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盤點2016年綿陽工業經濟,看看都有哪些?

中國綿陽新聞網訊 2016年,綿陽工業戰線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決策部署,全力抓好各項工作,有力推動了全市工業和資訊化持續健康快速發展。下面,小編帶您盤點看看都有哪些?

工業運行穩中向好

品質效益大幅提升

市委書記彭宇行深入企業實地調研

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長9.9%,高於全省平均水準2個百分點,居全省第6位,比2015年上升2位;工業投資完成389.72億元,同比增長10%;技改投資完成358.62億元,同比增長9.5%;規模工業主營業務收入2540.73億元,

同比增長8.6% ;工業淨利潤達122.97億元,同比增長26.6%,比2015年提升21.8個百分點;產銷率達98.6%,比2015年提升1.1個百分點。

深入實施一號工程

重點產業加快發展

市委副書記、市長劉超深入企業調研

全年電子資訊、汽車、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食品、化工八大重點產業累計實現產值2074億元,

同比增長9.5%; 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簡稱“兩新”產業)占全市工業比重分別達53.5%、36%,占比繼續領跑全川。

堅持抓項目強投資

發展後勁顯著增強

開工篇

2016年全市實現重點項目新開工建設152個、竣工投產102個 ,四川最大單體工業專案、總投資465億元的京東方第6代柔性面板生產線項目成功簽約並開工建設。

續建篇

列為省重大產業專案之中的神華天明公司煤電一體化迴圈經濟產業園等5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4.4億元;列為省政府重點項目之中的華晨里安汽車零部件公司凸輪軸生產基地等20個重點專案完成投資50.01億元;列為省經信委重點專案之中的好醫生藥業集團公司中藥專案等39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62.23億元。

竣工篇

皇龍智慧破碎公司年產276台套成套破碎設備技改擴能專案等102個重點專案竣工投產。

招商篇

抓好以“兩新”為主的重點項目招商,全年累計完成“兩新”產業項目招商186個、計畫總投資額866億元,分別增長31%、48%,其中投資29億元的華強主題園等專案已開工建設並在加快推進。

大力推進全創試驗

軍民融合快速發展

積極探索軍民融合產業推進機制。推動九洲集團牽頭,北京航空航太大學、中航工業成飛公司、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等73家單位聯合組建起四川軍民融合高技術產業聯盟。加快推進科技城創新中心、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和技術轉移中心等各類創新平臺建設,大力提升軍民融合產業核心競爭力。

軍民融合產業載體加快建設。規劃建設“十大軍民融合產業園”,光電產業園等軍民融合產業園區加快建設。軍民融合航空發動機產業基地、軍民融合綿陽科技城創新驅動核心示範基地成功入圍四川省軍民融合產業基地建設。

軍民融合骨幹企業加快培育。出臺《實施細則》(綿市經信軍民〔2016〕17號),首批238戶軍民融合企業獲認定。9戶企業列入四川省軍民融合大企業大集團培育名單;9戶企業列入四川省軍民融合創新成長型企業培育名單。軍民融合企業產值占全市工業比重近50%,居全省前列。

突出創新驅動發展

競爭優勢加速構建

企業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全年成功申報新認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5戶、工業設計企業4戶,國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已達66戶;組織申報重大產業技術創新專項10項、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專項13項、創新能力提升專項6項、企業技術創新專項14項、工業設計1項。

核心技術攻堅和成果轉化加快推進。重點實施新材料、節能環保等44項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推動西南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中物院四川中物技術公司、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分別組建起3個國家級技術轉移示範機構,有效促進了高校和科研院所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共登記技術合同410份,累計合同成交額7.94億元,其中實現技術交易額7.25億元 。

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取得新成果。著力推動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四川省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研究院在川汽綿陽公司成功掛牌,中物院機械製造工藝研究所和中國燃氣渦輪研究院共同籌建的四川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通過專家評審,成功舉辦全省2016“太陽神鳥杯”天府寶島工業設計大賽綿陽分賽,獲得“優秀組織獎”,進一步提升了全市製造業和工業設計行業的創新能力、市場競爭力。

加大企業培育力度

市場主體持續壯大

大企業大集團培育。研究出臺並大力實施《綿陽市工業大企業大集團培育“領航計畫”》(綿府發〔2016〕20號),全市第一批“領航計畫”培育企業達38家。全市年產值4億元以上企業達98戶,比上年增加13戶,完成工業總產值2032億元,同比增長8.8%,占全市工業比重達73.3%、較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新增好聖汽車、銅鑫銅業公司2戶企業進入全省大企業大集團培育名單;新增好聖汽車、銅鑫銅業、好醫生藥業公司3戶企業跨入全省製造業100強,綿陽跨入全省製造業100強企業總數達10戶。

