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形到意領略畫意中的情感——談繪畫欣賞

在群眾美術的培訓中,學員問的最多的問題就是:這幅畫為什麼好?那幅畫該怎麼看?

確實,怎麼去欣賞一幅畫是一個很抽象的問題,而面對基礎較薄弱的美術愛好者我們又不能一概用“謝赫六法論”來說明。

在群眾美術培訓的過程中,發現大家總是對自己容易理解的表現形式接受度會更高一些,認為的畫的好壞在於是否“逼真”,這還是停留在對畫的淺層印象上,並且常誤認為造型等同於寫實。這也是很多學員覺得中國畫不好理解的原因(中國畫的造型特點本身就和立體三維的現實不同)。但寫實是各種美術風格樣式中的一種,而造型是任何繪畫風格都需要具備的,

只是遵各自循的法則不同。而且歷史發展到數位時代,繪畫的對視覺世界的忠實記錄已經被數位媒體所取代。那麼欣賞一幅畫的時候,我們需要思索:在“形”之外我們還能再看點什麼?

一、優秀作品的基本要素

一幅畫好不好,看它是否能抓住觀者的目光。這可以細分三個部分來講。

首先是繪畫的情景。一幅優秀的作品大到人物眾多的大製作,

小到單人獨景都要能有情景之美。

看倫勃朗的代表作《夜巡》,這幅作品造型準確、形象生動,但它的美不止於“形”,畫家一改以往肖像畫中人物按照尊卑排序的原則,另闢蹊徑作出舞臺化的效果。其中所有人物都屬於集體的一次活動並受藝術效果的支配。

這樣使得倫勃朗的畫作和其它程式化的群像畫區分出來,形成了具有情景性的獨特語言。

中國畫當然也有這樣的佳作,梁楷的《李白行吟圖》亦是如此,雖只描繪了一個人物且行筆簡潔但仍然具備情景:畫中詩人昂首高歌,線條乍看簡單,只寥寥數筆就勾勒了頭部和衣袍,

卻巧妙地捕捉到詩人的興意。雖無旁景交待,李白瀟灑遊吟的情景卻躍然紙上。

其次趣味的呈現離不開構圖之美,這也是畫給人最直觀的印象。

風景畫和靜物畫,它沒有人物畫的故事性強,但是它仍然充滿著趣味,這就是佈局構圖給予的效果。國畫中講究“開合”“虛實”“疏密”就極具歸納性,並且同樣適用於西方繪畫的創作法則。“開合”細分即是“起承轉結”:一幅畫起筆後需承接起、然後作回轉之勢、最後結尾;“虛實”指有畫處為實,

無畫處為虛;“疏密”即畫材與畫材的排比距離問題。齊白石這幅螃蟹圖構圖就很精彩,每只螃蟹的朝向走勢、分組和距離都是經過精心佈局。上首螃蟹即為“起”,題款為“結”。中間螃蟹的“承”和最末螃蟹的“轉”都安排的生動自然。

另外繪畫的有趣還離不開色彩的節奏。

在一個畫面上創作者需要平衡各種顏色,使得色彩像音樂一樣富有韻律。在創作的時候畫者也許會反復調整,對於外人來說或許沒有什麼差別。但是對於創作者本身,怎樣使得畫面形成一個和諧的氛圍是他所追求的。因此當我們欣賞一幅作品,猶如欣賞一首美妙的曲子一樣讓我們愉悅,顏色不管是柔和還是激烈,優秀的作品總是使人覺得和諧自然:濃烈者不刺目、淡雅者不平淡。

或許有人會覺得各種有色彩的繪畫作品自是很好理解,那僅著以墨色的寫意畫,也可以說它的顏色豐富嗎。當然是的,北宋沈括《圖畫歌》提及 “江南董源僧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唐宋人畫山水多濕筆,出現‘水暈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幹筆,墨色更多變化,有“如兼五彩”的藝術效果。儘管現各家對“墨分五色”的論述不一,但都是指用墨色的濃淡變化的層次來體現繽紛色彩。一副優秀的作品往往同時具備動人的情景、嚴謹的佈局和有節奏的。

二、繪畫是畫者對繪畫對象進行的主觀提煉

照相機的取景框總是能如實把景物都攝入,正如我們的眼睛,所見即所賞之景。當然,現在的攝影創作已經可以運用PS的技術進行取捨了,那麼好的繪畫應該更高級和隨心所想一些。將現實之景之物轉化為心中之景物,源於實際又超脫于現實才是有了藝術加工,最後訴諸于筆下呈現于畫面才是優秀的作品。

