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寧波這30個國家級“寶貝”,你去過幾個?

小長假已過了一大半,不知您去了哪些好玩的地方?其實,在家門口,就有很多“寶貝”,有很多值得走一走的好去處!

文保單位是由我國政府機關審核公佈的歷代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等價值的不能移動的文物。

眾多的文物是祖先留存下來的寶貴財富,是寧波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體現。下面,小布就帶您走進寧波的這些“寶貝”~

《寧波國家級文保單位》分佈圖▼▼

保國寺

位於寧波城區西北。保國寺歷史悠久,是江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建築,

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為江南一絕的古建築瑰寶。保國寺內殿宇古老素樸,園林綠樹繁花,是一個罕見的文化、生態完美交融的旅遊園區。

天一閣

位於天一街10號。原為兵部右侍郎范欽藏書處,是我國現存歷史最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私人藏書樓。

現天一閣,其既具有寧波城區內許多優秀建築之特徵,又兼有江南園林之特色,既有眾多藏書樓閣,也有許多祠堂建築、碑銘石刻,對研究寧波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

河姆渡遺址

位於余姚市河姆渡鎮。是中國東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其文化特徵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地域特色,在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形成過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永豐庫遺址

位於中山西路北側唐宋子城遺址內。前身為南宋“常平倉”,是元代寧波的衙署倉儲區遺址。

王守仁故居

位於武勝門路西側,陽明東路以北。主建築——瑞雲樓,樓下現佈置有《王陽明史跡陳列》展,展示了王陽明先生生平所至的各地遺跡圖片,用於介紹王陽明事蹟、成就等資料。樓上辟為王陽明及其家人居室的復原陳列。

浙東學派史跡

白雲莊:位於寧波市海曙區白雲街道白雲公園內,始建於明代。白雲莊不僅是黃宗羲的講學處、浙東學派的發祥地,而且是浙東學派主要代表人物萬斯同、萬斯大等人的故居,在學術界中有著極為深廣的影響。

黃宗羲墓:位於余姚化安山剡湖嶴龍山東南麓。

萬斯同:浙江鄞縣人,是明末清初著名歷史學家,其墓在浙江奉化蓴湖鎮烏陽觀山。

全祖望墓:位於南郊王家橋苗圃南端。乾隆元年(1736)會試中進士,入為翰林院庶起士,因不願充任低等的知縣,次年歸家鄉,此後且不復出仕。

鯔山遺址

位於匯頭鄉西嶴村鯔山(現屬丈亭鎮西嶴村)。從已發現的實物及遺跡來看,該遺址年代相當於河姆渡遺址的第二、三文化層,即距今約五千五百年至六千四百年之間。

田螺山遺址

位於余姚市三七市鎮相嶴村,甬餘公路北側。其周邊環境優美,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環境條件最好、地下遺存比較完整的一處古村落遺址,是繼河姆渡、鯔山遺址以後,河姆渡文化的又一重要發現。

上林湖越窯遺址

位於環上林湖範圍。上林湖環湖周圍有青瓷窯址近120處,分佈區域為12.9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木勺灣、黃鱔山、荷花芯、狗頸山、後施嶴、吳家溪、黃婆嶴等處,是我國目前燒造歷史最長、保存最完整的古窯址之一,展現了越窯從創燒、發展、繁盛至衰落的整個歷史軌跡,有“露天青瓷博物館”之稱。另寺龍口窯址、開刀山窯址、白洋湖越窯遺址、裡杜湖越窯遺址也歸入上林湖越窯遺址。

它山堰

位於鄞江鎮它山堰村。是一座由大塊條石疊砌而成的攔江河滾水壩。它山堰附近仍保留有歷代增建的迴沙閘、官池塘、洪水灣塘等配套工程的遺跡和它山廟、片石留香碑亭等紀念建築。

蔣氏故居

位於奉化區溪口鎮武嶺路。系蔣介石父子故居,包括豐鎬房、小洋房、玉泰鹽鋪,該建築群中西合璧,結構獨特,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富有江南府第特色的代表性建築,也是溪口旅遊區內一重要人文景觀。

溪口鎮建築群於2006年併入蔣氏故居文保單位,包括武山廟、蔣母墓、摩訶殿、蔣氏宗祠、文昌閣(遺址)。

鎮海口海防遺址

集中分佈在甬江入海口,不到二平方公里南、北兩岸的範圍內。包括甬江北岸鎮海區招寶山的威遠城、明清碑刻、月城、安遠炮臺,梓蔭山的吳公紀功碑亭、俞大猷生祠碑記、泮池(裕謙殉難處)、吳傑故居等八處;甬江南岸北侖區的戚家山營壘、金雞山瞭台、靖遠炮臺、平遠炮臺、宏遠炮臺、鎮遠炮臺等六處。南北兩岸合計共十四處。

