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四海遊蹤:青島行之嶗山,素有“海上第一名山”之稱

青島,是我們國慶遊的第一個城市。

青島,因坐落於青島灣畔一座“山岩聳秀,林木蓊鬱”的小島——青島而得名。一提起青島,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青島啤酒,還有海爾、海信、澳柯瑪這些大品牌。

這座彙聚了眾多著名企業的現代化海濱城市,較之國內許多歷史悠久的城市來說,顯得有些年輕:明代萬曆年間,這兒還只是山東省即墨縣管轄下的一個小地方,浮山千戶所派了幾個兵在這裡駐守;至清朝末年,這裡發展成為一個小鎮,名曰“膠澳”。

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

這個只有400多年歷史的海濱小鎮,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可謂風起雲湧、波瀾壯闊:光緒二十三年(1897)冬天,德國以“巨野教案”為藉口,派兵佔領了青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侵佔青島,取代了德國對青島的殖民統治。1919年,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運動”,便是以“收回青島”為起因的。1922年12月10日,北洋政府收回青島。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佔青島。1945年9月,國民黨政府接收青島。

1949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青島。

嶗山,是我們青島遊的第一站。

海上名山數第一。

嶗山又稱牢山、勞山,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主峰“嶗頂”海拔1132.7米,是我國海岸線上第一高峰,素有“海上第一名山”之稱。在全國的諸多名山當中,只有嶗山是在海邊拔地而起的,

繞山的海岸線長達87公里,周邊有大小島嶼18個,構成了山海相連、山光海色的獨特風光。

巨峰景色之一。

巨峰景色之二。

舊時有人稱嶗山為“神仙之宅,靈異之府”:相傳秦始皇、漢武帝都曾來此求仙;嶗山是我國道教名山,最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上千名道士,著名道教人物丘處機、張三豐都曾在此修道;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多次以嶗山為寫作背景,蒲氏曾寓嶗山腳下的太清宮,《聊齋志異》中名篇之一的《香玉》就創作於此。

巨峰景色之三。

巨峰景色之四。

先遊覽巨峰景區。巨峰,即“嶗頂”。嶗山之上多澗水,穿山越嶺後彙集一起,於百尺懸崖上飛流直下,噴珠吐玉至玉龍潭,狀如龍舞,故名“龍潭瀑”。惜秋天為枯水期,吾游時未見“淩空亂濺沫,疑是玉龍飛”的景象,但見潭中碧水凝寒清澈,幾可數遊魚。

巨峰景色之五。

嶗山最有名的特產,就是礦泉水,有人譽之“積年之疾,一飲而愈”,我國最早的礦泉水廠──嶗山礦泉水(1905)和最早的可樂廠──嶗山可樂廠(1953)皆誕生於此。

巨峰景色之六。

再是遊覽太清景區。前臨太清灣、背依嶗山七峰的太清宮,又名下清宮,為嶗山道教的祖庭、全真道天下之第二叢林。太清宮始建于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宋初,嶗山道士劉若拙得宋太祖敕封為“華蓋真人”,嶗山各道教廟宇則統屬新創“華蓋派”;金元以後,道教全真派興起,嶗山各廟宇又紛紛皈依於“北七真”的各門派,成吉思汗敕封長春真人邱處機後,嶗山道教大興;延至明代,嶗山道教的“龍門派”中又衍生出三派,使教派總數達到10個。

太清宮牌坊。

道教全真派第二叢林。

太清宮照壁。

中華道文化,早期以樸素的唯物辯證哲學為基礎,崇尚自然是其核心。道教以“玉清、上清、太清”為“三清”,“太清”乃太上清淨之界,也就是“神仙的天堂”。太清宮占地3萬多平方米,全部建築由三官殿、三皇殿、三清殿等組成,翠林邃穀、青磚灰瓦,風格清淡簡樸,非常幽雅謐靜,與道教宣導的“返璞歸真”之內涵渾然天成。