小微企業培育 。深入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湧泉計畫”和重點產業升規企業培育計畫,全年新增規模工業企業92戶,超目標任務2戶。 新增高新區生物醫藥孵化園、經開區積家工業園2家省級小企業創業示範基地,全市省級小企業創業示範基地總數達到9家。

著力提升資訊化水準

”兩化”融合加快推進

智慧城市加快建設

推動由九洲集團主導,引入中興通訊、神州數碼、中科曙光等國內智慧城市業界精英共同組建成立了智慧城市產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啟動了綿陽市智慧城市綜合運營等3個智慧城市一期建設專案。

互聯網+先進製造深入實施

大力發展雲計算、大資料等產業,促進資訊化與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互動發展,深化資訊技術在一、二、三產領域廣泛應用,九洲集團軍工電子裝備共線柔性裝配等智慧製造專案獲工信部支持並順利實施。

工業電子商務加快發展

培育壯大重點工業品網銷品牌,指導企業自建平臺或依託協力廠商平臺發展電子商務,著力培育一批電商交易骨幹應用企業、挖掘和支援打造一批立足綿陽、領先全省、輻射全國的行業垂直電商平臺,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觸網”率已達80%,電子商務應用率達90%。

夯實發展載體

園區加快建設

綿陽園區建設

科學編制《綿陽市“十三五”產業園區產業發展規劃》, 加強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制定並實施《2016年全市特色園區推進工作方案》,著力將園區打造成為產業轉型示範區、體制改革試驗區、產城融合新城區、高端人才集聚區、城鄉統籌先行區。 出臺《綿陽市特色園區(含軍民融合產業園)認定管理辦法(試行)》和《綿陽市十大軍民融合產業園培育“梧桐計畫”》,支援在綿國防科研院所和產業龍頭企業建設特色產業園,著力打造長虹智慧製造產業園、九洲空管二次雷達產業園等特色產業園,全市特色產業園已達15個。

全年全市產業園區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1.5%;園區規模以上企業達644家,占全市規模企業總數的76.5%;產業集中度達81%,較2015年提高1個百分點。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進去產能

7戶大型水泥企業合計壓減產量373萬噸,淘汰鋼鐵過剩產能8.72萬噸。

推進去庫存

全市規模工業產成品庫存同比下降11.0%,實現產銷率98.6%、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

推進降成本

爭取到19戶企業納入省直購電試點,全年優惠企業電費7566.57萬元;設立規模3億元的企業應急轉貸資金,共計為企業辦理應急轉貸資金8.14億元,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近5000萬元;企業應收賬款融資試點扎實開展,實現融資34億元,得到李克強總理的肯定批示。

抓好產業對接

深入開展產業對接活動,促進企業與企業、企業與高校院所達成合作協定90余項,簽署應用技術合作協定48項,企業向高校、科研院所提供技術需求專案清單178個。

加強運行監測

聚焦工業運行中的突出困難和問題,加強了對重點地區的工作指導和幫扶服務,領導聯繫重點企業、月度分析例會制度等服務企業長效機制得到深入落實。

強化規劃引領

充分對接《中國製造2025》,科學編制“1+3+8”“十三五”發展規劃,即:1個工業總體規劃,3個專項規劃(產業園區、軍民融合、資訊化發展規劃),8個重點產業發展規劃,努力推動總體發展規劃、空間佈局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和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四規合一”。

對上爭取成果豐碩

全市共有238個工業專案獲得國家和省資金支援。

2016年,綿陽工業和資訊化工作獲得了國家領導人(李克強總理)肯定批示1次、國家部委表揚4次、省上表揚表彰9次、市委市政府表揚表彰21次。

加快推進科技城創新中心、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和技術轉移中心等各類創新平臺建設,大力提升軍民融合產業核心競爭力。

軍民融合產業載體加快建設。規劃建設“十大軍民融合產業園”,光電產業園等軍民融合產業園區加快建設。軍民融合航空發動機產業基地、軍民融合綿陽科技城創新驅動核心示範基地成功入圍四川省軍民融合產業基地建設。

軍民融合骨幹企業加快培育。出臺《實施細則》(綿市經信軍民〔2016〕17號),首批238戶軍民融合企業獲認定。9戶企業列入四川省軍民融合大企業大集團培育名單;9戶企業列入四川省軍民融合創新成長型企業培育名單。軍民融合企業產值占全市工業比重近50%,居全省前列。

突出創新驅動發展

競爭優勢加速構建

企業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全年成功申報新認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5戶、工業設計企業4戶,國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已達66戶;組織申報重大產業技術創新專項10項、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專項13項、創新能力提升專項6項、企業技術創新專項14項、工業設計1項。

核心技術攻堅和成果轉化加快推進。重點實施新材料、節能環保等44項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推動西南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中物院四川中物技術公司、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分別組建起3個國家級技術轉移示範機構,有效促進了高校和科研院所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共登記技術合同410份,累計合同成交額7.94億元,其中實現技術交易額7.25億元 。

