯然是蘇-27SK所無法對抗的,當然它需要極其複雜的飛控系統設計以平衡飛機在每個時代的狀態,使其不至於失控,未來我國想要發展超機動飛機必須要對117S發動機和飛控系統進行借鑒。

蘇-35第二個著名的特徵就是其使用的雪豹-E雷達。該雷達號稱對1萬米高空3平方米的迎頭目標能實現400千米的探測。實際上,這種探測距離是該雷達在集中在一個波束能量後的探測距離,

任何相控陣雷達都能做到。此探測模式在鎖定時比較好用,但在搜索時則需要耗費巨大的時間才能覆蓋整個空域,如果要採取多波束掃描模式必然要降低每個波束的能量,假設採取10個波束同時掃描,則每個波束的探測距離大約只有200千米左右。

一個較好的辦法是使用預警機為其提供目標的概略方位參數,在這樣的情況下,雪豹-E雷達就能夠瞄準一個點掃描鎖定,但也並沒有太大實戰價值,因為沒有什麼空空彈能夠滿足這種距離的作戰要求。雪豹-E雷達本身使用的是無源相控陣體制,在饋線損耗和信號處理上與有源相控陣還是有較大的差距,這種雷達對我國雷達研製發展的借鑒意義很有限。

除了上述兩大特色以外,蘇-35全新的航電系統也是一大亮點。蘇-35的航電系統拋棄了以往的機械式、液壓式和分散式的結構,大量使用數位電子技術,這讓其故障率大大減少,航電平均壽命超過了飛機機體壽命本身,在維護性上表現出色。全面使用一體化電腦,將以往分散處理各個感測器、導航、通信、火控計算等各個電腦集成到兩台電腦上,這不但讓航電重量大大減輕,更是讓航電故障率降低不少,處理速度成倍增加。

而且還借鑒了F-22的後勤遙測系統,能夠將電腦監視的飛機飛行狀態參數和後勤需求參數回傳給地面,由地面維修專家即時給出建議分析,幫助處理突發問題。飛機在降落之前,所有的後勤和機務準備工作都已準備完畢,這將極大的減少飛機的再出動時間,考慮到俄羅斯本身航電系統的落後和西方封鎖,不排除這種航電是在中國的説明之下製造完成的可能性。

一個較好的辦法是使用預警機為其提供目標的概略方位參數,在這樣的情況下,雪豹-E雷達就能夠瞄準一個點掃描鎖定,但也並沒有太大實戰價值,因為沒有什麼空空彈能夠滿足這種距離的作戰要求。雪豹-E雷達本身使用的是無源相控陣體制,在饋線損耗和信號處理上與有源相控陣還是有較大的差距,這種雷達對我國雷達研製發展的借鑒意義很有限。

除了上述兩大特色以外,蘇-35全新的航電系統也是一大亮點。蘇-35的航電系統拋棄了以往的機械式、液壓式和分散式的結構,大量使用數位電子技術,這讓其故障率大大減少,航電平均壽命超過了飛機機體壽命本身,在維護性上表現出色。全面使用一體化電腦,將以往分散處理各個感測器、導航、通信、火控計算等各個電腦集成到兩台電腦上,這不但讓航電重量大大減輕,更是讓航電故障率降低不少,處理速度成倍增加。

而且還借鑒了F-22的後勤遙測系統,能夠將電腦監視的飛機飛行狀態參數和後勤需求參數回傳給地面,由地面維修專家即時給出建議分析,幫助處理突發問題。飛機在降落之前,所有的後勤和機務準備工作都已準備完畢,這將極大的減少飛機的再出動時間,考慮到俄羅斯本身航電系統的落後和西方封鎖,不排除這種航電是在中國的説明之下製造完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