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上裡古鎮,在山水掩映的田園裡流連徜徉

作者/ 張慶軍

到達四川省雅安的第二天,決定去上裡古鎮看看。

上裡古鎮位於四川省雅安上裡鎮,離雅安市雨城區27公里,是川西歷史文化名鎮,聽說這裡是當年紅軍長征北上的過境地,也是古代茶馬絲綢之路臨邛古道的重要驛站所在地。

在雅安市雨城區旅遊車站有專門去上裡鎮的專線旅遊車。汽車一路經過碧峰峽兩山夾一溪秀美的風光,一個多小時便來到深山裡的上裡古鎮。

汽車在上裡古鎮遊客服務中心停車場停了下來,車上一群和我一樣慕名而來的遊客。

上裡古鎮座落依山傍水,綠樹環繞的山谷裡,放眼望去一派田園古居的風光。

古鎮有些原生態的模樣,木屋為舍,壘石為橋,石板鋪街。

古鎮裡現仍至今保留著許多明清風貌的吊腳樓式建築。

據說這裡由於風景秀美,建築獨特,成為很多國內影視作品的拍攝的外景地。

上裡古鎮由於居於兩河相交的夾角內,符合風水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選址原則,在古時被當地民間傳為財源彙聚的寶地。

從古鎮街道一路走來,古之氣息縈繞在身旁。

在碧空如洗的天空下,古屋錯落有序,間間相依,縫隙處又有古樹蔥郁的枝葉探來。

街道兩旁的古店中,人們正在買賣著飾品以及古玩,

遊人與古鎮之人其樂融融。

穿過窄窄的石路,走過高高的木樓,遠處山山綿延,樹木叢生;近處流水潺潺,水花飛濺,真不知道該怎樣形容這“古”與“自然”的交融。

獨自一人在上裡古鎮的街道上隨便走著。

古鎮裡遠遠沒有我原先想像的那麼繁華和熱鬧,零零散散的一些遊客在各自探尋古鎮湮沒的歷史記憶。

上裡古鎮的建築格局具有以民居為主的空間特色,建築風格仍以明清時期的為主。

古鎮街道主要呈“井”子佈局,且都不寬,兩邊全是老式的鋪面。

古鎮以木結構為主要建築,寓“井中有水,水火不容”之意,以水制火孽,有祈願小鎮平安吉祥的意思。

聽當地人說,1935年6月至1936年2月,紅一方面軍經雅安在夾金山下的達維與紅四方面軍會師。

紅軍在上裡境內駐紮期間,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成立名為 “認真、德誠、紫光、崇安”等四個代號的政治部,並刻下七十多幅標語。

在古鎮河邊的小道上,我看到不少石碑上當年紅軍刻下的宣傳標語,雖然歷經八十多年大自然風雨洗禮,字跡猶依舊可辯。

上裡鎮古時主要由5家大姓聚居而成,俗稱“五家口”,即是:韓、楊、陳、張、許五大家族群聚。

關於五大家族的傳說更是各有千秋:韓家銀子(官商錢多)、楊家頂子(官宦世家)、陳家穀子(屯糧大戶)、張家棍子(骨科習武)、許家女子(漂亮勤勞),其中演繹的故事精彩紛呈,耐人尋味。

直到了明末清初,由於上裡人口不斷增加,經濟日益繁榮,便以五大姓氏更名為“五家口”。

在上裡古鎮至今保存完好的要算韓家大院了。

大院始建于清代嘉慶年間,院內的雕刻,歷經三代人方完成,雕刻內容以戲曲和歷史典故為題材,其獨特的鑲嵌式雕刻工藝,實為民間一絕。

該大院獨具地方建築特色,採取穿鬥式木結構青瓦屋面組成的四合天井古建築群,接近地表處採用石墩做柱基,石板鋪地和嵌鑲地角坊。據說此種形式的建築有較高的抗震和防潮性能。

進入韓家大院,古色古香已濃到了極致。瓦房木樓懷抱著庭院,幽深而寂靜。

透著棕之古色的物具,散著清之古香的牆壁,讓韓家大院將古時的居住房屋完美的展示在人們的面前。

木柱撐起的木板,木板搭上的木柱,以最完善的姿態搭起了這棟樓閣。

最頂的瓦片整整齊齊的排列。房梁頂柱橫豎錯落,好一番古樓之味道。

古鎮民居保存得比較完好,多為青瓦民居,街中心有寬展的戲壩子,原有的二重簷歇山頂戲樓,是川中場鎮不多見的巧妙設計。

據說,上裡古鎮也成為國內很多影視作品外景地,如《聊齋志異》、《山那邊好地方》、《今夜不回家》等一批影視劇就是在這裡拍攝。

隨著影視作品播放和宣傳,這幾年到上裡來的遊客逐年增多。

與繁華的江南古鎮相比,或者與閬中相比,上裡多少透出鄉間的感覺,也不是那麼著名,不象周莊或者閬中那樣的遊人如織,盡可以在一派川西民居風格的寂靜中流連徜徉,在山水掩映中的田園裡發呆出神……

