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同步教育:教育的剛需是什麼?家長看完就不焦慮了

由於焦慮,許多家長選擇了在人群中尋找安全感,進而消解自己的責任——“所有人都是這麼選的,而且我已經盡我所能給孩子營造最好的條件了,不成材,不能怪我。”

這種焦慮感,

除了來自於教育模式帶來的緊張,還來自於對不可預測的未來的恐懼,來源於我們不敢承認,我們不知道孩子的未來在哪裡。

文 / 張釋文

如果問家長,對教育的剛需是什麼?我相信九成以上的答案是:中考和高考。

因為我們的邏輯是這樣的:中考考得好,

才能考上好的高中,這樣高考才有可能考得好,考上好的大學,未來在社會中也就會有更好的出路,孩子可以出人頭地。

也就是說,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在社會上出人頭地,中考高考,都只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而已。

雖然,在我們的語境下,所謂的出人頭地,往往只是意味著可以養活自己,並且奴役別人。我們似乎過了太久貧窮的日子了,物質的多寡、權力的大小,已經變成了最重要的甚至唯一的衡量標準,

以至於,我們竟然會把“富強”當成一種價值觀……

我們被表像蒙蔽了,忘記了成功只是獲得快樂的手段。在《三體 死神永生》裡,當程心的飛船終於脫離光速,在DX3906的行星上著陸之後,她找到了雲天明留給他的一段訊息,這段訊息被刻在了一塊巨石上。在小說里程心尋找雲天明的訊息時,我也在想,如果找到了,會是什麼內容,是“我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文明”還是“我們曾經稱霸這個星系”?最後,

這條來自於1890萬年前的訊息,只有一句話:“我們度過了幸福的一生”。

克里斯多夫·莫利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成功,那就是用你自己的方式,度過一生。

當然,出人頭地也好,快樂幸福也好,都是我們的正當追求。中高考的教育,僅僅是我們為了實現目標而選擇的一種解決方案而已。現在,這種方案的有效性,已經變得越來越可疑。

標準化教育的唯一目的,

是培養流水線上合格的工人

我們知道,今天這種分年齡分學科式的教育,僅僅產生於200年前—在普法戰爭中敗於拿破崙之手的普魯士人,為了培養更聽話的軍人,組織更有紀律、更順從的軍隊,創造出了這種特殊的教育模式。

125年前,這個模式傳入到了美國,在福特、卡內基、摩根斯坦利、範德比爾等人的推動下,成立了包括哈佛大學的Elliot、歐柏林學院的Henry.C.King在內的“十人委員會”,

這十位元召集人,每人再組織八到十人的子群,將美國的高中課程標準化。也就是說,全美國的高中生,該學什麼內容,該如何評價,這幾十個人就決定了。

這種標準化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培養流水線上合格的工人。只要培養出了熟練操作機器的手,教育就算成功了。所以亨利福特曾經抱怨說:“我只需要一雙手,他們卻給我送來了一整個人”。

這種模式一直延續到了今天。我們的教育,依然停留在培養社會化大生產下的合格勞動力階段。就像一百多年前的那個十人委員會一樣,今年7月,我們國家成立了“教材編審委員會”,職能是“研究審議教材建設規劃和年度工作計畫,研究解決教材建設中的重大問題,指導、組織、協調各地區各部門有關教材工作,審查國家課程設置和課程標準制定,審查意識形態屬性較強的國家規劃教材。”

這個委員會除了1名主任、2名副主任和1名秘書長之外,組成人員包括22名部門委員和27名專家委員。也就是說,這五十三個人,就決定了全國上億名來自於不同家庭、不同特質、不同天賦的孩子應該如何被教育、如何被評價。

