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備戰下一個20年,安徽衛視的底氣究竟從何而來?

傳媒內參導讀:時值上星20周年之際,安徽衛視將會如何深入打造“品質制勝”這一戰略,在哪些策略上持續發力,已成為下一個20年能否繼續領跑發展快車道的關鍵所在。

文/安哲

隨著視頻網站的全面崛起,“電視將死”的論調近年來越發甚囂塵上。電視媒體的未來究竟路在何方?如何打破瓶頸贏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當媒體競爭力已經集中於作品品質的短兵相向,無論是短平快為主的新聞寫實還是以深度見長的專題報導,是電視劇還是綜藝節目,這場關於品質與內涵的爭奪戰,已成大勢所趨。在即將到來的2018年,這一趨勢還會愈演愈烈,而是否做好了從內容端到行銷端的全面準備,

無疑考量著每一個電視人。

作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強勢傳媒之一,安徽衛視面對來自電視媒體及視頻網站的激烈競爭,始終貫徹新聞立台的原則,除了在綜藝節目上推陳出新,還深度挖掘寓教於樂的文化內涵,打造全國最知名的大劇平臺,在堅持創新基礎上不斷進行品質升級,開創了一系列嶄新的節目模式,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方面也多有建樹。

時值上星20周年之際,安徽衛視將會如何深入打造“品質制勝”這一戰略,在哪些策略上持續發力,已成為下一個20年能否繼續領跑發展快車道的關鍵所在。

策略一:繼續堅持新聞立台理念,

定義綜藝新內涵

在10月8日舉行的“金色年華,

點亮20”安徽衛視上星20周年慶典晚會上,著名主持人周群率先登場。從《超級大贏家》《劇風行動》到安徽衛視歷屆春晚、各大劇首映禮,在安徽衛視上星的20年裡,作為服務各類節目最多的主持人,她不僅見證了安徽衛視的金色年華,也成為那些與安徽衛視一同砥礪奮進的電視皖軍們的突出代表。

自1997年10月6日正式上星播出以來,安徽衛視始終秉承“新聞立台”這一核心理念,通過一大批新聞、專題片、紀錄片的製作與播出,

去講述中國故事中的安徽篇章,宣傳安徽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通過《安徽新聞聯播》《超級新聞場》等一系列站在安徽改革發展第一線的新聞節目,記錄日新月異的民生百態,向全世界展示一個更加立體、生動的新安徽。

當“綜藝節目”對大部分觀眾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詞彙,安徽衛視已瞄準了當時仍是一片藍海的綜藝螢屏,憑藉《超級大贏家》搶先定義了國人對於綜藝節目的感性認知;隨後又推陳出新,

在綜藝制播方向上展開進一步探索,《周日我最大》等一大批優質綜藝應運而生。

回顧安徽衛視上星的前十年,這三檔綜藝馬車曾一度成為傳統棚內遊戲類綜藝的巔峰之作,從節目中走出的郭德綱、李易峰、柳岩、劉謙等藝人,至今仍活躍在演藝圈內。安徽衛視不僅成為他們夢想和事業起飛的地方,也成為億萬觀眾心中無可替代的記憶與傳奇。

策略二:進一步打造大劇平臺,

深耕大劇行銷領域

任何一家衛視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亮出具有專屬性的獨特“名片”。對安徽衛視來說,這張“名片”非“大劇”莫屬。

20年來,安徽衛視除了在綜藝節目上推陳出新,更是充分利用“大劇”優勢,在深入挖掘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推出了一大批有影響力的正能量大劇,全面踐行“好劇行天下”的頻道口號。這些集“新鮮、好看、真能量”於一體的“大劇”,已經成為安徽衛視上星20年來最顯著的文化標籤。

《王子變青蛙》《轉角遇到愛》《放羊的星星》等一系列現象級偶像獨播大劇,構築起獨屬於安徽衛視的偶像劇時代;自2008年首屆《國劇盛典》啟動以來,很快成為國內電視劇行業最具影響力的頒獎典禮之一,並做為國劇行業的一面旗幟,催生出越來越多的好劇、大劇。

在確立大劇平臺這一衛視形象的同時,安徽衛視還深入參與投資、製作、宣發的整個過程,把大劇行銷做成另一張王牌。

隨著《甄嬛傳》等多部熱播劇形成的口碑效應和品牌影響力,安徽衛視圍繞獨播劇、引進劇、定制劇、自製劇等形式不斷在大劇行銷方面嘗試創新,除了率先在全國引進泰劇並創造了不俗的收視成績外,更是將《生活啟示錄》等一批優秀國劇推出國門,在海外引發一波中國熱浪潮,實現中外文化的互動交流。

