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牢記總書記囑託系列述評: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

藍天白雲下,經過生態保護修復後的定安縣南麗湖國家濕地公園綠意盎然。

海南日報記者張茂攝

海南日報記者周曉夢 陳雪怡

“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海南建設國際旅遊島最強的優勢和最大的本錢,是一筆既買不來也借不到的寶貴財富,必須倍加珍愛、精心呵護。”

4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海南時的鏗鏘有力囑託之聲,在瓊州大地迴響。

4年間,這片熱土牢記囑託,一場廣泛深刻、影響深遠的變革已然開啟。

這場變革,要用最嚴格的制度、最有力的舉措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自省自覺和敢闖敢試,讓海南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綠色,更具活力。

今年4月,在和煦的春風中,省第七次黨代會報告明確要“加快建設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生態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堅定不移實施生態立省戰略。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開啟了新征程。

5個月後,9月22日,省委七屆二次全會召開,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海南省委關於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的決定》,

再次擂響海南生態文明前進的戰鼓,鏗鏘回應著4年前那份深情囑託。

鼓點激昂、步履不停,海南以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為根本遵循,將生態文明建設征程向更高層次、更廣領域推進——

一以貫之新發展理念,扛起生態文明建設海南擔當的政治自覺和生態自覺,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最大限度保護生態資源並發揮最佳效益,

讓百姓共用資源紅利,讓生態文明建設成為海南在未來競爭中的制高點。

早一步行動就會擁有新引擎,深一步推進就會獲取新優勢。

海南,要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當個表率,為子孫後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牢記囑託,扛起生態使命

保護海南生態環境,不僅是海南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們國家的需要。13億中國人應該有環境優美、適宜度假的地方。

海南的同志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習近平

那是個難忘的季節。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飛泉瀉萬仞,舞鶴雙低昂”“丹荔破玉膚,黃柑溢芳津”……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海南時,引用蘇東坡的這三句詩誇讚海南的生態環境,稱在海南可大口呼吸新鮮空氣,“何其幸福”。

一如既往的藍天,一如既往的陽光。

省委七屆二次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海南省委關於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的決定》,

吹響了海南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號角。

集結在號角下,大海之南開啟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征程。

4年前,在青山綠水和碧海藍天的見證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海南生態環境,不僅是海南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們國家的需要。13億中國人應該有環境優美、適宜度假的地方。海南的同志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海南讀懂了自己的重量,在青山綠水間的重量!

作為全國首個生態省,擁有不可多得的自然資源,海南最大的本錢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和使命也在生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總結人類文明發展規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推動中國綠色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引領中華民族在實現偉大復興征程上闊步前行。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最為基礎的條件,是我國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總結歷史經驗,從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高度深刻指出:歷史地看,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這是發展模式歷史選擇的十字路口——從世界的橫軸上看,工業化帶來的一系列全球性生態危機,說明地球再沒能力支持工業文明的發展老模式;從歷史的縱軸上看,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生態文明作為一種大趨勢,低碳、綠色、迴圈作為一個大方向,已不可阻擋。

並且,生態文明建設事關“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必須緊盯不放,抓緊、緊抓。我們必須要走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

站在這樣的歷史高度,才能更深刻地認識生態文明建設是未來競爭制高點中的優勢和引擎;才能更清晰地把握生態文明建設關聯發展模式、生產生活方式、價值取向的意義所在;才能更全面地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對海南的殷殷囑託——

前行之路,豁然開朗。

今年4月,省委書記劉賜貴所作的省第七次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生態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堅定不移實施生態立省戰略。

在省第七次黨代會的會場外,群眾和網友熱議著會場上傳出的“生態金句”——“讓海南人民共用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帶來的福祉”“使最好的資源吸引最好的投資,使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實現保護與發展雙贏”“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完善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考核評價體系”……

之所以成為“金句”,是因為其背後清醒而直白的思維:海南好山好水,屬於全民財富全民共用;海南獨一無二,絕不以環境為代價去推動經濟增長!

正確路徑的選擇,源於理念的高度。

從大海之南到高山峻嶺,從城鎮到鄉村,從會議到考察,從國內到國外,在習近平總書記的繁忙足跡中,總能找到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深邃思考和明確要求。

“對人的生存來說,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是金錢不能替代的。你掙到了錢,但空氣、飲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麼幸福可言!” 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視察工作時說。

深邃的話語裡,有著時代的風帆。

結束海南之行5個月後,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納紮爾巴耶夫大學回答學生提問時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甯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

跨越經緯,這一闡述贏得了現場掌聲無數。

揚帆向未來!海南緊緊抓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以此為樹立生態文明觀、引領海南走向綠色發展之路的理論之基。

在《中共海南省委關於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的決定》中,提出了“五個堅持”的總體要求:

