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年前借她500元的恩人找到了 時隔20年再相見緊拉彼此的手

20年前,她的小姐妹借了500元給她。20年後,她苦苦尋找恩人未果請媒體幫忙後,

今天,她終於見到了她的恩人。

“她來了麼? 在哪呢?”

成都市濱江路合江亭,一雙眼睛在附近張望,劉應香抓著手機的手顯得幾分緊張。

“那個,那個穿桃紅色衣服的,我覺得就是她,看身形像。”對面馬路上,一名穿著桃紅色衣服的女子向著劉應香揮手,看著桃紅色衣服女子過完紅綠燈,劉應香迎上前一步。

“你都沒什麼變化。”“你也沒什麼變化,還是老樣子。”劉應香和龐曉莉兩人望著那張熟悉的臉,

拉著手彼此有說不完話。說起曾經借給劉應香的500元,龐曉莉早已忘記。“500元根本不重要,我們能夠相見才是最珍貴的,只是我沒有想到我們會以這種方式相見。”

劉應香和龐曉莉(左)

一路緊張,恩人終於相見

下午5點左右,

坐了近兩個小時長途客運車,劉應香抵達了成都。從昭覺寺汽車站上車那一刻,她兩手抓著手機筆直端坐在車上,話很少,顯得有些緊張。

“心理有些緊張,我沒有想到你們這麼快就找到了,這麼快就能和她相見。”劉應香說,在她的記憶中,龐曉莉長著一張娃娃臉,“相貌肯定不會多大變化,我一眼能認出她來。”

龐曉莉和成都商報記者約定,在濱江路合江亭與劉應香見面。下了車,

天突然下起豆大的雨。合江亭紅綠燈對面的馬路,一個穿桃紅色衣服的女子一邊等紅綠燈,一邊打電話。

“你趕緊給她打個電話,我覺得那個就是她,身形和個子都很像。”劉應香說。記者的電話剛撥出去,桃紅色衣服女子向我們揮手,一看綠燈通行,這位女子小跑穿過馬路,劉應香上前幾步,迎了上去。

“你都沒什麼變化。”

“你還是沒有怎麼變。”

天很冷,兩人的臉上透露著相見的喜悅。

在合江亭附近的一個茶樓,兩個人坐了下來,相互問候近況。

龐曉莉,今年41歲,長期居住在成都,目前是某飲料公司銷售業務小組組長。“我們能以這種方式相見,真的挺意外的。”龐曉莉說,2000年回到成都後結婚生子,因為丈夫業務原因,她常去綿陽。

“每次去綿陽,我都跟家人說,我們以前有一個特別要好的朋友在綿陽游仙區。”龐曉莉說,常跟家人念叨,所以全家都知道劉應香,“時常惦念,

但是不知道該怎麼去找。”

借出去500元早已忘記,能見面才是最重要的

說起借出去的500元,龐曉莉早已忘記。“那個時候老鄉見老鄉,特別親,能幫一點是一點。”龐曉莉說,對於兩人過去美好時光,她能準確回憶是1998年,那年她22歲,劉應香32歲,在深圳老鄉的介紹下相互認識,幾個四川人頓時成為好友。

得知劉應香困難,“好像是”主動出借了500元,對於其中借錢細節她記憶模糊。

“那個時候我工資要比她們高一點,一個月有1200元。”龐曉莉說,她那時是生產拉線的拉長,級別和工資都比劉應香略微高一點。和劉應香是老鄉,又是同事,每天除了睡覺都在一起。劉應香年紀略大一點,做得一手好菜,一手泡菜泡得尤其地道,她經常帶著弟弟前去蹭飯,兩人無話不談,甚至於龐曉莉男朋友寄過來的信,龐曉莉都主動把信的內容念給劉應香聽,一起分享。

“我很清楚地記得,有一次曉莉說她生日,男朋友不給她打電話,我說她不講理,你連電話都沒有,人家怎麼給你打電話?”劉應香說起當年趣聞,兩人樂得笑開了花。

“我們去哪裡都挎著手,同進同出,就跟你們現在所說的閨蜜一樣。”龐曉莉說,那時候兩人喜歡拍照,一到週末就外出買膠捲拍照。兩人關係親密,自然非常瞭解對方生活狀況,劉應香結婚多年,一個孩子上小學,剛出來打工,工資低廉,每個月非常拮据,“把錢借出去後,我就沒有想過要她還,她孩子那麼小,負擔比較重,我當時還未結婚,負擔小一些。”

龐曉莉說,2000年自己回到成都,和男朋友結婚生子,後來因為電話變更,和劉應香從此失去了聯繫。“沒有聯繫不等於不惦念,當年拍的照片我現在保留,沒事還常拿出來看看。”