無法相信,這種教育模式,真的能培養出面向未來的人。

當然,一定有人會說,清華北大畢業的學生,就是更容易“成功”,事實如此啊。 我想說,那只是因為,這部分人本身就有很強的學習能力,我們的教育和評價機制,是一面篩子,他的功能只是把能通過孔裡的人篩出來,僅此而已。而更多原本有著無限可能的人,因為沒有通過這面篩子,被打上了各種標籤,成為自己定義的loser。更可怕的是,我們已經被馴化成“我學習不好,我就應該過這樣的生活,這已經是我最好的選擇了”,然後將期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望子成龍,希望他們能夠在這種教育模式內如魚得水。

教育的剛需,是學會如何學習

現在這面篩子,已經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文憑作為對人的唯一評價標準,正在被瓦解,越來越多的組織和機構,在嘗試對人的立體評價,打破文憑對人評價的壟斷。最知名的就是Mozilla的開放徽章計畫,國內也有很多教育組織在推動對人的多樣化的評價機制,而且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組織,更加看重認知能力、協作能力這些文憑無法體現的素質。企業發現人才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社交網路已經逐漸取代校園招聘、傳統媒體,成為企業發現中、高端人才的首選管道。

就業方面也是如此,“專業對口”已經變成了少數人的選擇,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發佈的《2016 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大學生就業專業對口程度及影響調查報告》顯示,2015年大學本科畢業生,畢業後從事本專業工作的,比例僅為26%。也就是說,超過七成的人,進入社會之後,需要具備的能力,是快速掌握從未接觸過的知識、技能。

2014年,Financial Times曾經進行過一次資料調查,調查顯示,年度最緊俏的十大職業,有七種職業,在四年前都不存在。也就是說,此刻,我們坐在教室中的學生,進入社會後,將面臨的是從未存在過的職業需求。

如果我們的剛需是讓孩子在未來的社會中保持競爭力,進而成為更好的自己,那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讓學生掌握一種能力—如何學習他從未接觸過的知識。

教育的剛需,是學會如何學習。

通過學會如何學習,成為一名終身學習者,進而自我覺察、自我認知,最終接納真正的自己,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教育。

查理斯·漢迪在《思想者》裡說“我現在覺得,人生,就是對自己性格的探索。要是一個人,直到死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擅長做什麼,那是何等的悲哀啊。人生之旅就像是攀登一種個性的階梯,在此過程中逐漸證明自己、發現自己。”

我們一直在“救火”

可惜,在重要、緊急的象限劃分中,我們經常會混淆重要不緊急和緊急不重要的事項。比如,健身是重要不緊急的,看病是重要且緊急的,但如果我們沒有保持很好生活習慣、健身習慣,最終就會演變成重要緊急的身體疾病。又或者,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電話突然響了,由於需要立刻解決所帶來的焦慮感,我們下意識就會認為接電話是重要且緊急的事情,而我們打斷手邊的事情接起的電話,有多少是真正重要的呢?又有多少是廣告甚至電訊詐騙?

同樣,中考高考是緊急的,而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培養他的自我覺察、自我認知,進而接納真正的自己,是重要不緊急的。我們習慣於解決緊急的事情,而忽略重要不緊急的事。我們讓孩子獲得了應付中考、高考的能力,卻讓他丟失了最重要的、面對未來的能力。

當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就會發展成為重要且緊急的事情,就會導致我們就一直在救火,這也是我最近得到的最深刻的教訓。

緩解家長的焦慮,才是教育最大的剛需

我們現在的教育,給家長們營造的焦慮感太重了。今天下午和一位體制內的朋友聊天,他的兒子在遼寧省一所擅長培養高分學生的小學裡讀書,他告訴我,這所學校,每次考試之後,都會讓考試成績最差的幾個學生,拿著自己的試卷,拍下一張照片,然後學校把這張照片傳到網上,以這種類似於古代“遊街示眾”的方式,增加孩子的屈辱感,增加家長的焦慮,讓他們“知恥而後勇”。

曾經有朋友說,所有的課外輔導、線上教育,都是先營造家長的焦慮,然後從家長的焦慮中牟利。但是,家長焦慮的最大推手,不正是我們現行的教育體制嗎?