當我們欣賞印象派莫内的作品時,初見之下對他所用的絢麗色彩讚不絕口,細看來就會發現,莫内巧妙地運用了倫敦的霧氣,只描繪自己想畫的物件。莫内創作了多幅的“倫敦國會大廈”,每一幅都因為時間和光線的變化而不同。到了他晚年創作的《睡蓮》系列,對光線的運用更是曼妙。畫家捨棄了描繪物件的具體細節,而僅用了了光影的手段來表現所見之景,這就是畫家手法的取捨和提煉。他的作品是藝術家本人對於光、色和自己對這種神秘的景象的獨特感受。

再看倪瓚的《六君子圖》,中國畫本身就具備提煉線條的特色,但倪瓚的畫更是將簡潔發揮到極致。畫中描繪的景色,畫的主體是坡陀上的六種樹木而無旁景。這樣的景色現實中不可見,而全憑畫家有意為之。那麼我們知道畫家對描繪物件進行了提煉和概括。。

貢布裡希在《藝術與錯覺》一書中說到:“繪畫是一種獨特的活動,畫家更傾向于先看到他想畫的東西,而不是畫他看到的東西”。我們可以這樣試著理解這一差異:繪畫作品並非是一面鏡子客觀的反應畫家描繪的自然實景,而不過是將他對這一景致的幻象通過繪畫表達出來。

三、繪畫的創造性是畫者對世界的再構建

正如貢布裡希所說:沒有藝術這回事,只有藝術家而已。一幅畫呈現給觀眾的時候,往往已經和大家眼中所見的世界不同,而是這幅畫的創作者所創造的世界。而這樣的世界有時候觀者並不能直觀理解。

塞尚的繪畫就體現了這樣一種創造力。按現實經驗他的靜物畫裡桌子的每條線都不對,難道畫家連桌子都畫不平嗎?當然不是了,而是畫家構建了自身的秩序,運用了一個移動的視角,將上下左右移動時看到的物件都構建在自己的畫面裡,這就有點中國畫散點透視的意味了。不過中國傳統繪畫的散點透視還在統一認同的規整法度裡,而從塞尚的繪畫開始,很多畫家並不遵循所謂“正確的透視法”,而是以自己實驗的經驗為准。那到了畢卡索的時期呢,這種創造力更加有力度,不僅僅是移動的視角更是具備了拆解和重構的能力。

雖然大師的創作非常震撼和新穎,但並不是說這樣的手法可以代替其它一切可見世界的方式。他們的畫作拿來作例子只是更具有鮮明的特點,即使在傳統透視的繪畫裡,畫家也擅長在精神層面上構建自己的世界。

中國畫中八大山人的畫作構建的世界就很獨特,他所畫的魚和鳥,簡潔概括,似是而非。特別是眼睛的刻畫,並非生活中所見的樣子,而是帶有情緒翻著白眼。他畫的荒涼的風景、光禿禿的山、東倒西歪的樹無一不體現了他悲苦的心境。他所構建的世界和我們每一個其他人都不同,這就是畫家所要表達的內心世界和靈魂所在。

我們欣賞一幅作品時,往往從造型開始,然後去找尋畫面裡的情景、構圖和色彩之美,探索畫家的主觀表達和主觀創造,從而達到畫意的領略。

欣賞繪畫、理解藝術絕非易事,面對偉大的作品,似乎每看一次都是一種新面貌。我們想要欣賞藝術,需要隨時捕捉它的每個暗示,感受它每種潛藏及和諧。但欣賞繪畫或許不需要太過於刻板和教條,領略畫意中的情感、感受到美,這就足夠了。

使得色彩像音樂一樣富有韻律。在創作的時候畫者也許會反復調整,對於外人來說或許沒有什麼差別。但是對於創作者本身,怎樣使得畫面形成一個和諧的氛圍是他所追求的。因此當我們欣賞一幅作品,猶如欣賞一首美妙的曲子一樣讓我們愉悅,顏色不管是柔和還是激烈,優秀的作品總是使人覺得和諧自然:濃烈者不刺目、淡雅者不平淡。

