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子孫如我不如我,都不用留錢,您同意林則徐的觀點嗎?|趣思考

水姐/文

林則徐曾說: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

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說實話,我雖酷愛傳統文化,但我原是不同意以上觀點的。世道早變了,原來是封建社會,現在大部分國度是資本主義社會。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大部分要生養孩子的人,都會做很多與錢相關的打算。從孩子一生下來,我就要準備給他開一個獨立帳戶,把跟他相關的禮金、壓歲錢以及每個月家庭收入的5%作為發展基金,

並且進行相應的理財,還要買各種保險。

過年的時候看了一篇文章,有個父親把孩子的壓歲錢拿來理財,4歲帳戶已經有20萬了,他的目標是18歲時給女兒200萬。我在想,不光是在有生之年要投資孩子,而且也希望孩子不要因為缺錢而施展不開手腳,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過不了自己想過的生活,當然前提是他要有思想有獨立人格。我原來認為,有發達的金融工具是古代人和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的主要差別。

金融工具正在完全解構我們的傳統思想。

這是我一個普通85後的想法,也許,當自己發展成一個不同凡響的社會人的時候,想法是會變的。比如某些企業家的錢多到幾輩子都花不掉的時候,他會做很多公益和慈善,他會將財富的大部分贈予社會;再比如致力於做賢人、聖人的人,他們根本不在乎財富的多寡,他們有先知先覺的能力,他們長存於歷史,

將自己的後人和所有後人等同。所以,這個世界的很多觀點,在不同境界、不同際遇、不同場景的人看來都是不同的。

林則徐,在14個省當過官,寫過近380萬字(包括奏摺、詩詞、書信、日記、譯編等)。他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是反侵略的民族英雄,是民生大事無不關注的能員大吏,是中國開眼開世界的第一人,亦是持身治家極其嚴苛的清官。但據說,他退休的時候,

買不起京城住宅,回到福州父親舊屋生活。

林則徐的父親林賓日是個教書先生。他們家境寒苦,但苦中作樂,生活的很溫馨。據傳,鄰居聽到林家吃飯時候的歡笑聲,去看個究竟,得知只不過是十多個人(林家兄弟姐妹11人,早夭長子,林則徐為次子)津津有味地吃著豆腐。

所以他後來一直覺得,人生不過知足常樂。在茫茫寒夜,林家孩子們都排排坐,父親教兒子們讀書,母親教女兒們女工。(“每際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風怒號,一燈在壁,長幼以次列坐,誦讀於斯,女紅於斯,膚粟手皸,恒至漏盡。”)過簡樸的生活,需要滿滿的愛才行。正如《朱子治家格言》裡說:家門和順,雖饔飧(yōng sūn,早飯和晚飯)不繼,亦有餘歡。

林則徐的子孫們也各自有不同的發展道路。長子林汝舟,是一個翰林,潛心修史不參政,且他的子孫們都傾向於歸隱;次子林聰彝、三子林拱樞,在林則徐被貶伊犁時陪伴左右,他們倒是積極從政。林拱樞的孫子林步隨是晚晴最後一個翰林,曾孫淩青是中國駐聯合國第一個大使。此外林則徐還是4個女兒,大女兒林塵譚嫁了官員河南布政使劉齊銜;二女兒林金鸞早夭;三女兒林普晴嫁的是沈葆楨,晚清洋務重臣,其實沈葆楨是林則徐的外甥;小女兒林金鑾,嫁了一個秀才,沒有官位。他的兒女,命運也都不一,他們的選擇也得到父親的尊重。

中國幾乎所有流傳下來的名人的治家格言裡,充滿了節與戒二字。人生佈滿陷阱,充滿周折和意外,風雨彩虹輪番上演,情感大戲家族恩怨就在生活之中,也許戰爭也並不遙遠,而這些豈是錢可以都搞得定的。

一個人的一生,要看很多的書,要見很多的人,要淋很多的雨,要走很多的路。一個朋友說,錢只是生理需求。我聽後,愣了一下。

就用需求理論的老祖宗馬斯洛的理論看,生理需求是呼吸、水、食物、睡眠、性等;安全需求是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資源所有性、財產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職位保障、家庭安全等。在這個商品社會,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大部分跟錢有關。

他解釋說,如今這個有錢就是成功的世道中,財務自由才能為實現自我打下基礎。但比如他以前想要一百萬,後來一百萬來了也不過如此,就會想要一千萬,也許一千萬來了也不過如此,人的內心思想沒有任何進化,也沒什麼波瀾。人會越來越像一台賺錢機器,每天就想著如何賺更多的錢,就像每天要吃喝拉撒一樣。

人活著是個多麼複雜的系統,不斷重塑生存過程,不斷更新發展步驟。先把自己活得漂亮,活得有影響力了,才能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深刻的父母存在感。都說從95後這一代開始,高孤獨感、高話語權、高情感負擔是他們的主要特徵。95後開始有一批大學畢業了,要走向社會了,找工作的門檻越來越高。1993年中國取消了糧票,95後是中國第一代沒有挨過餓,生活在真正的小康甚至中產家庭的一代,他們也將成為最迷茫的一代。他們抬頭一看,父母的房子是我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房子也是我的。他們缺乏了像70後、80後可以靠房產、靠資源整合,一夜暴富的可能性,社會越來越固化,競爭越來越激烈,多少中產階級的父母讓小孩從小讀國際學校,送出國讀大學讀碩士,但回到父母身邊只能從最基本的工作幹起。跟朋友們笑談,也許最迷茫的一代將成就中國哲學的復興和發展。

