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陸遜一個讓劉備害怕的上大將軍,一個三國志中與諸葛齊名的大都督

這段時間在讀三國志,感覺那個累啊,真的是書到用時方恨少,讀書的時候為啥就不多讀點文言文呢。

三國志中,陳壽幾乎為三國時期所有的王侯將相都立了傳,但除了帝王以外,

能單獨立傳的就二人,一是蜀漢的諸葛武侯,一是孫吳的陸遜。諸葛武侯單獨立傳可以理解,畢竟蜀漢基本可以說是他一個人建立起來的,特別是先主劉備逝世以後,但是陸遜又有何功績,值得陳壽為他單獨立傳呢?畢竟像他一樣主政之人孫吳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蜀漢有蔣婉,費禕,薑維等;曹魏也有曹真,曹休,司馬懿(這個不算)等,但這些人都是好幾個人合傳。

陸遜畫像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字伯言,原名陸休,三國時期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吳國政治家、軍事家。少孤(有沒有發現,三國時期好多名人都少孤),從小就跟著自己的堂叔祖父陸康混(這得有五代了,如果是叔祖是第四代,還加個堂),陸康那個時候在廬江當太守,

但是陸康不知道什麼原因得罪了當時的大軍閥袁術,袁術派孫策攻打陸康,這算是陸遜跟孫家的第一次交集,不過彼此並不友好,陸康被滅了(史書上記載是病死的,病死後城破),不過陸康也是個人精,早就給自己的子孫留了後路,早早地把陸議(這個時候還叫陸議)和自己的小兒子陸績送到了吳,因為陸遜比自己的族父陸績大六七歲,所以陸遜自然而然成為了陸家新的族長,
這一年陸遜十二三歲。這也很怪,明明孫吳在打自己,陸康居然把自己的子孫送到孫吳,居然還活了下來。

陸遜接下來的日子就是讀書識字,直到孫策死後二年,陸遜出士,做了孫權的幕僚,這一年,陸遜21歲。陸遜第一次展現軍事才能是剿匪,他也因此被任命為定威校尉(西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也有了自己的部隊,這一年,陸遜24歲。

因為孫權當政不久,需要培植自己的勢力,

剿匪有功的陸遜自然入了孫權的法眼,孫權經常找他商討一些軍國大事,還把孫策的女兒許給他做老婆(一個邪惡的想法,孫權是不是想讓陸遜通過孫策的女兒報仇啊)。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陸遜建議孫權擴展自己的勢力範圍,因此受到孫權的重用,被任命為右總督(禁軍副主管),授棨戟,讓他都督會稽、鄱陽、丹陽三郡。同年,陸遜平定被曹操策反的費棧。在這期間,當地的地方官淳於式上表告陸遜,

說他違法徵用民眾,但身為主將的陸遜還是挺大度的,不但沒有向孫權說他的壞話,還在孫權面前誇他,說他是“淳於式”的好官。孫權對他的評價是“此誠長者之事,顧人不能為耳。“

關羽走麥城(劇照)

西元219年,陸遜用計斬殺了關羽,幫孫權奪回了荊州,從而進封為右護軍,鎮西將軍,婁侯,此時陸遜已經是孫吳第二人了。

黃武元年(西元221年),劉備進攻孫吳,孫權命陸遜為大都督,授假節,領諸將領抵抗劉備的進攻,戰爭中,儘管蜀漢軍隊頻頻挑戰,同時大多數吳軍將領也急欲立功,但陸遜硬是堅守不出,直到蜀漢兵銳氣盡失,兵疲意懈時,果斷出擊,一舉得勝,火燒蜀營,直打得蜀軍”屍骸漂流,塞江而下“。得勝後的吳軍本應乘勝追擊,但是陸遜從大局出發,認為吳國的大敵是曹魏,非蜀漢,吳蜀爭雄,到時候如果曹丕出兵,只會便宜了漁人曹丕,吳國也會三面受敵,所以只派了少量兵去追擊劉備,不久之後,曹丕果然派兵攻打魏國,但吳國已經做好了防禦的準備,曹丕計未得逞。陸遜因功加封輔國將軍,荊州牧,改封江陵侯。

黃武二年(223年)以後,陸遜跟孫權的關係進入蜜月期,”權每與禪、亮書,常過示遜,輕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

黃元七年(228年),曹休進攻皖城(今安徽潛山),孫權授陸遜假黃鉞,為大都督,抵抗曹魏的進攻,雙方最終會戰于石亭(安徽潛山東北),孫吳大勝,斬俘魏軍一萬餘人,物資無數,曹休兵敗氣憤而亡。

