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約有3000萬抑鬱症患者 8成未接受規範治療

【世界精神衛生日】我國約3000萬抑鬱症患者 8成未接受規範治療

今天(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主題是“心理健康,社會和諧”。精神疾病包括抑鬱症、孤獨症、焦慮症等,其中,抑鬱症患者在我國有大約3000萬。

抑鬱症也是發病率最高的精神疾病。

抑鬱症常見症狀包括: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妄想或幻覺,常常出現自殺念頭;焦慮、心悸、胸悶、睡不好覺等等。抑鬱症發病高峰年齡為20-60歲,高發人群包括:處於人生青春期、更年期、老年期階段的人群;人際關係不良、分居、獨居的人群;處於高度壓力的人群;患有軀體疾病或慢性疾病的人等。

遺傳因素也是誘發抑鬱症的重要原因,如果父母雙方有一方患抑鬱症,子女患抑鬱症的可能性是25%。女性的抑鬱症患病率是男性的2倍,在懷孕、流產、分娩、更年期等特殊階段,是女性抑鬱症的高發期。

隨著工作、生活壓力不斷加劇,職業人群逐步成為抑鬱症發病的重災區。英國的一項調查顯示,

與每天工作7到8小時的人相比,每天工作超過11小時的人在5年後抑鬱症的發病風險提升2.4倍。

目前80%以上抑鬱症患者沒有接受規範治療,存在用藥劑量不足、療程不足、頻繁換藥、擅自停藥等現象,導致病情復發。臨床研究表明,如果抑鬱症反復發作三次以上,就需要進行長期的抗抑鬱治療。

家人關愛有助患者走出心靈深淵

在國際上,抑鬱症被稱為“心靈感冒”,在治療上除了藥物外,

通過家人的關愛和康復治療,可以取得良好的療效。

吉先生現在是重慶一家心理諮詢機構的負責人,而在5年前,他還是一位重度抑鬱症患者。當時作為公司高管,連續兩個多月熬夜加班,超強度的工作壓力和精神壓力,讓他徹底崩潰了。

心理諮詢師、原抑鬱症患者 吉聲源:最明顯的反應就是失眠。我連續是七天七夜沒有睡覺,感覺不停地急速地往下滑。深不見底一片黑暗,

老是想去伸手抓一根稻草,但是那根稻草就感覺很滑很滑抓不住。還是有求生的欲望,但是那個時候人整個興趣基本上完全喪失了。

抑鬱症被稱為“心靈感冒”,大約80%的病人通過積極干預和治療,都能取得明顯效果。為讓吉先生病情好轉,他的妻子當時四處尋找治療辦法。

吉聲源的妻子:首先帶他去巴厘島旅行,然後我每週陪他去心理醫生那裡去諮詢,去醫院診斷吃藥。

應該說所有所有的方法我們全部都去試了。

兩年之後,吉先生逐漸擺脫了抑鬱症的陰影。

吉聲源的妻子:首先是睡眠改變了,然後他跟家人的交流溝通多了,更重要的就是他開始看書。

病情痊癒的吉先生,2015年通過考試取得了心理諮詢師資格證書,為抑鬱症患者成立康復中心,兩年來已幫助多位患者走出心靈深淵。

去年60多萬精神殘疾人獲康復服務

我國目前有8502萬殘疾人,其中確診精神障礙殘疾人有827萬,2016年全國共有62.6萬精神障礙殘疾人享受到精准康復服務。

精神障礙殘疾人 張女士:應該跟社區的大夫第一時間去反映,都有些什麼症狀,由社區醫生來給你進行診斷。

這是在北京殘疾人社區康復站,精神障礙殘疾人張女士正在回答社區精神病醫生提出的問題。社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年多前,張女士拒絕接受康復治療,在社區的勸說下,張女士來到了康復站進行康復訓練。如今,張女士已經能正常的與人交流了。