上裡古鎮面積不大,縱橫兩條街道,呈井字形依隴西河而建。

不多時我便游完了古鎮街道,古戲臺及韓家大院,隨後跟著一行人來到二仙橋。

二仙橋始建於清乾年間,是上裡古鎮保存較好的八座古橋之一,位於古鎮西約200米處的隴西河上。

該橋為高卷拱單孔石橋,橋面兩側有石欄,此橋與周圍山巒、河水、田野相映有江南水鄉美景之感。

站立於橋上物影倒影水中,充滿著詩情畫意,橋南田野間聳立著數十座饅頭小山包,人稱“十八羅漢拜觀音”;橋北為天臺山,如遇晴天可觀嘗到天臺山脈由由山脊構成的巨型臥佛。

二仙橋得名有一段神奇的傳說,相傳:建橋竣工之日,附近州縣的名士前來祝賀,宴罷人們來到橋頭準備踩橋定名,不料有兩位乞丐坐在橋頭攔住踩橋人……

眾人大怒,準備上前趕走二位乞丐,二乞丐看此情形便一躍跳入水中,即刻顯出兩個“石包”,在場的眾人大悟,認定此二人並非乞丐,而是兩位神仙下凡,於是便將此橋定名為“二仙橋”。

夕陽漸漸西斜,天色不早了。

我乘坐最後一班回雅安市雨城區市區的汽車,一路上還有些意猶未盡,戀戀不捨。

隨著汽車的漸行漸遠,古色古香的上裡古鎮風光成了一幅雕鏤的浮雕印在我的腦海裡……

古鎮街道主要呈“井”子佈局,且都不寬,兩邊全是老式的鋪面。

古鎮以木結構為主要建築,寓“井中有水,水火不容”之意,以水制火孽,有祈願小鎮平安吉祥的意思。

聽當地人說,1935年6月至1936年2月,紅一方面軍經雅安在夾金山下的達維與紅四方面軍會師。

紅軍在上裡境內駐紮期間,為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成立名為 “認真、德誠、紫光、崇安”等四個代號的政治部,並刻下七十多幅標語。

在古鎮河邊的小道上,我看到不少石碑上當年紅軍刻下的宣傳標語,雖然歷經八十多年大自然風雨洗禮,字跡猶依舊可辯。

上裡鎮古時主要由5家大姓聚居而成,俗稱“五家口”,即是:韓、楊、陳、張、許五大家族群聚。

關於五大家族的傳說更是各有千秋:韓家銀子(官商錢多)、楊家頂子(官宦世家)、陳家穀子(屯糧大戶)、張家棍子(骨科習武)、許家女子(漂亮勤勞),其中演繹的故事精彩紛呈,耐人尋味。

直到了明末清初,由於上裡人口不斷增加,經濟日益繁榮,便以五大姓氏更名為“五家口”。

在上裡古鎮至今保存完好的要算韓家大院了。

大院始建于清代嘉慶年間,院內的雕刻,歷經三代人方完成,雕刻內容以戲曲和歷史典故為題材,其獨特的鑲嵌式雕刻工藝,實為民間一絕。

該大院獨具地方建築特色,採取穿鬥式木結構青瓦屋面組成的四合天井古建築群,接近地表處採用石墩做柱基,石板鋪地和嵌鑲地角坊。據說此種形式的建築有較高的抗震和防潮性能。

進入韓家大院,古色古香已濃到了極致。瓦房木樓懷抱著庭院,幽深而寂靜。

透著棕之古色的物具,散著清之古香的牆壁,讓韓家大院將古時的居住房屋完美的展示在人們的面前。

木柱撐起的木板,木板搭上的木柱,以最完善的姿態搭起了這棟樓閣。

最頂的瓦片整整齊齊的排列。房梁頂柱橫豎錯落,好一番古樓之味道。

古鎮民居保存得比較完好,多為青瓦民居,街中心有寬展的戲壩子,原有的二重簷歇山頂戲樓,是川中場鎮不多見的巧妙設計。

據說,上裡古鎮也成為國內很多影視作品外景地,如《聊齋志異》、《山那邊好地方》、《今夜不回家》等一批影視劇就是在這裡拍攝。

隨著影視作品播放和宣傳,這幾年到上裡來的遊客逐年增多。

與繁華的江南古鎮相比,或者與閬中相比,上裡多少透出鄉間的感覺,也不是那麼著名,不象周莊或者閬中那樣的遊人如織,盡可以在一派川西民居風格的寂靜中流連徜徉,在山水掩映中的田園裡發呆出神……

上裡古鎮面積不大,縱橫兩條街道,呈井字形依隴西河而建。

不多時我便游完了古鎮街道,古戲臺及韓家大院,隨後跟著一行人來到二仙橋。

二仙橋始建於清乾年間,是上裡古鎮保存較好的八座古橋之一,位於古鎮西約200米處的隴西河上。

該橋為高卷拱單孔石橋,橋面兩側有石欄,此橋與周圍山巒、河水、田野相映有江南水鄉美景之感。

站立於橋上物影倒影水中,充滿著詩情畫意,橋南田野間聳立著數十座饅頭小山包,人稱“十八羅漢拜觀音”;橋北為天臺山,如遇晴天可觀嘗到天臺山脈由由山脊構成的巨型臥佛。

二仙橋得名有一段神奇的傳說,相傳:建橋竣工之日,附近州縣的名士前來祝賀,宴罷人們來到橋頭準備踩橋定名,不料有兩位乞丐坐在橋頭攔住踩橋人……

眾人大怒,準備上前趕走二位乞丐,二乞丐看此情形便一躍跳入水中,即刻顯出兩個“石包”,在場的眾人大悟,認定此二人並非乞丐,而是兩位神仙下凡,於是便將此橋定名為“二仙橋”。

夕陽漸漸西斜,天色不早了。

我乘坐最後一班回雅安市雨城區市區的汽車,一路上還有些意猶未盡,戀戀不捨。

隨著汽車的漸行漸遠,古色古香的上裡古鎮風光成了一幅雕鏤的浮雕印在我的腦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