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剁手族醒醒,今年“雙11”不僅要搶貨,可能還得搶快遞箱

中新經緯用戶端10月7日電 (李曉萱)得益於“雙11”和“雙12”,中秋節後到年底,都是快遞業的傳統旺季,但近期紙板箱價格的上漲,似乎讓面對業務高峰來臨的快遞業少了幾分興奮。

作為電商行業的“盛會”,

每年“雙11”當天將產生約10億個快遞。10億個快遞至少需要5億個快遞箱,按每個快遞箱30cm長計算,5億個快遞箱一字排開,大約可以從北極排到南極,而這些快遞需要的膠帶連起來,可以繞地球一圈。

而就在今年8、9月份,全國大部分紙廠進行了3至4次提價,

包括製作快遞箱的原材料瓦楞紙、白板紙等,每噸漲幅300元到900元不等。其中,瓦楞紙價格漲了將近一倍。

未來的“雙11”,我們的擔憂可能從“一貨難求”變為“一箱難求”。

瘋狂的紙箱

紙價這波上漲是從兩個月之前開始,本該是淡季卻價格大漲。

從8月初開始,

造紙廠漲價函便來得愈發“勤快”。據報導,國內最大的“箱板原紙”生產商玖龍紙業9月又上調了產品價格,這已經是其8月份以來進行的第四次提價。業內人士透露,在去年7月的時候,原紙的價格還是3000元/噸,今年9月卻漲至5000元/噸。

據國家統計局資料,流通領域重要生產資料中瓦楞紙的市場價格在今年經歷了“過山車式”的變動。1-2月,瓦楞紙延續去年的漲勢,維持了4000元/噸以上的價格高位。

隨後又大幅下降,4月1日-10日,價格僅為2795元/噸。然而進入8月,紙價再次回到4000元/噸以上的高位。最新資料顯示,9月底瓦楞紙價格達到5000元/噸,是2017年以來的峰值。

“瘋狂的紙箱”也由此開始上演。

瓦楞紙價上漲對電商企業的衝擊可不小。據業內人士表示,“從年前到現在紙箱漲得厲害,大部分漲了70%,有些甚至漲了80%。”規格32*22*14的紙箱,原價為1.3元,現在是2.7元;另一種規格為39*39*50的紙箱漲得也不少,原來是3.5元一個,

現在漲到了6.3元,上漲2.8元。

8月份以來,漲勢最為強勁的箱板瓦楞紙市場是一貨難求,據媒體報導,不單出現了非常罕見的紙廠惜售情緒,另外,場內外資金的囤貨行為也非常活躍。這些惜售囤貨行為明顯升溫的背後支撐,是今年第四季度是箱板瓦楞紙的旺季需求。

但是,以往四季度也是需求旺季,為什麼價格沒有如此這般暴漲呢?

中國造紙協會有關人士介紹,紙箱原材料價格暴漲是由於紙價暴漲,主要是原輔材料價格攀升、環保力度加大、市場需求增加等多重因素導致。

專家分析,環保壓力的上升帶來了國產廢紙及原紙的供應收緊預期,正是這個預期與四季度的包裝原紙需求旺季相疊加,再加之廢紙漲勢與包裝原紙價格漲勢相疊加,繼而催生了市場惜售與囤貨備貨情緒,導致供需嚴重失衡,這就是本輪紙價暴漲的根源。

400億件快遞垃圾

在阿裡巴巴、京東、蘇寧等公司的集體助攻下,從2012年到2016年,中國的快遞業務量已經從56億件飆升至312億件,相當於每個中國人一年都要收發24個快遞,2017年更是直奔400億的目標而去。到2020年,這個數字將可能會變成700億件。

這意味著,2017年會產生400億件快遞垃圾。

據國家郵政局去年10月發佈的《中國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顯示,早在2015年,全國快遞業耗費的包裝箱約就達99.22億個,使用的膠帶總長度可以繞地球赤道425圈。而快遞行業每年使用不可自然降解的塑膠袋、膠帶,排放的二氧化碳可達2000萬到3000萬噸。

據介面新聞報導,北京印刷學院青島研究院院長,國家快遞業綠色發展產學研協同創新示範基地負責人朱磊表示,因為回收體系不完善,目前國內對於快遞垃圾的處置方式基本上都是填埋、或者是焚燒,像北京和上海這樣的重點城市,快遞包裝是城市新增垃圾的主力。

