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去寺院拜佛只要三炷香?三炷香有什麼含義?

無論是過年燒紙,清明祭祖,還是去寺廟禮佛,大家可能都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人們在燒香時不是點一支香,也不是點兩支香,而是點三支香。按照我國的民俗傳統,往往好事成雙,

比如:蠟燭要點兩根,鞭炮要放兩封,祭品要擺兩份等。而單者往往被視為不吉利,比如:人們結婚不選單日子,發紅包不發單數,那為何祭祀和敬佛偏偏只燒三支香?這其中到底有什麼學問呢?

起初我也十分納悶,直到翻閱了許多資料方才明白,

原來,焚香起源於春秋時期,最早為諸侯王的朝儀,自東漢永平十年,佛教傳入中國,香、花、燈成了禮佛必備的“三大件”,稱為“花香供奉”,或“香火因緣”。在東漢明帝以前,祀神祭祖,只燒艾條,不焚香,因此祭祀禮器中沒有香爐。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焚香這種禮儀越來越普遍,時至今日,尋常百姓家也會焚香敬神或祭祖。

至於為什麼要燒三支香,這也與佛教禮儀有關。在佛教文化中,“三支香”有著特別的寓義,它們分別代表佛、法、僧三寶,燒三支香即意味著供奉三寶。禮佛燒香本身就是一種供奉,是人與佛、菩薩的一種溝通方式,是集聚福德資糧、去除宿業、魔障的一種方法。佛教講一切由心造,外在的形式是為了表達內心的狀態,對內心表達就有了燃香供佛之舉。

故而,“三支香”也代表戒、定、慧三學,燒三支香,就是提醒自己,要修學戒、定,從而開顯智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三支香代表修持者的身、口、意,敬獻給佛、法、僧三寶,堅定修學戒、定、慧三學,剷除貪、嗔、癡三毒,轉換成喜舍、慈悲、智慧三功德。《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中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除此之外,“三支香”還有另一種解釋。據《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載:“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其中提到的“身、語、意”也就是佛教教義中著名的“三業”,也就是人類的三種行為及其造成的後果。“身業”,是肢體動作行為及其後果;“語業”,

是語言行為及其後果;“意業”,是思想行為及其後果。而“清淨三業,常修禮敬”,就是把“三業”,也就是把整個人當成祭品,奉獻給諸佛。“人”或“業“永遠是污濁惡俗的,權當作為神佛的餌食,它才能由凡入聖,由染入淨,發生質的轉變。這就是祭儀的“聖化”功能和“淨化”功能。作為一種高度簡化的獻祭儀式,焚香概括了佛教眾多繁瑣儀式之大旨。三支香,其實就是身、語、意三業的象徵,也就是燒香者自身的替代品。

另外,三支香的擺放也有一定的規矩。如果從左到右呈階梯狀增高,則稱為功德香,即:有神靈保佑;如果中間的香最高,右邊其次,左邊最低,則稱為增財香;如果左右平,中間高,則稱為小天真香,即:有佛祖降臨……據說,三支香一共有19種不同的擺法,每一種擺法都有不同的寓意。

另外,三支香的擺放也有一定的規矩。如果從左到右呈階梯狀增高,則稱為功德香,即:有神靈保佑;如果中間的香最高,右邊其次,左邊最低,則稱為增財香;如果左右平,中間高,則稱為小天真香,即:有佛祖降臨……據說,三支香一共有19種不同的擺法,每一種擺法都有不同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