堅持生態立省不動搖,倍加珍愛、精心呵護海南的青山綠水、碧海藍天,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堅持綠色發展不動搖,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形成綠色產業體系,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水準,闖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路;堅持正確的政績觀、發展觀,始終做到保護和發展並舉,任何影響生態環境的專案,即使再多稅收也堅決不上,防止急功近利,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業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最好的資源吸引最好的投資、最好的資源讓廣大人民共用,讓綠水青山成為造福海南百姓的金山銀山;堅持改革創新,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導向,因地制宜大膽探索,充分借鑒國內外先進技術和經驗,形成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

一字一句,都深深刻上“生態文明”的烙印,飽含尊重自然、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理念和發展理念,指引海南發展邁向新境界。

這是決心,更是行動。

堅持“多規合一”一張藍圖幹到底,全面開展“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程,農村新建住房高度不超過椰子樹,全面推行“灣長制”,永久停止中部生態核心區開發新建外銷房地產項目,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在全文9000餘字、共有30條要求舉措的《中共海南省委關於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的決定》中,條條是真招、實招、狠招的行動要求,沒有半句空話。

青山綠水,珍存永恆記憶和囑託。

在海南,無論城市還是鄉村,無論產業體系還是空間格局,都將向著更綠色、更健康的道路前進——

“在海南即將迎來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之際,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視察海南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行動,是積極回應全國人民對海南生態環境關切的重大舉措,是著眼海南長遠健康發展的戰略安排。”

今年8月31日召開的省委常委會會議明確指出,要以嚴守生態底線作為全部工作的基礎和前提,牢固樹立生態立省意識,精心呵護、倍加珍惜海南的綠水青山,讓黨中央放心,讓全國人民放心。

“海南的生態環境品質只能更好、不能變差。”

這是我們許下的承諾,莊重而美好。讓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空氣更清新,海南一諾千金,不負使命。

完善制度,守好生態底線

希望海南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係,著力在“增綠”、“護藍”上下功夫,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當個表率,為子孫後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習近平

從高空上看,海南島的輪廓如同一頂生態之帽,以1823公里的海岸為外沿,62%的森林覆蓋率為內在,呈綠翠之形鑲嵌在海面上,與湛藍的海水交相輝映,溢滿生命活力。

4年前,正是這片青山綠水和碧海藍天,讓習近平總書記留下深情囑託:希望海南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係,著力在“增綠”、“護藍”上下功夫,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當個表率,為子孫後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方向在前,路在腳下。

2015年,海南在全國率先開展省域“多規合一”改革試點,確定了生態保護和資源消耗的控制性目標,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其中,劃定陸域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11535平方公里,占陸域面積33.5%,劃定近岸海域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8316.6平方公里,占海南島近岸海域總面積35.1%。

這些數字,落在具體的地塊上,就變成了一片蒼翠林海、一段綿延海岸,或是一汪澄澈湖泊、一處水草搖曳的濕地,又或是一處動植物安心棲息的家園……這一切,都是海南的寶貴財富。

保護“財富”的紅線劃得定,更要守得住。

“保護好生態環境,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對開發建設和產業發展作出系統規範,不踩紅線,不越‘雷區’。”在省委七屆二次全會上,劉賜貴指出,我們開展省域“多規合一”改革,確定了生態保護和資源消耗的控制性目標,劃定好耕地、林地、海域岸線、水系和濕地的紅線,對哪些地方禁止開發、哪些地方限制開發、哪些地方鼓勵開發,禁止什麼、限制什麼、鼓勵什麼,規劃得十分具體。

去年,緊隨紅線的劃定,我省在全國率先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管控制度試點,推進生態保護紅線立法保護、管理目錄、績效考核、生態補償和監管平臺“4+1”制度創新,連續出臺《海南省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規定》《海南省陸域生態保護紅線區開發建設管理目錄》等配套管理規定,確保紅線管理有法可依。

生態保護紅線能不能守住,生態文明建設搞得好不好,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很重要。轉變長期以來追求“GDP至上”的政績觀,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尤為重要。

結束海南視察工作不久,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6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後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

樹立新發展理念、轉變政績觀,就要建立健全對各級領導幹部的考核評價機制。《中共海南省委關於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的決定》中對此著墨頗多:“完善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考核評價體系……創新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辦法……實行差別化的績效評價考核。探索建立綠色GDP核算體系……”

海南以“綠色指揮棒”,從源頭、制度層面為保護生態樹立導向——轉變政績觀,生態考核成“必答題”;保護好生態環境,也是政績。

沒有制度保障,綠色發展理念就是空中樓閣。新的考核評價機制,正是構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四梁八柱”中的一根“大樑”。

“樹立生態文明發展理念。決不能為了一時的GDP、財政收入的增長,就不顧自然規律硬幹蠻幹,把環境搞壞了,就得不償失。”9月22日,在參加省委七屆二次全會時,省委副書記、省長沈曉明說。

這種以生態環境為第一主導思維的理念,不僅貫穿於全省的每一次重大決策和規劃藍圖上,更體現在持續開展生態環境整治和自我檢查、自我加壓中。

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視察時指出,中央要求把海南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區,是希望你們闖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路,為全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當個表率。大家要在過去工作的基礎上,提出更高要求,採取更有力的舉措,加快建設美麗海南。

“更高、更有力”,海南銘記在心,落實於行。

2015年,海南開展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行動,從城鎮內河(湖)水污染治理專項行動、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行動,到土壤環境綜合治理專項行動、林區生態修復和濕地保護專項行動,再到整治違法建築專項行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行動,兩年多的時間裡,一場場環境整治風暴在各地掀起。

面對生態環境治理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以“各司其職”的方式進行保護恢復,還是用更系統、更精細化的思維和行動進行綜合治理、統籌保護?