從“源頭”來看,中國快遞業的包裝主要集中在快遞運單、編織袋、塑膠袋、封套、包裝箱、膠帶以及內部緩衝物7大類。

目前電子面單已經在快遞行業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加上紙本身可以在大自然中降解,因此“污染”的矛頭大多都指向了塑膠袋和膠帶,後者也是阻礙紙箱被回收的大殺器。

根據國家郵政局2016年10月份發佈《中國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中國的快遞耗材量是驚人的,99.2億個包裝箱以及82.7億個塑膠袋。

“傳統紙箱在中國的回收率不到20%,因為透明膠帶的濫用導致紙箱與膠帶很難分離,反觀歐美國家,紙箱利用率在90%以上,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垃圾分類做得好,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用的是環保可降解膠帶。”朱磊表示。

有環保部消息稱,今年底將完全禁止廢紙進口,原材料供應將進一步趨緊。未來企業難以消化成本上漲壓力,最終可能會向消費端傳遞。對此,電商們不得不採取其他措施控制成本以及減少快遞箱消耗。

大電商“自謀生路” 小電商“被迫提價”

作為電商行業的“盛會”,每年“雙11”期間每天將產生約10億個快遞。不少商家已經在擔心屆時包裝盒不夠用。

有電商從業人士抱怨,原來包裝紙箱的成本約占總物流成本的10%,而伴隨著紙箱成本的上升,這一占比上升到了15%,這樣下來平均一個紙箱漲價1元,對於大的電商企業來說倉庫(每天)出貨上百萬單,增加的成本超過百萬。

不僅價格上漲,一些電商企業還可能面臨紙箱缺貨。近年來國家對企業環保要求快速提高,一批中小型造紙廠關停或者整合改產,紙廠開工率較低,導致庫存減少、供應量下降。而有環保設備、規模較大的紙廠早就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市場的問題還得用市場的辦法來解決。既然影響不了生產端,不少電商平臺也開始自謀生路。

今年“雙11”,菜鳥聯盟將開啟綠色物流,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地,全面啟動紙箱回收。高校的菜鳥驛站也採取一定措施,消費者在收件拆包後,可以將紙箱留在驛站。

在今年3月,京東也正式上線了紙箱回收系統,鼓勵使用者將自己的閒置紙箱送會給配送員,平臺也會因此提供相應的京豆獎勵;他們還推廣使用周轉箱代替一次性紙箱、品牌商二次紙箱迴圈利用。

除此之外,蘇甯易購也針對快遞箱迴圈使用採取措施,推出可迴圈環保快遞盒“漂流箱”,該箱可變形可折疊,大大節省了末端投遞中的紙箱浪費。

大型電商有辦法“自謀出路”,中小電商就沒那麼幸運了,不得不綜合考慮成本被迫將產品漲價。

據新京報,一位橄欖油電商經理表示,紙箱供應商已經警告原材料不足,供應可能出現斷貨,紙箱價格也將上漲,且上漲空間很大。“我們囤的紙箱就要用完了,如果雙十一之前不能到貨,銷量絕對會受影響。”

“我們已經做好了紙箱斷貨的準備。”他指出,一旦出現斷貨,將優先銷售毛利更高的產品。為了確保紙箱供應,已經與多家紙箱廠溝通,但價格仍讓人頭疼。“我們預期兩千元1噸,但現在報價四五千元1噸,遠超我們的心理價位。但是沒有辦法,紙箱供應直接影響發貨、銷量。”

成本的上升無疑會轉嫁給消費者。上述經理稱,由於綜合成本上升,9月以來,產品已經兩次漲價。而根據國家制定的2017年環保政策來看,今年原紙上漲空間還有很大。

快遞產生的包裝垃圾,國外是怎麼做的?

快遞包裝垃圾過剩並非我國“特色”,許多發達國家都面臨這個問題。比如德國,將快遞包裝回收寫進了法律,美國也對回收包裝的企業進行一定額度的減稅,法國則將責任主體轉給了消費者。

美國從上世紀90年代便開始關注綠色包裝。為了提高企業回收包裝的積極性,美國各州政府根據企業包裝回收利用率的高低,適當免除企業相關的稅收。同時,美國還在《資源保護與回收利用法》中規定要減少包裝材料的消耗量,並對包裝廢棄物進行回收再利用。目前,美國已在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方面形成產業化運作,不僅改善了環境、提高了資源利用率,而且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

在亞洲地區,日本在包裝綠色化方面的表現非常突出。日本不僅制定並實施《包裝再生利用法》,還致力於回收體系的建設,鼓勵在境內建立大量的回收站,消費者將包裝廢棄物進行分類後,日本的收運系統將分類完的包裝廢棄物通過定時回收、集合中轉等方式,運輸至專門的處理中心進行再迴圈、再製造處理。

