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家庭教育」別讓你的孩子做“塑膠兒童”

1.

臺灣著名作家三毛有篇以《塑膠兒童》為題的文章。

書中寫道,她為了讓侄女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帶她們去旅行。

黃昏時候,三毛和家人帶著孩子在旅館附近散步時,發現草叢裡有無數顆狗尾巴草在風中搖曳,

白色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三毛興奮地奔到草叢裡去采狗尾巴草,可孩子卻擔心草深蛇多不敢過去,她們只是站在路邊,喊:姑姑,我也要狗尾巴草,幫我多采幾根!

三毛小時候怕的不是草,不是蛇,而是柏油路,因為柏油路上偶爾會有車子。

她感歎到:“城裡長大的孩子,最大的悲哀在我看來,是已經失去了大自然天賦給人的靈性。”

2.

第一次讀這篇文章時,我懷想起自己的小時候,我滿心歡喜:還好,我不是塑膠兒童!

我是在農村長大的。村子裡有很多樹,還有一條小河。到了秋天,桂花的芬芳,橘子的香味,田間的稻草香,溢滿整個鄉村,還有各種鳥兒的鳴叫,比起汽車喇叭聲和挖掘機的聲音,要美妙很多倍。

夜裡,大人們喜歡走家串戶,一起閒聊,夏天的時候還會在一起乘涼,講起古老的傳說。

七夕那天深夜,我不想睡,大聲唱著歌,奶奶領我到葡萄架下,說:不要出聲,今晚在葡萄架下,可以聽見牛郎與織女的悄悄話。

那晚,我夢見,銀河裡的星星在天上飛舞,重新排序,變成了一座銀光閃閃的橋樑。

小時候的我們,夏天很少午休,經常一起去捉魚蝦,去抓螃蟹,然後學著大人模樣去燒著吃,

倒不是那味道有多鮮美,而是和小夥伴一起玩,一起鬧,一起親近大自然的感覺,格外愜意和開心。

3.

時間太瘦,指縫太寬。再次讀《塑膠兒童》這篇文章時,我已為人母。

我和我的孩子們現在居住在城市的中央,草地很少,公路四通八達;

一座座高樓大廈像一個個巍峨的巨人,

我們走在街上,能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與無力;

看到東升日落和雨後彩虹似乎是件很奢侈的事情;

從高樓往外望去,看見的是人山人海與車水馬龍,而不是那一片接一片的田地。

有一天,外面下起了滂沱大雨,寶寶看著外面突然說:媽媽,我好想出去玩。

我想也沒想,回答說:外面下大雨呢,會淋濕,還會把衣服弄髒的。

寶寶不做聲了,只是盯著窗外,臉上寫滿了落寞。

雨滴落在玻璃上,濺起一朵朵漂亮的小水。

突然想起小時候的我,一看到下雨,就和弟弟撐起雨傘往外跑,踩在軟軟的土壤上面,像只小鹿在雨中歡呼雀躍,格外的開心。可是,等我長大了,懂得多了,成熟多了,卻失去了這份在雨中玩耍的灑脫。

和孩子們呆在室內的時間越來越多,忽然覺得孩子似乎離“塑膠兒童”越來越近。

於是,我站起身來,對寶寶說:走,咱們到外面踩水花去。

寶寶的眼睛開始發光。

我們找到社區的一個凹處,有少許積水,他就一遍又一遍地跑來跑去蹦來蹦去,笑得非常開心。

看得出,這份歡笑是來自他的內心,這不是電視和手機能給予他的,那種打發無聊的慵懶表情。

我看著寶寶快樂的身影,仿佛看到了童年的自己。

一隻蝸牛,一片樹葉,一條毛毛蟲,都能引發小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而這些想像力,似乎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才能得到自由的馳騁與釋放。

4.

美國作家理查·盧夫,在《林間最後的孩子,拯救自然缺失症的孩子》這本書中提出了一個概念,叫“自然缺失症”。

“自然缺失症”不是一種醫學病症,而是現代城市兒童與大自然完全割裂的一種現象。

他說:嚮往自然是與生俱來的,作為人類,我們天生就喜歡與大自然親近。

如果孩子們得了“自然缺失症”,影響是非常大的。

首先,孩子不與大自然接觸,就會缺乏鍛煉,影響到身體的健康。

其次,如果長時間不與大自然接觸,孩子的感知和感覺會受到影響,兒童創造力會下降。

因為大自然能教給孩子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孩子只能在自然中,才感受到萬物和諧的智慧和生存的力量。

再次,在大自然中玩耍是孩子們主動去發現人與自然的關係,生動有趣;而在家玩電子產品則屬於被動接受,無聊乏味。

二者的區別是非常大的。如果缺乏在大自然中學習,探索和體驗的經歷,在心理上,會出現壓力過大,憂鬱,無法集中注意力等現象。

作者在書中指出:我們不應該把孩子與大自然接觸的經歷僅僅當做是一種學習教程以外的活動,我們也要認識到與大自然多接觸對小孩的健康以及將來的發展也是有益的。

5.

下次下雨

準備好帶寶寶出去踩水玩兒了嗎?

寶寶的眼睛開始發光。

我們找到社區的一個凹處,有少許積水,他就一遍又一遍地跑來跑去蹦來蹦去,笑得非常開心。

看得出,這份歡笑是來自他的內心,這不是電視和手機能給予他的,那種打發無聊的慵懶表情。

我看著寶寶快樂的身影,仿佛看到了童年的自己。

一隻蝸牛,一片樹葉,一條毛毛蟲,都能引發小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而這些想像力,似乎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才能得到自由的馳騁與釋放。

4.

美國作家理查·盧夫,在《林間最後的孩子,拯救自然缺失症的孩子》這本書中提出了一個概念,叫“自然缺失症”。

“自然缺失症”不是一種醫學病症,而是現代城市兒童與大自然完全割裂的一種現象。

他說:嚮往自然是與生俱來的,作為人類,我們天生就喜歡與大自然親近。

如果孩子們得了“自然缺失症”,影響是非常大的。

首先,孩子不與大自然接觸,就會缺乏鍛煉,影響到身體的健康。

其次,如果長時間不與大自然接觸,孩子的感知和感覺會受到影響,兒童創造力會下降。

因為大自然能教給孩子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孩子只能在自然中,才感受到萬物和諧的智慧和生存的力量。

再次,在大自然中玩耍是孩子們主動去發現人與自然的關係,生動有趣;而在家玩電子產品則屬於被動接受,無聊乏味。

二者的區別是非常大的。如果缺乏在大自然中學習,探索和體驗的經歷,在心理上,會出現壓力過大,憂鬱,無法集中注意力等現象。

作者在書中指出:我們不應該把孩子與大自然接觸的經歷僅僅當做是一種學習教程以外的活動,我們也要認識到與大自然多接觸對小孩的健康以及將來的發展也是有益的。

5.

下次下雨

準備好帶寶寶出去踩水玩兒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