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體育保險的機會與挑戰:百億市場待挖掘,盈利尚需時間

▼▼▼

J

JONY SAID

紀胖說

伴隨中國體育產業的崛起,體育保險迎來了高速發展期,

據估算體育保險潛在市場規模超百億。雖然前景一片光明,但較之國外發達成熟的體育保險業而言,我們尚有不足,由於體育運動場景高風險性與碎片化的現實,目前體育保險產品無法做到精准覆蓋用戶的風險需求。

▼▼▼

“體育保險?沒聽說過,”來自首都體育學院的籃球愛好者對記者表示,“平常打球受點兒小傷在所難免,誰會去買保險啊!”

而據官方資料顯示,

我國每年參與體育運動的人數達4億,其中有60多萬人屬於體育從業人員,10多萬人是專業運動員。在龐大的運動人口背後潛伏著百億級別的體育保險市場。

因此,保險從業者對這個市場的未來信心滿滿,有部分從業者認為,如果中國體育產業的產值能達到5萬億的話,

則需要有上千億的保險產業去跟進發展,才能分擔其中風險,保證行業的健康發展。

機會與挑戰

體育保險,顧名思義,就是指為體育領域內的各種群體提供風險保障的保險解決方案。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面向體育組織者的賽事保險與責任保險;面向體育設施與產品提供方的責任保險、資產與收入保險;面向運動員、觀眾、志願者及所有參與人員的人身保障保險等。

在過去,體育保險屬於冷門,而如今體育產業的興起和全民健身的蔚然成風啟動了體育保險百億市場。

● 保准牛創始人兼CEO晁曉娟

保准牛創始人兼CEO晁曉娟認為,大眾對體育保險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長,但由於體育運動場景的高風險性與碎片化,

體育保險產品精准覆蓋使用者的風險保障需求還存在較大困難。在她看來,目前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1

第一,場景匹配淺,讓保險定制和定價難。目前市面上的保險產品多數屬於人身意外險的範疇,與用戶的實際需求相去甚遠。

2

第二,關於運動風險的資料和創新產品太少。傳統的保險產品未經過資料沉澱和分析,無法實現產品定制化,創新不夠。

3

第三,風險波動與商業模式很難平衡。

在體育運動場景中,一旦出現諸如選手猝死等意外事故,如果沒有相應的保險產品説明轉嫁風險的話,相關企業將面臨高額賠償。

行業發展空間大,且存在待解決的痛點,這給創業者提供了機會。晁曉娟表示,保准牛團隊有能力利用互聯網手段來解決上述痛點,提供定制化的保險產品及服務,因此敢於切入體育保險領域。

運動保副總裁褚強則認為,體育保險機會較多且沒有相關公司成為細分領域的小龍頭,“互聯網保險也是資本風口,這是我們選擇在這個領域創業的主要原因”。

據瞭解,保准牛已經推出了“足球保”、“籃球保”、“跑步保”、“鐵人保”等100多種定制化保險產品,覆蓋近50個熱門體育運動項目,為體育大眾、體育活動/賽事組織方、場地方等相關群體提供全面保障。

而據晁曉娟說,今後保准牛還將充分利用體育大資料,進一步優化產品,為全民健身、大眾賽事、職業運動提供更多創新險種。

運動保把人身意外險和場地責任險作為切入市場的險種。“這麼設計的原因是,希望覆蓋運動過程中各種風險,”褚強解釋,“一方面,體育人群有受傷的風險,參賽選手會有人身意外險的需求;另一方面,組織者和場地方有規避自身過失和責任的需求,這樣設計可以幫助他們轉移風險。”

如果沒有客戶,險種設計再科學、產品再創新也沒有意義。大眾保險意識不高,是體育保險行業發展的最大挑戰。面對這一客觀事實,褚強的辦法是繞道而行。

“我們將用戶主要定位在B端,包含政府,賽事組織者,培訓機構等。”褚強認為,除了保險意識不高外,還有兩個比較重要的問題抑制了行業發展。

“一些領域比較缺乏風險資料,所以定價不精准,需要積累資料來改進,此外,體育保險相關立法還不完善,但可以參考體育發達的國家的經驗,以立法來促進體育產業發展。”他說。

