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張憶東:對標全球龍頭,港股估值窪地在哪裡?

投資要點

港股的估值還有沒有吸引力?從去年我們戰略性看多港股至今,港股新牛市的基本面邏輯“轉型新階段,龍頭公司盈利反轉”已被驗證,恒生指數從去年18000點上漲到近期28000點,

靜態估值處於過去五年的高點。我們把各細分行業的中國與全球龍頭公司進行比較,從而,以全球配置的視野來衡量港股的估值吸引力,特別是權重股的吸引力?哪些行業和公司是估值窪地?

從全球競爭力的角度,界定中國核心資產(或龍頭公司)

——與全球同業巨頭相比,已具備競爭優勢的中國企業,可被稱為龍頭公司、中國的核心資產。我們以GICS三級行業分類為標準將全球股票按總市值進行排名,

行業前10、前20、前30名都可以看到中國公司的身影。

——金融、地產、公用事業、資訊技術、工業、非日常消費品、原材料的細分行業中國公司在全球市值前20中占比超過20%,中美幾乎壟斷了互聯網行業。

從中外行業龍頭估值對比,看中國核心資產投資價值

——金融:港股銀行和保險仍是極具性價比之選,盈利能力和成長性高於海外,而估值明顯低於海外;券商估值與國際接軌。

——非日常消費品:龍頭領先世界,估值不貴。汽車與零配件行業龍頭,盈利能力及成長性均高於海外,高成長與較高估值匹配;教育龍頭,海外給予溢價。家電龍頭在A股,美的、格力PE接軌國際龍頭,PEG更低;服裝港股龍頭,申州國際和安踏體育PE與海外巨頭相當,PB更低,但盈利能力有差距。

——日常消費品:乳業、肉製品、調味料行業中國公司脫穎而出,伊利、蒙牛對標雀巢,萬洲國際對標泰森,

海天味業對標味好美,PE估值與海外持平或略高,但PEG更低。飲料龍頭,集中在A股白酒,規模及估值都世界領先。

——醫療保健:規模與世界龍頭的差距較大,港股醫藥股估值有優勢。

——資訊技術:高成長,高估值,但相比成長性,港股TMT龍頭的估值不高,其中,互聯網龍頭乃是全球領先,電子設備儀器與元件龍頭崛起。

——週期性行業:能源PB低於1倍,顯著低於海外;原材料估值與國際接軌;建築、航空和港口是優勢行業,

建築和港口港股估值偏低;物流行業的龍頭集中在A股,估值與中概股物流企業接近;電氣設備、工程機械中國公司與海外龍頭的規模差距較大,港股估值低於A股,與海外接近。

——公用事業:港股龍頭盈利能力領先全球,估值與國際接軌。

報告全文

從去年我們戰略性看多港股至今,港股新牛市最重要的基本面邏輯“轉型新階段,龍頭公司盈利反轉、上行”已經被驗證。

2015年底中國經濟初步“軟著陸”,開始進入L型轉型的“橫”的階段。港股指數成分股作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中國公司代表,他們的盈利將伴隨中國經濟轉型新階段而進入反轉的階段。2017年中國上市公司中報業績特別是龍頭公司業績增長普遍超預期,港股指數成分股整體盈利增速,已經徹底擺脫了2009年以來持續的下行階段,進入盈利上行期。

大漲之後,港股的估值吸引力對於投資者有所下降,獲利回吐的壓力有所提升。恒生指數已從去年18000點上漲到現在約28000點,接近歷史高位區域。縱向和自身歷史比,恒生指數的靜態估值已處於過去五年的高點。橫向與全球相比,無論恒指或者是國企指數,PE或者是PB指標都仍是估值窪地。但是,投資者仍有疑慮,擔心整體估值低是因為金融股占比太高,擔心其他行業估值高。

因此,在本文中,我們將以各細分行業中國與全球的龍頭公司進行比較,看看港股各細分行業龍頭現在到底是否依然便宜?哪些行業和公司依然是估值窪地?

從全球競爭力的角度界定核心資產

由於每個行業的龍頭公司都具有不同特質,或者品牌優勢、成本優勢、技術優勢等等,不可同一而論,該如何界定龍頭公司?

