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川妹子法國開中醫館辦學校 還獲得法國“騎士國家勳章”

近日,法國來華的“洋中醫”阿貝樂在成都中醫館坐診引來了不少關注,

然而,令人有些意外的是,這位法國小夥子最開始接觸中醫,還不是在中國,而是在法國就完成了中醫的基礎理論學習。不少人對此好奇,在法國學習中醫?法國也有中醫學校?他們的老師是誰?在法國學中醫又是一種什麼體驗?

3月8日這天,成都商報用戶端記者聯繫到了在法國開辦中醫培訓學校的馬帆,這位地道的川妹子,在四川完成中醫學習後,前往法國開醫館、辦學校,

1995年就正式創辦了中醫學校,截至目前已經在法國和瑞士發展了3所分校。20多年來,她見證了中醫在法國逐漸火起來的過程,更令人驕傲的是,因為推廣中醫、促進中法交流,這位川妹子獲得了法國“騎士國家勳章”。馬帆說,在法國學習中醫已經越來越流行,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工程師、護士、銀行職員等都自費找到這些中醫學校進行中醫理論學習。從陰陽五行理論入手,
到研究人體經絡,很多學習者以學習中醫為視窗,瞭解東方文化。

法國辦學:

學員人數從個位數增長到百位數

一群法國人,圍著經絡人體模型圖,聚精會神聽著眼前這位中國來的中醫老師講解著經絡系統與臟腑之間的關係。在法國里昂的少陽國際中醫藥大學,

每到週末,都有上百名學生來這裡上課,在學校,除了從中國來的中醫老師,還有一些從學校畢業的法國人,也在這裡開始了任教生涯。

馬帆是學校的校長,曾在西南醫科大學中醫專業讀了5年本科,後來到成都中醫藥大學繼續攻讀中醫內科研究生,1993年到了法國里昂,在那裡開了一家中醫館行醫。“我的第一個病人是一名卡車司機,因為常年開車的原因,

腰痛成了他的老毛病。”馬帆開始給這名病人針灸,治癒後為表示感謝,對方還送來了一張針灸床。

隨著中醫館名氣越來越大,病人開始多起來,看病也需要預約,1994年,兩名瑞士女孩專程趕到里昂,想要跟著馬帆學習中醫,她也因此萌生了創辦中醫學校的想法。

“學校創辦之初,只有8個學生,但現在學校的學生每年都保持在400人左右。” 馬帆告訴成都商報記者,隨著學校的知名度增大,

很多德國、瑞士、義大利的學生也慕名而來,想要學習中醫。外國學生對於中醫的熱情,顯然是她一開始沒有想到的。“在國外,我們這個行業還是很受尊重”。如今,法國大大小小的中醫培訓學校已經有30多所。

培養人才:

2000多名畢業生從學校畢業

在法國,馬帆創辦的中醫學校,屬於法國國家繼續教育的範疇,每年在這裡畢業的學生都可以拿到畢業證書,成為在法國有正式執照的執業醫師。“學生年齡段跨度很大,從十多歲到六十多歲的人都有。” 馬帆告訴記者,從學校創辦以來,已經有2000多名畢業生順利結業,其中一部分開始開館行醫,也有一些人開始到中國繼續深造。

“他們報考在這裡完成學歷教育,今年9月,又將有一批外籍中醫學生從葡萄牙飛往成都完成最後一年的學業。

“我們在海外設了分校,學習內容不僅有《內經》、《傷寒》等中醫藥傳統經典,也有‘四診八綱’等實際操作。”據成都中醫藥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處長姚洪武介紹,在2007年,中國教育部批准成都中醫藥大學在葡萄牙成立寶德分校,學校實行學分制,前四年在葡萄牙就可以完成理論基礎知識學習,第五年到成都中醫藥大學完成臨床實習。

