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那些年“欺騙”我們的課本-法國人從不學習《最後一課》

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法國作家都德所著的《最後一課》因被收錄至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而廣泛熟知。

但是,在法國,很少有教材將這篇滿含愛國之情的小說收錄,甚至大多數法國人都不知道都德曾寫過這樣一篇文章。

《最後一課》是都德在1873年所創作的一篇愛國小說,以淪陷了的法國阿爾薩斯省的一所小學被迫改學德語的事件為題材,描述了教師為孩子們上最後一節法語課的情景,常被看做法國人表達愛國情感的文章。

《最後一課》1912年由胡適先生翻譯成中文,從此,在之後的一個世紀裡,這篇文章也成了激發中國人愛國情感的文章,還被選入了中學教材。但是,這麼好的一篇文章,法國人自己為什麼不學呢?

文中描述的被德國侵佔的阿爾薩斯省其實本不是法國的國土,

當地居民的本土語言本就是德語而非法語。阿爾薩斯位於法國東北地區,隔萊茵河與德國相望。歷史上,該地區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土著語言為德語。1618年至1648年的歐洲“三十年戰爭”中,阿爾薩斯被法國佔領。

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阿爾薩斯重回德國,即便這時,

當地150萬居民中,也僅僅有5萬人會說法語,而《最後一課》中卻將法語說成了當地人的母語,這顯然與真實的歷史情形相悖。

一戰結束後,作為戰勝國,法國重新擁有了阿爾薩斯,二戰時,該地區又被德國奪回,二戰結束後,法國又將阿爾薩斯收回,並強制推行了法語。

所以,從歷史層面上來看,《最後一課》中的描述顯然是不妥當的,但這依然不影響文章中濃濃的愛國情感,畢竟人是自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