海南給出的答案是後者。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行動提出要“三年攻堅、兩年鞏固”,到2020年城鄉環境建設、自然生態系統恢復、環境品質水準應達到的各項具體量化指標。

這是時間表,是目標要求:要讓海南青山綠水、藍天白雲,並非只存于一時一地,而存于長久。

我省環境監管,逐步從“軟約束”向“硬治理”轉變,覆蓋著山水林田湖草的方方面面。海南“最美資產”——海岸帶,也同樣被納入專項整治範圍。

2015年7月起,我省開展全島海岸帶專項整治行動,對全省12個沿海市縣、1823公里海岸線200米範圍海岸帶進行“全面體檢”和整改;堅持陸海統籌,制定海岸帶管理實施細則及問責辦法,劃定海岸帶生態保護紅線,建立海岸帶保護與開發長效機制。

山海不分家,這是共同體意識。要標本並治環境問題,就必須牢固樹立生命共同體意識。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党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作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時專門指出:“我們要認識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

4年後,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水林田湖”作為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又有進一步的擴展。在2017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37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及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時說道:“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

山水林田湖草,脈脈相依連。

海南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一以貫之,遵循自然規律對生態環境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打通“關節”與“經脈”,以更高層面的協調機制,把各類生態資源納入統一治理框架之中,以系統工程持續深入、長期推進。

結合實際,海南為自己“量身打造、自我加壓”的一系列整治行動,收穫了一組持續向好的資料——

過去的5年,我省空氣優良率保持99%以上;森林覆蓋率62.1%;全島海岸帶專項整治,查處805宗違法違規問題,收回岸線土地8765畝;單位GDP能耗、工業增加值能耗雙下降,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和94%;創建文明生態村4241個、覆蓋率達81%;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實現省域全覆蓋……

在這一份份頗具分量的成績單後,我們已經看見,環境品質、節能減排、迴圈經濟、綠色城鎮、美麗鄉村等詞彙互相交織,互相促進。

海南的生態,有色彩,有熱情,更有力量和恒心。

以民為本,共用生態福祉

綜觀世界發展史,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習近平

2017年元旦前夕,電視機前。

“當時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說,每條河流有‘河長’。我聽到後就覺得很熟悉。”家住澄邁縣金江鎮溝邊村的王福程說,村邊黃龍嶺小溪岸堤旁,樹著一塊藍底白字的牌子,上面寫著“河長”的名字、聯繫電話、治理目標等資訊,他路過經常能看到,因此倍感親切。

“河長制”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新實踐。如今,全國既遍佈很多志願者擔任的“小河長”,也有省長、市長擔任的“總河長”。

今年9月4日,在海口調研城市內河(湖)水環境治理和重點河流整治情況時,作為全省總河長的劉賜貴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重要指示精神,從源頭抓起,系統整治,統籌推進,通過3年左右的努力,全面提升城市內河(湖)水體品質,不斷提高河流治理水準。

海南水系豐盈,有河,也有海。保護好全省水環境,河湖有“河長”,海灣則有“灣長”。

今年,海口成為全國首批5個“灣長制”試點區域之一,率先邁出步伐。而下一步,海南將全面推行“灣長制”,對海灣治理負責人“亮身份”,推動監管責任落實、向公眾公佈資訊、主動接受監督等機制的形成。

身處南海之濱,海洋是海南重要的生態元素,為守好這片海,近年來,我省不斷強化海洋生態管理,先後設立了一批海洋保護區,實施了海域海島海岸帶整治修復、增殖放流、伏季休漁、陸源污染物監控治理等海洋環保工程,明確嚴守海岸帶生態紅線,使我省海洋生態環境持續保持全國一流。

在收穫優良成績單的同時,海南也定下了未來的“升級”目標——

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2%以上,城鎮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保持在98%以上,主要河流湖庫水質優良率不低於95%,近岸海域水環境品質優良率不低於95%,土壤環境品質總體保持優良水準。到2025年,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在推進生態文明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走在全國前列。

精益求精,源於責任,也源于厚望。

今年9月10日,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結束進駐海南的督察工作,其中有一組特別的資料:督察組共交辦海南的2300多件群眾投訴件中,約有20%來自省外。

“這在其他省份是沒有過的。”督察組有關負責人介紹說。海南的生態環境不僅本島百姓關注,全國人民也給予關注。

巨大的關注,對海南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既是壓力,也是動力。海南用一系列實際行動對中央環保督察和國家海洋督察發現的問題舉一反三、立行立改、標本兼治。