在越來越開放的經濟環境中,全球競爭力或是一種可取的標準,與全球同業巨頭相比都已經具備一定競爭優勢的中國企業,可被稱為龍頭公司、中國的核心資產。我們以GICS三級行業分類為標準,將全球股票按總市值進行排名,無論是行業前10、前20、前30名都能看到中國公司的身影,數量及市值占比越來越高。

從行業來看,依託中國龐大人口優勢的內需市場以及雄厚的製造實力,部分行業的龍頭公司的市值規模已經在全球都處於領先地位。

——以數量看,地產、公用事業、資訊技術、工業、非日常消費品、原材料行業部分子行業,中國公司在全球行業市值前20名佔據了超過20%的席位。在海運、交通基礎設施、建築與工程、電力、水、電子設備與元件、紙行業等子行業,中國公司的數量占比已超過美國。

——以市值看,金融以及上述行業,中國公司在全球行業前20名中市值占比也超過了20%。並且,在海運、交通基礎設施、建築與工程、電力、水、商業銀行、電子設備與元件行業、紙行業中,中國公司的占比已經超過了美國。在互聯網行業,中國的龍頭企業與美國公司一起幾乎壟斷了行業前二十名。

——中國平安已經是全球市值第1的保險公司,長江電力是全球市值第1的電力供應商,香港中華煤氣是全球市值第1的燃氣供應商,學而思、新東方是全球數一數二的綜合消費者服務企業,阿裡巴巴、騰訊、百度位居互聯網服務行業3、4、5名,中國建築企業包攬建築工程行業2-5名,美的、格力排名耐用消費品行業第2、第4名,新鴻基地產、萬科排名房地產行業第4、第5。

從中外行業龍頭估值對比看中國核心資產投資價值

本部分,我們選取GICS三級子行業中市值前二十名具有代表性的龍頭公司進行估值對比。ROE均採用2016年年報資料,PE根據TTM盈利計算、PB選取最新一期報告期的淨資產,淨利增長率為過去五年的複合增長率(如果虧損則為空),PEG為PE(TTM))g(過去5年複合增長率)。股價為2017年9月19日收盤價。

金融——銀行、保險是極具性價比之選

全球銀行業市值前20名中,中國公司佔據了四席。中國的銀行盈利能力高於海外,而估值明顯低於海外,港股中資銀行估值最低。

——以美國銀行業巨頭作為對比,中國銀行業龍頭擁有更高的ROE和更低的PB。富國、摩根、花旗、美國銀行ROE處於6%-12%之間,PB估值0.9-1.5倍;中國工、農、中、建行ROE處於12%-16%之間,A股PB在0.9-1.1倍之間,而港股則處於0.7-0.9倍之間。

——全球銀行業市值前20名中,中國銀行龍頭PE更低,美國銀行龍頭PE在13-14倍,而A股銀行PE不到8倍,港股銀行PE不到7倍。

保險業平安、人壽成為全球最大保險公司,新華、太保也躋身前列。相比海外成熟的保險市場,中國保險行業仍處於快速發展期,港股估值明顯偏低。我們以壽險公司作對比,以2017年中報數據計算的P/EV來看,中國保險公司的A股估值明顯低於海外龍頭,港股甚至僅處於1倍以下。

中國投資銀行規模與海外龍頭仍有較大差距,中信證券市值處於行業第17名,市值僅高盛的1/3,利潤僅高盛的1/5。估值上,A股高於海外龍頭,而港股估值基本與國際接軌。

非日常消費品——龍頭領先世界,估值不貴

汽車與汽車零配件:盈利能力和成長性與估值匹配

中國汽車整車業,上汽、廣汽、吉利、長城、比亞迪的市值都居於世界前列。中國汽車整車龍頭的估值高於全球龍頭,但是更高的盈利能力和更高的增速是估值更高的理由。

——從PB和ROE的角度看,中國車企的PB處於1.5-3倍的區間,而國際龍頭在1倍左右。但是,中國車企擁有更強的盈利能力,ROE多處於15%以上,吉利汽車ROE高達30%,而國際龍頭ROE集中在10%-20%。