東錢湖墓葬群

位於東錢湖北岸郭家峙至天童公路沿線。由東錢湖墓葬群與東錢湖石刻組成,其中,東錢湖石刻即指南宋史氏望族和明代太子余有丁墓葬神道的地面石刻群體;東錢湖墓葬群即燕子窩墓道石刻、余天任墓道石刻、金忠家族墓葬群、金字山石牌坊群。

橫省石牌坊

位於五鄉鎮聯合村仙人山東坡,是我國迄今為止已知的年代最早的石牌坊。該仿木結構的建築較為忠實,無論屋面結構,還是鬥栱層的細部處理,都刻意追求木結構的效果,且該坊無柱座夾石,表現出明顯的早期木牌坊做法特點。

天寧寺塔

位於寧波市海曙區中山西路北側。是浙江省現存年代最久的唯一的一座唐磚塔,也是我國僅存的唐代寺前雙塔實例,對於研究唐時的宗教文化和佛教建築具有重要的作用。

江北天主教堂

位於中馬路2號。教堂建築採用單鐘塔形式,平面呈“拉丁”十字形,其哥特式建築風格,被譽為浙江省教堂之魁。

慈城古建築群

位於江北區慈城鎮。慈城是江南極少數保存較為完好的縣城,保存了完整的傳統生活結構方式,保留下來的傳統建築中不但有大量的民居建築,還有孔廟、會館、牌坊、古井等公共建築、構築物。

甯海古戲臺

位於寧海有關街道、鎮村。甯海現存古戲臺約一百二十多處。這些古戲臺完好保存著清代至民國不同時期的歷史風貌,集上乘的美學構思、雕刻、彩繪於一處,渲染至高華貴之態,展現了甯海工匠們精湛的建築工藝。

慶安會館

慶安會館,即天后宮,既是祭祀天後媽祖的殿堂,又是行業聚會的場所,沿中軸線有宮門、儀門、前☆禁☆戲臺、大殿、後戲臺、後殿、前後廂房等建築。建築裝飾採用磚雕、石雕和朱金木雕等寧波傳統工藝,堪稱寧波近代地方工藝之傑作。天后宮內建有前後分別為祭祀媽祖和行業聚會時演戲用的兩戲臺,為國內罕見。

錢業會館

位於和義大道旁戰船街10號。全國中等城市唯一的一家展品門類較為齊全的專業性的錢幣博物館,在館內陳列著從貝、布、刀、環到大清銀洋的各類歷史錢幣,其中有鑞質抗幣及金質“隆興通寶”等珍品。

浙東抗日根據地舊址

位於觀海衛鎮昌明村。辟有“三北風雲”、“浙東革命根據地的革命武裝——三北遊擊司令部”的主題陳列,是慈溪市對廣大民眾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處重要陣地。

天童寺

位於鄞州區東吳鎮。現存建築大都為明崇禎年間重建,清代重修。寺內遺有宋、元、明、清歷代碑碣60餘通,石刻楹聯26對,匾額34塊。玉器、瓷器、銅器、字畫等文物95件,有著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阿育王寺

位於五鄉鎮。早在南宋元嘉元年就被列為“天下禪宗五山十刹”之第二山。1984年國務院公佈阿育王寺為“全國漢族地區佛教重點寺院”。

塔山遺址

位於象山縣丹城塔山東南麓。代表了甯紹地區河姆渡文化以後新石器文化發展的序列。遺址中大量人骨架、大型獸骨、各類器物的出土,為研究體質人類學和東南沿海地理環境變遷、當時社會情狀,提供了極為可貴的資料。

花嶴兵營遺址

位於象山花嶴島上。張蒼水兵營在花嶴島上分佈甚多,以雉雞山西南山腰與西北麓之雉雞山兵營、高塗嶴兵營規模最大,具有代表性。

二靈塔

位於東錢湖東南二靈山上。二靈塔歷經800餘年的風雨滄桑,保存尚屬完整,歷代文人騷客的詩篇給後輩留下了“二靈夕照”千古絕唱:“竟說山靈與水靈,連環看似臥龍形,獨留青塚埋忠骨,終古殘陽照石屏”。

林宅

位於鎮明路紫金街30號。整個建築規模較大,結構宏偉,現尚存磚雕170餘幅;另有石雕、木雕50餘幅。這些對於研究寧波地方史,文學藝術及建築工藝發展史,都具有很好的實物參考價值。

錦堂學校舊址

位於觀海衛鎮、吳錦堂故居旁邊。為愛國華僑吳錦堂為振興中華、啟迪民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在家鄉獨資創建。學校整體工程規模宏大,建口字形教學樓一幢,共計104間及雜平房19間,還辟有操場、花園、蓄水池、學堂河,歷時3年,耗資23萬余銀元。

