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檔省級聯播竟每期站立播報!時政新聞也要搭上“融合”快車了?

傳媒內參導讀:省級衛視聯播主播由坐改站,並非什麼稀奇事,但若把站播長期固定地融入省級聯播節目架構、內容編排,每期都站立播報就比較罕見了。

文/馮楷

本月1日,山東衛視的《山東新聞聯播》做出了這樣的創新。主播通過大屏介紹內容提要,通過虛擬展示“民生資料”,通過走位元實現節目串聯。這種創新,表面上讓時政新聞呈現更鮮活,提升觀感,深層次的意義在於讓具有“聯播”性質的時政節目也納入到“融合互動”的快車。

那麼省級時政新聞節目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突破空間又有多大呢?

“站起來”的創新意義在於

給“時政新聞”帶來全新收視觀感

一般認為,省級衛視聯播是一個地區政治經濟生態的風向標,是當地黨政建設和民生發展成就的重要傳播視窗。在此基礎上的節目改革,必須要有斬關奪隘的勇氣。

其實,省級聯播站播並非全新之舉,多個衛視頻道在大型主題主線報導、省兩會全國兩會的跨演播室聯動報導等特殊新聞內容編排下,

都會採用站播模式。可《山東新聞聯播》的創新點在於,把站播帶來的視覺觀感升級長期固定模式融入時政新聞的播報中。

從最近五天的《山東新聞聯播》來看,主播“站”起來並非簡單的動作改變,

而成為適應“融合互動”理念下的“新常態”。大屏加站播組合的運用主要體現在:

1.女主播通過大屏播報新聞提要;

2.搖臂遠景擴展演播室空間,站播結合虛擬實現資料和內容的多維展示;

3.串聯不刻板,更顯親和力。開場男女主播從遠處走來一坐一站,結尾兩人一同站立報尾並下場結束節目。

根據齊魯網的消息,為了徹底糾正時政新聞播報的刻板印象,山東融媒體資訊中心多個部門緊張備戰、高度協作、反復推敲,

每天至少三次實戰演練,先後錄製十幾種不同類型的樣片,從新聞編排、虛擬效果、片頭片花,到主播出屏入屏、語速語態、搖臂走位,所有環節反復磨合調試、查擺糾錯,力求精益求精。

當下多元化的平臺分發管道使得電視新聞生產面臨忠實受眾群流失、核心注意力缺失的難題。

在這種形勢下,技術驅動的創新是昇華電視新聞內容的重要推動。全媒演播室與虛實結合的線上包裝的組合運用到時政新聞的播報上,打破了聯播類節目的形式桎梏,以視覺化有效助力收視體驗的提升。而更具科技感的節目架構和更活力的播報形式,更能帶來長遠的收視提升效果,擴大受眾圈層,值得稱讚。

某省級聯播的李姓製片主任向筆者表示:“通常情況下,省級聯播要把安全播出作為第一要義。在非重大新聞策劃的節點上,可創新的空間實則不大,播報形態語態也比較統一。把站播作為可持續的一種做法,我們該從中看到電視人的努力。受眾在流失,我們只能跟得上更新潮的節奏,呈現更耐看的畫面,即使是時政新聞,也是如此。”

更多的電視行業人也對這種革新表達了贊許。某省級聯播首席王姓主播認為,時政新聞的語態在無法做大動作調整時,形式感的轉變有利於輿論環境的革新。客觀說,這是一股好風潮。

“站起來”的深層意義在於

“時政新聞”也能搭上融合快車

雖然“站起來”在市級聯播的前車之鑒(如廈門《廈視新聞》採用站播坐播的結合形式已很長時間),但在省級聯播平臺使用站播模式,卻是頭一遭。在省級聯播節目中做出形態上的轉變,實質上更深層次的突破意義在於,把“時政新聞”的大屏端呈現也納入融合的快車中。

筆者認為,“站起來”是否會引發下一步電視改革的跟風潮還需進一步觀察。實際上,傳統電視新聞不甘於沒落,也在融合大潮下升級佈景,改造演播室,提升全景內容呈現的全媒體接入能力,為棚內媒體融合生產提供更多可能。

以蘇州廣電為例,今年改版運用了亞洲首次啟用的莫札特集成導控系統和中國第一台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攝像機器人,打造出一個極富融合理念的播報空間。但筆者注意到,對於具有聯播性質的《蘇州新聞》依舊是權威嚴肅的傳統風格,並不能完全融入融合演播室的設計中。

《山東新聞聯播》站播的背後,體現更多的是一種針對意識形態濃厚節目的融合理念。入駐“中央廚房”,搭配演播室大小屏互動+3個線上虛擬區,讓時政節目與“大資料”接軌,讓傳統的稿件內容真正“活”起來。可以說,山東衛視在豐富自身節目形式和樣態的同時,也為時政新聞改革帶來了實踐經驗。

媒體融合應該有雙向發力的魄力,既要拓寬傳播管道,促進UGC和OGC內容生產相互結合,又要在大屏端本身就完成深融升級,“時政新聞”搭上融合快車也應成為一種趨勢。深融不能落下電視端本身,電視端本身也不能落下時政節目。這是山東衛視這次調整給予電視行業最大的啟發。

立足本土+深層融合

省級聯播的突破空間還有多大?

