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讀點·美文|一個外地人終於讀懂了濟南:上善若泉城水

文|劉兆林

飛上天了,我還在問自己,濟南因何別名泉城?

本是在心裡自言自語,不想卻脫了口,身邊一位有著濃重濟南口音的乘客竟夢游般信口吐出兩個字:泉眾。

只這兩個字,便頭也沒抬繼續埋頭讀書。

我不由心生敬意,山東人好有文化,那個眾字,用得文而精,若讓我們東北人說,還不得“那泉子多去了”六個字,或再精練也得“泉眼多唄”四個字。

不免想起小時候,山東長大一個大字不識的爺爺和同是一個大字不識山東長大的奶奶,

都把我們東北出生的學生孩子說“肚子餓癟了吃飯吧”八個字,說成“害餓開飯”四個字。孔子家鄉的人,文化底蘊就是厚。

但這個天上地下一直埋頭讀得夢游了似的山東人,文得太甚了啊!

中國字,三人即可稱眾的。濟南泉何等眾狀?聽他說過仍如雲層之上看水,一片茫然嘛,只好閉了眼暗自思忖:何地的別名,都是由當地文化決定的,而文化是歷史的投影,經久的別稱,無疑是歷史與文化共釀的。

又想,中國的地名,也與人名相似,都有雙重性。新中國成立之前的人,名之外還都有“字”。新中國以來,雖官民一致所有人都名存字無了,實際仍是每人倆名,即大名之外還要有小名。等到大了,小名自動取消,隨之又該有外號了。

地名亦如此一而二之,即地圖上標一個,人們口碑上還另刻著一個。比如濟南,是地圖上標的名,意思是濟水之南,而口碑上刻的則是泉城。

這泉城便如人的外號,表示的該是濟南最值得稱道的特點。

到得濟南,連看三天,不由驚歎,三人便可稱眾的眾,那是小眾,而那山東讀書人所稱的泉眾,是大眾:無名泉,無數;有名泉,七百許;知名泉,七十二;著名泉,四大群啊——趵突泉群、黑虎泉群、珍珠泉群、五龍潭泉群。

四大泉群率領著遍佈曆下老城區的無數泉流,真可謂滿天泉星落地了。光聽聽趵突泉所率的那一群名泉吧,金線泉、皇華泉、柳絮泉、漱玉泉、馬跑泉……無不各具姿態。

濟南,真的泉眾,不叫泉城絕對不行!

濟南的泉,既是帝王將相之泉,又是才子佳人之泉,也是市井百姓之泉,即全民之泉。千百年長流不息,至今滋養舊城容顏不老,把濟南命名泉城,最得人心。

海水是水,

河水是水,雨水是水,雪水是水,泉水雖也是水,但細想想那個泉字,是水上邊托著個白字,意為泉水是最清白潔淨的上善之水。滿城上善泉水,怎可與滿城普通之水同日而語?

“泉城”是唯一的,而“水都”卻起碼有二了:威尼斯早就被公認為水都,蘇州也被稱過水都,還有其他。若稱獨一無二的泉城也為水都,顯然結論有誤。

威尼斯和蘇州被公認為水都,因它們城中異乎尋常地多水,但都是河水,形成了河就是路,路就是河。而我們的泉城,雖也到處是水,但那既是不凡的深深火成岩下湧出的泉水,又是在濕漉漉石板下面流動可讓人徒步而行的泉水。

泉城的泉,彎彎曲曲流經千家萬戶,幫芸芸眾生養過豆芽,洗過菜蔬,澆過園田,泡過熱茶,沖過涼澡……而後曲徑通幽,百泉匯納成文人雅士、達官貴族、平民百姓共飽眼福、共陶性情、共休閒遊樂的大明湖。

待這湖也盛不下,便又流成六七裡長一圈的護城河,河水順便把兩岸又流成了花繁樹茂的環城公園,河身也隨之成為遊船的路……一腔腔火成岩層下湧出近乎神聖的泉水,無怨無悔地修煉著為萬眾服務而無取無爭且無悔的品行。

所以,榮獲過諾貝爾文學獎的印度大詩人泰戈爾才會有詩句讚美濟南之泉:“我懷念滿城的泉池,它們在光芒下大聲地說著光芒。”

真不愧是古國印度養育的文學泰斗,他讚美濟南的眾泉,僅僅用最樸素的“懷念”和“光芒”二詞。

光芒,給萬物以明亮,只施照耀和溫暖,卻無爭、無取,亦無怨悔,確與泉的境界大同,而小異的,不過一個自天上而下暖照萬物,一個自地下而上溫潤萬物而已。大詩人把懷念一詞放於詩句之前,則表示他對泉城的好感太深。

