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砥礪奮進|從“拆改留”到“留改拆” 黃浦老建築如何傳承歷史?

黃浦既是上海中心城區的核心區,也是上海的老城廂所在地,

是上海的城市之根、海派文化之源。

近年來,黃浦轉變保留保護工作觀念,從“拆改留並舉,以拆為主”轉向“留改拆並舉,以保留保護為主”,創新工作方法,努力在保護歷史建築、傳承歷史文脈方面成為全市的標杆。

隨著城市發展的歷史變遷,城區“二元結構”的矛盾也日益凸顯:一方面高樓大廈林立,集中體現了上海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繁榮繁華和時尚魅力; 另一方面舊式里弄和危棚簡屋集中,

區內二級以下成片舊裡總面積在中心城區位居第二,人口密度居高不下,是全市舊區改造任務最重的區之一。

對於黃浦來說,城市更新,不僅意味著以最嚴格要求保護好上海的歷史文脈和文化記憶,更要與改善民生結合。

過去五年,黃浦區堅持理念創新、方式創新,推動城市更新與改善民生緊密結合,不斷提高城區精細化管理水準,努力走出一條城市更新的新路徑。

讓老房居民有尊嚴地生活

今年春節前,聚奎新村的300多戶居民喜慶“回搬”。2號樓105室,李紹榮夫婦驚喜地發現,

原來三家共用的廚房間位置被隔離出一塊區域,成為獨立的廚房與衛生間,真正解決了他們家的實際問題。

聚奎新村是老城廂內一處有著50多年歷史的老舊社區,沒有獨立廚衛,居民生活環境差,存在嚴重安全隱患。黃浦區在這裡創新性地將房屋排險、綜合修繕與民生改善相結合,

採用了人員撤離、拆違解危和加固修繕的方式。

近年,黃浦探索多措並舉、著力改善群眾居住條件,讓老房內居民願意留下、能有尊嚴地留下。對聚奎新村實行的城市更新方式,就是黃浦近年探索出的一種“留改”模式。

今年以來,黃浦區緊密結合區情實際,按照“確保結構安全、完善基本功能、傳承歷史風貌、提升居住環境”的思路,進一步加大探索力度,選擇了復興東路404弄等多個不同類型的社區,加快開展里弄房屋成套率改造、拆落地整體改造以及“抽戶拔點、協議置換+房屋大修”等工作試點,儘快確立不同類型社區、房屋的改造模式,努力形成老舊房屋“留改”工作的“黃浦經驗”。

外灘源圓明園公寓,位於圓明園路115號。圖為圓明園公寓新舊貌對比。

讓歷史建築“活”著留下來

這些天,南京東路上的“外灘·中央”的外立面已經卸去了裝修材料,露出了真容。它由四組上世紀30年代前後修建的老建築組成,黃浦通過本體保護以及周邊開發建設,增加公共配套設施,提供公共空間,注入與建築風格和街區定位相符的新功能。“外灘·中央”不久將對外開放,變身一座以高品位時尚生活為主題的“商旅文生活秀”體驗型綜合體。

“歷史風貌和歷史建築的保留保護,是為了留存城市記憶,留住‘鄉愁’,但不等於這些建築就成為‘標本’、只可遠觀,而是要讓更多的市民群眾能走近、走進建築,近距離體驗和體會歷史文化的積澱。”區領導說。在保留保護歷史風貌的同時,黃浦注重歷史建築的重塑功能,提升歷史風貌和歷史建築的可及性。

對歷史風貌與建築,黃浦注重探索保留保護的多樣化路徑。如,根據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不同特色和不同建築類型特點,實施針對性、差異化的保護開發。居住類歷史建築保護重在延續建築風貌、提升現代居住功能;功能性歷史建築和風貌區保護重在重塑公共空間功能、提升區域形象品質,通過“留、改、修、管”多策並舉,完成了思南公館、外灘源等一批在全市具有示範意義的歷史風貌保留保護項目。

“精細化管理”呵護老寶貝

“拆,先緩一下。”如今,在黃浦的舊改,即便是最基層的拆遷工作人員都知道:“拆,要有保留保護地拆。”

在黃浦舊改推進中,已形成一套主動保護、通過先予甄別和確認歷史風貌與歷史建築的機制。“專家論證是黃浦舊改的必經程式,由專家來確定是整體保留、單體保留還是經認可後拆除。”黃浦區房管局局長李舜說,對別具特色的非保護建築中的零部件,小到石庫門一塊磚,大到一扇門窗,只要是專家認為有價值的構件都主動予以保留,進入特色建築部件倉庫。

黃浦是上海歷史文化資源最為集聚的中心城區之一,有優秀歷史建築289處,占到全市中心城區總量的27%;風貌保護道路31條,風貌保護街巷36條,將近占到全市中心城區總量的一半。黃浦一直將這些資源視作獨特優勢。對這些老寶貝,黃浦實行精細化管理,從頂層設計著手建起了一套系統完整的保留保護體系。