盈利還需時間

從業者對未來的信念來自於對行業走向的判斷,保險行業到2020年時的市場體量將達到5萬億,體育產業市場體量屆時也會突破3萬億,而且兩個市場的契合度如此之高,無怪乎各類保險公司紛紛佈局。

此外,據他透露,中國200多家保險公司中,大部分都願意用他們的資本和機制參與和支援體育賽事。

中國另一家保險行業巨頭中國平安,除了推出保險產品外,還試圖參與到體育行銷中。一份中國平安內部流出的PPT顯示,中國平安與體育的聯結點較多。品牌、客戶、產品、體育是平安體育行銷戰略計畫重點考慮的四大要素。

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保險公司也開始逐漸將業務延伸至體育產業中。有投資機構的人指出,互聯網保險平臺與大的保險公司合作會是一個好生意。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從業者對此表示認可,他說:“大保險公司開拓體育市場的成本可能會比收益高,所以現在不會重點在這個領域做推廣,而會選擇和我們這樣的互聯網保險平臺合作,這是一個共贏的局面。”

該名業內人士稱,體育產業目前面臨的一大問題是流量不發愁,變現很難;保險行業的特點則是只要有流量,變現相對容易一些,“兩者正好可以取長補短,而且在體育產業發展越來越好的態勢下,體育保險一定會慢慢被人接受。”

雖然業內對體育保險變現持樂觀態度,但晁曉娟並不願意透露保准牛的盈利情況。不過,就運動保給出的資料來看,運動保還未實現盈利。褚強的解釋是,因為公司尚處於起步推廣階段,產品上線時間不長,未實現收支平衡,“但我相信未來一定可以盈利”。

盈利狀況不佳的現實沒有影響從業者對於未來的信心。這信心的建立,離不開大環境的利好,也離不開從業者各自的努力。據悉,運動保與體育公司、大型保險公司均有合作。褚強透露,運動保和體育之窗、排超聯賽等體育公司和聯賽已經達成了合作,“除了能帶來更多的客戶資源外,還可以為公司帶來一定的知名度”。

體育與保險在某些方面具有天然的契合度,褚強認為,保險作為一項基礎產業,本質就是轉移風險,為行業保駕護航,體育產業也是一樣,需要體育保險支撐和托底才能發展壯大。

晁曉娟表示,由於傳統體育保險的覆蓋面小、保障程度低、險種少等問題很難解決運動場景中碎片化的訴求,定制化、專業性、創新性、低成本的保險將是體育保險發展的趨勢。

作為互聯網保險行業的從業人員,安富保運營總監谷金平認為,體育與保險的融合很有前景,不管是健身運動還是賽事組織,都有發生意外的風險。如果能有保險對其進行保障,對參賽個人和賽事組織者都能起到補償損失的作用。

谷金平的話讓人想到了“桑蘭事件”和“肖海洋事件”,不同之處在于桑蘭因為有充分的體育保險作為保障,所以得到了良好的治療和康復。而肖海洋由於沒有保障全面的體育保險作為支撐,不僅自己無法得到良好的治療也使家庭因巨額治療費用而陷入困境。從上述兩件事可以看到,體育保險存在的必要性和價值。

雖然過去由於種種原因,全面、完善的體育保險在國內的發展一直沒有實質性進展,但時過境遷,現在的產業環境已經發生了的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體育產業正迎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機遇期,體育保險是時候被啟動了。

作者:蘆文正

“互聯網保險也是資本風口,這是我們選擇在這個領域創業的主要原因”。

據瞭解,保准牛已經推出了“足球保”、“籃球保”、“跑步保”、“鐵人保”等100多種定制化保險產品,覆蓋近50個熱門體育運動項目,為體育大眾、體育活動/賽事組織方、場地方等相關群體提供全面保障。

而據晁曉娟說,今後保准牛還將充分利用體育大資料,進一步優化產品,為全民健身、大眾賽事、職業運動提供更多創新險種。

運動保把人身意外險和場地責任險作為切入市場的險種。“這麼設計的原因是,希望覆蓋運動過程中各種風險,”褚強解釋,“一方面,體育人群有受傷的風險,參賽選手會有人身意外險的需求;另一方面,組織者和場地方有規避自身過失和責任的需求,這樣設計可以幫助他們轉移風險。”