浙東沿海燈塔

七裡嶼燈塔:位於七裡嶼島上。是我國乃至遠東最早建造的燈塔之一,是寧波現存少有的有人值守的燈塔,對研究寧波港百年變遷歷史有較高價值。

北漁山燈塔:位於貓頭洋的東部,象山縣石浦鎮東南25海裡的漁山列島,北漁山山巔,中國領海線基點,是我國最東面的一座國家一級燈塔,有“遠東第一大燈塔”之譽,成為國際航標。

東門燈塔:位於象山縣石浦鎮東門島東南。是重要的海上交通設施。

大運河(寧波段)

共有五處,分別為浙東運河上虞—余姚段(余姚部分)、浙東運河寧波段、寧波三江口、姚江水利航運設施(含壓賽堰遺址、小西壩舊址、大西壩舊址)、水則碑。

黃宗羲墓:位於余姚化安山剡湖嶴龍山東南麓。

萬斯同:浙江鄞縣人,是明末清初著名歷史學家,其墓在浙江奉化蓴湖鎮烏陽觀山。

全祖望墓:位於南郊王家橋苗圃南端。乾隆元年(1736)會試中進士,入為翰林院庶起士,因不願充任低等的知縣,次年歸家鄉,此後且不復出仕。

鯔山遺址

位於匯頭鄉西嶴村鯔山(現屬丈亭鎮西嶴村)。從已發現的實物及遺跡來看,該遺址年代相當於河姆渡遺址的第二、三文化層,即距今約五千五百年至六千四百年之間。

田螺山遺址

位於余姚市三七市鎮相嶴村,甬餘公路北側。其周邊環境優美,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環境條件最好、地下遺存比較完整的一處古村落遺址,是繼河姆渡、鯔山遺址以後,河姆渡文化的又一重要發現。

上林湖越窯遺址

位於環上林湖範圍。上林湖環湖周圍有青瓷窯址近120處,分佈區域為12.9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木勺灣、黃鱔山、荷花芯、狗頸山、後施嶴、吳家溪、黃婆嶴等處,是我國目前燒造歷史最長、保存最完整的古窯址之一,展現了越窯從創燒、發展、繁盛至衰落的整個歷史軌跡,有“露天青瓷博物館”之稱。另寺龍口窯址、開刀山窯址、白洋湖越窯遺址、裡杜湖越窯遺址也歸入上林湖越窯遺址。

它山堰

位於鄞江鎮它山堰村。是一座由大塊條石疊砌而成的攔江河滾水壩。它山堰附近仍保留有歷代增建的迴沙閘、官池塘、洪水灣塘等配套工程的遺跡和它山廟、片石留香碑亭等紀念建築。

蔣氏故居

位於奉化區溪口鎮武嶺路。系蔣介石父子故居,包括豐鎬房、小洋房、玉泰鹽鋪,該建築群中西合璧,結構獨特,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富有江南府第特色的代表性建築,也是溪口旅遊區內一重要人文景觀。

溪口鎮建築群於2006年併入蔣氏故居文保單位,包括武山廟、蔣母墓、摩訶殿、蔣氏宗祠、文昌閣(遺址)。

鎮海口海防遺址

集中分佈在甬江入海口,不到二平方公里南、北兩岸的範圍內。包括甬江北岸鎮海區招寶山的威遠城、明清碑刻、月城、安遠炮臺,梓蔭山的吳公紀功碑亭、俞大猷生祠碑記、泮池(裕謙殉難處)、吳傑故居等八處;甬江南岸北侖區的戚家山營壘、金雞山瞭台、靖遠炮臺、平遠炮臺、宏遠炮臺、鎮遠炮臺等六處。南北兩岸合計共十四處。

東錢湖墓葬群

位於東錢湖北岸郭家峙至天童公路沿線。由東錢湖墓葬群與東錢湖石刻組成,其中,東錢湖石刻即指南宋史氏望族和明代太子余有丁墓葬神道的地面石刻群體;東錢湖墓葬群即燕子窩墓道石刻、余天任墓道石刻、金忠家族墓葬群、金字山石牌坊群。

橫省石牌坊

位於五鄉鎮聯合村仙人山東坡,是我國迄今為止已知的年代最早的石牌坊。該仿木結構的建築較為忠實,無論屋面結構,還是鬥栱層的細部處理,都刻意追求木結構的效果,且該坊無柱座夾石,表現出明顯的早期木牌坊做法特點。