黃龍元年,孫權因為已無官位可授陸遜(這太危險了,古往今來,,這種人都只有死路一條啊),於是新建了個上大將軍的官位授予陸遜,位列大將軍和三公之上,同時授予他右都護。同年,命陸遜輔佐太子,主持吳國軍國大事(這跟蜀漢的諸葛孔明有點類似不?)。

赤烏七年(244年),陸遜接替死去的顧雍為丞相,總管三國職事,訓導百官。

245年,太子孫和跟魯王孫霸鬧宮闈戲,孫權暗地裡對手下說,自己喜歡魯王孫霸,沒想到這事被太子孫和知道了,於是太子向陸遜求救,這個時候陸遜幹了件蠢事,作為權臣的他,居然想干涉皇帝的家事,這可是犯了孫權的大忌,孫權徹底地發飆,不久,陸遜逝世,時年六十有三。孫休當政時,追諡為昭侯。

正史上記載,陸遜很會辨人識事,他在諸葛恪,楊竺大出風頭的時候就斷言,他們會掛,結果諸葛恪被孫亮殺了,楊竺被孫權殺了。

年輕時的陸遜(劇照)

陸遜一生幹了幾件了不得的大事,第一件是用計使得關羽走了麥城,幫孫吳奪回了荊州,但是此事也使得劉備舉全國之力進攻孫吳;第二件是在諸將不聽的情況下,火燒劉備,使得劉備無臉回成都,不久在白帝病死;同時,在打敗蜀漢的情況下,能保持克制,沒有逼迫蜀漢背水一戰,反而和蜀漢重修舊好,共同防禦曹魏,這一戰,顯示出了陸遜有著不錯的戰略眼光;第三次是抵抗住了曹魏大將國曹休的進攻,並大敗曹魏,氣死曹休。而他幹得最不適合,不過可能也是他認為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參與孫權的立儲,結果被孫權逼死。前面三件大功,無論那一件,都可以跟周瑜的赤壁之戰一拼。

我想對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四位東吳都督進行簡單比較,周瑜提倡的是二雄爭霸,魯肅踐行的是三分天下,而呂蒙只是一介武夫,陸遜則是現實主義者,守成有餘,進攻不足;周瑜的二雄爭霸是因為當時劉備勢力弱小,孫吳如果把握好時機,是完全有可能吞併西蜀,然後可以和曹操逐鹿中原,但是後來劉備通過金牌經理人諸葛孔明站穩了腳根,所以周瑜的政策後來就沒有可行性。魯肅則實行的三分天下理念,從他後面的各種舉措就可以很好的看出來,包括借荊州給劉備,以及後來多次假意地催劉備還荊州;陸遜則只是很好的實現孫權的理想,一方面討回了荊州,另一方面也沒有過分地得罪蜀漢,既幫孫權出了惡氣,又小心地維護了孫劉聯盟。

我個人認為,四人中,魯肅的戰略眼光是最高的,如果說按周瑜的操作,最終孫吳吞併了蜀漢,那麼孫吳就不得不面對整個曹魏的壓力,就孫吳加上西蜀的那點點地盤跟勢力,是不能夠抗衡曹操的,而且孫權跟曹操比,顯然能力上也差得不止一點點,那麼孫吳的滅亡會來得更快。而魯肅的戰略,則很好地分散了曹魏的勢力,使得東吳的壓力大減,孫吳損失的只是荊州,和分出小部分的力量來抗衡曹操,然後可以慢慢地發展自己,也圖後進。後面歷史的發展其實很好地證明了這點,孫劉合則兩利,分則兩敗。至於陸遜,頂天了只是個戰術加准戰略家,呂蒙就是個將軍。

陳壽對陸遜的評價是“劉備天下稱雄,一世所憚,陸遜春秋方壯,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

注:圖片來源於網路

幫孫權奪回了荊州,從而進封為右護軍,鎮西將軍,婁侯,此時陸遜已經是孫吳第二人了。

黃武元年(西元221年),劉備進攻孫吳,孫權命陸遜為大都督,授假節,領諸將領抵抗劉備的進攻,戰爭中,儘管蜀漢軍隊頻頻挑戰,同時大多數吳軍將領也急欲立功,但陸遜硬是堅守不出,直到蜀漢兵銳氣盡失,兵疲意懈時,果斷出擊,一舉得勝,火燒蜀營,直打得蜀軍”屍骸漂流,塞江而下“。得勝後的吳軍本應乘勝追擊,但是陸遜從大局出發,認為吳國的大敵是曹魏,非蜀漢,吳蜀爭雄,到時候如果曹丕出兵,只會便宜了漁人曹丕,吳國也會三面受敵,所以只派了少量兵去追擊劉備,不久之後,曹丕果然派兵攻打魏國,但吳國已經做好了防禦的準備,曹丕計未得逞。陸遜因功加封輔國將軍,荊州牧,改封江陵侯。