——中國汽車龍頭的PE在10-20倍,全球龍頭處於10倍以下區間居多。中國公司具有更高的淨利潤增速,吉利、長城、比亞迪等過去五年複合增速在25%左右,國際龍頭增速參差不齊。

——在同樣的ROE和利潤增速水準上,港股的估值與國際更接近,A股估值相對更高。

汽車零配件行業中,A股華域汽車、福耀玻璃已經晉升全球二十大公司,估值基本與國際接軌。港股中汽車零部件的龍頭敏實集團、耐世特等等,也有晉升全球性龍頭公司的潛質,考慮到成長性,現在估值不貴,甚至是偏低。

——華域汽車的ROE與德國大陸集團接近,PB為1.71倍,低於德國大陸,增長率與德國大陸也較為接近,PEG與德國大陸相當。

耐用消費品:PEG有優勢

耐用消費品行業中,中國的家電公司已經成為當仁不讓的世界龍頭。美的、格力位居行業第二、第四,都在A股。

——盈利能力世界領先,因此具有更高的PB。從PB和ROE角度看,美的、格力的ROE都在25%以上,遠高於索尼的5.32%,

——美的、格力的PE基本與國際接軌,處於10-20倍之間。在PE沒有高出太多的情況下,成長性明顯高於海外龍頭,美的、格力淨利潤增速高於20%,中國家電行業龍頭在PEG上更顯優勢。

服裝:規模相去甚遠,盈利能力也有差距

在服裝行業,中國公司的規模與海外龍頭公司相差比較大,只有運動服裝領域申州國際和安踏體育擠進了行業前20名。申洲國際與安踏體育的PB略低於海外龍頭企業,但在盈利能力上也有差距。安踏體育的PE估值為26倍,基本與海外接軌,但增速明顯較低。

教育:海外給予中國教育上市龍頭明顯的高成長溢價

教育行業,學而思、新東方是全球第一、二大市值公司,市值遠遠高於海外同類公司。學而思的PE與PB都遠遠高於海外龍頭,同時對應著更高的ROE與淨利複合增長率,為中國的教育行業上市公司樹立了高估值標杆。

港股的教育行業,缺乏類似學而思、新東方這樣的大市值公司,但是,楓葉、宇華教育等二線教育股龍頭一樣擁有確定性較高增速,而且估值比學而思也有較大折讓。

日常消費品行業——白酒和食品等細分行業有優勢

專營零售:估值低,基本面尚需奮起直追

專營零售領域中國有兩家公司進入世界前列,分別在電子產品零售的蘇甯雲商和珠寶零售的周大福。

與海外龍頭百思買、蒂芙尼相比,蘇甯雲商、周大福的盈利能力要差很多,分別為1.67%、2.8%,所以PB也低很多。海外龍頭的PB範圍在3.5-4倍,蘇甯雲商、周大福的PB只有1.49倍、2.8倍。

食品零售:估值偏高,規模和ROE有差距,但成長性較高

食品零售領域躋身世界前列的永輝超市,市值只有沃爾瑪百貨的1/20,而無論收入或是利潤規模上,也都與海外龍頭企業有較大差距。

從ROE的角度看,永輝超市低於沃爾瑪和好市多,PB估值略高。

從成長性的角度上,永輝超市好于其他,複合淨利增長率為21.61%,所以PE偏高有一定合理性。

飲料:白酒世界領先

飲料行業中,中國白酒公司規模都處於世界前列。

與同為烈性酒的帝亞吉歐相比,貴州茅臺的PB略高,但對應著較高的盈利能力。A股的PE估值稍高與國外龍頭,貴州茅臺的PE為33倍,海外龍頭PE估值在21到24倍,但是茅臺的成長性更好,複合增長率為13.8%。