也許我已過了熱衷於“尋花問柳”的年齡,對泉的歡情跳躍之姿和圍繞她弄姿搔首的花柳們已不太動心,而更在意泉們默默為萬物奉獻卻不與萬物競利爭益的上善美德。所以我認為,泰戈爾對“滿城”“泉池”“光芒”的懷念,該算一個外國人對泉城最具高度的讚美。這與中國道家思想創始人老子的哲思雷同,可算是哲人和詩人所見略同吧。

曾與濟南有關的老子,對主動上門求教的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說過,“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他老人家的意思是說,水的品德是最高境界的善。以此理推之,難道不更該說上善若泉水嗎?再加上一點我的感情用事,不可以理直氣壯說,上善若泉城水嗎?

天下泉無數,我獨說上善若泉城水,絕不是因我老家在山東這一點而感情用事。

前面已拿思想家老子的話說事了,再拿當過中國疆域最大且政績不小的乾隆皇帝的話說事。

有據可查,乾隆皇帝下江南視察,出行時帶的是北京的“天下第一泉”——玉泉的水。貴為天子,絕不輕飲外地不一之水的。到了濟南,乾隆皇帝喜見趵突泉湧的絕美之姿與白玉之色,禁不住“以銀碗汲泉水飲之”,飲後大悅,不僅將原本屬於北京玉泉的“天下第一泉”改賜給趵突泉,而且御筆親題,至今刻于泉邊。此後乾隆每次南下,皆“攜玉泉山水而來,換載趵突泉水南去”。

我不是讚揚這個才子皇帝見新而棄舊的不良作風,而是意在說濟南之泉的上善。才子皇帝畢竟是個好飲善品的天子,他的舌尖和胃口能品出濟南泉水天下第一,當不會有錯。

地大物博人口最為眾多之國的第一等泉水,安能算不得上善?

五億年前,濟南地區為海域,約一億八千萬年前發生了燕山運動,使沉積的石灰岩和泰山一起上升,造成巨大的穹隆構造,形成曆山,同時也形成了火成岩層的濟南盆地。

濟南老城就建在曆山腳下海拔很低因而水壓必定較高的盆地上,尤其盆地底處的老城區曆下一帶,只要岩層有眼處,便會冒水成泉。而趵突泉處地表最低,所以水壓最高,水足時能噴湧出三四米高水輪,而日夜嘩嘩旋轉。

因此古人早早就在泉畔建起觀瀾亭,供南來北往的文人墨客賞泉賦詩。而那些詩讚美的多是泉柳們的外貌之美,或罔顧泉柳而言他。

如由百泉匯成的大明湖曆下亭中所刻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名句“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重點說名人,而無涉養育名人的泉水;

酈道元雖不如杜甫有詩才,但其《水經注》中描述趵突泉“泉源上奮,水湧若輪”卻比杜甫更在意到泉;

金代詩人元好問的“且向波前看玉塔”,雖特別在意了泉,卻無甚思想光芒;

何紹基的“萬斛珠璣盡倒飛”、趙孟頫的“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等等,還有《老殘遊記》裡那種著意外在描寫濟南泉水的詩文美句,等等。

所以多次挖掘泉水上善的品性,仍數泰戈爾那句“在光芒下訴說著光芒”,最顯思想含量。

但描寫功夫與思想光芒俱深者,要算已故經典作家老舍:“看那三個大泉,一年四季,晝夜不停,老那麼翻滾。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鐘,便會覺出自然的偉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永遠那麼純潔,永遠那麼活潑,永遠那麼鮮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縮,只是自然有這樣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熱氣,白而輕軟,在深綠的長草藻上飄蕩著,使你不由得想起一種似乎神秘的境界。”

他對泉城的泉使用了“純潔”“活潑”“鮮明”“永不退縮”,因而“偉大”並且具有“神秘的境界”等讚語,可算形神兼備地說透了泉城之泉的品性。

俗話有時更顯真理性,比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此話更可讓人感到濟南泉水是否上善:

“舜耕”“舜井街”“舜祠”,可見證泉城養育過禹皇之前萬民擁戴光耀日月的舜皇;

“仁智街”可見證信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上善若水”的道家創始人老子被泉城水滋潤過;

“府學文廟”可見證向老子請教過“上善若水”的儒家創始人孔子在泉城立業過;

“洛源堂”可見證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曾在泉城建功過;

“漱玉泉”可見證著有《漱玉集》的千古婉約女詞人李清照在泉城有故居;

“稼軒祠”可見證偉大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祖籍在泉城;