劉應香堅持要還當年的500元,龐曉莉笑了:“500元不算啥,不用還,今晚拿來吃晚飯。”

一條錯誤的資訊,差點讓兩人的見面泡了湯

龐曉莉說,不是沒有想過去找劉應香,“我很想去找,但是只知道她住游仙區,要找也無從下手,沒有想到她通過媒體找到了我。”

劉應香不斷跟記者說:“我也沒有想到媒體找人這麼快,跟家人說起,還以為是騙子呢?我們找了這麼久沒找到,你們兩天就找到了。”

龐曉莉說,由於她長期居住在成都,達州老家被拆遷征地,她很少回達州,劉應香寄過來的信件和快遞都沒有收到。

一條錯誤的資訊,差點讓兩人的見面“泡湯”。龐曉莉說,前一天晚上,她聽父親和白馬村幹部說,有人找她,說她借了別人500元沒有還,找她還錢。“按照我個人性格,肯定不可能借錢不還,而且我不記得曾經借錢過別人。”龐曉莉說,因為資訊傳遞錯誤,沒有對上,她否認了此事。所以村幹部即便給了記者龐曉莉父親電話,也因為父親嚴重耳背聽不見電話響始終無法接聽。

劉應香立即說:“估計過段時間我也搬到成都來,和兒子一起住。”“那就太好了,往來更方便了,大家又回到了從前的時候。 ”

成都商報用戶端記者 鐘美蘭 張揚 湯小均

攝影記者 王勤 視頻 王勤

編輯 官莉

幾個四川人頓時成為好友。

得知劉應香困難,“好像是”主動出借了500元,對於其中借錢細節她記憶模糊。

“那個時候我工資要比她們高一點,一個月有1200元。”龐曉莉說,她那時是生產拉線的拉長,級別和工資都比劉應香略微高一點。和劉應香是老鄉,又是同事,每天除了睡覺都在一起。劉應香年紀略大一點,做得一手好菜,一手泡菜泡得尤其地道,她經常帶著弟弟前去蹭飯,兩人無話不談,甚至於龐曉莉男朋友寄過來的信,龐曉莉都主動把信的內容念給劉應香聽,一起分享。

“我很清楚地記得,有一次曉莉說她生日,男朋友不給她打電話,我說她不講理,你連電話都沒有,人家怎麼給你打電話?”劉應香說起當年趣聞,兩人樂得笑開了花。

“我們去哪裡都挎著手,同進同出,就跟你們現在所說的閨蜜一樣。”龐曉莉說,那時候兩人喜歡拍照,一到週末就外出買膠捲拍照。兩人關係親密,自然非常瞭解對方生活狀況,劉應香結婚多年,一個孩子上小學,剛出來打工,工資低廉,每個月非常拮据,“把錢借出去後,我就沒有想過要她還,她孩子那麼小,負擔比較重,我當時還未結婚,負擔小一些。”

龐曉莉說,2000年自己回到成都,和男朋友結婚生子,後來因為電話變更,和劉應香從此失去了聯繫。“沒有聯繫不等於不惦念,當年拍的照片我現在保留,沒事還常拿出來看看。”

劉應香堅持要還當年的500元,龐曉莉笑了:“500元不算啥,不用還,今晚拿來吃晚飯。”

一條錯誤的資訊,差點讓兩人的見面泡了湯

龐曉莉說,不是沒有想過去找劉應香,“我很想去找,但是只知道她住游仙區,要找也無從下手,沒有想到她通過媒體找到了我。”

劉應香不斷跟記者說:“我也沒有想到媒體找人這麼快,跟家人說起,還以為是騙子呢?我們找了這麼久沒找到,你們兩天就找到了。”

龐曉莉說,由於她長期居住在成都,達州老家被拆遷征地,她很少回達州,劉應香寄過來的信件和快遞都沒有收到。

一條錯誤的資訊,差點讓兩人的見面“泡湯”。龐曉莉說,前一天晚上,她聽父親和白馬村幹部說,有人找她,說她借了別人500元沒有還,找她還錢。“按照我個人性格,肯定不可能借錢不還,而且我不記得曾經借錢過別人。”龐曉莉說,因為資訊傳遞錯誤,沒有對上,她否認了此事。所以村幹部即便給了記者龐曉莉父親電話,也因為父親嚴重耳背聽不見電話響始終無法接聽。

劉應香立即說:“估計過段時間我也搬到成都來,和兒子一起住。”“那就太好了,往來更方便了,大家又回到了從前的時候。 ”

成都商報用戶端記者 鐘美蘭 張揚 湯小均

攝影記者 王勤 視頻 王勤

編輯 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