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西昌記憶|老茶館:不可或缺的老西昌味道

老茶館作為中國傳統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昌的老茶館,

由於其獨特的地域色彩,賦予它淳厚濃烈的鄉土氣息,是不可或缺的老西昌味道。

西昌的茶館起源於何時,不見任何文字記載,甚至在老西昌人的記憶裡,西昌老茶館也只是停留在西昌解放前後,再往上,就沒有幾個人知曉了。

老茶館

燒的是“松毛辮子”

民國時期,西昌的老茶館就已經很繁盛了。到了解放前夕,老茶館幾乎遍佈全城。

這些老茶館大致分為三類:一類純粹是賣茶的茶館。如下麵即將說到的“忙裡閑”。這類茶館最多,當時西昌城內少說也有二十多家。一類是“茶+飯”模式,既賣茶又賣飯,既是茶館又是飯館。如位於原四牌樓上的“古樓春”,一樓是飯館,二樓就是茶館。這類茶館也不少,加上只賣茶和“帽兒頭”(就是白飯沒有菜)的,

約有十幾家。還有一類是“茶+飯+住”模式,即喝茶、吃飯、住宿全都有。如位於順城街現保險公司的“陋居易”。這類的茶館不多,城內約有4、5家。

據川菜大師陳盛回憶,除了上述三種以外,其實還有一種模式,即“茶+書”模式,比如現甕城外的“小桃園書店”。

雖然以出租和出售書刊為主,但也可以泡上一杯茶,悠閒地看上一天的書。當時,西昌城內僅此一家,這裡就不算做一類了。

雖然說,西昌的老茶館無論是從經營模式還是社會作用,都屬於四川茶館的一部分。但嚴格地說,西昌的老茶館和四川茶館還是有區別的。

一般的四川茶館,特別是成都及周邊的茶館,都是燒煤。而西昌因為不產煤,老茶館都是燒“松毛辮子”。柴火貴,

煮茶實際上把水燒開就了事,所以沒必要燒柴——“殺雞焉用牛刀”。

所謂“松毛辮子”,就是把落在地下的松葉收起來,編成辮子形狀曬乾,用來燒茶。當然了,一般人家也用來煮飯。

“松毛辮子”火力猛,沒有怪味,沒有煤那麼大的污染。燒過後還是原來的形狀,方便處理。就是燒茶的時候離不得人,因為“松毛辮子”不如煤那麼耐燒,一把火就“過”了,得有人隨時往灶裡塞,以免斷了火。

另外,西昌的老茶館都無一例外地兼賣開水。

100錢(相當於現在的1分錢)一大銅壺。每天清晨,各個茶館門庭若市,是那個時候西昌城的一大景觀。

窮孩子們的啟蒙處

我們知道,茶館的一個重要職能是作為社會文化娛樂場所。和四川各地的茶館一樣,西昌的老茶館也大多設有評書;川劇“玩友”坐唱,俗稱“打圍鼓”等等。

當時很多窮人家的娃娃讀不起書,就是在老茶館裡聽著評書,看“打圍鼓”而啟蒙的。

西昌解放前夕,城內最大的茶館叫“忙裡閑”,開在現在的“新市場”那條街上,就是州老年大學往濱河路方向走大約100米的位置。

“忙裡閑”一樓一底,木質穿鬥式結構。各行各業、三教九流,幾乎都彙集在此。交流資訊、買賣談判、休閒娛樂等等。每天從早到晚顧客盈門。

這裡也是娃娃們最愛光顧的地方。因為這裡有個講評書的劉大成。什麼《封神演義》,什麼《劍俠傳》,什麼“隋唐好漢”,什麼“草莽英雄”……在西昌城沒有比劉大成講得更精彩的。

甚至只看“茶博士”蔣勁光的表演,就足夠你血脈僨張的了——他只用一條臂膀攬著高高一摞茶碗、茶託(四川話叫“茶船子”),走到桌前,眼角一掃,另一隻手那麼一抖,茶託就貼著桌面飛到你面前,不多不少,不偏不倚,每人面前一個。

至於摻茶,那更不在話下。什麼“過肩摻”、什麼“搭橋摻”、什麼“溜背摻” ……跟你這麼說吧:凡是你見過的、聽說過的,他都爐火純青,甚至你沒見過,沒聽說過的,他也信手拈來。一把尖嘴大銅壺,在蔣勁光手裡猶如耍魔術一般,左一點、右一點、前一點、後一點,茶碗摻得滿滿,桌上滴水不見,整個“忙裡閑”簡直就是他的天下。

“忙裡閑”的老闆姓宋,要不是他額頭上長個大包,誰還記得他呢?

“忙裡閑”一碗茶收200錢(相當於現在的2分錢),後來漲到500錢。對於窮苦人家的孩子們來說,是一個嚇人的數字。那個時候,孩子們都縮在角落裡,聚精會神地聽評書,一邊潛移默化地接受新鮮的知識,一邊為那些“英雄好漢”們唏噓不已。有膽大的,瞅著哪桌有“加班茶”——就是別人喝剩下還沒來得及收走的殘茶,便飛快地跑過去幾口吸幹,又急忙回到角落裡,生怕惹惱了誰被無情地趕出茶館。

新中國西昌第一個茶館

西昌解放後,“忙裡閑”也公私合營,改名“群樂茶園”,搬到了斜對面。直至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不知何故就關門停業了。茶館所在地改成“西昌市飲食服務公司”。