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取得新成果。著力推動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四川省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研究院在川汽綿陽公司成功掛牌,中物院機械製造工藝研究所和中國燃氣渦輪研究院共同籌建的四川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通過專家評審,成功舉辦全省2016“太陽神鳥杯”天府寶島工業設計大賽綿陽分賽,獲得“優秀組織獎”,進一步提升了全市製造業和工業設計行業的創新能力、市場競爭力。

加大企業培育力度

市場主體持續壯大

大企業大集團培育。研究出臺並大力實施《綿陽市工業大企業大集團培育“領航計畫”》(綿府發〔2016〕20號),全市第一批“領航計畫”培育企業達38家。全市年產值4億元以上企業達98戶,比上年增加13戶,完成工業總產值2032億元,同比增長8.8%,占全市工業比重達73.3%、較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新增好聖汽車、銅鑫銅業公司2戶企業進入全省大企業大集團培育名單;新增好聖汽車、銅鑫銅業、好醫生藥業公司3戶企業跨入全省製造業100強,綿陽跨入全省製造業100強企業總數達10戶。

小微企業培育 。深入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湧泉計畫”和重點產業升規企業培育計畫,全年新增規模工業企業92戶,超目標任務2戶。 新增高新區生物醫藥孵化園、經開區積家工業園2家省級小企業創業示範基地,全市省級小企業創業示範基地總數達到9家。

著力提升資訊化水準

”兩化”融合加快推進

智慧城市加快建設

推動由九洲集團主導,引入中興通訊、神州數碼、中科曙光等國內智慧城市業界精英共同組建成立了智慧城市產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啟動了綿陽市智慧城市綜合運營等3個智慧城市一期建設專案。

互聯網+先進製造深入實施

大力發展雲計算、大資料等產業,促進資訊化與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互動發展,深化資訊技術在一、二、三產領域廣泛應用,九洲集團軍工電子裝備共線柔性裝配等智慧製造專案獲工信部支持並順利實施。

工業電子商務加快發展

培育壯大重點工業品網銷品牌,指導企業自建平臺或依託協力廠商平臺發展電子商務,著力培育一批電商交易骨幹應用企業、挖掘和支援打造一批立足綿陽、領先全省、輻射全國的行業垂直電商平臺,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觸網”率已達80%,電子商務應用率達90%。

夯實發展載體

園區加快建設

綿陽園區建設

科學編制《綿陽市“十三五”產業園區產業發展規劃》, 加強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制定並實施《2016年全市特色園區推進工作方案》,著力將園區打造成為產業轉型示範區、體制改革試驗區、產城融合新城區、高端人才集聚區、城鄉統籌先行區。 出臺《綿陽市特色園區(含軍民融合產業園)認定管理辦法(試行)》和《綿陽市十大軍民融合產業園培育“梧桐計畫”》,支援在綿國防科研院所和產業龍頭企業建設特色產業園,著力打造長虹智慧製造產業園、九洲空管二次雷達產業園等特色產業園,全市特色產業園已達15個。

全年全市產業園區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1.5%;園區規模以上企業達644家,占全市規模企業總數的76.5%;產業集中度達81%,較2015年提高1個百分點。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進去產能

7戶大型水泥企業合計壓減產量373萬噸,淘汰鋼鐵過剩產能8.72萬噸。

推進去庫存

全市規模工業產成品庫存同比下降11.0%,實現產銷率98.6%、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

推進降成本

爭取到19戶企業納入省直購電試點,全年優惠企業電費7566.57萬元;設立規模3億元的企業應急轉貸資金,共計為企業辦理應急轉貸資金8.14億元,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近5000萬元;企業應收賬款融資試點扎實開展,實現融資34億元,得到李克強總理的肯定批示。

抓好產業對接

深入開展產業對接活動,促進企業與企業、企業與高校院所達成合作協定90余項,簽署應用技術合作協定48項,企業向高校、科研院所提供技術需求專案清單178個。

加強運行監測

聚焦工業運行中的突出困難和問題,加強了對重點地區的工作指導和幫扶服務,領導聯繫重點企業、月度分析例會制度等服務企業長效機制得到深入落實。

強化規劃引領

充分對接《中國製造2025》,科學編制“1+3+8”“十三五”發展規劃,即:1個工業總體規劃,3個專項規劃(產業園區、軍民融合、資訊化發展規劃),8個重點產業發展規劃,努力推動總體發展規劃、空間佈局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和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四規合一”。

對上爭取成果豐碩

全市共有238個工業專案獲得國家和省資金支援。

2016年,綿陽工業和資訊化工作獲得了國家領導人(李克強總理)肯定批示1次、國家部委表揚4次、省上表揚表彰9次、市委市政府表揚表彰2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