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網文,透露了中國電磁彈射技術的真相

一則網文,傳遞了我國航空母艦電磁彈射技術的資訊。遺憾的是,按照該網文指出的原始出處搜索、查找,卻找不到。怪哉此事!該文中說到的試飛英雄程海林,榮立過一等功,這個不會假;該文的行文風格、敘述的內容,

的確像是正經的新聞通訊稿,不像一般網友的杜撰。

仔細琢磨該文,似乎只能用“電磁彈射”來解釋。

例如,“加力、對接、衝刺、拉杆……伴隨著震耳欲聾的轟鳴,戰機短距離沖天而起!成功了!”這麼一句就透露了大量的資訊。

第一,怎麼理解“對接”?

有兩種可能,一是殲十五改型放下折疊機翼,實現與固定主翼的對接。但是,從“遼寧號”的飛行視頻看,殲-15在滑行到起飛位之前,

就應該完成這一動作,更不會在打開加力(開加力的明顯的標誌是擋焰板抬起)才放下折疊機翼。那麼,就只能是另外一種可能。當艦載機在起飛位就位,開加力時,能與之對接的就只能是彈射掛鉤了。

第二,怎麼理解“拉杆”?

採用滑躍式起飛,由於飛機離艦後帶著著14°仰角,且速度較慢,操作要領應是避免拉杆,保持姿態,持續加速。從“遼寧號”的飛行視頻看,殲十五的各翼面、舵面幾乎是不動的。

相比之下,採用彈射起飛的艦載機,在離艦之前有一個拉杆動作(據說,這個動作由飛控系統來自動控制,並非飛行員手動控制),從而使飛機抬頭拉起。下圖為美國“福特”號航空母艦彈射F/A-18“大黃蜂”,在離艦之前全動水準尾翼明顯有一個大動作量的偏轉。

由此可見,文中殲十五改型是在平直飛行甲板上進行的彈射起飛,在離艦瞬間需要拉杆。

第三、怎麼理解“短距離沖天而起”?

如果看看上面“福特”號彈射F/A-18“大黃蜂”的起飛過程,就可以明白。“大黃蜂”在到達飛行甲板盡頭之前,

速度已經滿足的起飛要求。如果能用“遼寧”號與“福特”號的起飛視頻掐表計時,採用彈射起飛大約要比滑躍式起飛快2~3秒離艦。“短距離沖天而起”,說明彈射系統非常強勁。

此外,文中有諸多的溢美詞句,如,“又一項空白被填補”,“又一座里程碑”,“一個偉大的時刻”,對程海林這次試飛的讚美之情毫不吝惜。

更重要的兩句——

其一、“全新設計的試驗機、全新研製的裝置、尚未定型的飛機發動機、未知的飛行軌跡”。

重點是“全新研製的裝置”、“未知的飛行軌跡”。由於滑躍起飛的飛行軌跡我們掌握的很透徹,所以,只能用彈射起飛來解釋。

其二、“有效驗證了裝置與試驗機的良好適配性,宣告了我國航母建設領域取得了世界領先的重大突破”。重點是“世界領先的重大突破”。按照馬偉明的話,“領先就領先美國”,如果說是蒸汽彈射的話,恐怕一是不敢說領先,二是不敢說突破。

綜合起來看,可以做出中國電磁彈射試驗獲得成功的結論。那麼,這篇“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報導,是否是因為透露的資訊過於震撼,而被撤稿了呢?

綜合起來看,可以做出中國電磁彈射試驗獲得成功的結論。那麼,這篇“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報導,是否是因為透露的資訊過於震撼,而被撤稿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