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育兒書看得不少,為啥親子關係還是糟糕?繪本大師告訴你為什麼!

很多人都在說,我們看似讀了很多道理,卻仍不過好這一生。

而媽媽們卻在感歎,我們貌似看了很多育兒書,親子關係卻仍是很糟糕。

為什麼?

其實原因都一樣,因為——我們常常把自己擺得太高,卻不知道換個角度看看。如果換個角度看人生,你會發現其實我們這一生過得並不壞,只不過是自己太過喜歡比較讓自己陷入尷尬;如果換個角度來育兒,你會發現,你所擔心的事情,那都不是事。

真的嗎?

翻開《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就知道了!

首先,這是第一本角度全新、看得暴爽的育兒書。

爽在哪?首先書並不厚,以案例為主。但是你每讀一個案例就會樂起來,心中暗自想著:我小時也是這樣想的呀,原來還有人也這樣想啊!然後反思:為什麼當媽之後,這些就全忘了呢?

比如說:有的父母擔心孩子沉迷于遊戲,

這無疑是大部分父母的想法。拍洋畫流行時禁止孩子拍洋畫,孩子愛玩鐵陀螺時就責怪孩子整天玩鐵陀螺。似乎無論什麼時代,父母都認為總是沉迷於不該做的事。

的確呀,我們兒時沉迷過很多事情,對我們負面影響又有多少呢?可為什麼等我們有了孩子後,就習慣性的禁止他這個行為那個行為呢?

其次,寫書的角度。之所以挑了這本書,因為我看到了作者竟然是一個繪本大師,

還是一個國際上頗有名氣的繪本大師。作者簡介是這樣的寫的:五味太郎,已經出版300多本繪本,曾獲得義大利博洛尼亞國際兒童書展插畫獎、日本產經兒童出版文化獎、日本路傍之石,這讓我很為好奇。一個能畫出孩子們的喜歡的繪本的人,會怎樣來談育兒呢?

果然不負所望,其所持角度完全一新。看過國內國外的育兒書的人也許都一個感覺,大多數都是在同一個東西,無非是:親子溝通、愛與自由、正面管教等等,只不過一部分作者是理論+案例,一部分是從自我育兒的角度來談。而這本不同,作者將自己還原成孩子的角度來談,你會發現,很多問題都是大人在作祟。

比如有個寫活的筋疲力盡的父母的片段——因為父母都已活的筋疲力盡,

所以他們對於孩子的事情總是採取一種“幫他定了”的態度。比如父母自己戀愛時情感多糾葛、心路坎坷,就不想讓女兒去體驗這種痛苦;父親則因為考試曾吃過很多苦頭,就把孩子弄進私立學校。因為大人在所有的事情上都已身心俱疲,所有沒有心力去估計細微之處,只會正襟危坐地教導“總之,你按照我們說的去做,人生就會很順利……”可不是麼?這個時候家長都是“為你好!如果你不聽,那麼孩子,就是你有問題了。”可是,真是孩子的問題麼?

這是一本利如鏡面、讓人反省的育兒書。

整本書讀完,會發現這書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所有問題的癥結,會發現真如書名所說: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作者所提的十種“問題大人”,總有一款就是就是說自己呀(汗顏),比如心神不寧、不懂裝懂、本應引導、卻喜歡教導的大人等等。

的確,孩子們從出生來到這個世界,如一張白紙,以後將成為怎樣的畫,父母的因素非常大,然而我們作為父母,卻常常無意識地一次次”坑”著孩子。

比如談不懂裝懂的父母對孩子藝術方面的培養:

……大家身處這樣的文化環境中,所以要把個領域最具代表性的任務簡要地記住,但並不會繼續深入地學習,也不會再有更進一步的目標。當這種水準的大人教孩子音樂和繪畫時,也就沿襲了那種“大致瞭解”的教法。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利於培養孩子對音樂和繪畫的興趣,當孩子成人之後,能在給公司的新年賀卡上風雅地畫上幾筆,或是能在宴會上高歌一曲不讓大家冷場,教育的目的似乎就達到了。這種教育僅僅是為了讓孩子掌握將來能平安無事應對工作的基礎能力。

可不是麼?想想自己為什麼讓孩子學繪畫學鋼琴,到底是為了什麼?如此這樣,父母的心態應該會好些吧,讓孩子學琴的初衷會不會讓你不那麼焦慮了?

這本也是哦

突然想起,有人在網上問起:《大衛,不可以》系列的書,畫面其醜無比,會不會影響孩子的審美?拜託,先請你看看孩子是不是喜歡好嗎?符合孩子心理發展需求,孩子喜歡瘋了好嗎?很想想問問她,請問你認為什麼東西是美得呢?在小時候,你看過多少經典的東西呢?

就是這樣,作為大人的我們經常的“自以為是”,對!就是作者所提的“無視孩子存在”。

此刻,我在反省, “問題大人”裡,我到底中招多少?

更是一本讓人打破經驗、恍然頓悟的育兒書。

暴爽過後,反思原因,最後你恍然大悟。

在當媽媽的路上,我們摸索著前進,看了不少育兒書,卻仍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的洪荒之力,親子關係仍舊在時好時壞的進程裡,為啥,因為我們太把自己當回事,卻從未想過去了解孩子。

我們以為我們是大人,我們憑著人生經驗就是權威。我們認為這個對孩子不好,那個孩子做了會怎樣;我們太希望聽話的我們,擁有的也是“聽話”的孩子,不然如何沒有經驗去教導啊!

