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廣州殯葬出新政 骨灰撒海補貼提至2000元

■新華社發

自1988年以來已有約1.74萬位逝者魂歸大海,樹葬、草坪葬、花壇葬等生態葬法逐步被老廣接受

■新快報記者 周聰 通訊員 印銳

清明節馬上就要到了,不少市民在準備掃墓事宜。隨著社會進步,樹葬、草坪葬、花壇葬、海葬等殯葬形式逐漸被人們接受。1988年,廣州市在全國率先開展骨灰撒海活動,近30年來共有市民2.68萬人次參與活動,約1.74萬具先人骨灰被撒向大海。昨日,新快報記者從廣州市民政局瞭解到,市民政局等12個部門正式印發《廣州市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

該《實施意見》明確,廣州將進一步加大對包括海葬在內的節地生態安葬的補貼力度,其中申請骨灰撒海的市民可獲補貼2000元/具。

在廣州花壇葬草坪葬都有補貼

自2000年以來,廣州連續17年實現100%火化率目標。為解決骨灰出路問題,廣州開始了葬法葬禮改革的進程:建設了一批公益性骨灰樓(安放地)、大力推行骨灰寄存、骨灰撒海、骨灰植樹還林、花壇葬、草坪葬等。

昨日,廣州市民政局等12個部門制定出臺《實施意見》,鼓勵和引導市民採用樹葬、海葬、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方式安葬先人骨灰,推廣節地生態安葬。

新快報記者瞭解到,在廣州,生態葬法逐漸被市民接受,其中海葬最受關注。根據《實施意見》,親人于2013年以後死亡,市民今年起採取海葬方式的,骨灰撒海補貼標準將從此前的1000元/具提高至2000元/具。

此外,廣州市對於草坪葬、花壇葬、骨灰存放等節地葬法也制定了相應的補貼辦法。《實施意見》規定,對在經營性公墓實施花壇葬、草坪葬等節地生態安葬的,按照800元/具的標準給予補貼(其中對委辦人補貼500元/具,對經營性公墓補助300元/具)。而採取骨灰存放的市民,則按照10元/具/年標準對公益性骨灰安放單位予以補助。

去年廣州1863名逝者骨灰撒海

廣州市自1988年在全國首創骨灰撒海的綠色生態節地葬法以來,已有約1.74萬具先人骨灰被撒向大海、回歸大自然;參加活動人數達到2.68萬人次,社會認可度逐年增加,已成為廣州市殯葬改革工作的亮點。廣州市殯葬管理處處長梅向陽告訴新快報記者,去年廣州骨灰撒海數量為歷年之最,預約量達1900具,實際骨灰撒海數量為1863具。

新快報記者瞭解到,廣州市一直以來重視並積極推行綠色節地生態葬法,做法主要包括骨灰格位元寄存、骨灰植樹還林、骨灰撒海、草坪葬、花壇葬、壁葬等,其中骨灰植樹還林、骨灰撒海均為全國率先實行,目前廣州市生態安葬水準居全國前列。

目前廣州戶籍和在穗非戶籍人員死亡遺體火化後,親屬攜帶其骨灰參加骨灰撒海活動,活動費用全免。同時,廣州市戶籍居民于2013年1月1日以後死亡火化並實行骨灰海葬的,親屬將獲得每具骨灰2000元的補貼。

廣州市節地生態安葬率達80%

除了海葬,樹葬、壁葬、花壇葬等生態環保葬法,近年也逐漸被廣州市民接受。新快報記者瞭解到,目前廣州市節地生態安葬率達80%(包括骨灰撒海、骨灰樓存放、樹葬、花壇葬等)。

白雲山思園是廣州市第一批實施骨灰植樹還林的墓園,為全國首創,創立於1989年。2009年起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免除群眾參與骨灰還林活動所需費用,同時不斷創新方式,採取更加節地的方式對骨灰進行環保安葬,得到群眾普遍認可,受到社會一致好評。目前廣州市已組織還林96批次,累計還林骨灰約2.1萬具,參加骨灰植樹還林群眾達4.25萬人次。

新快報記者瞭解到,目前廣州5家殯儀館均建有骨灰寄存樓,方便群眾對骨灰進行節地安放寄存,其中廣州市殯葬服務中心現寄存骨灰近20萬具。全市現有公益性骨灰樓102家。廣州市每年戶籍死亡人口約5萬人,近65%的骨灰存放在公益性骨灰樓;廣州市所有經營性公墓都有生態葬的安葬方式,各經營性公墓推行低價的草坪葬、花壇葬、壁(格位)葬等節地生態葬法,效果明顯。

截至去年,全市有6個(超過一半的)經營性公墓推出了草坪葬、花壇葬、樹葬、壁(格位)葬4種類型的綠色節地葬法,共安葬約1.4萬具骨灰,其中壁(格位)葬已安葬的數量為8891具,草坪葬、花壇葬已葬數為6099具。

■故事

為讓老伴“暢遊大海” 七旬阿婆與子女討論了一年

“我和後生仔的意見不同,他們的思想工作好難做。”家住廣州市荔灣區芳村的陳婆婆說,從去年到今年2月,在安放老伴骨灰究竟選擇傳統墓葬還是海葬這個問題上,家住廣州市荔灣區芳村的陳婆婆和子女討論約一年時間。