北京市西城區平安醫院院長 肖存利:讓他們能夠走出家門,參與到我們的康復站中來,這是非常非常有好處的,我們也看到了這樣的效果。

據中國殘聯介紹,截至2016年底,國家通過實施精准康復服務,1.8萬名0-6歲孤獨症兒童以及1.4萬7-17歲孤獨症兒童得到溝通以及適應訓練、支援性服務等,59.4萬成年精神障礙殘疾人得到精神疾病治療、精神障礙作業治療法訓練或支援性服務。

社區康復給你一個溫馨的家

北京西城區什刹海街道,有4200名殘疾人,其中精神障礙殘疾人有近600人,為滿足社區精神障礙殘疾人康復的需求,街道創辦了“融心”日間照料康復站,居住在社區的精神障礙殘疾人在這個溫馨的康復站享受到家一般的溫暖。

家住北京什刹海街道的32歲的精神障礙患者劉瀟軼,12年前患有精神分裂症,前後住院達8年之久。2016年3月,劉瀟軼來到什刹海“融心”日間照料康復站,進行康復治療。如今,劉瀟軼能夠基本過上正常生活。

北京什刹海街道精神障礙殘疾人 劉瀟軼:我以前就是穿衣裳也特別亂,現在穿衣裳什麼都特別好,然後也知道洗漱什麼的,生活有規律了。

劉瀟軼父親 劉濤:教他們手工、跳舞、唱歌,對他們挺關心的,使他們的病情得到好轉,也能對自己也有一個認識。

在這個日間照料康復站,劉瀟軼每天和其他精神障礙殘疾人在一起參加手工製作、做遊戲、練習舞蹈等,康復站為他們還制定了長期服藥後恢復語言訓練、自理能力、社交能力的培訓等,個性化的康復輔導讓精神障礙殘疾人感受到家的溫暖。

北京市西城區什刹海街道辦事處主任 畢軍東:康復日間照料站,一個是給穩定的精神病人創造一個相互溝通、相互交流的平臺,同時我們請專業機構參與到康復項目中來,也幫助精神病人融入社會之中,採取一些好的各種形式的活動。

像什刹海街道這樣專對精神障礙殘疾人設立的康復日間照料站,遍佈北京市各個街道社區,一個由醫務人員、患者家屬和社會組織建立的精神障礙殘疾人康復網路已經建成。

關愛精神病患者社區康復不可缺

近年來,重度精神病患者人數呈上升趨勢,他們在醫院經過治療後,回歸社區康復是重要的環節。建立完善的社區康復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殘聯有關人士告訴記者,絕大部分精神障礙殘疾人不願意去定點醫院評定殘疾等級,也不願意領取殘疾人證,更不願意把患者送到社區進行有效康復。

北京西城區精神衛生保健所康復組組長 吳金娣:有人管和沒人管就是不一樣,有人管他就是回歸社會,社會功能恢復就會好很多。

據瞭解,照看一個精神障礙殘疾人,會拖累一家人,這是精神障礙殘疾人家庭的普遍生存狀況。有關人士表示,希望這些患者家庭放下包袱,讓精神障礙殘疾人儘早到社區參加康復治療。

北京西城區精神衛生保健所康復組組長 吳金娣:他們通過互相學習,還有就是對一些精神病知識的掌握,能更好地康復。

吳金娣講,精神障礙殘疾人的治療,特別是一些偏僻的農村,沒有專門的醫院、科室和床位來對精神病患者進行治療。全面推進精神障礙患者社區康復服務,正是彌補了這方面的缺失。

北京市西城區平安醫院院長 肖存利:每個街道都有一個殘疾服務站,尤其是精神衛生的服務站,這是非常重要的。

專家呼籲,要建立醫療衛生、殘疾部門、民政部門以及街道社區完整的康復體系,減輕患者的家庭負擔,讓更多的精神病患者得到康復治療。

去年60多萬精神殘疾人獲康復服務

我國目前有8502萬殘疾人,其中確診精神障礙殘疾人有827萬,2016年全國共有62.6萬精神障礙殘疾人享受到精准康復服務。

精神障礙殘疾人 張女士:應該跟社區的大夫第一時間去反映,都有些什麼症狀,由社區醫生來給你進行診斷。

這是在北京殘疾人社區康復站,精神障礙殘疾人張女士正在回答社區精神病醫生提出的問題。社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年多前,張女士拒絕接受康復治療,在社區的勸說下,張女士來到了康復站進行康復訓練。如今,張女士已經能正常的與人交流了。

