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比起莫干山、雲南客棧、青旅,我更喜歡帶孩子去北京周邊這家小院

國慶小長假一過,回來就變天了。北京開始了接二連三地下雨,淅淅瀝瀝、繾綣蜚語。

想想這八天,轉眼就結束了,所有的人又回到了那座城市,繼續奮鬥,繼續努力,繼續追逐著自己原本的理想。

朝九晚十,穿梭於川流不息的霓虹燈裡,為項目、為策劃、為客戶……片刻不停地投入下一個季度的工作。只是有時候,有些人佯倀著強顏歡笑,抑制著內心的無奈與落寞。

趁個假期的時候,帶上父母和孩子,去一個不食人間的煙火地兒,做點有意思的事兒吧!

位於長城腳下燕羽山頭,有個石頭村。聽老人們說,這裡的石頭會唱歌,經年來亙古不變。

這個村落遍地石頭,已被歷史的腳步打磨得光滑,縱橫交錯的院落蜒山而上,牆屋被木料穿榫而起。石柱、石巷、石碾、石缸、石桌、石鍋,裝點著被石頭圍起的院落。

村東的彩繪牌樓,是一段一百多米的古樸土牆,石坡上起伏的溝壑延續著土邊長城,與連接的石邊長城交匯於此;銘刻三司村姓氏的明代戍卒後裔,用心固守著這片土地。

600年工藝的非遺美食,令人難以抗拒的百年歲月裡的豆香。

然而,在這滿是石頭的村子裡,

有一個小院兒——原鄉里·三司。

我們去的時候是十月深秋,正好趕上中秋,客人很多都是一家老小。大家非常有默契地聚在一起,聊聊天喝喝茶,閒聊之餘不經意地流露出對記憶深處老家生活的感慨。泥牆灰瓦、老榆木門、蘆葦席、木椽子、床榻、土炕,以及門上生銹的鐵鎖。

“如果給我一次機會,我想回去村裡”,一位三十多歲的大哥反復叨念,IT行業,來北京十年了,從幾平米的地下室到300平的社區別墅,想必經歷過很多風雨。這次帶著一對可愛的雙胞胎和父母過來。

是啊,進不了的城回不去的村。可能每個在城市裡漂泊久了的人都有一個原鄉夢。

原鄉里·三司小院剛開業,就遇到了國慶長假高峰。短短的幾天,客人連續不斷,一直滿房。原鄉里也會借助運營團隊資源和力量,開展文創、親子、戶外、休閒等各類活動,打造一個更具有活力的鄉村度假社區。

中秋節當天,前去入住的家人們,共聚一堂。在小院公建裡,陪著孩子們做卡通點心。

于姐——原鄉里的廚師,熱心好客,燒得一手好菜,燉肉、石鍋羊、大豐收,吃過的都讚不絕口。

說話時眉眼間時常掛著笑意,總是能和孩子們打成一片。

手工發酵、和麵做的動物點心,小刺蝟、兔子、小豬,正是孩子們喜歡的,應小傢伙們的要求,所有的小動物們都放著煽情了好半天才吃,你也是永遠體會不到他們純真的內心世界。

晚上,2號院開始了燒烤,早前就準備了木炭,燒烤食材,羊肉串、雞翅、牛板筋、茄子等等,還有孩子們愛吃的玉米……

三個小姑娘,排排坐,媽媽說平時他們都不怎麼吃蔬菜,這次吃了好多。還在院子中間的樹下還埋了小秘密,一直到很晚才依依不捨地分離。

孩子們,見一次面,就是能說上一輩子悄悄話的好朋友。我們,可能見了無數次,還是不能說上一句掏心窩子的陌生人。

想好了,如果再有一次假期,還是會住原鄉里!

“如果給我一次機會,我想回去村裡”,一位三十多歲的大哥反復叨念,IT行業,來北京十年了,從幾平米的地下室到300平的社區別墅,想必經歷過很多風雨。這次帶著一對可愛的雙胞胎和父母過來。

是啊,進不了的城回不去的村。可能每個在城市裡漂泊久了的人都有一個原鄉夢。

原鄉里·三司小院剛開業,就遇到了國慶長假高峰。短短的幾天,客人連續不斷,一直滿房。原鄉里也會借助運營團隊資源和力量,開展文創、親子、戶外、休閒等各類活動,打造一個更具有活力的鄉村度假社區。

中秋節當天,前去入住的家人們,共聚一堂。在小院公建裡,陪著孩子們做卡通點心。

于姐——原鄉里的廚師,熱心好客,燒得一手好菜,燉肉、石鍋羊、大豐收,吃過的都讚不絕口。

說話時眉眼間時常掛著笑意,總是能和孩子們打成一片。

手工發酵、和麵做的動物點心,小刺蝟、兔子、小豬,正是孩子們喜歡的,應小傢伙們的要求,所有的小動物們都放著煽情了好半天才吃,你也是永遠體會不到他們純真的內心世界。

晚上,2號院開始了燒烤,早前就準備了木炭,燒烤食材,羊肉串、雞翅、牛板筋、茄子等等,還有孩子們愛吃的玉米……

三個小姑娘,排排坐,媽媽說平時他們都不怎麼吃蔬菜,這次吃了好多。還在院子中間的樹下還埋了小秘密,一直到很晚才依依不捨地分離。

孩子們,見一次面,就是能說上一輩子悄悄話的好朋友。我們,可能見了無數次,還是不能說上一句掏心窩子的陌生人。

想好了,如果再有一次假期,還是會住原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