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小戲骨版《紅樓夢》火了,該為兒童“成人化”叫好嗎?

——本文系紅網第三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正方:為什麼我們喜歡看萌版《紅樓夢》

近日,

網上一部以“小戲骨”為主演的萌版《紅樓夢》火了。這部《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以劉姥姥為時間主線,致敬30年前的87版《紅樓夢》,一經開播,就引來收視熱潮,目前豆瓣評分已達9.3。無論是戲中人物的一顰一笑,抑或是身段打扮,本劇都著意參照“中國電視史上的絕妙篇章”87版《紅樓夢》進行打造。一群10歲左右的孩子,在小戲骨版《新白娘子傳奇》之後,
再次為全國觀眾帶來一股電視劇清流。

但是,在萌翻大眾之後,我們有沒有深深叩問,為什麼在小鮮肉小花橫行電視螢幕的今日,我們喜歡看一群10歲孩子演繹經典作品《紅樓夢》?

最直接的原因是,在目前電視劇魚龍混雜、包裝過度的語境下,萌版《紅樓夢》所體現的製作精良、演技動人、真實細膩,都遠超一部分以顏值和特技充斥全片的劇碼。要知道,觀眾需要的,

或許不是現代科技手段下後期製作的驚人特技,或許不是顏值線上、演技下線的演員,而是一種把人演活、把戲演真的樸素追求。譬如,老版《西遊記》在特技、後期、道具佈景等諸多方面都不及如今大投入的電視劇,但我們仍舊鍾愛它,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演員自身已經化為劇中人物,經典名著中紙面化的孫悟空、唐三藏已經立體化地刻入我們心間。我們的文化情結,也就由一部電視劇開始締結,
並自此難以割捨。萌版《紅樓夢》的小戲骨們,就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在87版《紅樓夢》之後,再一次滿足了觀眾對電視劇的樸素追求。

同時,一群小戲骨比較貼合曹公原設的人物年齡與形態,更能展現《紅樓夢》的本來面目。相比起二三十歲的演員,

小戲骨與原著人物年齡相仿,對劇情的理解、人物的認知或許來得更加純真、更加樸素,亦更貼合人物本身,而沒有受自身情感經歷、社會閱歷的左右。因此,《紅樓夢》的兒女情長、耳鬢廝磨就被演繹得真切而動人。

試想寶玉見到黛玉的一句:“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在成年人看來,就是王夫人謂之的“瘋話”,素未謀面怎稱見過?成年演員切入這些情節時就難免存在隔閡。

相反,小戲骨的年紀相信神話,相信純樸的心聲,乃至相信夢境的真實,對天馬行空的想法抱有憧憬,在代入寶玉講出這一句臺詞時,寶玉的嬌憨癡態、寶黛的情根早種會“天然去雕飾”地展現出來,《紅樓夢》的真情無疑也會更容易感染觀眾。

更重要的是,萌版《紅樓夢》契合了我們中國觀眾從未遠離經典的心。在“死活讀不下去的書”排行榜上,《紅樓夢》已經位列榜首多年。而這也引起了很多學者的反思:是不是我們的時代,已經遠離了經典?實際上,經典從未遠離我們心頭,只是傳播經典的方式出現了問題。

無論是各種簡讀本、漫畫本《紅樓夢》,還是電影電視乃至戲曲舞臺劇,往往都將《紅樓夢》局限在成人世界、現代世界的後期加工裡。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我們的觀點和立場為《紅樓夢》下了千萬個定義,我們在經典面前似乎變得無所適從,因為經典已經被包裝得“面目全非”。由此,經典開始被忽視,甚至開始陷入式微而難以自救。

此時,萌版《紅樓夢》的出現,與中國觀眾留戀經典的心勾連在了一起,為化解經典傳播的困境提供了出路。詳言之,這部劇沒有貿然為《紅樓夢》增添現代頭銜、成人態度,而不顧寶黛釵眾人皆是十四五歲的青春少年,更沒有不顧熔鑄“十年辛酸淚”的曹公墨蹟,而回到包裝經典的老路上去。相反,劇中將大觀園眾生相放回大觀園中去考察,回到了曹公刻意營造的石頭語氣中,回到觀眾對經典期待的心頭。