太清宮背依七峰。

山上怪石嶙峋。

宮前太清灣碧波翠瀾。

風格清淡簡樸。

太清宮正門。

張三豐造像。

翠林邃穀。

驀見翠林中碩大的馬蜂窩。

道教於數千年的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修身養生經驗,但也存有許多玄之又玄的理論。從最初的方仙道到全真派的“性命雙修”,都是圍繞人體生命這個主體從事修煉,以求長生不老。故而,現在全國各地的許多道觀都建有養生院。當然,這些養生院,大多數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在裡面養生的不是道士道姑,而是達官顯貴、富翁富婆,他們被一些諸如“李一神仙”般的無良道士連哄帶騙,不惜花鉅資,前往道觀“速成”。殊不知,“性命雙修”衍生出來的任何方法,都是需要經過長期艱苦努力的,道功的修煉,實質上就是提高自己的內質。試圖通過“七日關”、“十日關”之類的速成,以求得健康長壽、乃至長生不老,乃今人的妄想。

養生齋。

養生院。

“嶗山道士”,曾是我心目中一個充滿幻奇和神秘的名稱,在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和王士郲的《池北偶談》中,都有以此為篇名的筆記小說。但在今日的太清宮,吾所見之道士、道姑,毫無半點仙風道骨可言,根本無法與“羽客”、“女冠”等名詞牽扯到一起,所見皆俗流也。

道教文化館。

疑是玉龍飛”的景象,但見潭中碧水凝寒清澈,幾可數遊魚。

巨峰景色之五。

嶗山最有名的特產,就是礦泉水,有人譽之“積年之疾,一飲而愈”,我國最早的礦泉水廠──嶗山礦泉水(1905)和最早的可樂廠──嶗山可樂廠(1953)皆誕生於此。

巨峰景色之六。

再是遊覽太清景區。前臨太清灣、背依嶗山七峰的太清宮,又名下清宮,為嶗山道教的祖庭、全真道天下之第二叢林。太清宮始建于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宋初,嶗山道士劉若拙得宋太祖敕封為“華蓋真人”,嶗山各道教廟宇則統屬新創“華蓋派”;金元以後,道教全真派興起,嶗山各廟宇又紛紛皈依於“北七真”的各門派,成吉思汗敕封長春真人邱處機後,嶗山道教大興;延至明代,嶗山道教的“龍門派”中又衍生出三派,使教派總數達到10個。

太清宮牌坊。

道教全真派第二叢林。

太清宮照壁。

中華道文化,早期以樸素的唯物辯證哲學為基礎,崇尚自然是其核心。道教以“玉清、上清、太清”為“三清”,“太清”乃太上清淨之界,也就是“神仙的天堂”。太清宮占地3萬多平方米,全部建築由三官殿、三皇殿、三清殿等組成,翠林邃穀、青磚灰瓦,風格清淡簡樸,非常幽雅謐靜,與道教宣導的“返璞歸真”之內涵渾然天成。

太清宮背依七峰。

山上怪石嶙峋。

宮前太清灣碧波翠瀾。

風格清淡簡樸。

太清宮正門。

張三豐造像。

翠林邃穀。

驀見翠林中碩大的馬蜂窩。

道教於數千年的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修身養生經驗,但也存有許多玄之又玄的理論。從最初的方仙道到全真派的“性命雙修”,都是圍繞人體生命這個主體從事修煉,以求長生不老。故而,現在全國各地的許多道觀都建有養生院。當然,這些養生院,大多數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在裡面養生的不是道士道姑,而是達官顯貴、富翁富婆,他們被一些諸如“李一神仙”般的無良道士連哄帶騙,不惜花鉅資,前往道觀“速成”。殊不知,“性命雙修”衍生出來的任何方法,都是需要經過長期艱苦努力的,道功的修煉,實質上就是提高自己的內質。試圖通過“七日關”、“十日關”之類的速成,以求得健康長壽、乃至長生不老,乃今人的妄想。

養生齋。

養生院。

“嶗山道士”,曾是我心目中一個充滿幻奇和神秘的名稱,在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和王士郲的《池北偶談》中,都有以此為篇名的筆記小說。但在今日的太清宮,吾所見之道士、道姑,毫無半點仙風道骨可言,根本無法與“羽客”、“女冠”等名詞牽扯到一起,所見皆俗流也。

道教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