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在教育市場上,最大的剛需,其實是緩解家長們的焦慮。 家長們的焦慮,除了來自於教育模式帶來的緊張,還來自於對不可預測的未來的恐懼,來自於不知道一個選擇會將自己指向何方的恐懼,來源於我們不敢承認,我們不知道孩子的未來在哪裡。

由於焦慮,於是我們選擇了看起來最安全的方式—和大多數人在一起,在人群中尋找安全感,進而消解自己的責任—所有人都是這麼選的,而且我已經盡我的能力給孩子營造最好的條件了,不成材,不能怪我。

在密林的道路中,

我們仍然會選擇那條少有人走的路

由於工作的緣故,過去一年裡,我接觸了很多讓孩子脫離體制內教育的家長,我非常敬佩這些用腳投票,勇於進行教育自救的家長,這些選擇在家上學、選擇創新型學校的家長,在明確了自己和孩子真正的需要之後,願意承擔責任,給孩子更多可能,為他尋找有意義的教育。

埃爾特也願如此,在密林的道路中,我們仍然會選擇那條少有人走的路,我們不會服務中高考這種剛需,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影響到哪怕只是一小部分的孩子,讓他們學會如何學習,和他們一起,探索教育的本質。

站在這個角度上,我反思埃爾特開過的所有課程,雖然我們的課程獲得了很好的同行評價,也在家長群體裡形成了一定的口碑,但如果我問自己,我們的課程,是讓孩子學會了如何學習,還是僅僅以更有趣的方式進行了資訊的灌輸?

我並沒有足夠的底氣,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怎麼辦?

我們會繼續升級我們的課程體系,我們決定用我正在準備的數學課做一次課程的試驗。對於即將上線的數學課,我之前做的也是一個很大膽的設計—通過二十堂課,讓孩子聽懂他一生需要學到的數學知識,這套課程的名字叫“從1+1到微積分”,我曾經為這個創意興奮不已。

現在,我決定對這個課程做一次更大膽的變革,我將賦予這個課程一個背景—這個課程開始於世界毀滅之後,當全新的人類在這個星球中崛起時,我們如何重新發現數學規律、如何提煉、總結數學原理? 我希望和孩子們一起,從如何計數開始,創造一種全新的數學體系。在這個過程中,真正學會,如何學習。

我們知道,我們選擇了一條荊棘遍佈的道路,一直在自討苦吃。但我們相信,真正的教育,是為未來社會培養不存在的人,我們會在這條道路上,堅定地走下去。

在《約翰克裡斯朵夫》中,當聖克裡斯朵夫趟過命運之河時,他回頭望著背上的孩子說:孩子,你叫什麼名字,為什麼如此沉重?

那個孩子凝視著他說:我的名字叫“未來”。

中國同步教育網是最全的線上教育平臺,主要面向全國幼兒、小學、初中、高中生等進行線上學習輔導。並且針對家長和孩子分別開發了不同的學習課程,讓孩子在家長陪伴學習中成長,讓家長在陪伴孩子學習中得到快樂。整站內容還包括語文閱讀、作文頻道、媽媽課堂、家庭急救、廚房烹飪、親子話題、保健養生、國學智慧、傳統文化、電腦學習、農業知識、企業管理、夕陽學院、藝術教育、商務禮儀、線上考場等20多個版塊,豐富多彩,為孩子和全家提供了一站式學習平臺。

現誠招代理加盟商,歡迎垂詢。400-606-6706

教育就算成功了。所以亨利福特曾經抱怨說:“我只需要一雙手,他們卻給我送來了一整個人”。

這種模式一直延續到了今天。我們的教育,依然停留在培養社會化大生產下的合格勞動力階段。就像一百多年前的那個十人委員會一樣,今年7月,我們國家成立了“教材編審委員會”,職能是“研究審議教材建設規劃和年度工作計畫,研究解決教材建設中的重大問題,指導、組織、協調各地區各部門有關教材工作,審查國家課程設置和課程標準制定,審查意識形態屬性較強的國家規劃教材。”

