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秦朝只有15年,隋朝只有38年,短命原因就在“秦”、“隋”2字

封建時代有兩個著名的短命王朝,一個是秦朝,前221年立國,前206年滅國,15年而亡。一個是隋朝,581年立國,619年滅國,享國38年。按說歷史上的短命王國朝代多的是,象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大混亂時期,

一年半載的都不稀罕。問題是秦國和隋朝與他們可不同,兩朝都是強大的中原大一統王朝,已經建立了穩固的統治秩序,卻突然凋亡。

傳統史學觀點認為,秦朝和隋朝,頗有共同之處。秦朝建立在削平六國的基礎上,隋朝建立在統一南北朝紛爭的基礎上。

秦始皇和隋煬帝都是富有開拓意識和侵略意識的人,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修建始皇陵寢,開闢數千公里的秦直道。北擊匈奴,南平嶺南。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頻繁對高麗用兵。

大工程和大規模用兵,所需人財物力最終全部轉嫁到百姓頭上。

無休止的勞役和軍役,沉重的賦稅,使得百姓饑寒困苦,不堪承受。一旦有人登高一呼,立刻應者雲集,揭竿而起,強大的王朝瞬間烽火遍地,從而再度開啟戰亂模式,又一次逐鹿中原就此展開。因此,秦朝和隋朝那些惠及千載的大工程,應該是兩朝短命的一個重大原因。

在主流觀點之外,民間還有很多各種各樣的說法,站在不同角度,對秦朝和隋朝的短命現象做出了另一種解讀。有一種說法是國號觀點。兩國的國號都選錯了字,導致國祚不永。先說秦朝的“秦”字,上半部分為“春”字的一半,下半部分為“秋”字的一半。春秋在漢語中有一種含義是指年齡,如春秋鼎盛、春秋永壽。“秦”字卻春不成春,秋不成秋,

作為國號大為不妥。

隋朝的“隋”字,根據《周書》記載,隋文帝之父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本人也曾被封為隨王。因此選定國號時,曾考慮過定為“隨”字。但隋文帝考慮當時的北周、北齊等國家動盪不寧,極不穩定,嫌“隨”字帶有走之底,有奔波不定之意,最後決意啟用“隨”字,

改用不帶走之底而相近的“隋”。而“隋”字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裂肉”,即祭祀時分割撕裂祭肉之意,作為國號則大不吉利。

類似的情況還有宋朝。宋太祖趙匡胤,曾任宋州節度使,覺得宋州是自己的發跡之地,因此就把國號定為宋。他不知道東漢學者劉熙就在《釋名》中說過,“宋者,送也。”“送使隨流東入海也。”結果宋朝立國後,遭受遼國、金國、西夏等圍攻,被打的苦不堪言,先後訂立《澶淵之盟》等屈辱條約,又送銀子又送地,最後把國都也送了出去。

“宋者,送也。”“送使隨流東入海也。”結果宋朝立國後,遭受遼國、金國、西夏等圍攻,被打的苦不堪言,先後訂立《澶淵之盟》等屈辱條約,又送銀子又送地,最後把國都也送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