隨著《白鹿原》《軍師聯盟》《林海雪原》三部大劇在2017年的接棒上檔,安徽衛視很快就刮起了一股正劇熱,而剛剛接檔播出的十九大獻禮劇《花兒與遠方》也同樣在觀眾當中引起了強烈反響。

除了這些熱播劇,由安徽廣播電視臺作為第一出品方的50集都市情感大劇《如果,愛》也已在今年4月正式開機,年底就將電視螢屏上登臺亮相。

把“大劇”做深做久,在傳遞正能量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國劇的形象與品質,不僅是安徽衛視在市場競爭中求先求勝的法寶,也體現出主流平臺應有的一份責任,一種擔當。

策略三:緊跟時代步伐,

開創電視節目的全新模式

在互聯網及視頻網站的強大衝擊下,電視行業已經進入到一個全面變革的關鍵時刻。想要緊跟時代潮流,在適應環境變化的基礎上謀求更多的發展空間,就要求傳統的電視媒體必須拿出更有新意的全新模式。

20年來,安徽衛視始終都在嘗試對新的節目模式進行研發與探索,也先後推出了一大批深受觀眾好評的優質電視節目。

其中除了堅守新聞立台的王牌新聞欄目《安徽新聞聯播》始終致力於打造輿論傳播主陣地,還有被稱為“中國最好看的早新聞”的《超級新聞場》連續七年位居省級衛視同時段收視第一,以及樹立了傳統電視新聞轉型融合新標杆的全媒體電視新聞雜誌《每日新聞報》。

基於對社會熱點的持續關注,推出的全民健身類的榜樣節目《男生女生向前沖》多年雄霸午間檔,而語言競技真人秀《超級演說家》也為更多普通人打造出一個可以展現平民觀點的最佳平臺。

從2015年開始,安徽衛視就嘗試以小見大的製作模式,將目光聚焦于廣大農民群體,率先推出中國首檔農民賽歌紀實真人秀節目《中國農民歌會》,一經播出立即取得了巨大的社會反響;

2016年,安徽衛視又著眼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試水野外實境生存節目,在叢林、草原、海邊、部落記錄下人與自然的精彩互動,用這樣的方式宣導人們去更多地關注自然,2017年正式推出了《我們的征途》;

在2017年,安徽衛視又把目光再次聚焦於中國民歌,打造大型中國風音樂競唱節目《耳畔中國》。

該節目彙聚了王黎光、閻維文、雷佳、蔡國慶、撈仔等一批優秀音樂人,讓民歌第一次走進大眾視野,充分實現了“讓全中國盡收耳畔,讓全世界聆聽中國”的創作初衷。因其對中國民族文化的傳播、弘揚,這檔節目還被人民日報海外版盛讚為獨具特色的“中國創造”和“中國精神”。

除此之外,由安徽衛視推出的《百家姓》《家風中華》等一系列文化類節目,更是在追溯中華文化源流、擷取中華文化精華的同時,向全國乃至全世界觀眾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而《大黃山》《中國文房四寶》等製作精良的優質紀錄片,也在記錄絕美風光的背後,隱含著一份深厚的人文底蘊,以及一種廣義上的大文化內涵。

總之,三個策略服務於一個目標。如果說安徽衛視走過的第一個20年,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把“率先發聲、正面發聲、深度發聲”作為發展戰略的必然結果,那麼這份堅持與堅守在下一個20年又將為安徽衛視帶來怎樣的發展契機,顯然是個值得期待的最新命題。

至今仍活躍在演藝圈內。安徽衛視不僅成為他們夢想和事業起飛的地方,也成為億萬觀眾心中無可替代的記憶與傳奇。

策略二:進一步打造大劇平臺,

深耕大劇行銷領域

任何一家衛視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亮出具有專屬性的獨特“名片”。對安徽衛視來說,這張“名片”非“大劇”莫屬。

20年來,安徽衛視除了在綜藝節目上推陳出新,更是充分利用“大劇”優勢,在深入挖掘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推出了一大批有影響力的正能量大劇,全面踐行“好劇行天下”的頻道口號。這些集“新鮮、好看、真能量”於一體的“大劇”,已經成為安徽衛視上星20年來最顯著的文化標籤。