食品:細分領域龍頭擁有更高成長性,PEG更低

在食品行業,中國缺乏世界級意義的大公司,但是,在某些細分領域,比如乳業、肉製品、調味料行業,已有中國龍頭公司脫穎而出。

——伊利股份對標雀巢,市值、收入規模仍有較大差距,市值只有雀巢的1/10。伊利與雀巢PE估值均在25倍左右,但是,伊利過去5年淨利潤年均複合增長率為25%,而雀巢的增長率是負的,顯然伊利的成長性更強。港股的乳業龍頭蒙牛,長期與伊利競爭行業老大,近幾年退出世界前列,相比海外龍頭的市值、收入規模有更大差距,但是,隨著經營管理的重塑,有望在未來數年奮起直追。

——萬洲國際與泰森食品相比較,規模已接近,估值與盈利能力都較為接近,但是萬洲國際具有更高的成長性,過去五年淨利潤年均複合增長率為51.7%,因而PEG也較低。

——海天味業對標味好美,規模基本接近,海天味業的PE為37.8倍,淨利潤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長,味好美雖然PE僅25倍,年均增速僅5%。

醫療保健行業——中國龍頭的規模小、估值無優勢,港股更便宜

醫藥行業中國公司與世界龍頭的差距依然較大,恒瑞醫藥與羅氏、輝瑞等市值規模相差10倍。

——化學藥行業,港股估值偏低:港股石藥集團PE30倍,複合增長率超過40%;A股恒瑞醫藥PE接近60倍,複合增長率24%;海外羅氏、輝瑞製藥、賽諾菲安萬特PE都在20倍上下,但過去5年複合增長率接近0或者負增長。

——生物藥行業,複星醫藥的估值水準基本與海外龍頭接軌。

——醫藥商業中,港股估值與國際接軌,A股較貴:港股國藥控股PE16倍,複合增長率接近25%;A股上海醫藥PE18倍,複合增長率9%;海外快捷藥方PE12倍、複合增長率21%,MckessonPE15倍,複合增長率29%。

公用事業——規模領先全球,估值與國際接軌

燃氣龍頭集中在港股,PB高於海外龍頭,對應著更高的ROE。中國的燃氣公司規模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香港中華煤氣市值為265.34億美元,是全球第一的燃氣公司,中國燃氣、華潤燃氣分別位列第3和第9。

中國的水務公司在全球前10中佔據了4席。港股估值與國際接軌,北控水務3倍PB,ROE20%,A股公司估值偏高,盈利能力和成長性均不占優。

資訊技術——高成長、高估值

互聯網:全球領先,高速成長

互聯網零售行業,中國的京東、攜程、唯品會市值排名分別為第4、第5、第14,已成為行業內的大型公司。

互聯網行業龍頭,除了騰訊在港股上市,其餘均為美股的中概股。騰訊與海外中概股估值相當,其估值評價體系長期獨立於香港市場,而是基於全球科技股龍頭的估值水準,對標Facebook、亞馬遜等。

電子設備儀器與元件:高成長,高估值

海康威視、瑞聲科技、舜宇光學科技、藍思科技、大華股份均進入電子設備行業全球前20,其中,海康威視市值名列全球第三。

中國電子行業龍頭的PE和PB估值都顯著高於海外,但是,對應更高的盈利能力和成長性。

電信——港股估值接軌全球

三大電信運營商均進入世界前列,中國移動市值為2129.71億美元,位居第三。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的市值與世界龍頭還有一定差距。港股的PB在0.8-1.5倍之間,基本與國際龍頭接軌。

能源——港股估值不到1倍PB,顯著低於海外

能源公司中,中國企業躋身世界前列,中國石油市值已經排行世界第三。港股能源公司PB都在1倍以下,明顯低於A股和海外龍頭。

能源設備與服務行業由於石油行業低迷,2016年公司多處於微利或者虧損狀態,我們以PB簡單對比,港股的油服公司估值處於極低狀態,中海油服港股PB僅為0.79,而A股與國際龍頭估值接軌。

原材料:建材和鋼鐵龍頭估值與全球接軌

建築材料公司海螺水泥進入建築材料行業全球第三。PE為11.7倍,低於海外龍頭,PB與ROE相匹配,較高的估值對應著較高的盈利能力。

鋼鐵行業寶鋼PB估值與全球龍頭相當。

工業——港股估值偏低

建築與工程:港股PB和PE均處於較低水準

中國建築公司在國際市場上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全球前十大建築國內公司中國佔據了6個席位。