或許有人會覺得各種有色彩的繪畫作品自是很好理解,那僅著以墨色的寫意畫,也可以說它的顏色豐富嗎。當然是的,北宋沈括《圖畫歌》提及 “江南董源僧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唐宋人畫山水多濕筆,出現‘水暈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幹筆,墨色更多變化,有“如兼五彩”的藝術效果。儘管現各家對“墨分五色”的論述不一,但都是指用墨色的濃淡變化的層次來體現繽紛色彩。一副優秀的作品往往同時具備動人的情景、嚴謹的佈局和有節奏的。

二、繪畫是畫者對繪畫對象進行的主觀提煉

照相機的取景框總是能如實把景物都攝入,正如我們的眼睛,所見即所賞之景。當然,現在的攝影創作已經可以運用PS的技術進行取捨了,那麼好的繪畫應該更高級和隨心所想一些。將現實之景之物轉化為心中之景物,源於實際又超脫于現實才是有了藝術加工,最後訴諸于筆下呈現于畫面才是優秀的作品。

當我們欣賞印象派莫内的作品時,初見之下對他所用的絢麗色彩讚不絕口,細看來就會發現,莫内巧妙地運用了倫敦的霧氣,只描繪自己想畫的物件。莫内創作了多幅的“倫敦國會大廈”,每一幅都因為時間和光線的變化而不同。到了他晚年創作的《睡蓮》系列,對光線的運用更是曼妙。畫家捨棄了描繪物件的具體細節,而僅用了了光影的手段來表現所見之景,這就是畫家手法的取捨和提煉。他的作品是藝術家本人對於光、色和自己對這種神秘的景象的獨特感受。

再看倪瓚的《六君子圖》,中國畫本身就具備提煉線條的特色,但倪瓚的畫更是將簡潔發揮到極致。畫中描繪的景色,畫的主體是坡陀上的六種樹木而無旁景。這樣的景色現實中不可見,而全憑畫家有意為之。那麼我們知道畫家對描繪物件進行了提煉和概括。。

貢布裡希在《藝術與錯覺》一書中說到:“繪畫是一種獨特的活動,畫家更傾向于先看到他想畫的東西,而不是畫他看到的東西”。我們可以這樣試著理解這一差異:繪畫作品並非是一面鏡子客觀的反應畫家描繪的自然實景,而不過是將他對這一景致的幻象通過繪畫表達出來。

三、繪畫的創造性是畫者對世界的再構建

正如貢布裡希所說:沒有藝術這回事,只有藝術家而已。一幅畫呈現給觀眾的時候,往往已經和大家眼中所見的世界不同,而是這幅畫的創作者所創造的世界。而這樣的世界有時候觀者並不能直觀理解。

塞尚的繪畫就體現了這樣一種創造力。按現實經驗他的靜物畫裡桌子的每條線都不對,難道畫家連桌子都畫不平嗎?當然不是了,而是畫家構建了自身的秩序,運用了一個移動的視角,將上下左右移動時看到的物件都構建在自己的畫面裡,這就有點中國畫散點透視的意味了。不過中國傳統繪畫的散點透視還在統一認同的規整法度裡,而從塞尚的繪畫開始,很多畫家並不遵循所謂“正確的透視法”,而是以自己實驗的經驗為准。那到了畢卡索的時期呢,這種創造力更加有力度,不僅僅是移動的視角更是具備了拆解和重構的能力。

雖然大師的創作非常震撼和新穎,但並不是說這樣的手法可以代替其它一切可見世界的方式。他們的畫作拿來作例子只是更具有鮮明的特點,即使在傳統透視的繪畫裡,畫家也擅長在精神層面上構建自己的世界。

中國畫中八大山人的畫作構建的世界就很獨特,他所畫的魚和鳥,簡潔概括,似是而非。特別是眼睛的刻畫,並非生活中所見的樣子,而是帶有情緒翻著白眼。他畫的荒涼的風景、光禿禿的山、東倒西歪的樹無一不體現了他悲苦的心境。他所構建的世界和我們每一個其他人都不同,這就是畫家所要表達的內心世界和靈魂所在。

我們欣賞一幅作品時,往往從造型開始,然後去找尋畫面裡的情景、構圖和色彩之美,探索畫家的主觀表達和主觀創造,從而達到畫意的領略。

欣賞繪畫、理解藝術絕非易事,面對偉大的作品,似乎每看一次都是一種新面貌。我們想要欣賞藝術,需要隨時捕捉它的每個暗示,感受它每種潛藏及和諧。但欣賞繪畫或許不需要太過於刻板和教條,領略畫意中的情感、感受到美,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