天寧寺塔

位於寧波市海曙區中山西路北側。是浙江省現存年代最久的唯一的一座唐磚塔,也是我國僅存的唐代寺前雙塔實例,對於研究唐時的宗教文化和佛教建築具有重要的作用。

江北天主教堂

位於中馬路2號。教堂建築採用單鐘塔形式,平面呈“拉丁”十字形,其哥特式建築風格,被譽為浙江省教堂之魁。

慈城古建築群

位於江北區慈城鎮。慈城是江南極少數保存較為完好的縣城,保存了完整的傳統生活結構方式,保留下來的傳統建築中不但有大量的民居建築,還有孔廟、會館、牌坊、古井等公共建築、構築物。

甯海古戲臺

位於寧海有關街道、鎮村。甯海現存古戲臺約一百二十多處。這些古戲臺完好保存著清代至民國不同時期的歷史風貌,集上乘的美學構思、雕刻、彩繪於一處,渲染至高華貴之態,展現了甯海工匠們精湛的建築工藝。

慶安會館

慶安會館,即天后宮,既是祭祀天後媽祖的殿堂,又是行業聚會的場所,沿中軸線有宮門、儀門、前☆禁☆戲臺、大殿、後戲臺、後殿、前後廂房等建築。建築裝飾採用磚雕、石雕和朱金木雕等寧波傳統工藝,堪稱寧波近代地方工藝之傑作。天后宮內建有前後分別為祭祀媽祖和行業聚會時演戲用的兩戲臺,為國內罕見。

錢業會館

位於和義大道旁戰船街10號。全國中等城市唯一的一家展品門類較為齊全的專業性的錢幣博物館,在館內陳列著從貝、布、刀、環到大清銀洋的各類歷史錢幣,其中有鑞質抗幣及金質“隆興通寶”等珍品。

浙東抗日根據地舊址

位於觀海衛鎮昌明村。辟有“三北風雲”、“浙東革命根據地的革命武裝——三北遊擊司令部”的主題陳列,是慈溪市對廣大民眾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處重要陣地。

天童寺

位於鄞州區東吳鎮。現存建築大都為明崇禎年間重建,清代重修。寺內遺有宋、元、明、清歷代碑碣60餘通,石刻楹聯26對,匾額34塊。玉器、瓷器、銅器、字畫等文物95件,有著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阿育王寺

位於五鄉鎮。早在南宋元嘉元年就被列為“天下禪宗五山十刹”之第二山。1984年國務院公佈阿育王寺為“全國漢族地區佛教重點寺院”。

塔山遺址

位於象山縣丹城塔山東南麓。代表了甯紹地區河姆渡文化以後新石器文化發展的序列。遺址中大量人骨架、大型獸骨、各類器物的出土,為研究體質人類學和東南沿海地理環境變遷、當時社會情狀,提供了極為可貴的資料。

花嶴兵營遺址

位於象山花嶴島上。張蒼水兵營在花嶴島上分佈甚多,以雉雞山西南山腰與西北麓之雉雞山兵營、高塗嶴兵營規模最大,具有代表性。

二靈塔

位於東錢湖東南二靈山上。二靈塔歷經800餘年的風雨滄桑,保存尚屬完整,歷代文人騷客的詩篇給後輩留下了“二靈夕照”千古絕唱:“竟說山靈與水靈,連環看似臥龍形,獨留青塚埋忠骨,終古殘陽照石屏”。

林宅

位於鎮明路紫金街30號。整個建築規模較大,結構宏偉,現尚存磚雕170餘幅;另有石雕、木雕50餘幅。這些對於研究寧波地方史,文學藝術及建築工藝發展史,都具有很好的實物參考價值。

錦堂學校舊址

位於觀海衛鎮、吳錦堂故居旁邊。為愛國華僑吳錦堂為振興中華、啟迪民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在家鄉獨資創建。學校整體工程規模宏大,建口字形教學樓一幢,共計104間及雜平房19間,還辟有操場、花園、蓄水池、學堂河,歷時3年,耗資23萬余銀元。

浙東沿海燈塔

七裡嶼燈塔:位於七裡嶼島上。是我國乃至遠東最早建造的燈塔之一,是寧波現存少有的有人值守的燈塔,對研究寧波港百年變遷歷史有較高價值。

北漁山燈塔:位於貓頭洋的東部,象山縣石浦鎮東南25海裡的漁山列島,北漁山山巔,中國領海線基點,是我國最東面的一座國家一級燈塔,有“遠東第一大燈塔”之譽,成為國際航標。

東門燈塔:位於象山縣石浦鎮東門島東南。是重要的海上交通設施。

大運河(寧波段)

共有五處,分別為浙東運河上虞—余姚段(余姚部分)、浙東運河寧波段、寧波三江口、姚江水利航運設施(含壓賽堰遺址、小西壩舊址、大西壩舊址)、水則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