省情特殊,責任特殊。守護青山綠水,海南以敢闖敢試的“特區精神”,大膽實踐——

2015年2月,海南省生態環境保護廳正式掛牌成立。和其他省份不同,我省強調“生態”二字,以單獨設立“生態環境保護廳”凸顯我省生態立省、環境優先的戰略原則。

近年來,海南以生態檢察為綠水青山罩上“保護網”,探索建立生態環境恢復性司法保護機制,“打擊與修復並重”,創新執法形式,既讓破壞生態環境的犯罪分子依法獲罪,也讓受損的生態環境同步得到修復。今年,海南省人民檢察院印發《關於當前全面開展公益訴訟工作的通知》,明確提起公益訴訟的案件範圍,要求突出辦案重點,要堅持突出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的公益訴訟案件。

城市發展間,將生態理念和規劃理念融會貫通,海口“雙創”、三亞“雙修”,兩座城市一步一步找回獨有的生態繁榮和城市特色,讓生態美與人文美相得益彰。

去年5月,海南啟動排汙許可證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在石化化工、火電和造紙行業進行探索,對排汙單位實行全過程“一證式”污染管控制度,為全國排汙許可證制度試點改革“探路”。今年4月,首張具有全國統一編碼的排汙許可證被海南收入囊中。

保護生態,有了“專屬員警”。不久前,海南省公安廳旅遊與環境資源員警總隊掛牌成立。這支專業員警隊伍的設立,旨在加大對涉及旅遊、環境資源犯罪的打擊力度,以維護我省旅遊秩序和保護生態環境。

……

這一項項從點上突破、從而帶動面上變化的措施,猶如令箭疊發,箭箭直瞄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寓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於經濟社會發展之中的靶心。

2014年12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要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治標治本多管齊下,朝著藍天淨水的目標不斷前進。這是利國利民利子孫後代的一項重要工作,決不能說起來重要、喊起來響亮、做起來掛空擋。

鏗鏘之聲,如在耳畔。生態文明建設絕不是單純就環境來解決環境問題,而是在新文明觀指導下的經濟方式、生活方式、社會發展方式、文化與科技範式等的系統性革命。

“綜觀世界發展史,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海南視察時,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擲地有聲。

綠水青山,一樣可以釋放紅利。海南要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新機遇,憑藉自然之色描繪出人民幸福生活的底色。

如何轉?怎麼變?

圍繞優良的自然環境和生態底氣,海南將目光放在發展新興工業和生態工業,引導發展迴圈經濟和生態經濟上,推廣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一個個寓於生態的發展機遇像前進的鼓點振奮人心。

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國際旅遊島……一個個金字招牌讓海南最強優勢更加具有說服力。

資料見證變化。過去的5年,海南十二個重點產業發展加快,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新型產業加快增長,接待遊客總人數、旅遊總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1.2%和14.7%,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71.4%,占經濟總量的53.7%、5年提高8.1個百分點。

重污染、高消耗專案被堅決“拒之門外”,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專案實行一票否決,加速調整淘汰低端落後產業……據不完全統計,3年來我省共否決項目500多個。

海南培育的“生態大樹”,在瓊州大地上持續不斷進行“光合作用”、吐故納新,吹拂開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協同並進的清新之風,令人提神振氣。

算綠色發展的綜合賬,還要加上好山好水帶給人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在海南生活的群眾心目中,生態漸漸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家住海口市美舍河畔的居民,在逐漸回歸的花草和白鷺陪伴下,感受到詩意的棲居;而今年國慶期間,有500余名徒步愛好者,慕名齊聚美舍河畔,徒步健身看“醉美”海口的變化。

而得益於生態修復、城市修補“雙修”工作的三亞,一直在發生著變化,抱坡嶺等受損山體的“光頭山”,重披“綠衣”,變身美麗花園,以濃濃綠意與城區內的濕地公園遙相呼應,給群眾帶來生態“福利”。

……

在越來越多人眼中,生態文明就是生態文化。當生態文化深入到人們的思想意識,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時,人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關注、投入走向長久、持續和自覺。

面向未來,每滴微小的水珠,都將彙聚成綠色生活的大潮。在這過程中,人人都是受益者,人人都是踐行者——

今年5月份,海口某度假酒店原計劃進行“首屆螢火蟲主題園觀賞活動”,安排放飛上萬隻螢火蟲。但後來活動被林業等部門緊急叫停,原因是眾多海口市民投訴指出,“螢火蟲對環境要求高,放飛就是放死……該活動將造成螢火蟲大量非正常死亡”。海口市政府瞭解情況後,多個職能部門迅速介入調查,查明螢火蟲觀賞活動主辦方沒有辦理相關手續,不具備活動舉辦資格。

