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韓企遭遇中日前後夾擊:中國家電稱雄世界的三大力量

在全球家電市場上,最近五年來,面對歐美企業的集體轉型或退出,

中國企業的強勢崛起、日本企業的快速復活,導致韓國企業陷入“前後夾擊”的商業泥潭之中,由此一場“中日韓”新三國爭霸戰再次打響。

寧言||撰稿

近日韓國企業在世界家電產業的處境,引發韓國相關產業協會和媒體的高度關注。有韓媒引用韓國電子資訊通信產業振興會發佈的《家電產業現狀和展望報告書》披露,中國製造已經佔據世界家電業的“半壁江山”,

成為全球最大的家電製造中心、創新中心和消費中心。

上述研究報告披露:今年全球主要家電產品的生產量為7.5億台,預計同比去年增加1.7%。其中,中國製造的產品多達4.2億台,佔據世界總量的56.2%。家電圈瞭解到,目前包括電視、空調、冰箱、洗衣機,以及生活類小家電,中國製造保證著全球一半以上的供應,特別是在空調等大家電上,中國製造保障著全球七八成左右的需求。

中國家電到底是如何在短短30多年,

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規模化、精品化和規模化之路?在強手如林的世界家電業,中國企業又是如何超歐美、甩日本、超韓國?在家電圈看來,關鍵有三大力量:一是企業集體軍作戰,形成一大批站在世界舞臺的領軍企業和品牌;二是全產業鏈發力,實現上游核心技術到下游高效垂直零售一體化整合;三是大用戶觀,成功掌握以市場和用戶需求倒逼產業轉型升級的競爭主動權。

企業軍團

目前,與日韓歐美等國家的家電產業相比,中國家電產業最大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形成一支以海爾、美的、海信、長虹、TCL、格力為代千億俱樂部,以及創維、康佳、格蘭仕、奧克斯、志高、方太為代表的百億俱樂部,以及眾多具備自主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最終組成中國家電產業征戰全球市場的“集團軍作戰”體系。

此前,飛利浦、西門子為代表的歐洲老牌家電企業紛紛轉戰醫療電子,

退出家電製造行業;惠而浦、GE家電為代表美國家電巨頭,前者雖然還在通過全球化並購解決增長乏力的問題,後者則乾脆將家電業務賣給海爾集團;

雖然日本形成一支包括松下、索尼、日立、東芝、三洋,以及大金、三菱電機為代表的豪華家電軍團,如今除了松下、索尼,其它要麼退出、要麼賣身;同樣韓國家電陣營雖然擁有三星、LG、東部大宇電子、Shinil產業、DAYOUWINIA等一大批優秀企業,

但在全球打開局面有的只有三星、LG兩家企業,其它都沒有走出國門。

由此來看,在與歐美日韓的長期競爭過程中,中國家電產業不僅誕生海爾、美的、海信等為代表的征戰世界巨頭企業,更為重要的是培育並形成一大批的家電集團軍。這也是中國家電產業如今成為世界中心的最大力量。

全產業鏈

如果說,一批中國品牌在世界舞臺上的高調崛起,是中國家電整體實力的A面;那麼,整合全球資源快速構建並打通“史上最壕”家電產業鏈體系,則成為中國趕超日韓歐美霸氣的B面。

目前,在主要家電核心零部件上,中國家電企業均已經實現“自給自主”,同時還開始從過去的進口走向出口;同時,在下游市場零售上,中國家電企業擁有全球最大的電商平臺,以及全球最大的實體店網路;此外,在中游的整機製造上,借助現代化、資訊化,以及中國製造2025規劃的智慧化,中國家電正迎來一輪全行業性的智慧製造井噴。這將會實現對德國製造和日本製造的全面趕超。

在中國,除了原有的長三角、珠三角,以及環渤海灣三大家電產業經濟帶,還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崛起新的家電產業經濟帶。這些擁有全產業鏈聚集效應的產業製造中心,還在向產業的創新中心不斷升級,最終推動中國家電製造在世界舞臺上以“高效率、新速度、多層次”彎道超車。

產業鏈競爭力,才是中國家電近年來在世界舞臺的最大後盾和保障。最終也形成了中國家電獨有的“上下協同”創新體系。彌補中國企業創新時間短、經驗不足等短板。

大用戶觀

面對日韓歐美在家電產業,長達半個世紀,甚至更長時間的佈局、領跑和持續投入,起步晚、底子薄、綜合實力弱的中國家電產業,到底是如何在30多年實現的全面崛起?事實上,最大的力量就是來自於,中國家電從市場和用戶端找到在全球超車的突破口。

