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三八”國際婦女節的真正源頭

國際勞動婦女節的全稱是“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又稱“國際婦女節”、“三八節”和“三八婦女節”。從1909年3月8日,美國芝加哥婦女爭取“男女平等”遊行集會以來,至今已走過了百餘年歷程。

中國婦女和世界各國婦女一樣,都為國家獨立、解放、革命、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為世界和平和人類發展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湧現出了數以萬計的巾幗英雄和“三八紅旗手”。党和政府為維護保護廣大婦女的合法權益,制定了較完善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

“三八”國際婦女節是全世界女性共同的節日。它是各國婦女爭取和平、平等、發展的節日,也是慶祝各國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作出的貢獻和取得的成就的節日。

而這一節日得以確立並廣泛推行的背後,是各國婦女長達一個世紀的不懈努力和艱苦鬥爭。然而,關於這一節日的源頭,國內現有的說法令人存疑。在2008年“三八”國際婦女節即將來臨之際,為正本清源,現將我所掌握的一些真實史料原原本本提供出來,供大家參考、商榷。

“定論”引出的疑問

對於“三八”國際婦女節的起源,

在中國通行的說法是:那是1910年在哥本哈根召開的國際婦女代表會議,為紀念1909年3月8日芝加哥女工的鬥爭而確定下來的。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中國的書刊就已形成定論,把1909年芝加哥女工的鬥爭作為婦女節的源頭。1960年“三八”國際婦女節50周年、1970年“三八”國際婦女節60周年紀念之際,《人民日報》和新華社都刊發過這樣的歷史資料。我當時也視之為最具權威性的文獻,
剪貼並保存下來。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歷史卷》約我撰寫“國際婦女節”詞條時,我也是據此成稿。

直到2004年,我才對這種“定論”產生了疑問。當時,北大教授孔寒冰與中央編譯局許寶友合作寫成《國際婦女節考》書稿,約我審讀並作序。據他們考證:已譯為中文的兩本美國史學家的專著——《1900年以來的美國史》和《美國二百年大事記》,均沒有1909年芝加哥女工鬥爭的記載;而中國著名學者寫的兩本美國史專著,

即黃紹湘著《美國通史簡編》和劉緒貽、楊生茂主編的六卷本《美國通史》,雖然提及芝加哥女工的鬥爭,卻都語焉不詳,缺少翔實的史料支撐。

黃紹湘、劉緒貽、楊生茂這三位美國史頂級大師同我都有交往。他們都是20世紀40年代留學美國的前輩,

水準高,學識廣,英文好,又同美國史學界多有聯繫。我想他們既然在專著中提及芝加哥女工的鬥爭,一定會有史料依據。於是,我就奉書分別向他們請教,同時致信《美國通史》第4卷的主編、華東師大余志森教授求助。可是,他們在回信中都無法提供有信服力的歷史文獻或美國人寫的歷史專著來說明這個問題。為此,余志森教授還到圖書館查閱了一部美國人寫的《芝加哥人民鬥爭史》,其中也沒有提及1909年發生過女工鬥爭。他還給我寄來美國工人運動史權威方納寫的肯定1908年紐約女工鬥爭的史料。看來,中國學者撰寫的美國史專著,關於婦女節起源於1909年芝加哥女工鬥爭一事,輕信了《辭源》、《辭海》、《人民日報》、新華社電訊等國內權威性辭書和報刊的說法。

追本溯源源在紐約

為了搞清楚“三八”國際婦女節的真正源頭,弄清事實真相,我除了埋頭細查書刊外,還請在美國工作的兩個兒女幫忙。幼子高☆禁☆潮生博士當時就職于芝加哥晨星公司。我請他代向創辦於1874年、很有影響的《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Tribune)查詢,結果是該報從未刊登過1909年3月8日芝加哥女工示威遊行的報導。他倒是幫我查到,芝加哥女工曾在1909年2月28日舉行過示威遊行。這是怎麼回事呢?經我查明,原來1908年3月8日發生過紐約女工示威遊行之後,美國社會黨於5月間決定,今後把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定為國家婦女節,便於全國女工利用法定休息日開展鬥爭,爭取婦女權益。所以,1909年2月28日(星期日)就成為美國第一個國家婦女節。這一天,紐約、芝加哥等地女工上街遊行,提出增加工資、改善勞動條件等要求。長女高燕博士在美國亞特蘭大市一所大學執教,她幫我查閱了多本史書,還向多位美國史教授諮詢,結果,眾書一詞,異口同聲,都肯定國際婦女節的源頭在紐約,而不在芝加哥。她還寄回了幾份具體說明1908年3月8日紐約女工鬥爭情況的可信資料。

我自己查找有關記述也有收穫。以下先舉出我手邊的幾本權威人士的著述為例:

美國共產黨主席威廉·澤·福斯特(1881—1961)生於工人家庭。他自己從童年開始當過鑄字、化學、木材、五金、鐵路等多種行業的工人,1901年加入美國社會黨,多次領導過罷工鬥爭,1921年參與創建美共。他著述豐碩,大多被譯為中文,我手邊就收藏有10種。可喜的是我從他以親身經歷寫成的權威性專著——《美國共產黨史》(世界知識出版社,1957年中文版)中終於找到如下一段記述:

党在婦女中也進行了一些工作,並且于1908年成立了一個全國婦女委員會。同年紐約東部的婦女社會黨人在3月8日組織了一次爭取選舉權的示威,後來這一天就成了國際婦女節。

這不是異常明確地指出了1908年3月8日紐約婦女的示威遊行是國際婦女節的起源嗎?書中還談到,“1907年和1913年的經濟危機使罷工更趨激烈。當時較重要的罷工有:1909年紐約襯衣工人的罷工和芝加哥男子服裝工人的罷工”,等等。然而,書中並未提到有1909年芝加哥女工的罷工。這些史實應該說具有無可辯駁的權威性。

美國工人運動史權威學者菲力浦·方納(PhilipSheldonFoner,1910—1994)的著作最值得我們重視。孔寒冰、許寶友二人在《國際婦女節考》一書的第32頁,摘譯了方納為自己選編的《克拉拉·蔡特金選集》(紐約國際出版社,1984年出版)所寫的英文版序言的一段話:

國際婦女節之所以選擇在3月8日,是因為這一天在美國發生的一個事件。1908年3月8日星期日這一天,在多數都是社會主義者的紐約市紡織工會的女工領導下,紐約勞動婦女舉行了一次示威遊行。幾百人聚集在曼哈頓東部低地中心的盧特格爾斯廣場,要求選舉權和建立織工工會。1908年的這次示威進行得非常成功,引起了海外社會主義婦女的注意。蔡特金早已獲悉此事,於是在哥本哈根大會上建議,把美國勞動婦女遊行示威這一天作為婦女節……她的建議被大多數代表所接受。

應該說,這段話相當具體、生動,並不帶有任何想像的成分。

為了找到更詳實的史料,我還進一步查閱了方納的其他有關著作。我手邊有方納所著《美國工人運動史》第1卷和第2卷的中譯本,由黃雨石、唯成等譯,由三聯書店分別於1956年、1963年出版。其中,第1卷從殖民地時期寫到1881年勞工聯合會的成立,第2卷從勞工聯合會成立寫到19世紀末美帝國主義的出現。《美國工人運動史》共有12卷,第3卷以後尚未譯為中文,連國家圖書館也沒有英文版本。說到這裡,我非常感謝華東師大美國史專家余志森教授。他幫我查到並寄來方納教授著《婦女與美國工人運動》兩本書中的關鍵數頁的影本,現摘譯如下。

方納在1980年出版的《婦女與美國工人運動: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當今》一書中寫道:

需要指出,紐約針織業女工1908年3月8日奮起發動遊行示威,這一事件導致兩年後把3月8日定為國際婦女節(1910年在國際婦女代表會議上,德國社會主義政黨領導人克拉拉·蔡特金提議把美國婦女舉行遊行示威的3月8日這一天定為國際婦女節,以後每年3月8日各國婦女都決議為所有婦女爭取平等權利而鬥爭。在她領導之下,這一年在哥本哈根第一次慶祝國際婦女節)。這一事件促使國際教育同盟工會針織業分會在1923年3月8日決心致力於要在針織業工會中重建戰鬥精神和民主聯合的原則。

方納在另一本名為《婦女與美國工人運動:從建立第一個工會到當今》的書中詳細記述了1908年紐約女工3月8日的示威遊行。她們曾經高唱《兩萬人站起來》(“TheUprisingoftheTwentyThousand”)這首戰歌。接著寫道:

在高唱《兩萬人站起來》之後兩年,婦女背心製作工人的鬥爭在建立國際婦女節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1908年3月8日紐約市女工在針織業工會領導之下的遊行示威,影響了克拉拉·蔡特金在1910年國際社會主義者代表會議上提議,把美國女工舉行遊行示威的3月8日定為國際婦女節。

由上述可見,作為卓有成就的美國工人運動史專家,方納在這兩本書中的說法,與他在英文版《克拉拉·蔡特金選集》序言中的論述是完全一致的。他一直認為,正是1908年3月8日紐約女工的鬥爭,促使蔡特金在1910年哥本哈根國際社會主義婦女代表會議上提議把3月8日定為國際婦女節。菲力浦·謝·方納是美國左翼馬克思主義的多產歷史學家。他出生于紐約,父母是俄羅斯和波蘭猶太人的移民,父親是吹鼓手。方納曾取得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從24歲開始就潛心搜集大量史料,用馬克思主義觀點進行研究。自1947年出版《美國工人運動史》第1卷後,方納屢遭迫害和歧視。但是他堅貞不屈,一生撰寫並主編著作110部,有一半以上是關於美國工人運動史的。其論著曾被譯為西班牙文、法文、德文、波蘭文、俄文和中文等多種文字。應該說,上述他關於國際婦女節起源的看法是有充分史料依據的。

也許有人認為這只是方納一家之言的孤證,那麼,我們再進一步來看看其他方家的實證。

長女高燕還幫助我查到幾份很有價值的資料。她從母校愛莫瑞大學圖書館借到《美國婦女史百科全書》(史料編纂出版社,2000年第2版),從中複印了“國際婦女節”這個詞條。我先把其中關於國際婦女節源頭的部分摘譯如下:

兩次罷工引發了婦女節的誕生。第一次發生於1857年3月8日,紐約市有數百名服裝業女工上街遊行抗議她們惡劣的工作條件,但是即時被員警強制驅散。第二次是1908年3月8日,另一批紐約服裝業女工,有15000人走上街頭提出自己的要求:改善工作條件,爭取投票權,並制止童工。她們的口號是“麵包加玫瑰”(“breadandroses”),這標誌著她們渴望過上比最低需求更好的生活。為紀念她們的罷工,美國社會黨在美國舉行第一次國家婦女節,隨後由德國社會主義婦女雜誌《平等報》主編克拉拉·蔡特金提議並通過作為國際婦女節。

還有一份從美國網路上下載的資料,題為《國際婦女節的歷史:“我們也要麵包加玫瑰”》。這份資料1972年3月刊登在芝加哥婦女解放聯盟的宣傳月刊《婦女》上。前面加有這樣的編者按:“這是一份關於國際婦女節起源於美國及其如何擴展到全世界的歷史考證。”現摘譯如下:

對於美國婦女來說,真正值得自豪和令人鼓舞的一件事,就是我們應該知道,國際婦女節是起源于紀念發生在美國的兩次女工的罷工。1857年3月8日,紐約市成衣女工上街遊行,設置糾察,要求改善工作條件,實行10小時工作制,實現婦女平等權利。她們的隊伍被員警驅散。51年之後,1908年3月8日,她們紡織業的姐妹們在紐約為紀念1857年3月8日的行動,再次上街遊行,要求選舉權,禁止血汗工廠和使用童工。這次又被員警驅散。1910年在世界範圍社會主義政黨的第二次國際婦女代表會議上,德國社會主義者克拉拉·蔡特金提議宣佈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以紀念美國的女工示威遊行,並向全世界勞工婦女致敬。

著名的羅倫斯市(美國堪薩斯州的一個城市——譯者注)紡織女工罷工打出的標語就有“我們也要麵包加玫瑰”。這表明她們不僅要求溫飽,而且要過像樣人的生活。受其影響,詩人詹姆士·奧朋漢(JamesOppenheim)寫了《麵包加玫瑰》之歌。

這首詩並不長,我在這裡一併直譯出來,從中可見當時美國工人的處境和憧憬:

當我們前進,前進在美好的時光

在成千上萬個昏暗的廚房和灰濛濛的廠房裡

我們感受到突然照射進來的和煦陽光

為了要人民聽到我們的歌聲

麵包加玫瑰,麵包加玫瑰

當我們前進,前進,我們帶來更美好的陽光

婦女的覺醒意味著一個族群的崛起

在別人休息的時候

不再有苦工和臨時工在辛苦勞動

我們要分享生命的榮光

麵包加玫瑰,麵包加玫瑰

這篇文章的末尾注明,本文取材於以下四本書:弗勒納(EleanorFlexner)《跨世紀的鬥爭》,亞瑟尼內姆出版社;弗林(ElizabethGurleyFlynn)《我講我的故事》,群眾與主流出版社;波爾與莫利斯(RichardO。BoyerandHerbertM。Morais)《工人們不為人知的故事》,無線電與機械工人出版社;杜波夫斯基(MelvynDobofsky)《當工人組織起來時》,麻塞諸塞州大學出版社。

另一篇網上文章,題為《為什麼3月8日國際婦女節如此重要》,其中也講到國際婦女節來源於美國1857年與1908年3月8日的紐約女工罷工,同上述文章完全一致。有所補充的重要之點是:“緊隨著1908年3月之後,美國社會黨把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宣佈為國家婦女節,並且組織紀念活動。第一次國家婦女節是在1909年2月23日舉行(此處所說2月23日不確,應為2月28日——譯者注)。”“歐洲婦女第一次紀念國際婦女節是在1911年3月,德國、丹麥、瑞士和奧地利都舉行集會和示威遊行。隨後法國、荷蘭和瑞典也參與紀念活動。”“到1977年,3月8日國際婦女節得到聯合國的官方承認,要求各國認定它為聯合國日,為爭取婦女權利與國際和平而鬥爭。”在這裡我需要加以補充說明的是,美國社會黨確立國家婦女節,既然是為了紀念紐約女工1857年3月8日和1908年3月8日的遊行示威鬥爭,那麼為什麼不把國家婦女節定在3月8日,而是定在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呢?這個問題從未見到有人加以解釋,卻引起我的興趣。我猜想,1857年和1908年的3月8日是否都是星期日呢?我查對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編制、科學普及出版社1985年8月出版的《新編萬年曆,1840—2050》(修訂本),發現果然如此。這兩天都是休假日,女工上街遊行不違背廠規,不會被扣工資或受其他懲罰,而其他年份的3月8日大多不是星期日,所以改為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這樣才便於全國女工同在一個星期日採取共同行動。1909年美國在2月28日第一次紀念國家婦女節也是由於這天是星期天。