聯播性質節目難創新,不僅因為有語態限制,更有框架束縛。技術革新和形態轉變歸根結底要落在內容品質的提升。內容創新給省級媒體提供的可能性要遠大于形式創新。筆者認為,省級聯播突破空間依然較大,但這種空間不應僅僅停留在播報形式的轉變,更要在內容上和深融上下文章。

省級聯播把側重點放在一級傳播,往往會把更多普通觀眾“拒之門外”,將播出內容“翻譯”成更通俗易懂的群眾話語,打通能指與所指間的“最後一公里”,將宏觀政治內容軟化,貼近民生關注個體,形成從宏大敘事到細節敘事的轉變,才能讓時政新聞更吸引眼球。

筆者認為,地方省級聯播在內容上的突破,還是要有“以小見大”的思維,從具有本地地域性特色的小切口入手,提高立足本土的綜合競爭力,往往也能分得“一杯羹”。

另外筆者觀察發現,今年更多的動漫式新聞、“兩微一端”互動實況被搬上省級聯播時段的螢幕,把平民表達引入時政新聞,把移動端引入電視大屏滲透,深融,逐漸成為省級“聯播”的重點發展環節。

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剛剛發佈的《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指出:“省級媒體要走在前先突破,實現化學反應,取得融合一體化的實質飛躍。支持建設統一指揮調度的融媒體中心、全媒體採編平臺等‘中央廚房’,生產全媒體產品,提高內容供給、產品生產、資訊傳播和服務能力。”

可見,媒介生態環境變化迅速,積極拓展自身生存空間,而非閉門造車,才是省級時政新聞節目應有的核心思維。

值得稱讚。

某省級聯播的李姓製片主任向筆者表示:“通常情況下,省級聯播要把安全播出作為第一要義。在非重大新聞策劃的節點上,可創新的空間實則不大,播報形態語態也比較統一。把站播作為可持續的一種做法,我們該從中看到電視人的努力。受眾在流失,我們只能跟得上更新潮的節奏,呈現更耐看的畫面,即使是時政新聞,也是如此。”

更多的電視行業人也對這種革新表達了贊許。某省級聯播首席王姓主播認為,時政新聞的語態在無法做大動作調整時,形式感的轉變有利於輿論環境的革新。客觀說,這是一股好風潮。

“站起來”的深層意義在於

“時政新聞”也能搭上融合快車

雖然“站起來”在市級聯播的前車之鑒(如廈門《廈視新聞》採用站播坐播的結合形式已很長時間),但在省級聯播平臺使用站播模式,卻是頭一遭。在省級聯播節目中做出形態上的轉變,實質上更深層次的突破意義在於,把“時政新聞”的大屏端呈現也納入融合的快車中。

筆者認為,“站起來”是否會引發下一步電視改革的跟風潮還需進一步觀察。實際上,傳統電視新聞不甘於沒落,也在融合大潮下升級佈景,改造演播室,提升全景內容呈現的全媒體接入能力,為棚內媒體融合生產提供更多可能。

以蘇州廣電為例,今年改版運用了亞洲首次啟用的莫札特集成導控系統和中國第一台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攝像機器人,打造出一個極富融合理念的播報空間。但筆者注意到,對於具有聯播性質的《蘇州新聞》依舊是權威嚴肅的傳統風格,並不能完全融入融合演播室的設計中。

《山東新聞聯播》站播的背後,體現更多的是一種針對意識形態濃厚節目的融合理念。入駐“中央廚房”,搭配演播室大小屏互動+3個線上虛擬區,讓時政節目與“大資料”接軌,讓傳統的稿件內容真正“活”起來。可以說,山東衛視在豐富自身節目形式和樣態的同時,也為時政新聞改革帶來了實踐經驗。

媒體融合應該有雙向發力的魄力,既要拓寬傳播管道,促進UGC和OGC內容生產相互結合,又要在大屏端本身就完成深融升級,“時政新聞”搭上融合快車也應成為一種趨勢。深融不能落下電視端本身,電視端本身也不能落下時政節目。這是山東衛視這次調整給予電視行業最大的啟發。

立足本土+深層融合

省級聯播的突破空間還有多大?

聯播性質節目難創新,不僅因為有語態限制,更有框架束縛。技術革新和形態轉變歸根結底要落在內容品質的提升。內容創新給省級媒體提供的可能性要遠大于形式創新。筆者認為,省級聯播突破空間依然較大,但這種空間不應僅僅停留在播報形式的轉變,更要在內容上和深融上下文章。

省級聯播把側重點放在一級傳播,往往會把更多普通觀眾“拒之門外”,將播出內容“翻譯”成更通俗易懂的群眾話語,打通能指與所指間的“最後一公里”,將宏觀政治內容軟化,貼近民生關注個體,形成從宏大敘事到細節敘事的轉變,才能讓時政新聞更吸引眼球。

筆者認為,地方省級聯播在內容上的突破,還是要有“以小見大”的思維,從具有本地地域性特色的小切口入手,提高立足本土的綜合競爭力,往往也能分得“一杯羹”。

另外筆者觀察發現,今年更多的動漫式新聞、“兩微一端”互動實況被搬上省級聯播時段的螢幕,把平民表達引入時政新聞,把移動端引入電視大屏滲透,深融,逐漸成為省級“聯播”的重點發展環節。

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剛剛發佈的《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指出:“省級媒體要走在前先突破,實現化學反應,取得融合一體化的實質飛躍。支持建設統一指揮調度的融媒體中心、全媒體採編平臺等‘中央廚房’,生產全媒體產品,提高內容供給、產品生產、資訊傳播和服務能力。”

可見,媒介生態環境變化迅速,積極拓展自身生存空間,而非閉門造車,才是省級時政新聞節目應有的核心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