目前,中國不只是全球最大的家電製造中心,還是全球最大的家電消費市場。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消費者相比,中國家電市場的消費增長空間足,消費需求的年輕化反覆運算快,對於新事物、新產品、新科技的接受和認知能力強。這也就給了中國本土企業以差異化的行銷、產品和市場策略謀求超車的機會。

大用戶觀是中國企業面對世界對手最為差異化的優勢。過去30多年,既是中國家電產業的全球崛起年,也是中國家庭的家電保有量快速普及年。特別是彩電、空調等四大件,以及電飯煲、微波爐、廚電等五小件,在完成城市家庭的全面普及之後,進入農村市場的新普及通道之中。中國企業正是抓住本土市場和需求的特點,通過靈活多變化的行銷、親情化的服務,以及產品外觀和功能的差異化創新,實現悄然崛起。

當然,與日韓歐美等國的家電同行相比,眼下中國家電產業稱雄世界靠的還是規模優勢,而不是技術優勢,自身還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自主創新能力和體系還在儲備和建立之中、發展時間短增長速度快導致企業的管理和文化還需要補課、大規模製造能力強但匠心精品製造能力弱,這些都需要家電企業在接下來的10年,甚至20年來提升和改變。

====

家電圈:中國家電覆蓋面廣闊、內容專業、觀點鮮明的價值分享平臺。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

是中國家電整體實力的A面;那麼,整合全球資源快速構建並打通“史上最壕”家電產業鏈體系,則成為中國趕超日韓歐美霸氣的B面。

目前,在主要家電核心零部件上,中國家電企業均已經實現“自給自主”,同時還開始從過去的進口走向出口;同時,在下游市場零售上,中國家電企業擁有全球最大的電商平臺,以及全球最大的實體店網路;此外,在中游的整機製造上,借助現代化、資訊化,以及中國製造2025規劃的智慧化,中國家電正迎來一輪全行業性的智慧製造井噴。這將會實現對德國製造和日本製造的全面趕超。

在中國,除了原有的長三角、珠三角,以及環渤海灣三大家電產業經濟帶,還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崛起新的家電產業經濟帶。這些擁有全產業鏈聚集效應的產業製造中心,還在向產業的創新中心不斷升級,最終推動中國家電製造在世界舞臺上以“高效率、新速度、多層次”彎道超車。

產業鏈競爭力,才是中國家電近年來在世界舞臺的最大後盾和保障。最終也形成了中國家電獨有的“上下協同”創新體系。彌補中國企業創新時間短、經驗不足等短板。

大用戶觀

面對日韓歐美在家電產業,長達半個世紀,甚至更長時間的佈局、領跑和持續投入,起步晚、底子薄、綜合實力弱的中國家電產業,到底是如何在30多年實現的全面崛起?事實上,最大的力量就是來自於,中國家電從市場和用戶端找到在全球超車的突破口。

目前,中國不只是全球最大的家電製造中心,還是全球最大的家電消費市場。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消費者相比,中國家電市場的消費增長空間足,消費需求的年輕化反覆運算快,對於新事物、新產品、新科技的接受和認知能力強。這也就給了中國本土企業以差異化的行銷、產品和市場策略謀求超車的機會。

大用戶觀是中國企業面對世界對手最為差異化的優勢。過去30多年,既是中國家電產業的全球崛起年,也是中國家庭的家電保有量快速普及年。特別是彩電、空調等四大件,以及電飯煲、微波爐、廚電等五小件,在完成城市家庭的全面普及之後,進入農村市場的新普及通道之中。中國企業正是抓住本土市場和需求的特點,通過靈活多變化的行銷、親情化的服務,以及產品外觀和功能的差異化創新,實現悄然崛起。

當然,與日韓歐美等國的家電同行相比,眼下中國家電產業稱雄世界靠的還是規模優勢,而不是技術優勢,自身還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自主創新能力和體系還在儲備和建立之中、發展時間短增長速度快導致企業的管理和文化還需要補課、大規模製造能力強但匠心精品製造能力弱,這些都需要家電企業在接下來的10年,甚至20年來提升和改變。

====

家電圈:中國家電覆蓋面廣闊、內容專業、觀點鮮明的價值分享平臺。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