在法律法規中明確各方責任,以有利於廢棄物迴圈和追責,德國在此方面的做法十分有借鑒意義。

20世紀90年代,德國出臺《包裝廢棄物管理辦法》,提出包裝廢棄物管理應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迴圈、最終處置”的順序進行,並設定了不同包裝廢棄物的回收目標和時限,強制性要求包裝生產商、銷售商對包裝回收共同負責。該辦法還制定了包裝廢棄物從收集到最終處置的量化標準,比如規定80%的包裝廢棄物和100%的運輸包裝必須回收利用,使包裝處理的每個環節都有具體標準可依。

與德國不同的是,法國則將回收快遞垃圾的責任主體轉給了消費者。法國在1994年出臺的《包裝廢棄物運輸法》中明確規定,消費者有義務將廢棄的包裝物主動交給生產商或者零售商回收處理。

比利時則制定了一種“生態稅”,規定凡用紙包裝的食品和使用回收復用的包裝可以免稅,其它材料則要交稅,對於使用可回收復用的包裝必須出具已被重複使用的證據。

對於我們來說,不論是採取何種措施來避免快遞包裝垃圾過剩,都不應該以紙價的漲跌為標準。電商平臺、物流公司、外賣平臺等行業近年來都在飛速發展,在這個利益至上的行業競爭中,每天都有巨量的垃圾產生,其實早已超出城市垃圾的處理能力。是否會給環境帶來影響是需要所有人需要深思熟慮的課題。(中新經緯APP)

關注中新經緯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中新經緯”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財經資訊。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繼而催生了市場惜售與囤貨備貨情緒,導致供需嚴重失衡,這就是本輪紙價暴漲的根源。

400億件快遞垃圾

在阿裡巴巴、京東、蘇寧等公司的集體助攻下,從2012年到2016年,中國的快遞業務量已經從56億件飆升至312億件,相當於每個中國人一年都要收發24個快遞,2017年更是直奔400億的目標而去。到2020年,這個數字將可能會變成700億件。

這意味著,2017年會產生400億件快遞垃圾。

據國家郵政局去年10月發佈的《中國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顯示,早在2015年,全國快遞業耗費的包裝箱約就達99.22億個,使用的膠帶總長度可以繞地球赤道425圈。而快遞行業每年使用不可自然降解的塑膠袋、膠帶,排放的二氧化碳可達2000萬到3000萬噸。

據介面新聞報導,北京印刷學院青島研究院院長,國家快遞業綠色發展產學研協同創新示範基地負責人朱磊表示,因為回收體系不完善,目前國內對於快遞垃圾的處置方式基本上都是填埋、或者是焚燒,像北京和上海這樣的重點城市,快遞包裝是城市新增垃圾的主力。

從“源頭”來看,中國快遞業的包裝主要集中在快遞運單、編織袋、塑膠袋、封套、包裝箱、膠帶以及內部緩衝物7大類。

目前電子面單已經在快遞行業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加上紙本身可以在大自然中降解,因此“污染”的矛頭大多都指向了塑膠袋和膠帶,後者也是阻礙紙箱被回收的大殺器。

根據國家郵政局2016年10月份發佈《中國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中國的快遞耗材量是驚人的,99.2億個包裝箱以及82.7億個塑膠袋。

“傳統紙箱在中國的回收率不到20%,因為透明膠帶的濫用導致紙箱與膠帶很難分離,反觀歐美國家,紙箱利用率在90%以上,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垃圾分類做得好,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用的是環保可降解膠帶。”朱磊表示。

有環保部消息稱,今年底將完全禁止廢紙進口,原材料供應將進一步趨緊。未來企業難以消化成本上漲壓力,最終可能會向消費端傳遞。對此,電商們不得不採取其他措施控制成本以及減少快遞箱消耗。

大電商“自謀生路” 小電商“被迫提價”

作為電商行業的“盛會”,每年“雙11”期間每天將產生約10億個快遞。不少商家已經在擔心屆時包裝盒不夠用。

有電商從業人士抱怨,原來包裝紙箱的成本約占總物流成本的10%,而伴隨著紙箱成本的上升,這一占比上升到了15%,這樣下來平均一個紙箱漲價1元,對於大的電商企業來說倉庫(每天)出貨上百萬單,增加的成本超過百萬。

不僅價格上漲,一些電商企業還可能面臨紙箱缺貨。近年來國家對企業環保要求快速提高,一批中小型造紙廠關停或者整合改產,紙廠開工率較低,導致庫存減少、供應量下降。而有環保設備、規模較大的紙廠早就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市場的問題還得用市場的辦法來解決。既然影響不了生產端,不少電商平臺也開始自謀生路。