據他介紹,任教老師都是一些葡萄牙籍的留學生,學校還會定期選派一些老師過去指導教學,到目前為止,已經有90多名歐洲學員通過這一管道拿到了學士學位。

合作培養中醫人才,也在泰國、美國等地興起,就在2010年,泰國呵叻大學與成都中醫藥大學簽訂了教育合作協定成立“中醫教育中心”,共同開辦五年制“中醫學”專業課程,對考試合格者,頒授泰國珂叻大學畢業證書和中醫學學士學位。據姚洪武介紹,學校還會在有合作基礎的國家,比如馬其頓、黑山、馬來西亞等國建立一些中醫中心,讓中醫走出國門。

而海外辦學的開始,也正是因為中醫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國外的民眾開始認識到,這一東方醫學是可以運用於臨床的。

因材施教:

轉變教學方式 讓他們理解中醫經典

姚洪武分析,學習中醫的外國人中有三類,一種是想把中醫當做一項技能,一種是對中國文化感興趣而選擇中醫為切入點,還有一種就純屬興趣。“在這些人中,學習中醫當做謀生技能的占多數”。

在中醫教學中,西方人的邏輯思維也讓進行中醫教學的老師們“頭疼”,“他們有時候很較真,比如‘一小撮’,非要精確到多少克。” 姚洪武在這個時候就會找些東西方都能夠理解的例子來解除他們的疑問,“我就會問他們媽媽做的菜好不好吃,是否看到媽媽做飯菜的時候回去糾結鹽放多少克食鹽。” 姚洪武告訴記者,抓藥就是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久而久之就對藥量形成一種“感覺”。

中醫有它自成一套的思辨體系,比如將陰陽五行類比為人的五臟六腑,要讓國外的學生完成這種抽象推理還是比較困難的。“只有讓他們多實踐”。在學校,針對這些國外學生,學校還會讓他們先接觸臨床,通過案例教學來化解對古典醫技經典、中醫基礎的難度。

在中醫走出國門過程中,他也表示,國家還需要培養一些具有中醫專業背景的翻譯人才,讓更多的中醫經典更接近於它本身的味道,同時讓外國人更好地理解其中精髓。

客觀態度:

中醫走出國門 不能脫離實際

今年已經79歲,中醫內科專家楊明均對於自己的研究生學生馬帆一直保持著聯繫,馬帆在法國教學期間,他還專程應邀過去開展過學術講座。“我的很多學生在國外開診所、辦學校,最開始我還經常過去‘壓陣’。” 楊明均笑著說,現在他們都能夠獨當一面了。

參與對外學術交流,先後赴法國、以色列、美國、加拿大、瑞士等國講學,楊明均的學生中,不乏一些外國留學生,讓他匪夷所思的是,一些國外學中醫的都是半路出家,曾經在巴黎的一次講座後,一名40多歲的銀行職員對他說,“現在想換一個工作,想學中醫”,他還表示,自己一位美國的學生,學成後回國開了診所,甚至還邀請自己去海外電視臺開講座。

儘管中醫在國外備受推崇,這位老中醫還是保持著客觀謹慎的態度,“不能去神話它,實事求是才是讓它走向國際的根本。” 楊明均介紹說,中醫擅長治療一些慢性病、功能性疾病,那麼就應該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足功夫,

他還提到,自己老伴兒的學生就在洛杉磯開了一家中醫診所,以調理婦科病見長,而前來看病的人中,就有不少好萊塢的明星。對於中醫教學,他也表示要對西醫有系統瞭解,同時還忌諱 “只教書、不看病”。

成都商報記者 宦小淮 實習生 唐婕 苗

馬帆創辦的中醫學校,屬於法國國家繼續教育的範疇,每年在這裡畢業的學生都可以拿到畢業證書,成為在法國有正式執照的執業醫師。“學生年齡段跨度很大,從十多歲到六十多歲的人都有。” 馬帆告訴記者,從學校創辦以來,已經有2000多名畢業生順利結業,其中一部分開始開館行醫,也有一些人開始到中國繼續深造。