港股建築公司的PB在1倍以下,明顯低於A股和海外龍頭;港股的PE區間為7-10倍,低於海外龍頭,並且具有更高的成長性。

電氣設備與工程機械:規模與世界龍頭有差距

電氣設備行業,中國公司與世界仍有較大差距,上海電氣躋身第12名,ABB有限公司的市值規模為上海電氣的4倍。

以同時在A股與港股上市的上海電氣為例,A股PE為48倍,估值明顯偏高,港股PE為18.5倍,海外龍頭PE在16-34倍之間。

工程機械行業,中國公司與海外龍頭還有一定差距,三一重工的市值規模為卡特彼勒1/8,收入規模尚不到卡特彼勒1/10。三一重工PB低於卡特彼勒,高於小松。

物流:龍頭在A股和中概股,估值高於聯邦快遞

順豐控股、中通、圓通、韻達、申通都是全球的物流行業龍頭。A股快遞公司PB和ROE均高於聯邦快遞,PE與美股上市的中通快遞接近。

航空與交通基礎設施:規模領先全球,估值與世界接軌

中國國航、東航、南航市值規模躋身世界前列。港股PB最低,PB區間在0.9-1.2倍,A股也處於較低區間,對應的是相比海外龍頭更低的ROE。港股PE與海外龍頭相當,在9-12倍之間;A股明顯偏高,估值區間在17-19倍。

交通基礎設施中,上港集團成為全球市值第一的港口公司。寧波港、招商局、廣州港也進入世界前列;上海機場、首都機場進入機場服務行業前列;PB、PE估值均與海外龍頭相當。

獲利回吐的壓力有所提升。恒生指數已從去年18000點上漲到現在約28000點,接近歷史高位區域。縱向和自身歷史比,恒生指數的靜態估值已處於過去五年的高點。橫向與全球相比,無論恒指或者是國企指數,PE或者是PB指標都仍是估值窪地。但是,投資者仍有疑慮,擔心整體估值低是因為金融股占比太高,擔心其他行業估值高。

因此,在本文中,我們將以各細分行業中國與全球的龍頭公司進行比較,看看港股各細分行業龍頭現在到底是否依然便宜?哪些行業和公司依然是估值窪地?

從全球競爭力的角度界定核心資產

由於每個行業的龍頭公司都具有不同特質,或者品牌優勢、成本優勢、技術優勢等等,不可同一而論,該如何界定龍頭公司?

在越來越開放的經濟環境中,全球競爭力或是一種可取的標準,與全球同業巨頭相比都已經具備一定競爭優勢的中國企業,可被稱為龍頭公司、中國的核心資產。我們以GICS三級行業分類為標準,將全球股票按總市值進行排名,無論是行業前10、前20、前30名都能看到中國公司的身影,數量及市值占比越來越高。

從行業來看,依託中國龐大人口優勢的內需市場以及雄厚的製造實力,部分行業的龍頭公司的市值規模已經在全球都處於領先地位。

——以數量看,地產、公用事業、資訊技術、工業、非日常消費品、原材料行業部分子行業,中國公司在全球行業市值前20名佔據了超過20%的席位。在海運、交通基礎設施、建築與工程、電力、水、電子設備與元件、紙行業等子行業,中國公司的數量占比已超過美國。

——以市值看,金融以及上述行業,中國公司在全球行業前20名中市值占比也超過了20%。並且,在海運、交通基礎設施、建築與工程、電力、水、商業銀行、電子設備與元件行業、紙行業中,中國公司的占比已經超過了美國。在互聯網行業,中國的龍頭企業與美國公司一起幾乎壟斷了行業前二十名。

——中國平安已經是全球市值第1的保險公司,長江電力是全球市值第1的電力供應商,香港中華煤氣是全球市值第1的燃氣供應商,學而思、新東方是全球數一數二的綜合消費者服務企業,阿裡巴巴、騰訊、百度位居互聯網服務行業3、4、5名,中國建築企業包攬建築工程行業2-5名,美的、格力排名耐用消費品行業第2、第4名,新鴻基地產、萬科排名房地產行業第4、第5。

