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人去世了為何要“披麻戴孝”,你知道裡面的故事嗎

在我國民間,父母死後孝子要披麻戴孝,其他長輩去世了晚輩一般也要戴孝。這一習俗是怎麼流傳下來的呢?

有幾個這方面的故事,其中一個是關於儒家創始人孔子的。相傳,

孔子是個大孝子。一天早上,他正在陳國給弟子們授課,突然接到鄉鄰的報告,說老母親得病去世了。這消息猶如晴天霹靂,孔子聽了當場昏了過去。醒來後,孔子連忙抓了塊白麻布當頭巾,穿了件白袍當外套,並隨手拿了一條捆書簡的麻繩束在腰裡當腰帶,向弟子們簡單囑咐了幾句,就火速趕馬車回家。

到家後,孔子撲到母親床邊號啕大哭,一連幾天都是如此,不脫衣、不睡覺,就守在母親床前。到送葬的時候,孔子的嗓子己經嘶啞了,腰也直不起來。鄉鄰們只好給他找了根柳棍當拐杖,並由一個人攙扶著他去給母親送葬。孔子學問很深,有弟子三千余人,向來受人尊重,因此來幫忙送葬的人很多。看到孔子為母親送葬的裝束和樣子,

他們覺得很好奇,就問一位見多識廣的老人。老人本來也不知怎麼回事,不過思考了一下還是說道:“白為素,素為淨,淨為純,純為真。

孔子披麻戴孝是為了表達對母親的純真孝心,他手裡的柳木棍叫哭喪棍,是表示父母死後,自己失去依靠, 只能拄棍子了。

你們看孔子的鞋後跟都沒提上,那是說父母的喪事最 為要緊,鞋後跟也顧不上了。”人們覺得老人說得很有道理,於是,孔子披麻戴孝、拄柳木棍、趿拉鞋子為母親送葬的情形就為大家所仿效,並流傳至今。

還有一個故事是說,很久以前,一位老婆婆有兩個兒子,

他們成家以後都不孝敬老娘,卻總是說大話:“等娘過了,要讓娘睡楠木棺材、 穿紅戴綠……”老婆婆知道他們倆說的是假話,想好好教育他們一頓。一天,老婆婆把兩個兒子叫到床前說:“我死了也不要你們花一文錢, 用破草席把我一卷,扔在陰☆禁☆水洞裡就行了。不過你們要從現在開始,天天去看屋後槐樹上的烏鴉和山林裡的貓頭鷹一直到我閉了眼為止。”兩個兒子很高興,
連忙答應了。於是,每天收工後,兩兄弟就去看烏鴉和貓頭鷹。他們發現烏鴉與貓頭鷹每天都在細心餵養自己的孩 子。

後面小烏鴉長大了,老烏鴉也飛不動了,於是大烏鴉就銜來食物 給老烏鴉吃。小貓頭鷹長大了,老貓頭鷹也飛不動了,可是大貓頭鷹 不去給老母親找食物,而是把老貓頭鷹吃掉了。兄弟倆越來越看不下去, 覺得貓頭鷹這樣對老母親真是太沒良心了。於是,等自己的母親去世後, 兄弟倆幡然悔悟,效仿烏鴉,穿一身黑衣服給母親送葬。這個風俗逐 漸流傳開來,後來,有的地方比較窮,人們就裁一條黑布戴在胳膊上, 為親人戴孝。上面兩個小故事,都體現了兒子對父母的孝心。據史料記載,披麻戴孝這種習俗早在先秦就形成了,《禮記》中就有很多這方面的禮制。再後來,民間還逐漸形成了五服制度,孝服的顏色也變化為白、黑、藍和綠等多種。

而是把老貓頭鷹吃掉了。兄弟倆越來越看不下去, 覺得貓頭鷹這樣對老母親真是太沒良心了。於是,等自己的母親去世後, 兄弟倆幡然悔悟,效仿烏鴉,穿一身黑衣服給母親送葬。這個風俗逐 漸流傳開來,後來,有的地方比較窮,人們就裁一條黑布戴在胳膊上, 為親人戴孝。上面兩個小故事,都體現了兒子對父母的孝心。據史料記載,披麻戴孝這種習俗早在先秦就形成了,《禮記》中就有很多這方面的禮制。再後來,民間還逐漸形成了五服制度,孝服的顏色也變化為白、黑、藍和綠等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