這個委員會除了1名主任、2名副主任和1名秘書長之外,組成人員包括22名部門委員和27名專家委員。也就是說,這五十三個人,就決定了全國上億名來自於不同家庭、不同特質、不同天賦的孩子應該如何被教育、如何被評價。

無法相信,這種教育模式,真的能培養出面向未來的人。

當然,一定有人會說,清華北大畢業的學生,就是更容易“成功”,事實如此啊。 我想說,那只是因為,這部分人本身就有很強的學習能力,我們的教育和評價機制,是一面篩子,他的功能只是把能通過孔裡的人篩出來,僅此而已。而更多原本有著無限可能的人,因為沒有通過這面篩子,被打上了各種標籤,成為自己定義的loser。更可怕的是,我們已經被馴化成“我學習不好,我就應該過這樣的生活,這已經是我最好的選擇了”,然後將期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望子成龍,希望他們能夠在這種教育模式內如魚得水。

教育的剛需,是學會如何學習

現在這面篩子,已經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文憑作為對人的唯一評價標準,正在被瓦解,越來越多的組織和機構,在嘗試對人的立體評價,打破文憑對人評價的壟斷。最知名的就是Mozilla的開放徽章計畫,國內也有很多教育組織在推動對人的多樣化的評價機制,而且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組織,更加看重認知能力、協作能力這些文憑無法體現的素質。企業發現人才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社交網路已經逐漸取代校園招聘、傳統媒體,成為企業發現中、高端人才的首選管道。

就業方面也是如此,“專業對口”已經變成了少數人的選擇,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發佈的《2016 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大學生就業專業對口程度及影響調查報告》顯示,2015年大學本科畢業生,畢業後從事本專業工作的,比例僅為26%。也就是說,超過七成的人,進入社會之後,需要具備的能力,是快速掌握從未接觸過的知識、技能。

2014年,Financial Times曾經進行過一次資料調查,調查顯示,年度最緊俏的十大職業,有七種職業,在四年前都不存在。也就是說,此刻,我們坐在教室中的學生,進入社會後,將面臨的是從未存在過的職業需求。

如果我們的剛需是讓孩子在未來的社會中保持競爭力,進而成為更好的自己,那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讓學生掌握一種能力—如何學習他從未接觸過的知識。

教育的剛需,是學會如何學習。

通過學會如何學習,成為一名終身學習者,進而自我覺察、自我認知,最終接納真正的自己,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教育。

查理斯·漢迪在《思想者》裡說“我現在覺得,人生,就是對自己性格的探索。要是一個人,直到死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擅長做什麼,那是何等的悲哀啊。人生之旅就像是攀登一種個性的階梯,在此過程中逐漸證明自己、發現自己。”

我們一直在“救火”

可惜,在重要、緊急的象限劃分中,我們經常會混淆重要不緊急和緊急不重要的事項。比如,健身是重要不緊急的,看病是重要且緊急的,但如果我們沒有保持很好生活習慣、健身習慣,最終就會演變成重要緊急的身體疾病。又或者,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電話突然響了,由於需要立刻解決所帶來的焦慮感,我們下意識就會認為接電話是重要且緊急的事情,而我們打斷手邊的事情接起的電話,有多少是真正重要的呢?又有多少是廣告甚至電訊詐騙?

同樣,中考高考是緊急的,而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培養他的自我覺察、自我認知,進而接納真正的自己,是重要不緊急的。我們習慣於解決緊急的事情,而忽略重要不緊急的事。我們讓孩子獲得了應付中考、高考的能力,卻讓他丟失了最重要的、面對未來的能力。

當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就會發展成為重要且緊急的事情,就會導致我們就一直在救火,這也是我最近得到的最深刻的教訓。

緩解家長的焦慮,才是教育最大的剛需

我們現在的教育,給家長們營造的焦慮感太重了。今天下午和一位體制內的朋友聊天,他的兒子在遼寧省一所擅長培養高分學生的小學裡讀書,他告訴我,這所學校,每次考試之後,都會讓考試成績最差的幾個學生,拿著自己的試卷,拍下一張照片,然後學校把這張照片傳到網上,以這種類似於古代“遊街示眾”的方式,增加孩子的屈辱感,增加家長的焦慮,讓他們“知恥而後勇”。

曾經有朋友說,所有的課外輔導、線上教育,都是先營造家長的焦慮,然後從家長的焦慮中牟利。但是,家長焦慮的最大推手,不正是我們現行的教育體制嗎?