“他們報考在這裡完成學歷教育,今年9月,又將有一批外籍中醫學生從葡萄牙飛往成都完成最後一年的學業。

“我們在海外設了分校,學習內容不僅有《內經》、《傷寒》等中醫藥傳統經典,也有‘四診八綱’等實際操作。”據成都中醫藥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處長姚洪武介紹,在2007年,中國教育部批准成都中醫藥大學在葡萄牙成立寶德分校,學校實行學分制,前四年在葡萄牙就可以完成理論基礎知識學習,第五年到成都中醫藥大學完成臨床實習。

據他介紹,任教老師都是一些葡萄牙籍的留學生,學校還會定期選派一些老師過去指導教學,到目前為止,已經有90多名歐洲學員通過這一管道拿到了學士學位。

合作培養中醫人才,也在泰國、美國等地興起,就在2010年,泰國呵叻大學與成都中醫藥大學簽訂了教育合作協定成立“中醫教育中心”,共同開辦五年制“中醫學”專業課程,對考試合格者,頒授泰國珂叻大學畢業證書和中醫學學士學位。據姚洪武介紹,學校還會在有合作基礎的國家,比如馬其頓、黑山、馬來西亞等國建立一些中醫中心,讓中醫走出國門。

而海外辦學的開始,也正是因為中醫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國外的民眾開始認識到,這一東方醫學是可以運用於臨床的。

因材施教:

轉變教學方式 讓他們理解中醫經典

姚洪武分析,學習中醫的外國人中有三類,一種是想把中醫當做一項技能,一種是對中國文化感興趣而選擇中醫為切入點,還有一種就純屬興趣。“在這些人中,學習中醫當做謀生技能的占多數”。

在中醫教學中,西方人的邏輯思維也讓進行中醫教學的老師們“頭疼”,“他們有時候很較真,比如‘一小撮’,非要精確到多少克。” 姚洪武在這個時候就會找些東西方都能夠理解的例子來解除他們的疑問,“我就會問他們媽媽做的菜好不好吃,是否看到媽媽做飯菜的時候回去糾結鹽放多少克食鹽。” 姚洪武告訴記者,抓藥就是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久而久之就對藥量形成一種“感覺”。

中醫有它自成一套的思辨體系,比如將陰陽五行類比為人的五臟六腑,要讓國外的學生完成這種抽象推理還是比較困難的。“只有讓他們多實踐”。在學校,針對這些國外學生,學校還會讓他們先接觸臨床,通過案例教學來化解對古典醫技經典、中醫基礎的難度。

在中醫走出國門過程中,他也表示,國家還需要培養一些具有中醫專業背景的翻譯人才,讓更多的中醫經典更接近於它本身的味道,同時讓外國人更好地理解其中精髓。

客觀態度:

中醫走出國門 不能脫離實際

今年已經79歲,中醫內科專家楊明均對於自己的研究生學生馬帆一直保持著聯繫,馬帆在法國教學期間,他還專程應邀過去開展過學術講座。“我的很多學生在國外開診所、辦學校,最開始我還經常過去‘壓陣’。” 楊明均笑著說,現在他們都能夠獨當一面了。

參與對外學術交流,先後赴法國、以色列、美國、加拿大、瑞士等國講學,楊明均的學生中,不乏一些外國留學生,讓他匪夷所思的是,一些國外學中醫的都是半路出家,曾經在巴黎的一次講座後,一名40多歲的銀行職員對他說,“現在想換一個工作,想學中醫”,他還表示,自己一位美國的學生,學成後回國開了診所,甚至還邀請自己去海外電視臺開講座。

儘管中醫在國外備受推崇,這位老中醫還是保持著客觀謹慎的態度,“不能去神話它,實事求是才是讓它走向國際的根本。” 楊明均介紹說,中醫擅長治療一些慢性病、功能性疾病,那麼就應該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足功夫,

他還提到,自己老伴兒的學生就在洛杉磯開了一家中醫診所,以調理婦科病見長,而前來看病的人中,就有不少好萊塢的明星。對於中醫教學,他也表示要對西醫有系統瞭解,同時還忌諱 “只教書、不看病”。

成都商報記者 宦小淮 實習生 唐婕 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