北京市西城區平安醫院院長 肖存利:讓他們能夠走出家門,參與到我們的康復站中來,這是非常非常有好處的,我們也看到了這樣的效果。

據中國殘聯介紹,截至2016年底,國家通過實施精准康復服務,1.8萬名0-6歲孤獨症兒童以及1.4萬7-17歲孤獨症兒童得到溝通以及適應訓練、支援性服務等,59.4萬成年精神障礙殘疾人得到精神疾病治療、精神障礙作業治療法訓練或支援性服務。

社區康復給你一個溫馨的家

北京西城區什刹海街道,有4200名殘疾人,其中精神障礙殘疾人有近600人,為滿足社區精神障礙殘疾人康復的需求,街道創辦了“融心”日間照料康復站,居住在社區的精神障礙殘疾人在這個溫馨的康復站享受到家一般的溫暖。

家住北京什刹海街道的32歲的精神障礙患者劉瀟軼,12年前患有精神分裂症,前後住院達8年之久。2016年3月,劉瀟軼來到什刹海“融心”日間照料康復站,進行康復治療。如今,劉瀟軼能夠基本過上正常生活。

北京什刹海街道精神障礙殘疾人 劉瀟軼:我以前就是穿衣裳也特別亂,現在穿衣裳什麼都特別好,然後也知道洗漱什麼的,生活有規律了。

劉瀟軼父親 劉濤:教他們手工、跳舞、唱歌,對他們挺關心的,使他們的病情得到好轉,也能對自己也有一個認識。

在這個日間照料康復站,劉瀟軼每天和其他精神障礙殘疾人在一起參加手工製作、做遊戲、練習舞蹈等,康復站為他們還制定了長期服藥後恢復語言訓練、自理能力、社交能力的培訓等,個性化的康復輔導讓精神障礙殘疾人感受到家的溫暖。

北京市西城區什刹海街道辦事處主任 畢軍東:康復日間照料站,一個是給穩定的精神病人創造一個相互溝通、相互交流的平臺,同時我們請專業機構參與到康復項目中來,也幫助精神病人融入社會之中,採取一些好的各種形式的活動。

像什刹海街道這樣專對精神障礙殘疾人設立的康復日間照料站,遍佈北京市各個街道社區,一個由醫務人員、患者家屬和社會組織建立的精神障礙殘疾人康復網路已經建成。

關愛精神病患者社區康復不可缺

近年來,重度精神病患者人數呈上升趨勢,他們在醫院經過治療後,回歸社區康復是重要的環節。建立完善的社區康復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殘聯有關人士告訴記者,絕大部分精神障礙殘疾人不願意去定點醫院評定殘疾等級,也不願意領取殘疾人證,更不願意把患者送到社區進行有效康復。

北京西城區精神衛生保健所康復組組長 吳金娣:有人管和沒人管就是不一樣,有人管他就是回歸社會,社會功能恢復就會好很多。

據瞭解,照看一個精神障礙殘疾人,會拖累一家人,這是精神障礙殘疾人家庭的普遍生存狀況。有關人士表示,希望這些患者家庭放下包袱,讓精神障礙殘疾人儘早到社區參加康復治療。

北京西城區精神衛生保健所康復組組長 吳金娣:他們通過互相學習,還有就是對一些精神病知識的掌握,能更好地康復。

吳金娣講,精神障礙殘疾人的治療,特別是一些偏僻的農村,沒有專門的醫院、科室和床位來對精神病患者進行治療。全面推進精神障礙患者社區康復服務,正是彌補了這方面的缺失。

北京市西城區平安醫院院長 肖存利:每個街道都有一個殘疾服務站,尤其是精神衛生的服務站,這是非常重要的。

專家呼籲,要建立醫療衛生、殘疾部門、民政部門以及街道社區完整的康復體系,減輕患者的家庭負擔,讓更多的精神病患者得到康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