因此,小戲骨融入大觀園,可以讓我們將經典本身不加包裝地再品味一番,而成為我們再度審視經典的新方法,更成為經典煥發活力的新形式,從而使經典在我們心中由沉寂走向活躍。而我們熱愛的萌版《紅樓夢》也會在一炮而紅之後,帶給我們更多有益的效用。

文/劉浩田(華中師範大學)

反方:警惕影視節目的兒童“成人化”現象

近日,小戲骨版《紅樓夢》掀起一陣觀看熱潮。《白蛇傳》熱度未消泯,《紅樓夢》便迫不及待上映,你方唱罷我登臺,估計下一部也不遠了吧。小戲骨入木三分的演技,對角色的駕馭,讓不少現在紅透半邊天的明星汗顏,也難怪贊聲不絕。

小戲骨的演技無可挑剔,可是讓6-12歲的兒童扮演成人,也應該受到肯定嗎?兒童在影視劇中“成人化”在近幾年悄然流行,成人影視劇與兒童影視節目界限開始模糊,成人受眾與兒童受眾靠近,這一現象的出現,我們應該警惕與反思。

兒童演繹成人世界的愛恨情仇,過早參與成人競技場,將擾亂兒童成長過程的自我認知與自我建構。兒童對影視角色的把握更多在於劇組工作人員對角色解釋的灌輸,對於角色思想與行為的好壞沒有清晰界限,用兒童的思維去演繹成人世界的價值觀,容易將成長過程的自我認知與自我建構向影視角色看齊。作為電視節目的兒童受眾,同齡人的演繹使他們對節目的認同感提高,這將誤導兒童價值取向,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和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將兒童和青少年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其中7-12歲為具體運算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自我意識開始萌芽,求知欲強,好勝心好奇心強烈,抽象思維逐步形成,需要具體的觀察所及的事物來支持他們的心理運算。影視節目是孩子學習的來源之一,是他們塑造個人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管道,可是影視製作人沒有從兒童本位出發,為兒童教育保駕護航,卻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將成人需求強加在兒童身上,使兒童成為成人娛樂消費的載體,這是社會的悲哀。

部分影視市場參與者盲目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是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之一。成人明星片酬高,架子大,影視劇製作成本因此節節攀升。要想在影視文化產業分一杯羹而又減少投資風險,就要推陳出新。有些人就抓住受眾的獵奇心理,忽視媒體倫理,過度消費兒童,使兒童成為成人的娛樂工具。

兒童的被娛樂化也與影視受眾的不健康心理有關。影視受眾的主體是成人,迎合受眾主體心理,提高收視率,佔領影視市場,是影視市場競爭法則。受眾一方面對兒童的稚嫩可愛無法抗拒,另一方面又追求影視劇的價值觀與成熟度的統一,於是兩者結合的畸形影視節目應運而生。在某知名網路問答社區,對這些節目都是好評如潮,幾乎沒有一句批評。受眾的肯定態度影響著影視市場的發展方向,類似節目市場的擴大,對兒童的影響只會弊大於利。

要治理這一現象,需要各方合作。媒體人應該牢記自己的社會責任,做好影視劇把關人。職能部門要規範對影視產業的管理,重視影視劇對兒童的影響。而學校和家庭則要正確指導孩子觀看健康電視節目。

文/陶雲(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已經遠離了經典?實際上,經典從未遠離我們心頭,只是傳播經典的方式出現了問題。

無論是各種簡讀本、漫畫本《紅樓夢》,還是電影電視乃至戲曲舞臺劇,往往都將《紅樓夢》局限在成人世界、現代世界的後期加工裡。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我們的觀點和立場為《紅樓夢》下了千萬個定義,我們在經典面前似乎變得無所適從,因為經典已經被包裝得“面目全非”。由此,經典開始被忽視,甚至開始陷入式微而難以自救。