五龍潭的“唐左武衛大將軍胡國公秦叔寶之故宅”石碑,可見證流傳千古已成為百姓門神的秦瓊是泉城人……

近現代喝泉城水而留名的人物更多。

泉們清潔與滋養了達官貴人和平民百姓之後,又曲徑通幽,彙聚成波光瀲灩的大明湖,供人們遊覽,消愁解悶。

待大明湖也容納不下了,泉們又自覺自願攜手流成護城河,既保護了老城安全,又變成凝聚新城和老城的環形泉水公園。

而天要下雨,地下水要日夜噴湧,泉水們終有多餘之日,那時再賴在城中不走,便要水滿為患。見為患而無動於衷,則將轉而為惡了。

所以,泉城的水們,又自覺自願趁尚未轉善為惡之際,及時結隊流進小清河,因小清河是順勢流入二十多公里外黃河的。

而黃河是大丈夫,他不畏艱險,不舍晝夜,收容了華夏大地因無用而投奔他的所有之水,奔大海去了。

古往今來的泉城人,受上善泉水滋養,也世代相傳著泉的上善品德。

泉城廣場的中央,高高地矗立著一座藍色的“泉”字象形巨雕,將最美的泉噴之姿頂天立地凝固於空中,警醒泉城人永遠愛泉、尊泉、崇泉,不斷延伸泉的上善品格。

告別泉城前夜,我特意趕往泉城廣場,向在夜空中光華燦爛的高高泉碑仰視良久,祈望飲過數日“泉眾”古城之水的自己,心也多潤入幾滴上善泉城水吧。 

(壹點號·讀點)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佈,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但都是河水,形成了河就是路,路就是河。而我們的泉城,雖也到處是水,但那既是不凡的深深火成岩下湧出的泉水,又是在濕漉漉石板下面流動可讓人徒步而行的泉水。

泉城的泉,彎彎曲曲流經千家萬戶,幫芸芸眾生養過豆芽,洗過菜蔬,澆過園田,泡過熱茶,沖過涼澡……而後曲徑通幽,百泉匯納成文人雅士、達官貴族、平民百姓共飽眼福、共陶性情、共休閒遊樂的大明湖。

待這湖也盛不下,便又流成六七裡長一圈的護城河,河水順便把兩岸又流成了花繁樹茂的環城公園,河身也隨之成為遊船的路……一腔腔火成岩層下湧出近乎神聖的泉水,無怨無悔地修煉著為萬眾服務而無取無爭且無悔的品行。

所以,榮獲過諾貝爾文學獎的印度大詩人泰戈爾才會有詩句讚美濟南之泉:“我懷念滿城的泉池,它們在光芒下大聲地說著光芒。”

真不愧是古國印度養育的文學泰斗,他讚美濟南的眾泉,僅僅用最樸素的“懷念”和“光芒”二詞。

光芒,給萬物以明亮,只施照耀和溫暖,卻無爭、無取,亦無怨悔,確與泉的境界大同,而小異的,不過一個自天上而下暖照萬物,一個自地下而上溫潤萬物而已。大詩人把懷念一詞放於詩句之前,則表示他對泉城的好感太深。

也許我已過了熱衷於“尋花問柳”的年齡,對泉的歡情跳躍之姿和圍繞她弄姿搔首的花柳們已不太動心,而更在意泉們默默為萬物奉獻卻不與萬物競利爭益的上善美德。所以我認為,泰戈爾對“滿城”“泉池”“光芒”的懷念,該算一個外國人對泉城最具高度的讚美。這與中國道家思想創始人老子的哲思雷同,可算是哲人和詩人所見略同吧。

曾與濟南有關的老子,對主動上門求教的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說過,“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他老人家的意思是說,水的品德是最高境界的善。以此理推之,難道不更該說上善若泉水嗎?再加上一點我的感情用事,不可以理直氣壯說,上善若泉城水嗎?

天下泉無數,我獨說上善若泉城水,絕不是因我老家在山東這一點而感情用事。

前面已拿思想家老子的話說事了,再拿當過中國疆域最大且政績不小的乾隆皇帝的話說事。

有據可查,乾隆皇帝下江南視察,出行時帶的是北京的“天下第一泉”——玉泉的水。貴為天子,絕不輕飲外地不一之水的。到了濟南,乾隆皇帝喜見趵突泉湧的絕美之姿與白玉之色,禁不住“以銀碗汲泉水飲之”,飲後大悅,不僅將原本屬於北京玉泉的“天下第一泉”改賜給趵突泉,而且御筆親題,至今刻于泉邊。此後乾隆每次南下,皆“攜玉泉山水而來,換載趵突泉水南去”。

我不是讚揚這個才子皇帝見新而棄舊的不良作風,而是意在說濟南之泉的上善。才子皇帝畢竟是個好飲善品的天子,他的舌尖和胃口能品出濟南泉水天下第一,當不會有錯。

地大物博人口最為眾多之國的第一等泉水,安能算不得上善?

