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太平軍留下1筆寶藏,曾國藩找了多少年沒找到,原來在這裡

清朝咸豐年間,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廣西貧苦百姓在洪天王帶領下,揭竿而起,演變為一場轟轟烈烈、席捲清朝的農民起義。其聲勢之浩大,持續時間之長,參與人數之多,佔領面積之大,

都在封建時代創下了多個紀錄,因此被譽為封建時代規模最大的一場農民起義,雖然最後以失敗告終,但卻給了清王朝以致命打擊。

封建時代的農民起義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十分注重金銀財貨的搜羅積攢。畢竟民以食為天,大家提著腦袋跟著你拼命,

大部分人就為吃口飽飯。因此糧食以及器械、戰馬、餉銀等,都是維持義軍隊伍的基本要素。而這些都需要銀子。歷代義軍為了籌集銀子可謂各出奇招。唐朝的黃巢,竟然選擇去發掘唐朝帝陵。

到了明代末年,李自成和張獻忠等隊伍,普遍依靠搶掠地主富人、王公貴族來籌集銀子。

因為他們連年與明軍激烈對抗,無法建立穩固根據地,無法徵收稅賦,因此只有依靠以搶掠作為收入來源。他們總是首選明朝各地的藩王作為攻擊目標,因為他們都是皇室宗親,家中金山銀海,結果成為農民軍所到之處,藩王們往往被屠戮一空。

太平軍裡有一個特點,實行聖庫制度。所有成員不准擁有私人財產,被查獲要被處死。所有戰利品和收入都歸聖庫所有,由最高首領支配使用。加之這次起義持續達十幾年,財富不斷累積,到最後已經成為一個天文數字。曾國藩打進天京時,曾夢寐以求能在這裡發一筆橫財,結果大失所望。幾經搜羅,竟然一無所獲。

曾國藩是忠心耿耿的道德君子,他自然不會如其他軍閥一樣私藏隱瞞。那這筆聖庫寶藏到底在何處?只知道必然在天京城內,具體地點無人知曉。因為天京被攻破前,已經被包圍一兩年之久,根本無從轉移。曾國藩前後為此事查訪多年,但一直不得要領,雖有些線索,但最終都沒有結果。

《清稗類鈔》記載,曾國藩的一個部下說起過其中一條線索。有個廣東人林某,城破前在太平軍裡當差役。他奉命和其他差役一起,去一處隱秘地點挖了一個大地窖。完成後又往其中搬運了白銀300萬兩。事成之後,一個王爺請差役們喝酒。酒席進行時,林某因為鬧肚子去了茅房,結果躲過一場大難。

原來王爺請客是假,殺人滅口是真。席間伏兵四起,差役們全被殺死。林某魂不附體趁亂逃回老家。若干年後他讓兒子按他說的地點來南京查訪存銀地窖,結果再也找不到了。

酒席進行時,林某因為鬧肚子去了茅房,結果躲過一場大難。

原來王爺請客是假,殺人滅口是真。席間伏兵四起,差役們全被殺死。林某魂不附體趁亂逃回老家。若干年後他讓兒子按他說的地點來南京查訪存銀地窖,結果再也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