從以上在美國查到的這三份資料,可以確證國際婦女節的確起源於美國紐約的女工罷工鬥爭:第一,最初是1857年3月8日紐約女工的上街抗議舉動;第二,隨後是1908年3月8日紐約女工的示威遊行;第三,1909年2月最後一個星期日(28日)紐約等地第一次舉行國家婦女節紀念活動;第四,在1910年第二國際的一次婦女代表會議上,經克拉拉·蔡特金提議通過以3月8日作為國際婦女節。可見,方納關於國際婦女節起源於美國1908年紐約女工罷工和1910年哥本哈根婦女代表會議的看法,應該說是與事實相符的。

另外,我女兒還從美國網路上下載了一份澳大利亞女學者喬伊絲·斯蒂芬斯(JoyceStevens)著《插圖本國際婦女節史》(AHistoryofInternationalWomen’sDayinWordsandImages)的相關部分。此書出版於1985年。作者多年積極參加工會和爭取女權運動,1942年參加當時左翼青年組織“尤利卡”青年同盟,1945年參加澳大利亞共產黨。她在這本專著中關於國際婦女節的起源,是這樣說的:

1908年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美國社會主義婦女為爭取選舉權和政治、經濟權利舉行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第二年有2000人參加了(紐約市)曼哈頓區的一個婦女節集會。1909年服裝女工發動總罷工,2至3萬襯衣女工為了長達13周的寒冬增加工資並改善工作條件而參加罷工。婦女工會同盟為被捕的罷工者提交保證金和大量的罷工基金。

1910年全國的社會主義者和爭取女權者都紀念婦女節。這年底在哥本哈根召開的第二屆社會主義婦女國際代表會議的代表們,提議把這個婦女節變成一個國際婦女節。全世界被剝削工人的國際團結早已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原則……那時德國社會主義政黨在國際社會主義運動中有強大影響,這個黨有很多宣導女權者,包括像克拉拉·蔡特金這樣的領導人。受到美國女工及其社會主義姐妹們行動的激勵,克拉拉·蔡特金向社會主義婦女代表會議提出建議,為全世界的婦女設立一個特別的節日,以便舉行遊行示威。這次代表會議有17個國家的100多名代表參加,代表了工會、社會主義政黨、職業女性俱樂部,還包括第一次當選為芬蘭議會議員的3位婦女。會上歡迎並一致通過了蔡特金的這個建議,於是國際婦女節就此誕生。

由上述可見,斯蒂芬斯對國際婦女節起源的看法,並非受方納的“影響比較大”,因為她與方納的觀點有所不同,所運用的史料也不盡相同。如上所述,方納在其三本書中,都說1910年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是為了紀念1908年3月8日紐約女工的鬥爭。而斯蒂芬斯則認為,1908年、1909年、1910年連續三年美國女工的鬥爭,激勵1910年國際婦女代表會議規定國際婦女節。她沒有寫出國際婦女節定於何月何日,也沒有寫出1909年和1910年美國女工的鬥爭發生於何月何日,並把1908年美國女工鬥爭的時間誤寫為“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而方納的三本書和《美國婦女史百科全書》都已正確指出:紐約1908年女工的鬥爭爆發於3月8日,隨後美國社會黨才把2月最後一個星期日定為國家婦女節。斯蒂芬斯顯然是把這兩者搞混了,如果紐約女工的鬥爭是自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那麼何來三八婦女節?不過,她肯定國際婦女節來源於紀念美國女工鬥爭,這還是符合歷史實際的。

從以上小心求證,足以確證:1910年哥本哈根國際社會主義婦女代表會議設立國際婦女節確實是為了紀念1908年3月8日紐約女工的鬥爭。

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除了福斯特著《美國共產黨史》之外,此前所有譯為中文的美國專史和中國人寫的美國史專著,就我所查,從未見到有人寫過1908年3月8日紐約女工的鬥爭,以致國人至今尚鮮有人知。瞭解美國女工這次鬥爭的實況,以及其在確立國際婦女節中的重大歷史作用,在即將迎來紐約女工鬥爭百周年紀念之際,對我們而言還是頗有意義的。

彼得格勒女工鬥爭的源頭也在紐約

最後還要簡要說明的是,孔寒冰、許寶友合著的《國際婦女節考》一書,第一次否定了在我國流傳半個多世紀的關於婦女節起源於1909年芝加哥女工鬥爭的說法,第一次證明了1910年第二次國際婦女會議決議只是規定“各國社會主義婦女每年要有一個節日”,並未明文規定3月8日。這是他們精心研究的新突破、新進展。但是,他們認為到1921年第三國際婦女會議才確立了3月8日作為國際婦女節,而且這是為了紀念1917年3月8日俄國彼得格勒女工的鬥爭,這是值得商榷的。實際上,1910年第二國際婦女會議之所以沒有明文規定3月8日為婦女節,是為了便於各國婦女靈活掌握行動日期。如上所述,1908年3月8日紐約女工鬥爭是利用星期日,不違廠規,不扣工資。當年5月美國社會黨規定每年2月最後一個星期日為國家婦女節,正是便於女工利用休息日開展活動。1910年第二國際婦女會議雖然沒有硬性規定3月8日為婦女節,但是蔡特金在會上發言還是明確號召每年3月8日採取行動,所以從1911年起陸續有國家在這一天紀念。俄國從1913年起連年都在3月8日舉行慶祝活動。