五億年前,濟南地區為海域,約一億八千萬年前發生了燕山運動,使沉積的石灰岩和泰山一起上升,造成巨大的穹隆構造,形成曆山,同時也形成了火成岩層的濟南盆地。

濟南老城就建在曆山腳下海拔很低因而水壓必定較高的盆地上,尤其盆地底處的老城區曆下一帶,只要岩層有眼處,便會冒水成泉。而趵突泉處地表最低,所以水壓最高,水足時能噴湧出三四米高水輪,而日夜嘩嘩旋轉。

因此古人早早就在泉畔建起觀瀾亭,供南來北往的文人墨客賞泉賦詩。而那些詩讚美的多是泉柳們的外貌之美,或罔顧泉柳而言他。

如由百泉匯成的大明湖曆下亭中所刻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名句“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重點說名人,而無涉養育名人的泉水;

酈道元雖不如杜甫有詩才,但其《水經注》中描述趵突泉“泉源上奮,水湧若輪”卻比杜甫更在意到泉;

金代詩人元好問的“且向波前看玉塔”,雖特別在意了泉,卻無甚思想光芒;

何紹基的“萬斛珠璣盡倒飛”、趙孟頫的“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等等,還有《老殘遊記》裡那種著意外在描寫濟南泉水的詩文美句,等等。

所以多次挖掘泉水上善的品性,仍數泰戈爾那句“在光芒下訴說著光芒”,最顯思想含量。

但描寫功夫與思想光芒俱深者,要算已故經典作家老舍:“看那三個大泉,一年四季,晝夜不停,老那麼翻滾。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鐘,便會覺出自然的偉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永遠那麼純潔,永遠那麼活潑,永遠那麼鮮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縮,只是自然有這樣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熱氣,白而輕軟,在深綠的長草藻上飄蕩著,使你不由得想起一種似乎神秘的境界。”

他對泉城的泉使用了“純潔”“活潑”“鮮明”“永不退縮”,因而“偉大”並且具有“神秘的境界”等讚語,可算形神兼備地說透了泉城之泉的品性。

俗話有時更顯真理性,比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此話更可讓人感到濟南泉水是否上善:

“舜耕”“舜井街”“舜祠”,可見證泉城養育過禹皇之前萬民擁戴光耀日月的舜皇;

“仁智街”可見證信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上善若水”的道家創始人老子被泉城水滋潤過;

“府學文廟”可見證向老子請教過“上善若水”的儒家創始人孔子在泉城立業過;

“洛源堂”可見證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曾在泉城建功過;

“漱玉泉”可見證著有《漱玉集》的千古婉約女詞人李清照在泉城有故居;

“稼軒祠”可見證偉大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祖籍在泉城;

五龍潭的“唐左武衛大將軍胡國公秦叔寶之故宅”石碑,可見證流傳千古已成為百姓門神的秦瓊是泉城人……

近現代喝泉城水而留名的人物更多。

泉們清潔與滋養了達官貴人和平民百姓之後,又曲徑通幽,彙聚成波光瀲灩的大明湖,供人們遊覽,消愁解悶。

待大明湖也容納不下了,泉們又自覺自願攜手流成護城河,既保護了老城安全,又變成凝聚新城和老城的環形泉水公園。

而天要下雨,地下水要日夜噴湧,泉水們終有多餘之日,那時再賴在城中不走,便要水滿為患。見為患而無動於衷,則將轉而為惡了。

所以,泉城的水們,又自覺自願趁尚未轉善為惡之際,及時結隊流進小清河,因小清河是順勢流入二十多公里外黃河的。

而黃河是大丈夫,他不畏艱險,不舍晝夜,收容了華夏大地因無用而投奔他的所有之水,奔大海去了。

古往今來的泉城人,受上善泉水滋養,也世代相傳著泉的上善品德。

泉城廣場的中央,高高地矗立著一座藍色的“泉”字象形巨雕,將最美的泉噴之姿頂天立地凝固於空中,警醒泉城人永遠愛泉、尊泉、崇泉,不斷延伸泉的上善品格。

告別泉城前夜,我特意趕往泉城廣場,向在夜空中光華燦爛的高高泉碑仰視良久,祈望飲過數日“泉眾”古城之水的自己,心也多潤入幾滴上善泉城水吧。 

(壹點號·讀點)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佈,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