對小小螢火蟲的關心,是人們對自己周圍生態物種和自然環境的關切。而自然生態的幸福鑰匙,就藏在人與自然和諧相互陪伴和守望中。

綠水青山就是百姓的金山銀山。

今年7月,在央企助推“美好新海南”建設座 談會暨簽約儀式上,劉賜貴一段擲地有聲的話讓不少與會者印象深刻:謀事幹事要堅守生態底線,絕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上項目、擴投資;謀事幹事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讓群眾和投資者共用良好生態帶來的紅利,使綠水青山變成百姓的金山銀山;謀事幹事要用最好的資源吸引最好的投資者,讓有限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

時隔2個月後,在省委七屆二次全會上,關於百姓的金山銀山的論述再次成為焦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要用最好的生態環境,吸引最好的投資者,讓全省人民乃至全國人民共用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帶來的福祉,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什麼是最好的投資者?最好的投資者既要看資金技術是否雄厚,也要看是否珍惜海南生態、能不能自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能不能與百姓共用資源紅利、能不能最大限度保護資源並發揮最佳效益。”

好山好水,不僅在無形中訴說著海南百姓的幸福生活,更訴說著海南百姓的美好未來。

上下同欲者勝。倍加珍愛、精心呵護,海南時刻銘記;為人民群眾守護青山綠水,海南使命光榮;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當個表率,海南蓄力前行!

(本報海口10月10日訊)

牢記總書記囑託 加快建設美好新海南系列述評》》》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海南讀懂了自己的重量,在青山綠水間的重量!

作為全國首個生態省,擁有不可多得的自然資源,海南最大的本錢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和使命也在生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總結人類文明發展規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推動中國綠色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引領中華民族在實現偉大復興征程上闊步前行。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最為基礎的條件,是我國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總結歷史經驗,從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高度深刻指出:歷史地看,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這是發展模式歷史選擇的十字路口——從世界的橫軸上看,工業化帶來的一系列全球性生態危機,說明地球再沒能力支持工業文明的發展老模式;從歷史的縱軸上看,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生態文明作為一種大趨勢,低碳、綠色、迴圈作為一個大方向,已不可阻擋。

並且,生態文明建設事關“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必須緊盯不放,抓緊、緊抓。我們必須要走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

站在這樣的歷史高度,才能更深刻地認識生態文明建設是未來競爭制高點中的優勢和引擎;才能更清晰地把握生態文明建設關聯發展模式、生產生活方式、價值取向的意義所在;才能更全面地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對海南的殷殷囑託——

前行之路,豁然開朗。

今年4月,省委書記劉賜貴所作的省第七次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生態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堅定不移實施生態立省戰略。

在省第七次黨代會的會場外,群眾和網友熱議著會場上傳出的“生態金句”——“讓海南人民共用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帶來的福祉”“使最好的資源吸引最好的投資,使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實現保護與發展雙贏”“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完善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考核評價體系”……

之所以成為“金句”,是因為其背後清醒而直白的思維:海南好山好水,屬於全民財富全民共用;海南獨一無二,絕不以環境為代價去推動經濟增長!

正確路徑的選擇,源於理念的高度。

從大海之南到高山峻嶺,從城鎮到鄉村,從會議到考察,從國內到國外,在習近平總書記的繁忙足跡中,總能找到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深邃思考和明確要求。

“對人的生存來說,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是金錢不能替代的。你掙到了錢,但空氣、飲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麼幸福可言!” 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視察工作時說。

深邃的話語裡,有著時代的風帆。

結束海南之行5個月後,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納紮爾巴耶夫大學回答學生提問時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甯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

跨越經緯,這一闡述贏得了現場掌聲無數。

揚帆向未來!海南緊緊抓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以此為樹立生態文明觀、引領海南走向綠色發展之路的理論之基。

在《中共海南省委關於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的決定》中,提出了“五個堅持”的總體要求:

堅持生態立省不動搖,倍加珍愛、精心呵護海南的青山綠水、碧海藍天,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堅持綠色發展不動搖,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形成綠色產業體系,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水準,闖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路;堅持正確的政績觀、發展觀,始終做到保護和發展並舉,任何影響生態環境的專案,即使再多稅收也堅決不上,防止急功近利,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業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最好的資源吸引最好的投資、最好的資源讓廣大人民共用,讓綠水青山成為造福海南百姓的金山銀山;堅持改革創新,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導向,因地制宜大膽探索,充分借鑒國內外先進技術和經驗,形成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

一字一句,都深深刻上“生態文明”的烙印,飽含尊重自然、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理念和發展理念,指引海南發展邁向新境界。

這是決心,更是行動。

堅持“多規合一”一張藍圖幹到底,全面開展“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程,農村新建住房高度不超過椰子樹,全面推行“灣長制”,永久停止中部生態核心區開發新建外銷房地產項目,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在全文9000餘字、共有30條要求舉措的《中共海南省委關於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的決定》中,條條是真招、實招、狠招的行動要求,沒有半句空話。

青山綠水,珍存永恆記憶和囑託。

在海南,無論城市還是鄉村,無論產業體系還是空間格局,都將向著更綠色、更健康的道路前進——

“在海南即將迎來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之際,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視察海南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行動,是積極回應全國人民對海南生態環境關切的重大舉措,是著眼海南長遠健康發展的戰略安排。”

