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國慶特輯四|中秋是怎麼從玩月狂歡節變成“團圓節”的?

國慶特輯 四

國慶日第四天 = 中秋團圓節

“一年月色最明夜,

千里人心共賞時。”

大地上的四季迴圈,

天空中的月亮盈虧,

都宛若人間代代無窮已的輪回。

真心感謝不知何年何月之何人

將秋收時節月亮最完美的那一天

定為一個重要的節日。

從古至今,月亮總是被賦予各種各樣的意義與象徵。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藥,

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像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那麼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賞月之夜變成了團圓節,開始吃團圓飯了呢?

其實在唐朝以前,大家都只是祭拜月亮,還沒有達到賞月的程度。唐朝開始流行賞月,到了宋朝,這種風氣達到頂峰,幾乎成為了“全民玩月狂歡節”。

這種風氣在當時的詩詞中可以看出幾分,除了咱們耳熟能詳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唐代的劉禹錫寫過一首名叫《八月十五夜玩月》的詩,宋朝的吳自牧在回憶南宋錢塘盛況的《夢粱錄》裡記載,“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一個“玩”字得意又灑脫,好似天上之物入了眼也入了囊。

許是因為那時穀物進倉,

瓜果豐熟,人們感到格外安心;許是因為盛夏喧囂已過,萬物沉靜,晶瑩月華直直照進胸中,總之,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明百姓,各家皆登高賞月,通宵歡聚痛飲,沉浸在賞月的歡愉中。

直至明清,家人團圓才與中秋節正式掛鉤,中秋有了“團圓節”之名,

當時有這樣一習俗——已經出嫁的女子,在中秋節這天必須在公婆家,不能在娘家過,否則就不稱為一家團圓。而吃特製的中秋月餅和團圓飯也成為團圓的一項標誌性活動。

如今,全民賞月的熱情雖已不再了,但家人團圓的意義卻更為重大了,中秋佳節一家人圍坐在熱氣騰騰的飯桌旁,就透著一股喜慶熱鬧勁兒,或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親人健康快樂。

中秋團圓飯,對大家來說,是一種寄託,更是一種情懷,所以我們格外重視這餐飯。那麼這個中秋家宴就用海爾三頭燃氣灶吧,三灶一體,不同火力,分管不同功能,煎炸燉煮一起進行,使需要多道工序、配菜的佳餚製作起來遊刃有餘。這個中秋家宴,有它更美味。

海爾智慧廚房

你的中秋家宴準備了哪些菜?

你的中秋家宴準備了哪些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