從中外行業龍頭估值對比看中國核心資產投資價值

本部分,我們選取GICS三級子行業中市值前二十名具有代表性的龍頭公司進行估值對比。ROE均採用2016年年報資料,PE根據TTM盈利計算、PB選取最新一期報告期的淨資產,淨利增長率為過去五年的複合增長率(如果虧損則為空),PEG為PE(TTM))g(過去5年複合增長率)。股價為2017年9月19日收盤價。

金融——銀行、保險是極具性價比之選

全球銀行業市值前20名中,中國公司佔據了四席。中國的銀行盈利能力高於海外,而估值明顯低於海外,港股中資銀行估值最低。

——以美國銀行業巨頭作為對比,中國銀行業龍頭擁有更高的ROE和更低的PB。富國、摩根、花旗、美國銀行ROE處於6%-12%之間,PB估值0.9-1.5倍;中國工、農、中、建行ROE處於12%-16%之間,A股PB在0.9-1.1倍之間,而港股則處於0.7-0.9倍之間。

——全球銀行業市值前20名中,中國銀行龍頭PE更低,美國銀行龍頭PE在13-14倍,而A股銀行PE不到8倍,港股銀行PE不到7倍。

保險業平安、人壽成為全球最大保險公司,新華、太保也躋身前列。相比海外成熟的保險市場,中國保險行業仍處於快速發展期,港股估值明顯偏低。我們以壽險公司作對比,以2017年中報數據計算的P/EV來看,中國保險公司的A股估值明顯低於海外龍頭,港股甚至僅處於1倍以下。

中國投資銀行規模與海外龍頭仍有較大差距,中信證券市值處於行業第17名,市值僅高盛的1/3,利潤僅高盛的1/5。估值上,A股高於海外龍頭,而港股估值基本與國際接軌。

非日常消費品——龍頭領先世界,估值不貴

汽車與汽車零配件:盈利能力和成長性與估值匹配

中國汽車整車業,上汽、廣汽、吉利、長城、比亞迪的市值都居於世界前列。中國汽車整車龍頭的估值高於全球龍頭,但是更高的盈利能力和更高的增速是估值更高的理由。

——從PB和ROE的角度看,中國車企的PB處於1.5-3倍的區間,而國際龍頭在1倍左右。但是,中國車企擁有更強的盈利能力,ROE多處於15%以上,吉利汽車ROE高達30%,而國際龍頭ROE集中在10%-20%。

——中國汽車龍頭的PE在10-20倍,全球龍頭處於10倍以下區間居多。中國公司具有更高的淨利潤增速,吉利、長城、比亞迪等過去五年複合增速在25%左右,國際龍頭增速參差不齊。

——在同樣的ROE和利潤增速水準上,港股的估值與國際更接近,A股估值相對更高。

汽車零配件行業中,A股華域汽車、福耀玻璃已經晉升全球二十大公司,估值基本與國際接軌。港股中汽車零部件的龍頭敏實集團、耐世特等等,也有晉升全球性龍頭公司的潛質,考慮到成長性,現在估值不貴,甚至是偏低。

——華域汽車的ROE與德國大陸集團接近,PB為1.71倍,低於德國大陸,增長率與德國大陸也較為接近,PEG與德國大陸相當。

耐用消費品:PEG有優勢

耐用消費品行業中,中國的家電公司已經成為當仁不讓的世界龍頭。美的、格力位居行業第二、第四,都在A股。

——盈利能力世界領先,因此具有更高的PB。從PB和ROE角度看,美的、格力的ROE都在25%以上,遠高於索尼的5.32%,

——美的、格力的PE基本與國際接軌,處於10-20倍之間。在PE沒有高出太多的情況下,成長性明顯高於海外龍頭,美的、格力淨利潤增速高於20%,中國家電行業龍頭在PEG上更顯優勢。

服裝:規模相去甚遠,盈利能力也有差距

在服裝行業,中國公司的規模與海外龍頭公司相差比較大,只有運動服裝領域申州國際和安踏體育擠進了行業前20名。申洲國際與安踏體育的PB略低於海外龍頭企業,但在盈利能力上也有差距。安踏體育的PE估值為26倍,基本與海外接軌,但增速明顯較低。