1917年3月8日彼得格勒女工的鬥爭還是源於響應1910年第二國際婦女會議的號召,紀念1908年紐約女工的鬥爭。至於1921年第三國際婦女會議定3月8日為共產主義國際婦女節,是為了與第二國際規定的社會主義婦女節劃清意識形態的界限。可見,國際婦女節的源頭既不在芝加哥,也不在彼得格勒,的確是在紐約。聯合國把1975年定為國際婦女年,從這一年起聯合國每年都紀念3月8日國際婦女節;1977年12月7日,安全理事會決定,建議各國每年都紀念國際婦女節。這樣,3月8日就成為全世界婦女爭取婦女權益、實現婦女自由、平等、解放的共同節日。

綜上所述,國際婦女節的規定可謂一波三折,一節三定:1910年,第二國際社會主義國際婦女節會議口頭上規定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1921年,第三國際共產主義國際婦女會議進而在文字上規定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1977年,聯合國安理會更進而超越意識形態色彩,認同女權運動,重新規定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這三次規定的源頭都是1908年紐約女工的鬥爭。當前,在歡慶“三八”國際婦女節這一偉大節日時,讓我們飲水思源,深情緬懷百年前紐約女工的英勇鬥爭,在她們提出的“麵包加玫瑰”口號的激勵下,一往無前,攜手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其中也沒有提及1909年發生過女工鬥爭。他還給我寄來美國工人運動史權威方納寫的肯定1908年紐約女工鬥爭的史料。看來,中國學者撰寫的美國史專著,關於婦女節起源於1909年芝加哥女工鬥爭一事,輕信了《辭源》、《辭海》、《人民日報》、新華社電訊等國內權威性辭書和報刊的說法。

追本溯源源在紐約

為了搞清楚“三八”國際婦女節的真正源頭,弄清事實真相,我除了埋頭細查書刊外,還請在美國工作的兩個兒女幫忙。幼子高☆禁☆潮生博士當時就職于芝加哥晨星公司。我請他代向創辦於1874年、很有影響的《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Tribune)查詢,結果是該報從未刊登過1909年3月8日芝加哥女工示威遊行的報導。他倒是幫我查到,芝加哥女工曾在1909年2月28日舉行過示威遊行。這是怎麼回事呢?經我查明,原來1908年3月8日發生過紐約女工示威遊行之後,美國社會黨於5月間決定,今後把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定為國家婦女節,便於全國女工利用法定休息日開展鬥爭,爭取婦女權益。所以,1909年2月28日(星期日)就成為美國第一個國家婦女節。這一天,紐約、芝加哥等地女工上街遊行,提出增加工資、改善勞動條件等要求。長女高燕博士在美國亞特蘭大市一所大學執教,她幫我查閱了多本史書,還向多位美國史教授諮詢,結果,眾書一詞,異口同聲,都肯定國際婦女節的源頭在紐約,而不在芝加哥。她還寄回了幾份具體說明1908年3月8日紐約女工鬥爭情況的可信資料。

我自己查找有關記述也有收穫。以下先舉出我手邊的幾本權威人士的著述為例:

美國共產黨主席威廉·澤·福斯特(1881—1961)生於工人家庭。他自己從童年開始當過鑄字、化學、木材、五金、鐵路等多種行業的工人,1901年加入美國社會黨,多次領導過罷工鬥爭,1921年參與創建美共。他著述豐碩,大多被譯為中文,我手邊就收藏有10種。可喜的是我從他以親身經歷寫成的權威性專著——《美國共產黨史》(世界知識出版社,1957年中文版)中終於找到如下一段記述:

党在婦女中也進行了一些工作,並且于1908年成立了一個全國婦女委員會。同年紐約東部的婦女社會黨人在3月8日組織了一次爭取選舉權的示威,後來這一天就成了國際婦女節。

這不是異常明確地指出了1908年3月8日紐約婦女的示威遊行是國際婦女節的起源嗎?書中還談到,“1907年和1913年的經濟危機使罷工更趨激烈。當時較重要的罷工有:1909年紐約襯衣工人的罷工和芝加哥男子服裝工人的罷工”,等等。然而,書中並未提到有1909年芝加哥女工的罷工。這些史實應該說具有無可辯駁的權威性。

美國工人運動史權威學者菲力浦·方納(PhilipSheldonFoner,1910—1994)的著作最值得我們重視。孔寒冰、許寶友二人在《國際婦女節考》一書的第32頁,摘譯了方納為自己選編的《克拉拉·蔡特金選集》(紐約國際出版社,1984年出版)所寫的英文版序言的一段話:

國際婦女節之所以選擇在3月8日,是因為這一天在美國發生的一個事件。1908年3月8日星期日這一天,在多數都是社會主義者的紐約市紡織工會的女工領導下,紐約勞動婦女舉行了一次示威遊行。幾百人聚集在曼哈頓東部低地中心的盧特格爾斯廣場,要求選舉權和建立織工工會。1908年的這次示威進行得非常成功,引起了海外社會主義婦女的注意。蔡特金早已獲悉此事,於是在哥本哈根大會上建議,把美國勞動婦女遊行示威這一天作為婦女節……她的建議被大多數代表所接受。