我們從來都是“無視孩子存在”,即使我們看了那麼多育兒書,運用這所謂的“正面管教”、“愛與自由”,然,我們真的蹲下來,回到孩子角度看待過問題嗎?

仔細想想,真沒有!

我知道我需要有耐心去回答孩子的問題,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然而,我從未想過,我小時候也是這樣的,如果我還是孩子,會很開心地與孩子討論,而不是“耐心”。

我知道我需要多正面鼓勵孩子,引導孩子探索自己的興趣,然而,我從未想過,如果沒有大人的過多干涉,原本的孩子探索欲是最強的,何須多此一舉的鼓勵。

我知道我對孩子有著擔心、不安和不自信,卻從未想過,其實,這根本就是對自己的擔心、不安與不自信。

是的,正如作者所說: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事事都需要父母。孩子需要的是發生問題時,有能夠接納自己的大人;當孩子有事情需要交流和傾訴時,大人能夠與之交流與傾聽;當孩子需要忠告和某些建議時,大人能即可伸出援手。

文/範恒杏 (家庭美育推廣人、豆瓣親子專欄作者、品酒師。編著出版有《葡萄酒課》)

人生就會很順利……”可不是麼?這個時候家長都是“為你好!如果你不聽,那麼孩子,就是你有問題了。”可是,真是孩子的問題麼?

這是一本利如鏡面、讓人反省的育兒書。

整本書讀完,會發現這書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所有問題的癥結,會發現真如書名所說: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作者所提的十種“問題大人”,總有一款就是就是說自己呀(汗顏),比如心神不寧、不懂裝懂、本應引導、卻喜歡教導的大人等等。

的確,孩子們從出生來到這個世界,如一張白紙,以後將成為怎樣的畫,父母的因素非常大,然而我們作為父母,卻常常無意識地一次次”坑”著孩子。

比如談不懂裝懂的父母對孩子藝術方面的培養:

……大家身處這樣的文化環境中,所以要把個領域最具代表性的任務簡要地記住,但並不會繼續深入地學習,也不會再有更進一步的目標。當這種水準的大人教孩子音樂和繪畫時,也就沿襲了那種“大致瞭解”的教法。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利於培養孩子對音樂和繪畫的興趣,當孩子成人之後,能在給公司的新年賀卡上風雅地畫上幾筆,或是能在宴會上高歌一曲不讓大家冷場,教育的目的似乎就達到了。這種教育僅僅是為了讓孩子掌握將來能平安無事應對工作的基礎能力。

可不是麼?想想自己為什麼讓孩子學繪畫學鋼琴,到底是為了什麼?如此這樣,父母的心態應該會好些吧,讓孩子學琴的初衷會不會讓你不那麼焦慮了?

這本也是哦

突然想起,有人在網上問起:《大衛,不可以》系列的書,畫面其醜無比,會不會影響孩子的審美?拜託,先請你看看孩子是不是喜歡好嗎?符合孩子心理發展需求,孩子喜歡瘋了好嗎?很想想問問她,請問你認為什麼東西是美得呢?在小時候,你看過多少經典的東西呢?

就是這樣,作為大人的我們經常的“自以為是”,對!就是作者所提的“無視孩子存在”。

此刻,我在反省, “問題大人”裡,我到底中招多少?

更是一本讓人打破經驗、恍然頓悟的育兒書。

暴爽過後,反思原因,最後你恍然大悟。

在當媽媽的路上,我們摸索著前進,看了不少育兒書,卻仍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的洪荒之力,親子關係仍舊在時好時壞的進程裡,為啥,因為我們太把自己當回事,卻從未想過去了解孩子。

我們以為我們是大人,我們憑著人生經驗就是權威。我們認為這個對孩子不好,那個孩子做了會怎樣;我們太希望聽話的我們,擁有的也是“聽話”的孩子,不然如何沒有經驗去教導啊!

我們從來都是“無視孩子存在”,即使我們看了那麼多育兒書,運用這所謂的“正面管教”、“愛與自由”,然,我們真的蹲下來,回到孩子角度看待過問題嗎?

仔細想想,真沒有!

我知道我需要有耐心去回答孩子的問題,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然而,我從未想過,我小時候也是這樣的,如果我還是孩子,會很開心地與孩子討論,而不是“耐心”。

我知道我需要多正面鼓勵孩子,引導孩子探索自己的興趣,然而,我從未想過,如果沒有大人的過多干涉,原本的孩子探索欲是最強的,何須多此一舉的鼓勵。

我知道我對孩子有著擔心、不安和不自信,卻從未想過,其實,這根本就是對自己的擔心、不安與不自信。

是的,正如作者所說: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事事都需要父母。孩子需要的是發生問題時,有能夠接納自己的大人;當孩子有事情需要交流和傾訴時,大人能夠與之交流與傾聽;當孩子需要忠告和某些建議時,大人能即可伸出援手。

文/範恒杏 (家庭美育推廣人、豆瓣親子專欄作者、品酒師。編著出版有《葡萄酒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