黃武二年(223年)以後,陸遜跟孫權的關係進入蜜月期,”權每與禪、亮書,常過示遜,輕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

黃元七年(228年),曹休進攻皖城(今安徽潛山),孫權授陸遜假黃鉞,為大都督,抵抗曹魏的進攻,雙方最終會戰于石亭(安徽潛山東北),孫吳大勝,斬俘魏軍一萬餘人,物資無數,曹休兵敗氣憤而亡。

黃龍元年,孫權因為已無官位可授陸遜(這太危險了,古往今來,,這種人都只有死路一條啊),於是新建了個上大將軍的官位授予陸遜,位列大將軍和三公之上,同時授予他右都護。同年,命陸遜輔佐太子,主持吳國軍國大事(這跟蜀漢的諸葛孔明有點類似不?)。

赤烏七年(244年),陸遜接替死去的顧雍為丞相,總管三國職事,訓導百官。

245年,太子孫和跟魯王孫霸鬧宮闈戲,孫權暗地裡對手下說,自己喜歡魯王孫霸,沒想到這事被太子孫和知道了,於是太子向陸遜求救,這個時候陸遜幹了件蠢事,作為權臣的他,居然想干涉皇帝的家事,這可是犯了孫權的大忌,孫權徹底地發飆,不久,陸遜逝世,時年六十有三。孫休當政時,追諡為昭侯。

正史上記載,陸遜很會辨人識事,他在諸葛恪,楊竺大出風頭的時候就斷言,他們會掛,結果諸葛恪被孫亮殺了,楊竺被孫權殺了。

年輕時的陸遜(劇照)

陸遜一生幹了幾件了不得的大事,第一件是用計使得關羽走了麥城,幫孫吳奪回了荊州,但是此事也使得劉備舉全國之力進攻孫吳;第二件是在諸將不聽的情況下,火燒劉備,使得劉備無臉回成都,不久在白帝病死;同時,在打敗蜀漢的情況下,能保持克制,沒有逼迫蜀漢背水一戰,反而和蜀漢重修舊好,共同防禦曹魏,這一戰,顯示出了陸遜有著不錯的戰略眼光;第三次是抵抗住了曹魏大將國曹休的進攻,並大敗曹魏,氣死曹休。而他幹得最不適合,不過可能也是他認為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參與孫權的立儲,結果被孫權逼死。前面三件大功,無論那一件,都可以跟周瑜的赤壁之戰一拼。

我想對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四位東吳都督進行簡單比較,周瑜提倡的是二雄爭霸,魯肅踐行的是三分天下,而呂蒙只是一介武夫,陸遜則是現實主義者,守成有餘,進攻不足;周瑜的二雄爭霸是因為當時劉備勢力弱小,孫吳如果把握好時機,是完全有可能吞併西蜀,然後可以和曹操逐鹿中原,但是後來劉備通過金牌經理人諸葛孔明站穩了腳根,所以周瑜的政策後來就沒有可行性。魯肅則實行的三分天下理念,從他後面的各種舉措就可以很好的看出來,包括借荊州給劉備,以及後來多次假意地催劉備還荊州;陸遜則只是很好的實現孫權的理想,一方面討回了荊州,另一方面也沒有過分地得罪蜀漢,既幫孫權出了惡氣,又小心地維護了孫劉聯盟。

我個人認為,四人中,魯肅的戰略眼光是最高的,如果說按周瑜的操作,最終孫吳吞併了蜀漢,那麼孫吳就不得不面對整個曹魏的壓力,就孫吳加上西蜀的那點點地盤跟勢力,是不能夠抗衡曹操的,而且孫權跟曹操比,顯然能力上也差得不止一點點,那麼孫吳的滅亡會來得更快。而魯肅的戰略,則很好地分散了曹魏的勢力,使得東吳的壓力大減,孫吳損失的只是荊州,和分出小部分的力量來抗衡曹操,然後可以慢慢地發展自己,也圖後進。後面歷史的發展其實很好地證明了這點,孫劉合則兩利,分則兩敗。至於陸遜,頂天了只是個戰術加准戰略家,呂蒙就是個將軍。

陳壽對陸遜的評價是“劉備天下稱雄,一世所憚,陸遜春秋方壯,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

注: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