應該說,這段話相當具體、生動,並不帶有任何想像的成分。

為了找到更詳實的史料,我還進一步查閱了方納的其他有關著作。我手邊有方納所著《美國工人運動史》第1卷和第2卷的中譯本,由黃雨石、唯成等譯,由三聯書店分別於1956年、1963年出版。其中,第1卷從殖民地時期寫到1881年勞工聯合會的成立,第2卷從勞工聯合會成立寫到19世紀末美帝國主義的出現。《美國工人運動史》共有12卷,第3卷以後尚未譯為中文,連國家圖書館也沒有英文版本。說到這裡,我非常感謝華東師大美國史專家余志森教授。他幫我查到並寄來方納教授著《婦女與美國工人運動》兩本書中的關鍵數頁的影本,現摘譯如下。

方納在1980年出版的《婦女與美國工人運動: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當今》一書中寫道:

需要指出,紐約針織業女工1908年3月8日奮起發動遊行示威,這一事件導致兩年後把3月8日定為國際婦女節(1910年在國際婦女代表會議上,德國社會主義政黨領導人克拉拉·蔡特金提議把美國婦女舉行遊行示威的3月8日這一天定為國際婦女節,以後每年3月8日各國婦女都決議為所有婦女爭取平等權利而鬥爭。在她領導之下,這一年在哥本哈根第一次慶祝國際婦女節)。這一事件促使國際教育同盟工會針織業分會在1923年3月8日決心致力於要在針織業工會中重建戰鬥精神和民主聯合的原則。

方納在另一本名為《婦女與美國工人運動:從建立第一個工會到當今》的書中詳細記述了1908年紐約女工3月8日的示威遊行。她們曾經高唱《兩萬人站起來》(“TheUprisingoftheTwentyThousand”)這首戰歌。接著寫道:

在高唱《兩萬人站起來》之後兩年,婦女背心製作工人的鬥爭在建立國際婦女節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1908年3月8日紐約市女工在針織業工會領導之下的遊行示威,影響了克拉拉·蔡特金在1910年國際社會主義者代表會議上提議,把美國女工舉行遊行示威的3月8日定為國際婦女節。

由上述可見,作為卓有成就的美國工人運動史專家,方納在這兩本書中的說法,與他在英文版《克拉拉·蔡特金選集》序言中的論述是完全一致的。他一直認為,正是1908年3月8日紐約女工的鬥爭,促使蔡特金在1910年哥本哈根國際社會主義婦女代表會議上提議把3月8日定為國際婦女節。菲力浦·謝·方納是美國左翼馬克思主義的多產歷史學家。他出生于紐約,父母是俄羅斯和波蘭猶太人的移民,父親是吹鼓手。方納曾取得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從24歲開始就潛心搜集大量史料,用馬克思主義觀點進行研究。自1947年出版《美國工人運動史》第1卷後,方納屢遭迫害和歧視。但是他堅貞不屈,一生撰寫並主編著作110部,有一半以上是關於美國工人運動史的。其論著曾被譯為西班牙文、法文、德文、波蘭文、俄文和中文等多種文字。應該說,上述他關於國際婦女節起源的看法是有充分史料依據的。

也許有人認為這只是方納一家之言的孤證,那麼,我們再進一步來看看其他方家的實證。

長女高燕還幫助我查到幾份很有價值的資料。她從母校愛莫瑞大學圖書館借到《美國婦女史百科全書》(史料編纂出版社,2000年第2版),從中複印了“國際婦女節”這個詞條。我先把其中關於國際婦女節源頭的部分摘譯如下:

兩次罷工引發了婦女節的誕生。第一次發生於1857年3月8日,紐約市有數百名服裝業女工上街遊行抗議她們惡劣的工作條件,但是即時被員警強制驅散。第二次是1908年3月8日,另一批紐約服裝業女工,有15000人走上街頭提出自己的要求:改善工作條件,爭取投票權,並制止童工。她們的口號是“麵包加玫瑰”(“breadandroses”),這標誌著她們渴望過上比最低需求更好的生活。為紀念她們的罷工,美國社會黨在美國舉行第一次國家婦女節,隨後由德國社會主義婦女雜誌《平等報》主編克拉拉·蔡特金提議並通過作為國際婦女節。

還有一份從美國網路上下載的資料,題為《國際婦女節的歷史:“我們也要麵包加玫瑰”》。這份資料1972年3月刊登在芝加哥婦女解放聯盟的宣傳月刊《婦女》上。前面加有這樣的編者按:“這是一份關於國際婦女節起源於美國及其如何擴展到全世界的歷史考證。”現摘譯如下:

對於美國婦女來說,真正值得自豪和令人鼓舞的一件事,就是我們應該知道,國際婦女節是起源于紀念發生在美國的兩次女工的罷工。1857年3月8日,紐約市成衣女工上街遊行,設置糾察,要求改善工作條件,實行10小時工作制,實現婦女平等權利。她們的隊伍被員警驅散。51年之後,1908年3月8日,她們紡織業的姐妹們在紐約為紀念1857年3月8日的行動,再次上街遊行,要求選舉權,禁止血汗工廠和使用童工。這次又被員警驅散。1910年在世界範圍社會主義政黨的第二次國際婦女代表會議上,德國社會主義者克拉拉·蔡特金提議宣佈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以紀念美國的女工示威遊行,並向全世界勞工婦女致敬。

著名的羅倫斯市(美國堪薩斯州的一個城市——譯者注)紡織女工罷工打出的標語就有“我們也要麵包加玫瑰”。這表明她們不僅要求溫飽,而且要過像樣人的生活。受其影響,詩人詹姆士·奧朋漢(JamesOppenheim)寫了《麵包加玫瑰》之歌。

這首詩並不長,我在這裡一併直譯出來,從中可見當時美國工人的處境和憧憬:

當我們前進,前進在美好的時光

在成千上萬個昏暗的廚房和灰濛濛的廠房裡

我們感受到突然照射進來的和煦陽光

為了要人民聽到我們的歌聲

麵包加玫瑰,麵包加玫瑰

當我們前進,前進,我們帶來更美好的陽光

婦女的覺醒意味著一個族群的崛起

在別人休息的時候

不再有苦工和臨時工在辛苦勞動

我們要分享生命的榮光

麵包加玫瑰,麵包加玫瑰

這篇文章的末尾注明,本文取材於以下四本書:弗勒納(EleanorFlexner)《跨世紀的鬥爭》,亞瑟尼內姆出版社;弗林(ElizabethGurleyFlynn)《我講我的故事》,群眾與主流出版社;波爾與莫利斯(RichardO。BoyerandHerbertM。Morais)《工人們不為人知的故事》,無線電與機械工人出版社;杜波夫斯基(MelvynDobofsky)《當工人組織起來時》,麻塞諸塞州大學出版社。

另一篇網上文章,題為《為什麼3月8日國際婦女節如此重要》,其中也講到國際婦女節來源於美國1857年與1908年3月8日的紐約女工罷工,同上述文章完全一致。有所補充的重要之點是:“緊隨著1908年3月之後,美國社會黨把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宣佈為國家婦女節,並且組織紀念活動。第一次國家婦女節是在1909年2月23日舉行(此處所說2月23日不確,應為2月28日——譯者注)。”“歐洲婦女第一次紀念國際婦女節是在1911年3月,德國、丹麥、瑞士和奧地利都舉行集會和示威遊行。隨後法國、荷蘭和瑞典也參與紀念活動。”“到1977年,3月8日國際婦女節得到聯合國的官方承認,要求各國認定它為聯合國日,為爭取婦女權利與國際和平而鬥爭。”在這裡我需要加以補充說明的是,美國社會黨確立國家婦女節,既然是為了紀念紐約女工1857年3月8日和1908年3月8日的遊行示威鬥爭,那麼為什麼不把國家婦女節定在3月8日,而是定在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呢?這個問題從未見到有人加以解釋,卻引起我的興趣。我猜想,1857年和1908年的3月8日是否都是星期日呢?我查對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編制、科學普及出版社1985年8月出版的《新編萬年曆,1840—2050》(修訂本),發現果然如此。這兩天都是休假日,女工上街遊行不違背廠規,不會被扣工資或受其他懲罰,而其他年份的3月8日大多不是星期日,所以改為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這樣才便於全國女工同在一個星期日採取共同行動。1909年美國在2月28日第一次紀念國家婦女節也是由於這天是星期天。

從以上在美國查到的這三份資料,可以確證國際婦女節的確起源於美國紐約的女工罷工鬥爭:第一,最初是1857年3月8日紐約女工的上街抗議舉動;第二,隨後是1908年3月8日紐約女工的示威遊行;第三,1909年2月最後一個星期日(28日)紐約等地第一次舉行國家婦女節紀念活動;第四,在1910年第二國際的一次婦女代表會議上,經克拉拉·蔡特金提議通過以3月8日作為國際婦女節。可見,方納關於國際婦女節起源於美國1908年紐約女工罷工和1910年哥本哈根婦女代表會議的看法,應該說是與事實相符的。

另外,我女兒還從美國網路上下載了一份澳大利亞女學者喬伊絲·斯蒂芬斯(JoyceStevens)著《插圖本國際婦女節史》(AHistoryofInternationalWomen’sDayinWordsandImages)的相關部分。此書出版於1985年。作者多年積極參加工會和爭取女權運動,1942年參加當時左翼青年組織“尤利卡”青年同盟,1945年參加澳大利亞共產黨。她在這本專著中關於國際婦女節的起源,是這樣說的:

1908年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美國社會主義婦女為爭取選舉權和政治、經濟權利舉行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第二年有2000人參加了(紐約市)曼哈頓區的一個婦女節集會。1909年服裝女工發動總罷工,2至3萬襯衣女工為了長達13周的寒冬增加工資並改善工作條件而參加罷工。婦女工會同盟為被捕的罷工者提交保證金和大量的罷工基金。