《王子變青蛙》《轉角遇到愛》《放羊的星星》等一系列現象級偶像獨播大劇,構築起獨屬於安徽衛視的偶像劇時代;自2008年首屆《國劇盛典》啟動以來,很快成為國內電視劇行業最具影響力的頒獎典禮之一,並做為國劇行業的一面旗幟,催生出越來越多的好劇、大劇。

在確立大劇平臺這一衛視形象的同時,安徽衛視還深入參與投資、製作、宣發的整個過程,把大劇行銷做成另一張王牌。

隨著《甄嬛傳》等多部熱播劇形成的口碑效應和品牌影響力,安徽衛視圍繞獨播劇、引進劇、定制劇、自製劇等形式不斷在大劇行銷方面嘗試創新,除了率先在全國引進泰劇並創造了不俗的收視成績外,更是將《生活啟示錄》等一批優秀國劇推出國門,在海外引發一波中國熱浪潮,實現中外文化的互動交流。

隨著《白鹿原》《軍師聯盟》《林海雪原》三部大劇在2017年的接棒上檔,安徽衛視很快就刮起了一股正劇熱,而剛剛接檔播出的十九大獻禮劇《花兒與遠方》也同樣在觀眾當中引起了強烈反響。

除了這些熱播劇,由安徽廣播電視臺作為第一出品方的50集都市情感大劇《如果,愛》也已在今年4月正式開機,年底就將電視螢屏上登臺亮相。

把“大劇”做深做久,在傳遞正能量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國劇的形象與品質,不僅是安徽衛視在市場競爭中求先求勝的法寶,也體現出主流平臺應有的一份責任,一種擔當。

策略三:緊跟時代步伐,

開創電視節目的全新模式

在互聯網及視頻網站的強大衝擊下,電視行業已經進入到一個全面變革的關鍵時刻。想要緊跟時代潮流,在適應環境變化的基礎上謀求更多的發展空間,就要求傳統的電視媒體必須拿出更有新意的全新模式。

20年來,安徽衛視始終都在嘗試對新的節目模式進行研發與探索,也先後推出了一大批深受觀眾好評的優質電視節目。

其中除了堅守新聞立台的王牌新聞欄目《安徽新聞聯播》始終致力於打造輿論傳播主陣地,還有被稱為“中國最好看的早新聞”的《超級新聞場》連續七年位居省級衛視同時段收視第一,以及樹立了傳統電視新聞轉型融合新標杆的全媒體電視新聞雜誌《每日新聞報》。

基於對社會熱點的持續關注,推出的全民健身類的榜樣節目《男生女生向前沖》多年雄霸午間檔,而語言競技真人秀《超級演說家》也為更多普通人打造出一個可以展現平民觀點的最佳平臺。

從2015年開始,安徽衛視就嘗試以小見大的製作模式,將目光聚焦于廣大農民群體,率先推出中國首檔農民賽歌紀實真人秀節目《中國農民歌會》,一經播出立即取得了巨大的社會反響;

2016年,安徽衛視又著眼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試水野外實境生存節目,在叢林、草原、海邊、部落記錄下人與自然的精彩互動,用這樣的方式宣導人們去更多地關注自然,2017年正式推出了《我們的征途》;

在2017年,安徽衛視又把目光再次聚焦於中國民歌,打造大型中國風音樂競唱節目《耳畔中國》。

該節目彙聚了王黎光、閻維文、雷佳、蔡國慶、撈仔等一批優秀音樂人,讓民歌第一次走進大眾視野,充分實現了“讓全中國盡收耳畔,讓全世界聆聽中國”的創作初衷。因其對中國民族文化的傳播、弘揚,這檔節目還被人民日報海外版盛讚為獨具特色的“中國創造”和“中國精神”。

除此之外,由安徽衛視推出的《百家姓》《家風中華》等一系列文化類節目,更是在追溯中華文化源流、擷取中華文化精華的同時,向全國乃至全世界觀眾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而《大黃山》《中國文房四寶》等製作精良的優質紀錄片,也在記錄絕美風光的背後,隱含著一份深厚的人文底蘊,以及一種廣義上的大文化內涵。

總之,三個策略服務於一個目標。如果說安徽衛視走過的第一個20年,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把“率先發聲、正面發聲、深度發聲”作為發展戰略的必然結果,那麼這份堅持與堅守在下一個20年又將為安徽衛視帶來怎樣的發展契機,顯然是個值得期待的最新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