教育:海外給予中國教育上市龍頭明顯的高成長溢價

教育行業,學而思、新東方是全球第一、二大市值公司,市值遠遠高於海外同類公司。學而思的PE與PB都遠遠高於海外龍頭,同時對應著更高的ROE與淨利複合增長率,為中國的教育行業上市公司樹立了高估值標杆。

港股的教育行業,缺乏類似學而思、新東方這樣的大市值公司,但是,楓葉、宇華教育等二線教育股龍頭一樣擁有確定性較高增速,而且估值比學而思也有較大折讓。

日常消費品行業——白酒和食品等細分行業有優勢

專營零售:估值低,基本面尚需奮起直追

專營零售領域中國有兩家公司進入世界前列,分別在電子產品零售的蘇甯雲商和珠寶零售的周大福。

與海外龍頭百思買、蒂芙尼相比,蘇甯雲商、周大福的盈利能力要差很多,分別為1.67%、2.8%,所以PB也低很多。海外龍頭的PB範圍在3.5-4倍,蘇甯雲商、周大福的PB只有1.49倍、2.8倍。

食品零售:估值偏高,規模和ROE有差距,但成長性較高

食品零售領域躋身世界前列的永輝超市,市值只有沃爾瑪百貨的1/20,而無論收入或是利潤規模上,也都與海外龍頭企業有較大差距。

從ROE的角度看,永輝超市低於沃爾瑪和好市多,PB估值略高。

從成長性的角度上,永輝超市好于其他,複合淨利增長率為21.61%,所以PE偏高有一定合理性。

飲料:白酒世界領先

飲料行業中,中國白酒公司規模都處於世界前列。

與同為烈性酒的帝亞吉歐相比,貴州茅臺的PB略高,但對應著較高的盈利能力。A股的PE估值稍高與國外龍頭,貴州茅臺的PE為33倍,海外龍頭PE估值在21到24倍,但是茅臺的成長性更好,複合增長率為13.8%。

食品:細分領域龍頭擁有更高成長性,PEG更低

在食品行業,中國缺乏世界級意義的大公司,但是,在某些細分領域,比如乳業、肉製品、調味料行業,已有中國龍頭公司脫穎而出。

——伊利股份對標雀巢,市值、收入規模仍有較大差距,市值只有雀巢的1/10。伊利與雀巢PE估值均在25倍左右,但是,伊利過去5年淨利潤年均複合增長率為25%,而雀巢的增長率是負的,顯然伊利的成長性更強。港股的乳業龍頭蒙牛,長期與伊利競爭行業老大,近幾年退出世界前列,相比海外龍頭的市值、收入規模有更大差距,但是,隨著經營管理的重塑,有望在未來數年奮起直追。

——萬洲國際與泰森食品相比較,規模已接近,估值與盈利能力都較為接近,但是萬洲國際具有更高的成長性,過去五年淨利潤年均複合增長率為51.7%,因而PEG也較低。

——海天味業對標味好美,規模基本接近,海天味業的PE為37.8倍,淨利潤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長,味好美雖然PE僅25倍,年均增速僅5%。

醫療保健行業——中國龍頭的規模小、估值無優勢,港股更便宜

醫藥行業中國公司與世界龍頭的差距依然較大,恒瑞醫藥與羅氏、輝瑞等市值規模相差10倍。

——化學藥行業,港股估值偏低:港股石藥集團PE30倍,複合增長率超過40%;A股恒瑞醫藥PE接近60倍,複合增長率24%;海外羅氏、輝瑞製藥、賽諾菲安萬特PE都在20倍上下,但過去5年複合增長率接近0或者負增長。

——生物藥行業,複星醫藥的估值水準基本與海外龍頭接軌。

——醫藥商業中,港股估值與國際接軌,A股較貴:港股國藥控股PE16倍,複合增長率接近25%;A股上海醫藥PE18倍,複合增長率9%;海外快捷藥方PE12倍、複合增長率21%,MckessonPE15倍,複合增長率29%。