隨著“忙裡閑”改名“群樂茶園”,再到逐漸衰落,國有的“綠蔭茶館”迅速崛起。

“綠蔭茶館”位置在原國營二旅社(現大巷口金鑫金店對面),是新中國西昌的第一個茶館,在西昌餐飲文化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綠蔭茶館”不同於過去的老茶館,不但裝修得“富麗堂皇”,甚至茶碗、茶壺都改成了茶杯、暖水瓶,一色的真皮“馬紮靠背椅”——就是木質框架裹真牛皮的馬紮,可半躺可坐、可以調整坐姿的那種。

茶館裡興起了“打圍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川劇愛好者們的自娛自樂。不知道那時候的人們哪有那麼大的癮——每天下午、晚上各一台,風雨無阻、雷打不動。初期的曲目有《空城計》、《鍘美案》等,後來被《霓虹燈下的哨兵》、《江姐》等取代。

“綠蔭茶館”有點貴,一杯茶5分錢,後來漲到1毛。當時,一斤豬肉才賣3毛錢,一斤羊肉1毛2分,一斤牛肉9分錢。一杯茶喝掉3兩豬肉——誰都要權衡再三的。

“綠蔭茶館”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才關門停業的。

素材來源 | 涼山陽光

綜合整理 | 五彩涼山智慧旅遊公共服務平臺

溫馨提示,長按下方兩個二維碼

驚喜等著你哦

微信公眾號

五彩涼山APP

注☞五彩涼山智慧旅遊公共服務平臺長期對外徵稿,徵稿郵箱:yy@sofmit.com。一經採用,優先享受我們的免費試吃試睡體驗遊活動。

俗稱“打圍鼓”等等。

當時很多窮人家的娃娃讀不起書,就是在老茶館裡聽著評書,看“打圍鼓”而啟蒙的。

西昌解放前夕,城內最大的茶館叫“忙裡閑”,開在現在的“新市場”那條街上,就是州老年大學往濱河路方向走大約100米的位置。

“忙裡閑”一樓一底,木質穿鬥式結構。各行各業、三教九流,幾乎都彙集在此。交流資訊、買賣談判、休閒娛樂等等。每天從早到晚顧客盈門。

這裡也是娃娃們最愛光顧的地方。因為這裡有個講評書的劉大成。什麼《封神演義》,什麼《劍俠傳》,什麼“隋唐好漢”,什麼“草莽英雄”……在西昌城沒有比劉大成講得更精彩的。

甚至只看“茶博士”蔣勁光的表演,就足夠你血脈僨張的了——他只用一條臂膀攬著高高一摞茶碗、茶託(四川話叫“茶船子”),走到桌前,眼角一掃,另一隻手那麼一抖,茶託就貼著桌面飛到你面前,不多不少,不偏不倚,每人面前一個。

至於摻茶,那更不在話下。什麼“過肩摻”、什麼“搭橋摻”、什麼“溜背摻” ……跟你這麼說吧:凡是你見過的、聽說過的,他都爐火純青,甚至你沒見過,沒聽說過的,他也信手拈來。一把尖嘴大銅壺,在蔣勁光手裡猶如耍魔術一般,左一點、右一點、前一點、後一點,茶碗摻得滿滿,桌上滴水不見,整個“忙裡閑”簡直就是他的天下。

“忙裡閑”的老闆姓宋,要不是他額頭上長個大包,誰還記得他呢?

“忙裡閑”一碗茶收200錢(相當於現在的2分錢),後來漲到500錢。對於窮苦人家的孩子們來說,是一個嚇人的數字。那個時候,孩子們都縮在角落裡,聚精會神地聽評書,一邊潛移默化地接受新鮮的知識,一邊為那些“英雄好漢”們唏噓不已。有膽大的,瞅著哪桌有“加班茶”——就是別人喝剩下還沒來得及收走的殘茶,便飛快地跑過去幾口吸幹,又急忙回到角落裡,生怕惹惱了誰被無情地趕出茶館。

新中國西昌第一個茶館

西昌解放後,“忙裡閑”也公私合營,改名“群樂茶園”,搬到了斜對面。直至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不知何故就關門停業了。茶館所在地改成“西昌市飲食服務公司”。

隨著“忙裡閑”改名“群樂茶園”,再到逐漸衰落,國有的“綠蔭茶館”迅速崛起。

“綠蔭茶館”位置在原國營二旅社(現大巷口金鑫金店對面),是新中國西昌的第一個茶館,在西昌餐飲文化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綠蔭茶館”不同於過去的老茶館,不但裝修得“富麗堂皇”,甚至茶碗、茶壺都改成了茶杯、暖水瓶,一色的真皮“馬紮靠背椅”——就是木質框架裹真牛皮的馬紮,可半躺可坐、可以調整坐姿的那種。

茶館裡興起了“打圍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川劇愛好者們的自娛自樂。不知道那時候的人們哪有那麼大的癮——每天下午、晚上各一台,風雨無阻、雷打不動。初期的曲目有《空城計》、《鍘美案》等,後來被《霓虹燈下的哨兵》、《江姐》等取代。

“綠蔭茶館”有點貴,一杯茶5分錢,後來漲到1毛。當時,一斤豬肉才賣3毛錢,一斤羊肉1毛2分,一斤牛肉9分錢。一杯茶喝掉3兩豬肉——誰都要權衡再三的。

“綠蔭茶館”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才關門停業的。

素材來源 | 涼山陽光

綜合整理 | 五彩涼山智慧旅遊公共服務平臺

溫馨提示,長按下方兩個二維碼

驚喜等著你哦

微信公眾號

五彩涼山APP

注☞五彩涼山智慧旅遊公共服務平臺長期對外徵稿,徵稿郵箱:yy@sofmit.com。一經採用,優先享受我們的免費試吃試睡體驗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