此時,萌版《紅樓夢》的出現,與中國觀眾留戀經典的心勾連在了一起,為化解經典傳播的困境提供了出路。詳言之,這部劇沒有貿然為《紅樓夢》增添現代頭銜、成人態度,而不顧寶黛釵眾人皆是十四五歲的青春少年,更沒有不顧熔鑄“十年辛酸淚”的曹公墨蹟,而回到包裝經典的老路上去。相反,劇中將大觀園眾生相放回大觀園中去考察,回到了曹公刻意營造的石頭語氣中,回到觀眾對經典期待的心頭。

因此,小戲骨融入大觀園,可以讓我們將經典本身不加包裝地再品味一番,而成為我們再度審視經典的新方法,更成為經典煥發活力的新形式,從而使經典在我們心中由沉寂走向活躍。而我們熱愛的萌版《紅樓夢》也會在一炮而紅之後,帶給我們更多有益的效用。

文/劉浩田(華中師範大學)

反方:警惕影視節目的兒童“成人化”現象

近日,小戲骨版《紅樓夢》掀起一陣觀看熱潮。《白蛇傳》熱度未消泯,《紅樓夢》便迫不及待上映,你方唱罷我登臺,估計下一部也不遠了吧。小戲骨入木三分的演技,對角色的駕馭,讓不少現在紅透半邊天的明星汗顏,也難怪贊聲不絕。

小戲骨的演技無可挑剔,可是讓6-12歲的兒童扮演成人,也應該受到肯定嗎?兒童在影視劇中“成人化”在近幾年悄然流行,成人影視劇與兒童影視節目界限開始模糊,成人受眾與兒童受眾靠近,這一現象的出現,我們應該警惕與反思。

兒童演繹成人世界的愛恨情仇,過早參與成人競技場,將擾亂兒童成長過程的自我認知與自我建構。兒童對影視角色的把握更多在於劇組工作人員對角色解釋的灌輸,對於角色思想與行為的好壞沒有清晰界限,用兒童的思維去演繹成人世界的價值觀,容易將成長過程的自我認知與自我建構向影視角色看齊。作為電視節目的兒童受眾,同齡人的演繹使他們對節目的認同感提高,這將誤導兒童價值取向,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和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將兒童和青少年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其中7-12歲為具體運算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自我意識開始萌芽,求知欲強,好勝心好奇心強烈,抽象思維逐步形成,需要具體的觀察所及的事物來支持他們的心理運算。影視節目是孩子學習的來源之一,是他們塑造個人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管道,可是影視製作人沒有從兒童本位出發,為兒童教育保駕護航,卻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將成人需求強加在兒童身上,使兒童成為成人娛樂消費的載體,這是社會的悲哀。

部分影視市場參與者盲目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是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之一。成人明星片酬高,架子大,影視劇製作成本因此節節攀升。要想在影視文化產業分一杯羹而又減少投資風險,就要推陳出新。有些人就抓住受眾的獵奇心理,忽視媒體倫理,過度消費兒童,使兒童成為成人的娛樂工具。

兒童的被娛樂化也與影視受眾的不健康心理有關。影視受眾的主體是成人,迎合受眾主體心理,提高收視率,佔領影視市場,是影視市場競爭法則。受眾一方面對兒童的稚嫩可愛無法抗拒,另一方面又追求影視劇的價值觀與成熟度的統一,於是兩者結合的畸形影視節目應運而生。在某知名網路問答社區,對這些節目都是好評如潮,幾乎沒有一句批評。受眾的肯定態度影響著影視市場的發展方向,類似節目市場的擴大,對兒童的影響只會弊大於利。

要治理這一現象,需要各方合作。媒體人應該牢記自己的社會責任,做好影視劇把關人。職能部門要規範對影視產業的管理,重視影視劇對兒童的影響。而學校和家庭則要正確指導孩子觀看健康電視節目。

文/陶雲(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