早在2015年,黃浦就率先成立全市首個區級曆保委,區領導掛帥,同步組建了由規劃、建築、人文等領域知名專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今年,黃浦又專門成立城市更新留改工作領導小組,兼顧歷史保護、城市更新與城市發展,抓緊推進外灘歷史風貌區、衡複風貌區等區域性保留保護專案。黃浦區還率先制定了全市首個區級歷史風貌保護“十三五”專項規劃。

上圖:四牌樓原貌。下圖:改造後的四牌樓新貌。

歷史老建築類型複雜、產權多元、年代久遠,多來來用途不同,很多建築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損壞,要加強保留保護,原始資料尤為重要。黃浦區正在積極完成優秀歷史建築及文物保護單位“一幢一冊”基礎資料調查和保護指南編制工作,探索建立地理資訊系統和電子地圖系統,整合在房管、文化、規劃等不同部門的資訊資源。借助專家力量加強甄別和確認,黃浦還主動發現可以保留保護的資源,對涉及舊改徵收或列入計畫的地塊中所有老舊建築進行了排摸,形成“一地塊一保護”方案。

(文:唐燁 圖:郭長耀 楊建正 簡永清 編輯:宗哲麟)

儘快確立不同類型社區、房屋的改造模式,努力形成老舊房屋“留改”工作的“黃浦經驗”。

外灘源圓明園公寓,位於圓明園路115號。圖為圓明園公寓新舊貌對比。

讓歷史建築“活”著留下來

這些天,南京東路上的“外灘·中央”的外立面已經卸去了裝修材料,露出了真容。它由四組上世紀30年代前後修建的老建築組成,黃浦通過本體保護以及周邊開發建設,增加公共配套設施,提供公共空間,注入與建築風格和街區定位相符的新功能。“外灘·中央”不久將對外開放,變身一座以高品位時尚生活為主題的“商旅文生活秀”體驗型綜合體。

“歷史風貌和歷史建築的保留保護,是為了留存城市記憶,留住‘鄉愁’,但不等於這些建築就成為‘標本’、只可遠觀,而是要讓更多的市民群眾能走近、走進建築,近距離體驗和體會歷史文化的積澱。”區領導說。在保留保護歷史風貌的同時,黃浦注重歷史建築的重塑功能,提升歷史風貌和歷史建築的可及性。

對歷史風貌與建築,黃浦注重探索保留保護的多樣化路徑。如,根據歷史文化風貌區的不同特色和不同建築類型特點,實施針對性、差異化的保護開發。居住類歷史建築保護重在延續建築風貌、提升現代居住功能;功能性歷史建築和風貌區保護重在重塑公共空間功能、提升區域形象品質,通過“留、改、修、管”多策並舉,完成了思南公館、外灘源等一批在全市具有示範意義的歷史風貌保留保護項目。

“精細化管理”呵護老寶貝

“拆,先緩一下。”如今,在黃浦的舊改,即便是最基層的拆遷工作人員都知道:“拆,要有保留保護地拆。”

在黃浦舊改推進中,已形成一套主動保護、通過先予甄別和確認歷史風貌與歷史建築的機制。“專家論證是黃浦舊改的必經程式,由專家來確定是整體保留、單體保留還是經認可後拆除。”黃浦區房管局局長李舜說,對別具特色的非保護建築中的零部件,小到石庫門一塊磚,大到一扇門窗,只要是專家認為有價值的構件都主動予以保留,進入特色建築部件倉庫。

黃浦是上海歷史文化資源最為集聚的中心城區之一,有優秀歷史建築289處,占到全市中心城區總量的27%;風貌保護道路31條,風貌保護街巷36條,將近占到全市中心城區總量的一半。黃浦一直將這些資源視作獨特優勢。對這些老寶貝,黃浦實行精細化管理,從頂層設計著手建起了一套系統完整的保留保護體系。

早在2015年,黃浦就率先成立全市首個區級曆保委,區領導掛帥,同步組建了由規劃、建築、人文等領域知名專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今年,黃浦又專門成立城市更新留改工作領導小組,兼顧歷史保護、城市更新與城市發展,抓緊推進外灘歷史風貌區、衡複風貌區等區域性保留保護專案。黃浦區還率先制定了全市首個區級歷史風貌保護“十三五”專項規劃。

上圖:四牌樓原貌。下圖:改造後的四牌樓新貌。

歷史老建築類型複雜、產權多元、年代久遠,多來來用途不同,很多建築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損壞,要加強保留保護,原始資料尤為重要。黃浦區正在積極完成優秀歷史建築及文物保護單位“一幢一冊”基礎資料調查和保護指南編制工作,探索建立地理資訊系統和電子地圖系統,整合在房管、文化、規劃等不同部門的資訊資源。借助專家力量加強甄別和確認,黃浦還主動發現可以保留保護的資源,對涉及舊改徵收或列入計畫的地塊中所有老舊建築進行了排摸,形成“一地塊一保護”方案。

(文:唐燁 圖:郭長耀 楊建正 簡永清 編輯:宗哲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