如果沒有客戶,險種設計再科學、產品再創新也沒有意義。大眾保險意識不高,是體育保險行業發展的最大挑戰。面對這一客觀事實,褚強的辦法是繞道而行。

“我們將用戶主要定位在B端,包含政府,賽事組織者,培訓機構等。”褚強認為,除了保險意識不高外,還有兩個比較重要的問題抑制了行業發展。

“一些領域比較缺乏風險資料,所以定價不精准,需要積累資料來改進,此外,體育保險相關立法還不完善,但可以參考體育發達的國家的經驗,以立法來促進體育產業發展。”他說。

盈利還需時間

從業者對未來的信念來自於對行業走向的判斷,保險行業到2020年時的市場體量將達到5萬億,體育產業市場體量屆時也會突破3萬億,而且兩個市場的契合度如此之高,無怪乎各類保險公司紛紛佈局。

此外,據他透露,中國200多家保險公司中,大部分都願意用他們的資本和機制參與和支援體育賽事。

中國另一家保險行業巨頭中國平安,除了推出保險產品外,還試圖參與到體育行銷中。一份中國平安內部流出的PPT顯示,中國平安與體育的聯結點較多。品牌、客戶、產品、體育是平安體育行銷戰略計畫重點考慮的四大要素。

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保險公司也開始逐漸將業務延伸至體育產業中。有投資機構的人指出,互聯網保險平臺與大的保險公司合作會是一個好生意。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從業者對此表示認可,他說:“大保險公司開拓體育市場的成本可能會比收益高,所以現在不會重點在這個領域做推廣,而會選擇和我們這樣的互聯網保險平臺合作,這是一個共贏的局面。”

該名業內人士稱,體育產業目前面臨的一大問題是流量不發愁,變現很難;保險行業的特點則是只要有流量,變現相對容易一些,“兩者正好可以取長補短,而且在體育產業發展越來越好的態勢下,體育保險一定會慢慢被人接受。”

雖然業內對體育保險變現持樂觀態度,但晁曉娟並不願意透露保准牛的盈利情況。不過,就運動保給出的資料來看,運動保還未實現盈利。褚強的解釋是,因為公司尚處於起步推廣階段,產品上線時間不長,未實現收支平衡,“但我相信未來一定可以盈利”。

盈利狀況不佳的現實沒有影響從業者對於未來的信心。這信心的建立,離不開大環境的利好,也離不開從業者各自的努力。據悉,運動保與體育公司、大型保險公司均有合作。褚強透露,運動保和體育之窗、排超聯賽等體育公司和聯賽已經達成了合作,“除了能帶來更多的客戶資源外,還可以為公司帶來一定的知名度”。

體育與保險在某些方面具有天然的契合度,褚強認為,保險作為一項基礎產業,本質就是轉移風險,為行業保駕護航,體育產業也是一樣,需要體育保險支撐和托底才能發展壯大。

晁曉娟表示,由於傳統體育保險的覆蓋面小、保障程度低、險種少等問題很難解決運動場景中碎片化的訴求,定制化、專業性、創新性、低成本的保險將是體育保險發展的趨勢。

作為互聯網保險行業的從業人員,安富保運營總監谷金平認為,體育與保險的融合很有前景,不管是健身運動還是賽事組織,都有發生意外的風險。如果能有保險對其進行保障,對參賽個人和賽事組織者都能起到補償損失的作用。

谷金平的話讓人想到了“桑蘭事件”和“肖海洋事件”,不同之處在于桑蘭因為有充分的體育保險作為保障,所以得到了良好的治療和康復。而肖海洋由於沒有保障全面的體育保險作為支撐,不僅自己無法得到良好的治療也使家庭因巨額治療費用而陷入困境。從上述兩件事可以看到,體育保險存在的必要性和價值。

雖然過去由於種種原因,全面、完善的體育保險在國內的發展一直沒有實質性進展,但時過境遷,現在的產業環境已經發生了的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體育產業正迎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機遇期,體育保險是時候被啟動了。

作者:蘆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