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回憶」美女夜出遊、孩童舞柚球……沒有手機的年代,老福州人過中秋還有這麼多好玩的!

今天就是中秋節了

有多少人今年中秋是在旅途中度過的?

雖說現在過節都可以用手機送祝福

然而在沒有手機的年代

老福州人都是怎麼過中秋的呢?

夜遊+擺塔,沒手機也玩得嗨

按《福建通志·風俗》志記載,福州城內“中秋士女登烏石山進香,夜燃神光塔燈,是夜婦女連臂出遊;

所以古代的中秋,多見婦女夜晚結伴出遊,

因為此舉有“散百病”之說,可以為自己祈福消災。而且在福州,有這樣一首童謠也廣為流傳:

石白又滑,搬來白石搭白塔

白石搭白塔,白塔白石搭

搭好白石塔,白塔白又滑

這首童謠說的是明嘉靖年間流行於福州的中秋民俗活動“擺塔”。

聽說這活動還跟抗倭英雄戚繼光有關。

戚將軍平倭大獲全勝,回到福州的時候正好是中秋節,咱們福州的老百姓當然是熱烈歡迎,將家中貴重物品擺在門口迎接戚將軍的榮歸。

福州自古以來都是以多寺多塔為名,就連擺設品都是古塔的模型,

這便有了“擺塔”一說。就像宋代詩人謝泌在《福州即景》中描畫的繁華剪影:“城裡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

想想以前的人沒有手機,也就只能擺弄這些了,撿瓦片,擺瓦塔,到了晚上點燃,便是小小的“煙花”了,然後就圍坐在一起,聊聊天,好不愜意。

有錢人家會特地採購泥塑或者陶瓷的人物形象,

跟著燭臺、花瓶、香爐一起陳列展出,供人觀賞。還有在廳堂搭架“擺塔”,少的三桌,多的有十桌,最高層的都是泥塔或鐵塔,還有歷代名人和戲曲人物,反正是怎麼熱鬧怎麼來。

致敬已故民俗專家方炳桂老師

與室內相反的還有室外,

在室外“擺塔”都是用瓦片、石塊等擺出各種自然景觀,過去,都是仿造福州城內鼇峰頂的景色,所以又稱“擺鼇山”。

“擺塔”活動從農曆八月初開始,中秋時節進入高☆禁☆潮,8月底將“泥人囝”收拾起來,待明年再擺,這一習俗延續至文革中斷。

孩子們的玩樂,撿月華舞柚球

從前的福州人家在中秋夜,會在庭院或天井擺台,不僅有時令水果、月餅,還有一個紅漆的“鬥升”,旁邊還要擺上“童偶”,“童偶”的背面寫的是家中小孩的生辰。

這個時候,孩子們都需要拜求“月奶”、“鬥母”,保佑自己健康成長、平安富貴。這個“童偶”是要反復使用的,來年繼續使用。

拜月後,孩子們將柚子插在竹竿上,把點燃的小香線一根一根地插在柚子周圍,變成一個圓圓的“柚香火球”,有的把它插在門口供人欣賞,有的就盡情揮舞玩樂,柚香濃郁,非常有趣。所以中秋節這天夜晚,孩子們被批准可以不用早睡,因為他們還要“撿月華”。

舞柚球

而之所以撿,則因為傳說中秋節的月亮最圓,所以這天晚上,月亮會落下“月華”,只要把“月華”藏到米缸裡,大米會吃不完;藏到衣櫃中,以後會有許多新衣服穿;藏到箱子裡,以後金銀財寶用不完。

雖然只是傳說,但孩子們還是樂此不疲。

撿月華

古代時的聘禮,禮餅

在福州,每逢中秋人們會吃一種叫“禮餅”的傳統食品。

“禮餅”是閩東南一種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傳統糕點,也是糕點中重糖、重油的品種之一。禮餅成扁圓形,比月餅大,皮薄如紙,餡飽味香。吃起來香肥細潤,潤而不肥。

