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關注——《戰狼2》沖奧遭吐槽,國產電影無緣奧斯卡跟品質無關

每到10月,關於內地電影衝擊奧斯卡的消息都會傳得沸沸揚揚,要麼是猜測哪部影片會上榜,要麼對送選結果議論紛紛,今年也不例外。國慶假期,除了滿朋友圈的婚禮和旅行照片,

頗受關注的還有奧斯卡。近日,奧斯卡官網公佈了選送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申請名單。

今年有92個國家參與競爭奧斯卡,是至今為止最多的一次,創下了奧斯卡影史記錄。我國內地選擇了今年夏天的票房冠軍《戰狼2》衝擊此次“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2017年暑期檔的《戰狼2》是一部現象級作品,票房已達到56.7億的逆天數字,打破《美人魚》33.9億票房歷史紀錄,觀影人次也打破《泰坦尼克號》1.4億人次紀錄,

位居全球票房榜TOP100第55名,是全球票房排行榜前一百名裡唯一的華語片。

在好幾部國慶檔大片廝殺正酣的時候,上映了70多天的《戰狼2》每天仍然有一兩百萬的票房收入,中秋節當天票房甚至超過200萬。更難得的是,在票房不斷刷新紀錄的同時,

《戰狼2》也保持著良好的口碑,在各大購票平臺出現了齊刷刷的空前高分,其中貓眼更打出了9.7的超高分數。

然而在國外,《戰狼2》卻並不被看好,

其北美票房也不理想。

《戰狼2》爛番茄評分40%。

所以,有些網友對於《戰狼2》獲選並不太看好。

中國衝擊奧斯卡之路坎坷

儘管奧斯卡是美國電影業界的頒獎活動,

但因為它的國際影響力非凡,各國對唯一的“最佳外語片”都趨之若鶩。

“雖然我很喜歡‘她’,但一直沒有告訴‘她’,因為我知道,得不到的東西才是最好的。”

這句話來自王家衛電影《東邪西毒》裡的一句臺詞,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中國電影人如此熱衷衝擊奧斯卡的原因。

在坎城國際電影,柏林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相繼都有所斬獲後,

奧斯卡這塊處☆禁☆女聖地“誘使著”我國內地影人前仆後繼,卻都鎩羽而歸。

我們再來回顧下近10年我國內地送選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影片。

2016年 《大唐玄奘》

2015年《滾蛋吧!腫瘤君》

2014年《夜鶯》

2013年《一九四二》

2012年《搜索》

2011年《金陵十三釵》

2010年《唐山大地震》

2009年《梅蘭芳》

2008年《築夢2008》

2007年《雲水謠》

2006年《滿城盡帶黃金甲》

2005年《無極》

2004年《十面埋伏》

2003年《天地英雄》

2002年《英雄》

2000年《漂亮媽媽》

縱觀近十年來中國內地送選的影片可以發現,大多是劇情片。

這些年的華語電影,一直努力將電影的大方向朝著商業類型片和重工業大片上靠攏,要從這些商業氣息濃重的電影中選取符合奧斯卡評選標準,且能獲得行業代表認同的片子,確實不好選。而脫離了“商業大圈”,掙扎求存的文藝電影又被行業代表所“歧視”。

奧斯卡與國產影片套路不同

近幾年,我國影視作品確實有所改觀,無論是從拍攝水準、題材種類還是宣發上,都有很大的飛躍,也在海外市場有了一席之地,但這麼多年過去,中國內地總與奧斯卡擦肩而過。美國好萊塢影視娛樂教育控股集團、HIPAC美國海派克集團的CEO大衛·伍迪曾坦言:“中國(內地)影視人帶來的作品,美國人往往不能理解。”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評選,更是越來越偏向於歐洲流的審美標準。奧斯卡外語片獎存在比較固定的美學趣味,簡單來說,喜歡的都是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運和困惑。

美國媒體人、影視專家朱易博士表示,美國電影工業的形成長達百年,不會輕易改變。好萊塢所謂的“中國元素”,《功夫熊貓》和《花木蘭》,本質上,還是以美國人的審美趣味為標準,而不是中國人複雜的情感表達。

我們沒必要把奧斯卡當作衡量電影優劣的唯一標準。畢竟將能否在外國的奧斯卡上獲獎作為評判國產影片好壞的標準本身就是一個誤區。《築夢2008》的導演顧筠曾說:

“奧斯卡的評委們在看待影片的時候會有他們自己的標準,而我們國內的導演在拍攝影片時還是要遵循我們自己的標準,怎麼說也必須要中國人愛看。”

本期編輯:崔鵬、李娜

2014年《夜鶯》

2013年《一九四二》

2012年《搜索》

2011年《金陵十三釵》

2010年《唐山大地震》

2009年《梅蘭芳》

2008年《築夢2008》

2007年《雲水謠》

2006年《滿城盡帶黃金甲》

2005年《無極》

2004年《十面埋伏》

2003年《天地英雄》

2002年《英雄》

2000年《漂亮媽媽》

縱觀近十年來中國內地送選的影片可以發現,大多是劇情片。

這些年的華語電影,一直努力將電影的大方向朝著商業類型片和重工業大片上靠攏,要從這些商業氣息濃重的電影中選取符合奧斯卡評選標準,且能獲得行業代表認同的片子,確實不好選。而脫離了“商業大圈”,掙扎求存的文藝電影又被行業代表所“歧視”。

奧斯卡與國產影片套路不同

近幾年,我國影視作品確實有所改觀,無論是從拍攝水準、題材種類還是宣發上,都有很大的飛躍,也在海外市場有了一席之地,但這麼多年過去,中國內地總與奧斯卡擦肩而過。美國好萊塢影視娛樂教育控股集團、HIPAC美國海派克集團的CEO大衛·伍迪曾坦言:“中國(內地)影視人帶來的作品,美國人往往不能理解。”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評選,更是越來越偏向於歐洲流的審美標準。奧斯卡外語片獎存在比較固定的美學趣味,簡單來說,喜歡的都是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運和困惑。

美國媒體人、影視專家朱易博士表示,美國電影工業的形成長達百年,不會輕易改變。好萊塢所謂的“中國元素”,《功夫熊貓》和《花木蘭》,本質上,還是以美國人的審美趣味為標準,而不是中國人複雜的情感表達。

我們沒必要把奧斯卡當作衡量電影優劣的唯一標準。畢竟將能否在外國的奧斯卡上獲獎作為評判國產影片好壞的標準本身就是一個誤區。《築夢2008》的導演顧筠曾說:

“奧斯卡的評委們在看待影片的時候會有他們自己的標準,而我們國內的導演在拍攝影片時還是要遵循我們自己的標準,怎麼說也必須要中國人愛看。”

本期編輯:崔鵬、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