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厲害了我的國:盤點中國領先世界的“中國智造”!

1、風力發電

2012年我國風電裝機突破6000萬千瓦,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風電大國,

並連續4年位居世界第一。2015年2月,我國並網風電裝機容量首次突破1億千瓦。伴隨中國風電的崛起,中國風電設備製造企業也開始走向舞臺中央。2015年,中國國電集團旗下龍源電力風電裝機容量達1456.9萬千瓦,成為全球最大的風電運營商。2016年,中國的整機製造商金風科技全球累計風電裝機容量超過38吉瓦,問鼎全球第一。

2、光伏發電

至2017年8月,我國光伏裝機超過1億千瓦,提前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目標。據南方日報此前報導,全球太陽能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由2012年的100.5GW增長到2016年的306.5GW,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32.15%。而從全球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容量來看,中國2016年光伏新增裝機容量為34.54GW,繼續領跑全球光伏市場。與此同時,中企業在光伏發電電池、矽片產量連續多年保持世界首位。

3、核能發電

“華龍一號”是由中廣核和中核集團在30多年核電科研、設計、製造、建設和運行經驗的基礎上,充分借鑒國際三代核電技術先進理念,採用國際最高安全標準合作研發設計的三代核電技術。

“華龍一號”採用單堆佈置、雙層安全殼、177組燃料元件,安全系統採用了能動與非能動結合的理念。出口一座 華龍一號 核電站的效益,相當於出口200架中型飛機,核電出海也將為目標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高鐵

到2016年底,中國已投入2.4萬億元人民幣建成總里程2.2萬公里的高速鐵路網,

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高鐵運營總里程的60%以上,約三分之一按350公里時速設計建造。“復興號”整車通過60萬公里運用考核、設計壽命30年,遠超歐洲列車40萬公里和20年水準,足以擔當“時速350”使命。中國的高速列車已經銷往全球102個國家和地區,去年簽署了高達18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86億元)的高鐵相關協議,較2015年增長了40%。中國高鐵從“無”到“有”,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標準”,
最終以其強勁的實力、傲人的成果驚豔了世界。

而就在前不久,中國航太科工集團透露,正在研發高速飛行列車,最高時速可達4000公里!!

5、工業機器人

真空機器人是一種在真空環境下工作的機器人,主要應用於積體電路晶片導體工業中,實現晶圓在真空腔室內的傳輸。瀋陽新松製造晶片用的真空機器人,可以在真空環境下水準移動20公斤的半導體材料,負載能力全球第一。全世界只有中國和美國掌握這項技術。菜鳥物流倉儲的移動機器人,已經成為物流裝備的主力軍,它們能輕鬆叉起3.5噸的貨物,是全球最有競爭力的大力士。美國商務部長羅斯近日承認“中國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工業化機器人發展的速度都要快。”

6、藍鯨2號(半潛式鑽井平臺)

“藍鯨2號”是雙塔雙鑽結構,平臺長117米,寬92.7米,高118米,甲板有一個足球場磊,最大作業水深3658米,最大鑽井深度15250米,是目前全球作業水深、鑽井深度最深的半潛式鑽井平臺,適用於全球95%深海作業。“藍鯨2號”配備DP3動力定位系統,8個由電腦自動控制的推進器,能確保在15級颶風的條件下屹立不動。

7、蛟龍號(載人潛水器)

“蛟龍”號是我國自行設計,集成研製的載人潛水器,它長度是8.2米,寬3米,高3.4米,最大的下潛度是7062米,它創造了世界上同類型載人潛水器最大的下潛記錄。也就意味著“蛟龍”號可以在全世界99.8%的海域內自由行動。除了下潛深度,“蛟龍”的水聲通信,、地形地貌測繪、自動駕駛等技術都領先同行。同時,目前我國已經部署了11000米深度的深潛器專案,現在已經開始研發,預計能在2020年下水。

8、天眼(球面射電望遠鏡)

1995年,中國天文學家南仁東提出了在喀斯特窪地中建造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設想,歷時22年建成,於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用。FAST位於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的大窩氹窪地,窪坑內創造性地鋪設4600塊單元組成500米球冠狀主動反射面,將首次採用輕型索拖動機構和並聯機器人,實現望遠鏡接收機的高精度定位。是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主導建設,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並將在未來20至30年保持世界一流地位。

對於我國這些領先於世界的“中國智造”,你瞭解多少呢?下一期,我將為大家盤點領先世界的超級工程!

實現晶圓在真空腔室內的傳輸。瀋陽新松製造晶片用的真空機器人,可以在真空環境下水準移動20公斤的半導體材料,負載能力全球第一。全世界只有中國和美國掌握這項技術。菜鳥物流倉儲的移動機器人,已經成為物流裝備的主力軍,它們能輕鬆叉起3.5噸的貨物,是全球最有競爭力的大力士。美國商務部長羅斯近日承認“中國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工業化機器人發展的速度都要快。”

6、藍鯨2號(半潛式鑽井平臺)

“藍鯨2號”是雙塔雙鑽結構,平臺長117米,寬92.7米,高118米,甲板有一個足球場磊,最大作業水深3658米,最大鑽井深度15250米,是目前全球作業水深、鑽井深度最深的半潛式鑽井平臺,適用於全球95%深海作業。“藍鯨2號”配備DP3動力定位系統,8個由電腦自動控制的推進器,能確保在15級颶風的條件下屹立不動。

7、蛟龍號(載人潛水器)

“蛟龍”號是我國自行設計,集成研製的載人潛水器,它長度是8.2米,寬3米,高3.4米,最大的下潛度是7062米,它創造了世界上同類型載人潛水器最大的下潛記錄。也就意味著“蛟龍”號可以在全世界99.8%的海域內自由行動。除了下潛深度,“蛟龍”的水聲通信,、地形地貌測繪、自動駕駛等技術都領先同行。同時,目前我國已經部署了11000米深度的深潛器專案,現在已經開始研發,預計能在2020年下水。

8、天眼(球面射電望遠鏡)

1995年,中國天文學家南仁東提出了在喀斯特窪地中建造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設想,歷時22年建成,於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用。FAST位於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的大窩氹窪地,窪坑內創造性地鋪設4600塊單元組成500米球冠狀主動反射面,將首次採用輕型索拖動機構和並聯機器人,實現望遠鏡接收機的高精度定位。是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主導建設,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並將在未來20至30年保持世界一流地位。

對於我國這些領先於世界的“中國智造”,你瞭解多少呢?下一期,我將為大家盤點領先世界的超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