今年8月31日召開的省委常委會會議明確指出,要以嚴守生態底線作為全部工作的基礎和前提,牢固樹立生態立省意識,精心呵護、倍加珍惜海南的綠水青山,讓黨中央放心,讓全國人民放心。

“海南的生態環境品質只能更好、不能變差。”

這是我們許下的承諾,莊重而美好。讓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空氣更清新,海南一諾千金,不負使命。

完善制度,守好生態底線

希望海南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係,著力在“增綠”、“護藍”上下功夫,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當個表率,為子孫後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習近平

從高空上看,海南島的輪廓如同一頂生態之帽,以1823公里的海岸為外沿,62%的森林覆蓋率為內在,呈綠翠之形鑲嵌在海面上,與湛藍的海水交相輝映,溢滿生命活力。

4年前,正是這片青山綠水和碧海藍天,讓習近平總書記留下深情囑託:希望海南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係,著力在“增綠”、“護藍”上下功夫,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當個表率,為子孫後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方向在前,路在腳下。

2015年,海南在全國率先開展省域“多規合一”改革試點,確定了生態保護和資源消耗的控制性目標,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其中,劃定陸域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11535平方公里,占陸域面積33.5%,劃定近岸海域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8316.6平方公里,占海南島近岸海域總面積35.1%。

這些數字,落在具體的地塊上,就變成了一片蒼翠林海、一段綿延海岸,或是一汪澄澈湖泊、一處水草搖曳的濕地,又或是一處動植物安心棲息的家園……這一切,都是海南的寶貴財富。

保護“財富”的紅線劃得定,更要守得住。

“保護好生態環境,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對開發建設和產業發展作出系統規範,不踩紅線,不越‘雷區’。”在省委七屆二次全會上,劉賜貴指出,我們開展省域“多規合一”改革,確定了生態保護和資源消耗的控制性目標,劃定好耕地、林地、海域岸線、水系和濕地的紅線,對哪些地方禁止開發、哪些地方限制開發、哪些地方鼓勵開發,禁止什麼、限制什麼、鼓勵什麼,規劃得十分具體。

去年,緊隨紅線的劃定,我省在全國率先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管控制度試點,推進生態保護紅線立法保護、管理目錄、績效考核、生態補償和監管平臺“4+1”制度創新,連續出臺《海南省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規定》《海南省陸域生態保護紅線區開發建設管理目錄》等配套管理規定,確保紅線管理有法可依。

生態保護紅線能不能守住,生態文明建設搞得好不好,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很重要。轉變長期以來追求“GDP至上”的政績觀,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尤為重要。

結束海南視察工作不久,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6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後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

樹立新發展理念、轉變政績觀,就要建立健全對各級領導幹部的考核評價機制。《中共海南省委關於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的決定》中對此著墨頗多:“完善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考核評價體系……創新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辦法……實行差別化的績效評價考核。探索建立綠色GDP核算體系……”

海南以“綠色指揮棒”,從源頭、制度層面為保護生態樹立導向——轉變政績觀,生態考核成“必答題”;保護好生態環境,也是政績。

沒有制度保障,綠色發展理念就是空中樓閣。新的考核評價機制,正是構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四梁八柱”中的一根“大樑”。

“樹立生態文明發展理念。決不能為了一時的GDP、財政收入的增長,就不顧自然規律硬幹蠻幹,把環境搞壞了,就得不償失。”9月22日,在參加省委七屆二次全會時,省委副書記、省長沈曉明說。

這種以生態環境為第一主導思維的理念,不僅貫穿於全省的每一次重大決策和規劃藍圖上,更體現在持續開展生態環境整治和自我檢查、自我加壓中。

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視察時指出,中央要求把海南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區,是希望你們闖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路,為全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當個表率。大家要在過去工作的基礎上,提出更高要求,採取更有力的舉措,加快建設美麗海南。

“更高、更有力”,海南銘記在心,落實於行。

2015年,海南開展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行動,從城鎮內河(湖)水污染治理專項行動、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行動,到土壤環境綜合治理專項行動、林區生態修復和濕地保護專項行動,再到整治違法建築專項行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行動,兩年多的時間裡,一場場環境整治風暴在各地掀起。

面對生態環境治理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以“各司其職”的方式進行保護恢復,還是用更系統、更精細化的思維和行動進行綜合治理、統籌保護?