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在教育市場上,最大的剛需,其實是緩解家長們的焦慮。 家長們的焦慮,除了來自於教育模式帶來的緊張,還來自於對不可預測的未來的恐懼,來自於不知道一個選擇會將自己指向何方的恐懼,來源於我們不敢承認,我們不知道孩子的未來在哪裡。

由於焦慮,於是我們選擇了看起來最安全的方式—和大多數人在一起,在人群中尋找安全感,進而消解自己的責任—所有人都是這麼選的,而且我已經盡我的能力給孩子營造最好的條件了,不成材,不能怪我。

在密林的道路中,

我們仍然會選擇那條少有人走的路

由於工作的緣故,過去一年裡,我接觸了很多讓孩子脫離體制內教育的家長,我非常敬佩這些用腳投票,勇於進行教育自救的家長,這些選擇在家上學、選擇創新型學校的家長,在明確了自己和孩子真正的需要之後,願意承擔責任,給孩子更多可能,為他尋找有意義的教育。

埃爾特也願如此,在密林的道路中,我們仍然會選擇那條少有人走的路,我們不會服務中高考這種剛需,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影響到哪怕只是一小部分的孩子,讓他們學會如何學習,和他們一起,探索教育的本質。

站在這個角度上,我反思埃爾特開過的所有課程,雖然我們的課程獲得了很好的同行評價,也在家長群體裡形成了一定的口碑,但如果我問自己,我們的課程,是讓孩子學會了如何學習,還是僅僅以更有趣的方式進行了資訊的灌輸?

我並沒有足夠的底氣,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怎麼辦?

我們會繼續升級我們的課程體系,我們決定用我正在準備的數學課做一次課程的試驗。對於即將上線的數學課,我之前做的也是一個很大膽的設計—通過二十堂課,讓孩子聽懂他一生需要學到的數學知識,這套課程的名字叫“從1+1到微積分”,我曾經為這個創意興奮不已。

現在,我決定對這個課程做一次更大膽的變革,我將賦予這個課程一個背景—這個課程開始於世界毀滅之後,當全新的人類在這個星球中崛起時,我們如何重新發現數學規律、如何提煉、總結數學原理? 我希望和孩子們一起,從如何計數開始,創造一種全新的數學體系。在這個過程中,真正學會,如何學習。

我們知道,我們選擇了一條荊棘遍佈的道路,一直在自討苦吃。但我們相信,真正的教育,是為未來社會培養不存在的人,我們會在這條道路上,堅定地走下去。

在《約翰克裡斯朵夫》中,當聖克裡斯朵夫趟過命運之河時,他回頭望著背上的孩子說:孩子,你叫什麼名字,為什麼如此沉重?

那個孩子凝視著他說:我的名字叫“未來”。

中國同步教育網是最全的線上教育平臺,主要面向全國幼兒、小學、初中、高中生等進行線上學習輔導。並且針對家長和孩子分別開發了不同的學習課程,讓孩子在家長陪伴學習中成長,讓家長在陪伴孩子學習中得到快樂。整站內容還包括語文閱讀、作文頻道、媽媽課堂、家庭急救、廚房烹飪、親子話題、保健養生、國學智慧、傳統文化、電腦學習、農業知識、企業管理、夕陽學院、藝術教育、商務禮儀、線上考場等20多個版塊,豐富多彩,為孩子和全家提供了一站式學習平臺。

現誠招代理加盟商,歡迎垂詢。400-606-6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