是的,從這個已然存在的社會現實來看,留錢又能改變什麼呢?中國人總是非常重視格言、名言,但是總是忘了場景和背景。林則徐的一句話是他一百萬句中的一句而已,他說什麼作為林則徐都對,但我們只聽這一句是萬萬不行的。我們越來越需要聽一個完整的故事,看一個完整的人,那種表面光鮮的故事讓人更加迷失。

所以,該投入他的自由與發展能力的資金,作為父母一點也不要遲疑。而留給他多少錢,真的還不如留給他一些可以一以貫之的精神力量。首先把自己活好,建立自己經久不衰的對周圍的人、再有更多人的影響力。留影響力,比留錢重要的多。

今天是植樹節,老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父母要給孩子的始終是影響他未來百年的東西,讓他回憶起自己的父母,都是心靈裡感念出來的真善美。

水姐趣思考系列:

一個女人如何工作、教育孩子又不廢詩書?

一堂在湖畔大學上的課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長子林汝舟,是一個翰林,潛心修史不參政,且他的子孫們都傾向於歸隱;次子林聰彝、三子林拱樞,在林則徐被貶伊犁時陪伴左右,他們倒是積極從政。林拱樞的孫子林步隨是晚晴最後一個翰林,曾孫淩青是中國駐聯合國第一個大使。此外林則徐還是4個女兒,大女兒林塵譚嫁了官員河南布政使劉齊銜;二女兒林金鸞早夭;三女兒林普晴嫁的是沈葆楨,晚清洋務重臣,其實沈葆楨是林則徐的外甥;小女兒林金鑾,嫁了一個秀才,沒有官位。他的兒女,命運也都不一,他們的選擇也得到父親的尊重。

中國幾乎所有流傳下來的名人的治家格言裡,充滿了節與戒二字。人生佈滿陷阱,充滿周折和意外,風雨彩虹輪番上演,情感大戲家族恩怨就在生活之中,也許戰爭也並不遙遠,而這些豈是錢可以都搞得定的。

一個人的一生,要看很多的書,要見很多的人,要淋很多的雨,要走很多的路。一個朋友說,錢只是生理需求。我聽後,愣了一下。

就用需求理論的老祖宗馬斯洛的理論看,生理需求是呼吸、水、食物、睡眠、性等;安全需求是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資源所有性、財產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職位保障、家庭安全等。在這個商品社會,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大部分跟錢有關。

他解釋說,如今這個有錢就是成功的世道中,財務自由才能為實現自我打下基礎。但比如他以前想要一百萬,後來一百萬來了也不過如此,就會想要一千萬,也許一千萬來了也不過如此,人的內心思想沒有任何進化,也沒什麼波瀾。人會越來越像一台賺錢機器,每天就想著如何賺更多的錢,就像每天要吃喝拉撒一樣。

人活著是個多麼複雜的系統,不斷重塑生存過程,不斷更新發展步驟。先把自己活得漂亮,活得有影響力了,才能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深刻的父母存在感。都說從95後這一代開始,高孤獨感、高話語權、高情感負擔是他們的主要特徵。95後開始有一批大學畢業了,要走向社會了,找工作的門檻越來越高。1993年中國取消了糧票,95後是中國第一代沒有挨過餓,生活在真正的小康甚至中產家庭的一代,他們也將成為最迷茫的一代。他們抬頭一看,父母的房子是我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房子也是我的。他們缺乏了像70後、80後可以靠房產、靠資源整合,一夜暴富的可能性,社會越來越固化,競爭越來越激烈,多少中產階級的父母讓小孩從小讀國際學校,送出國讀大學讀碩士,但回到父母身邊只能從最基本的工作幹起。跟朋友們笑談,也許最迷茫的一代將成就中國哲學的復興和發展。

是的,從這個已然存在的社會現實來看,留錢又能改變什麼呢?中國人總是非常重視格言、名言,但是總是忘了場景和背景。林則徐的一句話是他一百萬句中的一句而已,他說什麼作為林則徐都對,但我們只聽這一句是萬萬不行的。我們越來越需要聽一個完整的故事,看一個完整的人,那種表面光鮮的故事讓人更加迷失。

所以,該投入他的自由與發展能力的資金,作為父母一點也不要遲疑。而留給他多少錢,真的還不如留給他一些可以一以貫之的精神力量。首先把自己活好,建立自己經久不衰的對周圍的人、再有更多人的影響力。留影響力,比留錢重要的多。

今天是植樹節,老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父母要給孩子的始終是影響他未來百年的東西,讓他回憶起自己的父母,都是心靈裡感念出來的真善美。

水姐趣思考系列:

一個女人如何工作、教育孩子又不廢詩書?

一堂在湖畔大學上的課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