海南給出的答案是後者。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行動提出要“三年攻堅、兩年鞏固”,到2020年城鄉環境建設、自然生態系統恢復、環境品質水準應達到的各項具體量化指標。

這是時間表,是目標要求:要讓海南青山綠水、藍天白雲,並非只存于一時一地,而存于長久。

我省環境監管,逐步從“軟約束”向“硬治理”轉變,覆蓋著山水林田湖草的方方面面。海南“最美資產”——海岸帶,也同樣被納入專項整治範圍。

2015年7月起,我省開展全島海岸帶專項整治行動,對全省12個沿海市縣、1823公里海岸線200米範圍海岸帶進行“全面體檢”和整改;堅持陸海統籌,制定海岸帶管理實施細則及問責辦法,劃定海岸帶生態保護紅線,建立海岸帶保護與開發長效機制。

山海不分家,這是共同體意識。要標本並治環境問題,就必須牢固樹立生命共同體意識。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党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作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時專門指出:“我們要認識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

4年後,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水林田湖”作為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又有進一步的擴展。在2017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37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及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時說道:“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

山水林田湖草,脈脈相依連。

海南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一以貫之,遵循自然規律對生態環境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打通“關節”與“經脈”,以更高層面的協調機制,把各類生態資源納入統一治理框架之中,以系統工程持續深入、長期推進。

結合實際,海南為自己“量身打造、自我加壓”的一系列整治行動,收穫了一組持續向好的資料——

過去的5年,我省空氣優良率保持99%以上;森林覆蓋率62.1%;全島海岸帶專項整治,查處805宗違法違規問題,收回岸線土地8765畝;單位GDP能耗、工業增加值能耗雙下降,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和94%;創建文明生態村4241個、覆蓋率達81%;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實現省域全覆蓋……

在這一份份頗具分量的成績單後,我們已經看見,環境品質、節能減排、迴圈經濟、綠色城鎮、美麗鄉村等詞彙互相交織,互相促進。

海南的生態,有色彩,有熱情,更有力量和恒心。

以民為本,共用生態福祉

綜觀世界發展史,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習近平

2017年元旦前夕,電視機前。

“當時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說,每條河流有‘河長’。我聽到後就覺得很熟悉。”家住澄邁縣金江鎮溝邊村的王福程說,村邊黃龍嶺小溪岸堤旁,樹著一塊藍底白字的牌子,上面寫著“河長”的名字、聯繫電話、治理目標等資訊,他路過經常能看到,因此倍感親切。

“河長制”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新實踐。如今,全國既遍佈很多志願者擔任的“小河長”,也有省長、市長擔任的“總河長”。

今年9月4日,在海口調研城市內河(湖)水環境治理和重點河流整治情況時,作為全省總河長的劉賜貴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重要指示精神,從源頭抓起,系統整治,統籌推進,通過3年左右的努力,全面提升城市內河(湖)水體品質,不斷提高河流治理水準。

海南水系豐盈,有河,也有海。保護好全省水環境,河湖有“河長”,海灣則有“灣長”。

今年,海口成為全國首批5個“灣長制”試點區域之一,率先邁出步伐。而下一步,海南將全面推行“灣長制”,對海灣治理負責人“亮身份”,推動監管責任落實、向公眾公佈資訊、主動接受監督等機制的形成。

身處南海之濱,海洋是海南重要的生態元素,為守好這片海,近年來,我省不斷強化海洋生態管理,先後設立了一批海洋保護區,實施了海域海島海岸帶整治修復、增殖放流、伏季休漁、陸源污染物監控治理等海洋環保工程,明確嚴守海岸帶生態紅線,使我省海洋生態環境持續保持全國一流。

在收穫優良成績單的同時,海南也定下了未來的“升級”目標——

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2%以上,城鎮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保持在98%以上,主要河流湖庫水質優良率不低於95%,近岸海域水環境品質優良率不低於95%,土壤環境品質總體保持優良水準。到2025年,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在推進生態文明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走在全國前列。

精益求精,源於責任,也源于厚望。

今年9月10日,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結束進駐海南的督察工作,其中有一組特別的資料:督察組共交辦海南的2300多件群眾投訴件中,約有20%來自省外。

“這在其他省份是沒有過的。”督察組有關負責人介紹說。海南的生態環境不僅本島百姓關注,全國人民也給予關注。

巨大的關注,對海南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既是壓力,也是動力。海南用一系列實際行動對中央環保督察和國家海洋督察發現的問題舉一反三、立行立改、標本兼治。

省情特殊,責任特殊。守護青山綠水,海南以敢闖敢試的“特區精神”,大膽實踐——

2015年2月,海南省生態環境保護廳正式掛牌成立。和其他省份不同,我省強調“生態”二字,以單獨設立“生態環境保護廳”凸顯我省生態立省、環境優先的戰略原則。

近年來,海南以生態檢察為綠水青山罩上“保護網”,探索建立生態環境恢復性司法保護機制,“打擊與修復並重”,創新執法形式,既讓破壞生態環境的犯罪分子依法獲罪,也讓受損的生態環境同步得到修復。今年,海南省人民檢察院印發《關於當前全面開展公益訴訟工作的通知》,明確提起公益訴訟的案件範圍,要求突出辦案重點,要堅持突出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的公益訴訟案件。

城市發展間,將生態理念和規劃理念融會貫通,海口“雙創”、三亞“雙修”,兩座城市一步一步找回獨有的生態繁榮和城市特色,讓生態美與人文美相得益彰。

去年5月,海南啟動排汙許可證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在石化化工、火電和造紙行業進行探索,對排汙單位實行全過程“一證式”污染管控制度,為全國排汙許可證制度試點改革“探路”。今年4月,首張具有全國統一編碼的排汙許可證被海南收入囊中。