今年“雙11”,菜鳥聯盟將開啟綠色物流,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地,全面啟動紙箱回收。高校的菜鳥驛站也採取一定措施,消費者在收件拆包後,可以將紙箱留在驛站。

在今年3月,京東也正式上線了紙箱回收系統,鼓勵使用者將自己的閒置紙箱送會給配送員,平臺也會因此提供相應的京豆獎勵;他們還推廣使用周轉箱代替一次性紙箱、品牌商二次紙箱迴圈利用。

除此之外,蘇甯易購也針對快遞箱迴圈使用採取措施,推出可迴圈環保快遞盒“漂流箱”,該箱可變形可折疊,大大節省了末端投遞中的紙箱浪費。

大型電商有辦法“自謀出路”,中小電商就沒那麼幸運了,不得不綜合考慮成本被迫將產品漲價。

據新京報,一位橄欖油電商經理表示,紙箱供應商已經警告原材料不足,供應可能出現斷貨,紙箱價格也將上漲,且上漲空間很大。“我們囤的紙箱就要用完了,如果雙十一之前不能到貨,銷量絕對會受影響。”

“我們已經做好了紙箱斷貨的準備。”他指出,一旦出現斷貨,將優先銷售毛利更高的產品。為了確保紙箱供應,已經與多家紙箱廠溝通,但價格仍讓人頭疼。“我們預期兩千元1噸,但現在報價四五千元1噸,遠超我們的心理價位。但是沒有辦法,紙箱供應直接影響發貨、銷量。”

成本的上升無疑會轉嫁給消費者。上述經理稱,由於綜合成本上升,9月以來,產品已經兩次漲價。而根據國家制定的2017年環保政策來看,今年原紙上漲空間還有很大。

快遞產生的包裝垃圾,國外是怎麼做的?

快遞包裝垃圾過剩並非我國“特色”,許多發達國家都面臨這個問題。比如德國,將快遞包裝回收寫進了法律,美國也對回收包裝的企業進行一定額度的減稅,法國則將責任主體轉給了消費者。

美國從上世紀90年代便開始關注綠色包裝。為了提高企業回收包裝的積極性,美國各州政府根據企業包裝回收利用率的高低,適當免除企業相關的稅收。同時,美國還在《資源保護與回收利用法》中規定要減少包裝材料的消耗量,並對包裝廢棄物進行回收再利用。目前,美國已在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方面形成產業化運作,不僅改善了環境、提高了資源利用率,而且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

在亞洲地區,日本在包裝綠色化方面的表現非常突出。日本不僅制定並實施《包裝再生利用法》,還致力於回收體系的建設,鼓勵在境內建立大量的回收站,消費者將包裝廢棄物進行分類後,日本的收運系統將分類完的包裝廢棄物通過定時回收、集合中轉等方式,運輸至專門的處理中心進行再迴圈、再製造處理。

在法律法規中明確各方責任,以有利於廢棄物迴圈和追責,德國在此方面的做法十分有借鑒意義。

20世紀90年代,德國出臺《包裝廢棄物管理辦法》,提出包裝廢棄物管理應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迴圈、最終處置”的順序進行,並設定了不同包裝廢棄物的回收目標和時限,強制性要求包裝生產商、銷售商對包裝回收共同負責。該辦法還制定了包裝廢棄物從收集到最終處置的量化標準,比如規定80%的包裝廢棄物和100%的運輸包裝必須回收利用,使包裝處理的每個環節都有具體標準可依。

與德國不同的是,法國則將回收快遞垃圾的責任主體轉給了消費者。法國在1994年出臺的《包裝廢棄物運輸法》中明確規定,消費者有義務將廢棄的包裝物主動交給生產商或者零售商回收處理。

比利時則制定了一種“生態稅”,規定凡用紙包裝的食品和使用回收復用的包裝可以免稅,其它材料則要交稅,對於使用可回收復用的包裝必須出具已被重複使用的證據。

對於我們來說,不論是採取何種措施來避免快遞包裝垃圾過剩,都不應該以紙價的漲跌為標準。電商平臺、物流公司、外賣平臺等行業近年來都在飛速發展,在這個利益至上的行業競爭中,每天都有巨量的垃圾產生,其實早已超出城市垃圾的處理能力。是否會給環境帶來影響是需要所有人需要深思熟慮的課題。(中新經緯APP)

關注中新經緯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中新經緯”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財經資訊。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