古時在福州地區,有“禮餅方有禮,其他不為禮”的說法,說的是禮餅不僅作為男女訂婚的聘禮之一,也是出嫁的女兒、外孫女在每年中秋節孝敬長輩必備的特色禮品。

80、90後都沒見過的鯉魚餅

看這條微信的小夥伴,你們有見過“鯉魚餅”嗎?反正小編是沒有見過。

在解放前,福州人過中秋還有吃鯉魚餅的習俗,但是到後來隨著鯉魚餅的技藝失傳後,這一習俗也就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鯉魚餅”有兩種寓意,一種是鯉魚放生,含義是“放子化三千”,祈求多子多孫,一種是象徵鯉魚跳龍門,指爭取將事情做好、做成功,也反映了福建人的一種拼搏精神。

鯉魚餅有兩種,一種是圓形的,上面印著鯉魚的圖案,還有一種就是可以掛在胸前的。那個時候,一到中秋節,滿大街都是胸前掛著鯉魚餅的小孩,在向那些沒有鯉魚餅的小夥伴炫耀呢!

你記憶中的中秋都是什麼樣的呢

都歡迎來留言告訴小福

覺得不錯請點贊!

小編工資還能漲兩毛!

編輯:小沙發

撿月華舞柚球

從前的福州人家在中秋夜,會在庭院或天井擺台,不僅有時令水果、月餅,還有一個紅漆的“鬥升”,旁邊還要擺上“童偶”,“童偶”的背面寫的是家中小孩的生辰。

這個時候,孩子們都需要拜求“月奶”、“鬥母”,保佑自己健康成長、平安富貴。這個“童偶”是要反復使用的,來年繼續使用。

拜月後,孩子們將柚子插在竹竿上,把點燃的小香線一根一根地插在柚子周圍,變成一個圓圓的“柚香火球”,有的把它插在門口供人欣賞,有的就盡情揮舞玩樂,柚香濃郁,非常有趣。所以中秋節這天夜晚,孩子們被批准可以不用早睡,因為他們還要“撿月華”。

舞柚球

而之所以撿,則因為傳說中秋節的月亮最圓,所以這天晚上,月亮會落下“月華”,只要把“月華”藏到米缸裡,大米會吃不完;藏到衣櫃中,以後會有許多新衣服穿;藏到箱子裡,以後金銀財寶用不完。

雖然只是傳說,但孩子們還是樂此不疲。

撿月華

古代時的聘禮,禮餅

在福州,每逢中秋人們會吃一種叫“禮餅”的傳統食品。

“禮餅”是閩東南一種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傳統糕點,也是糕點中重糖、重油的品種之一。禮餅成扁圓形,比月餅大,皮薄如紙,餡飽味香。吃起來香肥細潤,潤而不肥。

古時在福州地區,有“禮餅方有禮,其他不為禮”的說法,說的是禮餅不僅作為男女訂婚的聘禮之一,也是出嫁的女兒、外孫女在每年中秋節孝敬長輩必備的特色禮品。

80、90後都沒見過的鯉魚餅

看這條微信的小夥伴,你們有見過“鯉魚餅”嗎?反正小編是沒有見過。

在解放前,福州人過中秋還有吃鯉魚餅的習俗,但是到後來隨著鯉魚餅的技藝失傳後,這一習俗也就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鯉魚餅”有兩種寓意,一種是鯉魚放生,含義是“放子化三千”,祈求多子多孫,一種是象徵鯉魚跳龍門,指爭取將事情做好、做成功,也反映了福建人的一種拼搏精神。

鯉魚餅有兩種,一種是圓形的,上面印著鯉魚的圖案,還有一種就是可以掛在胸前的。那個時候,一到中秋節,滿大街都是胸前掛著鯉魚餅的小孩,在向那些沒有鯉魚餅的小夥伴炫耀呢!

你記憶中的中秋都是什麼樣的呢

都歡迎來留言告訴小福

覺得不錯請點贊!

小編工資還能漲兩毛!

編輯:小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