陳婆婆今年已70多歲了,退休前與丈夫都在船廠上班。一開始聽到婆婆與子女爭執,新快報記者還以為她堅持要為老伴立個墓碑,誰知反而是她的3個孩子不同意將父親的骨灰撒向大海。“為此我們家開了好多次家庭會議,一直達不成一致意見,最後兒子、姑娘就跟我說‘我們不管了,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吧’。”陳婆婆說。

“其實,我知道兒女們的反對是出於孝心,他們就是希望父親骨灰入土為安,葬在傳統的墓穴裡。他們覺得我小氣,我告訴他們,我老伴以前常出海,對他來說海葬才是真正的回歸。”陳婆婆說。

說起早些年離世的老伴,陳婆婆眼圈紅了,她說:“以前他是做海運的,那會物質還不豐富,買個肉都要憑肉票,更別說買海鮮了。可是他每次回來都會帶好多海魚回來,有些我們都叫不上名字。那個時候也是孩子們最高興的時候,不僅可以見到父親,還能打牙祭。”

陳婆婆的丈夫是幾年前去世的,骨灰一直存放在骨灰樓。提出讓老伴回歸大海,一來因為陳婆婆年紀漸大,腿腳不方便,也不想增加子女的負擔;二來陳婆婆認為,老伴生前深愛大海,讓他“暢遊大海”比墓葬更契合老伴的願望。

廣州市民政部門骨灰撒海報名處的工作人員說,陳婆婆是很開明的人,更多的市民想的是給先人立一塊墓碑,可以方便子孫拜祭,有的還要在墓碑上刻上簡介。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為先人生態葬。

廣州市節地生態安葬率達80%

除了海葬,樹葬、壁葬、花壇葬等生態環保葬法,近年也逐漸被廣州市民接受。新快報記者瞭解到,目前廣州市節地生態安葬率達80%(包括骨灰撒海、骨灰樓存放、樹葬、花壇葬等)。

白雲山思園是廣州市第一批實施骨灰植樹還林的墓園,為全國首創,創立於1989年。2009年起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免除群眾參與骨灰還林活動所需費用,同時不斷創新方式,採取更加節地的方式對骨灰進行環保安葬,得到群眾普遍認可,受到社會一致好評。目前廣州市已組織還林96批次,累計還林骨灰約2.1萬具,參加骨灰植樹還林群眾達4.25萬人次。

新快報記者瞭解到,目前廣州5家殯儀館均建有骨灰寄存樓,方便群眾對骨灰進行節地安放寄存,其中廣州市殯葬服務中心現寄存骨灰近20萬具。全市現有公益性骨灰樓102家。廣州市每年戶籍死亡人口約5萬人,近65%的骨灰存放在公益性骨灰樓;廣州市所有經營性公墓都有生態葬的安葬方式,各經營性公墓推行低價的草坪葬、花壇葬、壁(格位)葬等節地生態葬法,效果明顯。

截至去年,全市有6個(超過一半的)經營性公墓推出了草坪葬、花壇葬、樹葬、壁(格位)葬4種類型的綠色節地葬法,共安葬約1.4萬具骨灰,其中壁(格位)葬已安葬的數量為8891具,草坪葬、花壇葬已葬數為6099具。

■故事

為讓老伴“暢遊大海” 七旬阿婆與子女討論了一年

“我和後生仔的意見不同,他們的思想工作好難做。”家住廣州市荔灣區芳村的陳婆婆說,從去年到今年2月,在安放老伴骨灰究竟選擇傳統墓葬還是海葬這個問題上,家住廣州市荔灣區芳村的陳婆婆和子女討論約一年時間。

陳婆婆今年已70多歲了,退休前與丈夫都在船廠上班。一開始聽到婆婆與子女爭執,新快報記者還以為她堅持要為老伴立個墓碑,誰知反而是她的3個孩子不同意將父親的骨灰撒向大海。“為此我們家開了好多次家庭會議,一直達不成一致意見,最後兒子、姑娘就跟我說‘我們不管了,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吧’。”陳婆婆說。

“其實,我知道兒女們的反對是出於孝心,他們就是希望父親骨灰入土為安,葬在傳統的墓穴裡。他們覺得我小氣,我告訴他們,我老伴以前常出海,對他來說海葬才是真正的回歸。”陳婆婆說。

說起早些年離世的老伴,陳婆婆眼圈紅了,她說:“以前他是做海運的,那會物質還不豐富,買個肉都要憑肉票,更別說買海鮮了。可是他每次回來都會帶好多海魚回來,有些我們都叫不上名字。那個時候也是孩子們最高興的時候,不僅可以見到父親,還能打牙祭。”

陳婆婆的丈夫是幾年前去世的,骨灰一直存放在骨灰樓。提出讓老伴回歸大海,一來因為陳婆婆年紀漸大,腿腳不方便,也不想增加子女的負擔;二來陳婆婆認為,老伴生前深愛大海,讓他“暢遊大海”比墓葬更契合老伴的願望。

廣州市民政部門骨灰撒海報名處的工作人員說,陳婆婆是很開明的人,更多的市民想的是給先人立一塊墓碑,可以方便子孫拜祭,有的還要在墓碑上刻上簡介。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為先人生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