公用事業——規模領先全球,估值與國際接軌

燃氣龍頭集中在港股,PB高於海外龍頭,對應著更高的ROE。中國的燃氣公司規模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香港中華煤氣市值為265.34億美元,是全球第一的燃氣公司,中國燃氣、華潤燃氣分別位列第3和第9。

中國的水務公司在全球前10中佔據了4席。港股估值與國際接軌,北控水務3倍PB,ROE20%,A股公司估值偏高,盈利能力和成長性均不占優。

資訊技術——高成長、高估值

互聯網:全球領先,高速成長

互聯網零售行業,中國的京東、攜程、唯品會市值排名分別為第4、第5、第14,已成為行業內的大型公司。

互聯網行業龍頭,除了騰訊在港股上市,其餘均為美股的中概股。騰訊與海外中概股估值相當,其估值評價體系長期獨立於香港市場,而是基於全球科技股龍頭的估值水準,對標Facebook、亞馬遜等。

電子設備儀器與元件:高成長,高估值

海康威視、瑞聲科技、舜宇光學科技、藍思科技、大華股份均進入電子設備行業全球前20,其中,海康威視市值名列全球第三。

中國電子行業龍頭的PE和PB估值都顯著高於海外,但是,對應更高的盈利能力和成長性。

電信——港股估值接軌全球

三大電信運營商均進入世界前列,中國移動市值為2129.71億美元,位居第三。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的市值與世界龍頭還有一定差距。港股的PB在0.8-1.5倍之間,基本與國際龍頭接軌。

能源——港股估值不到1倍PB,顯著低於海外

能源公司中,中國企業躋身世界前列,中國石油市值已經排行世界第三。港股能源公司PB都在1倍以下,明顯低於A股和海外龍頭。

能源設備與服務行業由於石油行業低迷,2016年公司多處於微利或者虧損狀態,我們以PB簡單對比,港股的油服公司估值處於極低狀態,中海油服港股PB僅為0.79,而A股與國際龍頭估值接軌。

原材料:建材和鋼鐵龍頭估值與全球接軌

建築材料公司海螺水泥進入建築材料行業全球第三。PE為11.7倍,低於海外龍頭,PB與ROE相匹配,較高的估值對應著較高的盈利能力。

鋼鐵行業寶鋼PB估值與全球龍頭相當。

工業——港股估值偏低

建築與工程:港股PB和PE均處於較低水準

中國建築公司在國際市場上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全球前十大建築國內公司中國佔據了6個席位。

港股建築公司的PB在1倍以下,明顯低於A股和海外龍頭;港股的PE區間為7-10倍,低於海外龍頭,並且具有更高的成長性。

電氣設備與工程機械:規模與世界龍頭有差距

電氣設備行業,中國公司與世界仍有較大差距,上海電氣躋身第12名,ABB有限公司的市值規模為上海電氣的4倍。

以同時在A股與港股上市的上海電氣為例,A股PE為48倍,估值明顯偏高,港股PE為18.5倍,海外龍頭PE在16-34倍之間。

工程機械行業,中國公司與海外龍頭還有一定差距,三一重工的市值規模為卡特彼勒1/8,收入規模尚不到卡特彼勒1/10。三一重工PB低於卡特彼勒,高於小松。

物流:龍頭在A股和中概股,估值高於聯邦快遞

順豐控股、中通、圓通、韻達、申通都是全球的物流行業龍頭。A股快遞公司PB和ROE均高於聯邦快遞,PE與美股上市的中通快遞接近。

航空與交通基礎設施:規模領先全球,估值與世界接軌

中國國航、東航、南航市值規模躋身世界前列。港股PB最低,PB區間在0.9-1.2倍,A股也處於較低區間,對應的是相比海外龍頭更低的ROE。港股PE與海外龍頭相當,在9-12倍之間;A股明顯偏高,估值區間在17-19倍。

交通基礎設施中,上港集團成為全球市值第一的港口公司。寧波港、招商局、廣州港也進入世界前列;上海機場、首都機場進入機場服務行業前列;PB、PE估值均與海外龍頭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