1910年全國的社會主義者和爭取女權者都紀念婦女節。這年底在哥本哈根召開的第二屆社會主義婦女國際代表會議的代表們,提議把這個婦女節變成一個國際婦女節。全世界被剝削工人的國際團結早已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原則……那時德國社會主義政黨在國際社會主義運動中有強大影響,這個黨有很多宣導女權者,包括像克拉拉·蔡特金這樣的領導人。受到美國女工及其社會主義姐妹們行動的激勵,克拉拉·蔡特金向社會主義婦女代表會議提出建議,為全世界的婦女設立一個特別的節日,以便舉行遊行示威。這次代表會議有17個國家的100多名代表參加,代表了工會、社會主義政黨、職業女性俱樂部,還包括第一次當選為芬蘭議會議員的3位婦女。會上歡迎並一致通過了蔡特金的這個建議,於是國際婦女節就此誕生。

由上述可見,斯蒂芬斯對國際婦女節起源的看法,並非受方納的“影響比較大”,因為她與方納的觀點有所不同,所運用的史料也不盡相同。如上所述,方納在其三本書中,都說1910年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是為了紀念1908年3月8日紐約女工的鬥爭。而斯蒂芬斯則認為,1908年、1909年、1910年連續三年美國女工的鬥爭,激勵1910年國際婦女代表會議規定國際婦女節。她沒有寫出國際婦女節定於何月何日,也沒有寫出1909年和1910年美國女工的鬥爭發生於何月何日,並把1908年美國女工鬥爭的時間誤寫為“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而方納的三本書和《美國婦女史百科全書》都已正確指出:紐約1908年女工的鬥爭爆發於3月8日,隨後美國社會黨才把2月最後一個星期日定為國家婦女節。斯蒂芬斯顯然是把這兩者搞混了,如果紐約女工的鬥爭是自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那麼何來三八婦女節?不過,她肯定國際婦女節來源於紀念美國女工鬥爭,這還是符合歷史實際的。

從以上小心求證,足以確證:1910年哥本哈根國際社會主義婦女代表會議設立國際婦女節確實是為了紀念1908年3月8日紐約女工的鬥爭。

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除了福斯特著《美國共產黨史》之外,此前所有譯為中文的美國專史和中國人寫的美國史專著,就我所查,從未見到有人寫過1908年3月8日紐約女工的鬥爭,以致國人至今尚鮮有人知。瞭解美國女工這次鬥爭的實況,以及其在確立國際婦女節中的重大歷史作用,在即將迎來紐約女工鬥爭百周年紀念之際,對我們而言還是頗有意義的。

彼得格勒女工鬥爭的源頭也在紐約

最後還要簡要說明的是,孔寒冰、許寶友合著的《國際婦女節考》一書,第一次否定了在我國流傳半個多世紀的關於婦女節起源於1909年芝加哥女工鬥爭的說法,第一次證明了1910年第二次國際婦女會議決議只是規定“各國社會主義婦女每年要有一個節日”,並未明文規定3月8日。這是他們精心研究的新突破、新進展。但是,他們認為到1921年第三國際婦女會議才確立了3月8日作為國際婦女節,而且這是為了紀念1917年3月8日俄國彼得格勒女工的鬥爭,這是值得商榷的。實際上,1910年第二國際婦女會議之所以沒有明文規定3月8日為婦女節,是為了便於各國婦女靈活掌握行動日期。如上所述,1908年3月8日紐約女工鬥爭是利用星期日,不違廠規,不扣工資。當年5月美國社會黨規定每年2月最後一個星期日為國家婦女節,正是便於女工利用休息日開展活動。1910年第二國際婦女會議雖然沒有硬性規定3月8日為婦女節,但是蔡特金在會上發言還是明確號召每年3月8日採取行動,所以從1911年起陸續有國家在這一天紀念。俄國從1913年起連年都在3月8日舉行慶祝活動。

1917年3月8日彼得格勒女工的鬥爭還是源於響應1910年第二國際婦女會議的號召,紀念1908年紐約女工的鬥爭。至於1921年第三國際婦女會議定3月8日為共產主義國際婦女節,是為了與第二國際規定的社會主義婦女節劃清意識形態的界限。可見,國際婦女節的源頭既不在芝加哥,也不在彼得格勒,的確是在紐約。聯合國把1975年定為國際婦女年,從這一年起聯合國每年都紀念3月8日國際婦女節;1977年12月7日,安全理事會決定,建議各國每年都紀念國際婦女節。這樣,3月8日就成為全世界婦女爭取婦女權益、實現婦女自由、平等、解放的共同節日。

綜上所述,國際婦女節的規定可謂一波三折,一節三定:1910年,第二國際社會主義國際婦女節會議口頭上規定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1921年,第三國際共產主義國際婦女會議進而在文字上規定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1977年,聯合國安理會更進而超越意識形態色彩,認同女權運動,重新規定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這三次規定的源頭都是1908年紐約女工的鬥爭。當前,在歡慶“三八”國際婦女節這一偉大節日時,讓我們飲水思源,深情緬懷百年前紐約女工的英勇鬥爭,在她們提出的“麵包加玫瑰”口號的激勵下,一往無前,攜手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