保護生態,有了“專屬員警”。不久前,海南省公安廳旅遊與環境資源員警總隊掛牌成立。這支專業員警隊伍的設立,旨在加大對涉及旅遊、環境資源犯罪的打擊力度,以維護我省旅遊秩序和保護生態環境。

……

這一項項從點上突破、從而帶動面上變化的措施,猶如令箭疊發,箭箭直瞄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寓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於經濟社會發展之中的靶心。

2014年12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要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治標治本多管齊下,朝著藍天淨水的目標不斷前進。這是利國利民利子孫後代的一項重要工作,決不能說起來重要、喊起來響亮、做起來掛空擋。

鏗鏘之聲,如在耳畔。生態文明建設絕不是單純就環境來解決環境問題,而是在新文明觀指導下的經濟方式、生活方式、社會發展方式、文化與科技範式等的系統性革命。

“綜觀世界發展史,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海南視察時,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擲地有聲。

綠水青山,一樣可以釋放紅利。海南要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新機遇,憑藉自然之色描繪出人民幸福生活的底色。

如何轉?怎麼變?

圍繞優良的自然環境和生態底氣,海南將目光放在發展新興工業和生態工業,引導發展迴圈經濟和生態經濟上,推廣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一個個寓於生態的發展機遇像前進的鼓點振奮人心。

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國際旅遊島……一個個金字招牌讓海南最強優勢更加具有說服力。

資料見證變化。過去的5年,海南十二個重點產業發展加快,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新型產業加快增長,接待遊客總人數、旅遊總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1.2%和14.7%,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71.4%,占經濟總量的53.7%、5年提高8.1個百分點。

重污染、高消耗專案被堅決“拒之門外”,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專案實行一票否決,加速調整淘汰低端落後產業……據不完全統計,3年來我省共否決項目500多個。

海南培育的“生態大樹”,在瓊州大地上持續不斷進行“光合作用”、吐故納新,吹拂開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協同並進的清新之風,令人提神振氣。

算綠色發展的綜合賬,還要加上好山好水帶給人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在海南生活的群眾心目中,生態漸漸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家住海口市美舍河畔的居民,在逐漸回歸的花草和白鷺陪伴下,感受到詩意的棲居;而今年國慶期間,有500余名徒步愛好者,慕名齊聚美舍河畔,徒步健身看“醉美”海口的變化。

而得益於生態修復、城市修補“雙修”工作的三亞,一直在發生著變化,抱坡嶺等受損山體的“光頭山”,重披“綠衣”,變身美麗花園,以濃濃綠意與城區內的濕地公園遙相呼應,給群眾帶來生態“福利”。

……

在越來越多人眼中,生態文明就是生態文化。當生態文化深入到人們的思想意識,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時,人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關注、投入走向長久、持續和自覺。

面向未來,每滴微小的水珠,都將彙聚成綠色生活的大潮。在這過程中,人人都是受益者,人人都是踐行者——

今年5月份,海口某度假酒店原計劃進行“首屆螢火蟲主題園觀賞活動”,安排放飛上萬隻螢火蟲。但後來活動被林業等部門緊急叫停,原因是眾多海口市民投訴指出,“螢火蟲對環境要求高,放飛就是放死……該活動將造成螢火蟲大量非正常死亡”。海口市政府瞭解情況後,多個職能部門迅速介入調查,查明螢火蟲觀賞活動主辦方沒有辦理相關手續,不具備活動舉辦資格。

對小小螢火蟲的關心,是人們對自己周圍生態物種和自然環境的關切。而自然生態的幸福鑰匙,就藏在人與自然和諧相互陪伴和守望中。

綠水青山就是百姓的金山銀山。

今年7月,在央企助推“美好新海南”建設座 談會暨簽約儀式上,劉賜貴一段擲地有聲的話讓不少與會者印象深刻:謀事幹事要堅守生態底線,絕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上項目、擴投資;謀事幹事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讓群眾和投資者共用良好生態帶來的紅利,使綠水青山變成百姓的金山銀山;謀事幹事要用最好的資源吸引最好的投資者,讓有限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

時隔2個月後,在省委七屆二次全會上,關於百姓的金山銀山的論述再次成為焦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要用最好的生態環境,吸引最好的投資者,讓全省人民乃至全國人民共用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帶來的福祉,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什麼是最好的投資者?最好的投資者既要看資金技術是否雄厚,也要看是否珍惜海南生態、能不能自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能不能與百姓共用資源紅利、能不能最大限度保護資源並發揮最佳效益。”

好山好水,不僅在無形中訴說著海南百姓的幸福生活,更訴說著海南百姓的美好未來。

上下同欲者勝。倍加珍愛、精心呵護,海南時刻銘記;為人民群眾守護青山綠水,海南使命光榮;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當個表率,海南蓄力前行!

(本報海口10月10日訊)

牢記總書記囑託 加快建設美好新海南系列述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