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父母為什麼要學習?學什麼?

文/子越

父母為什麼需要學習?

如今教育環境已經大大改變了,

縱觀現代社會大體形成以下三種趨勢:

1、教育去功利化

成績很重要,但絕不是唯一。社會才是檢驗一個人和一對父母的最終標準,而這個標準,是綜合性的。

李月亮寫的一個故事。(大學畢業 一年 ,失業三次。)

前段時間有個媽媽找我諮詢:

她兒子從小就是學霸,

一路重點學校,一直年級前三,最後保送進了名牌大學。

可是大學畢業一年,他失業三次。前兩次是沒過試用期,第三次是自己估計通不過,主動打包走人了。然後他就拒絕再找工作,現在已經在家悶了快半年,整天打遊戲到深夜,無節制地吃垃圾食品。

這位媽媽急得起火,偷偷打電話給兒子的前領導。對方也坦誠,說:“你兒子對工作不上心,好幾次安排他工作,

他根本就不幹,還沒有任何理由,批評他一次,第二天人家就不上班了。”

而且他不太懂事,開會老嗆領導,走廊裡見了老總從來不打招呼,跟同事相處也不好……

這些話讓她很吃驚。她承認兒子確實有點自我,但沒料到問題如此嚴重。

她說:“我一個那麼優秀的兒子,以前一直是我的驕傲,我也覺得自己是挺成功的母親,但怎麼一下子就變成這樣了呢?”

李月亮文章中說:我倒覺得,事情肯定不是“一下子”變糟糕的。

這男孩子身上,肯定有一些糟糕的特質,比如不善與人交往、不懂尊重他人、心理脆弱、責任心差……只是在大學畢業前,這些統統都被成績掩蓋了。

很多家長都有一個錯誤思維 —— 孩子嘛,健康快樂成績好就一切OK。

永遠拿第一名的孩子,未必真優秀;把孩子送進名校的父母,也未必真成功。

還有一個就是藝術教育,優秀的父母已經不再逼迫孩子去考級。

他們明白藝術教育本質上是審美教育,其目的不僅僅是培養藝術家,更是通過藝術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創造精神,提高他們的生活情趣,塑造他們健全的人格,增強他們對藝術的感知與欣賞、表現與創造、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2、教育模式多樣化

基礎教育辦學模式多樣化,毫無疑問,當教育的作用日益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當每個家庭和整個國家都與教育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的時候,教育的成效早已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

優質、公平的教育服務需要多樣化的教育提供。面對當今社會對教育不斷增長的需求,教育發展任務日益複雜艱巨。無論國家大小,僅憑政府自身的力量難以滿足教育發展的全部需求。

體制教育和培訓機構結合,有的是國際學校之間的交換生,經濟條件好的甚至還有到國外遊學,到國外去歷練一兩年或者幾個月等等。

3.父母自我成長學習消費的量化

其實,教育的問題是解決六個問題:為什麼學,為誰學,怎樣學,學什麼以及和誰學。

傳統型的家長們一談到家教,就變成了花錢請老師教文化課,而不是家長的身體力行。他們在孩子的教育上很捨得花錢,不惜砸鍋賣鐵,卻忘記了自己的責任與付出。

而優秀的家長 ,他們已經開始思考教育的目標問題,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父母盡己所能支持鼓勵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則支持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

根據生命科學研究發現:人在一生中所獲得的概念有90%是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這些概念是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道德觀、行為模式、性格習慣...

中國關心下一代委員會調查發現:中國有86%的幼兒及青少年存在以下普遍現象,例如:自私、冷漠、任性、說謊、注意力不集中、普遍厭學、暴躁、有暴力傾向、沉迷網路遊戲、缺乏獨立能力...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問題出現呢?

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由於我們家長對孩子的錯誤方式所導致的,所以,今天想要培養好我們的孩子,作為家長的我們一定要知道自己身上的問題是什麼,並改正這些問題。

不要做有知識沒文化的家長。有些人有高學歷,但不見得有文化。如果家長不懂得生活,不知道善待他人,甚至不懂得善待自己的孩子,無論他擁有多高的學術水準,他也是沒有文化的人。

富裕是另一種更高級的教育資源,西方人的經驗是:“培育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階層是會遺傳的。”但是,更高級的教育資源需要有更高級的教育技藝,如果沒有更高級的教育技藝,富裕的家庭反而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災難。

因此,從以上三大趨勢看出來,父母應該學習提升自我,雙向養育提倡“養育,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的人生旅程”,養育不再是父母對孩子單向的付出和饋贈,而是和孩子一起改變、成長的過程。

那麼,父母到底學什麼呢?

1、學習瞭解兒童成長發展的規律,學習瞭解兒童無法用語言表達清楚的心理需求以及他們的行為表達方式;

2、學習如何用正確的方式滿足孩子需求,使孩子養成好的行為習慣而不至於養成惡習等。

3、學習用愛管教

首先要 轉變觀念 ,從舊的基於恐懼的教育方式轉變為用愛管教。

專制式:控制和懲罰控制就是有條件的愛,一旦父母的愛有條件,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就淪為甲方與乙方的關係。它就不是愛了,充其量是一件商品,一個交換物。比如:你要聽話,我才喜歡你懲罰:身體和心理的懲罰。

無條件的愛就是,分清孩子和孩子的行為。如果孩子經常通過煩人的方式引起關注的話,父母就應該反思:我給孩子的愛夠嗎?我表達愛的方式正確嗎?無條件地愛孩子,讓孩子感覺到被愛,是減少吸引關注行為的根本措施。

放任式:讓孩子放任自流的家長最終結果還是會轉為專制式,如果一直放任,到孩子大了就沒辦法適應社會,因為沒有人再事事順著他。社會就會懲罰他。

4、放棄情緒教育,做孩子的成長教練。

須遵循以下五個原則

一 尊重

把孩子當孩子。首先,孩子是一個人,你必須把他當成一 個獨立人格的人來尊重。

二 引導

孩子不是成年人,而是孩子,你不能按照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他,強迫他,而是引導他。

三 理解

把孩子當成自己。換位思考,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四 放手

把自已當自已,你是你,孩子是孩子,你不是孩子的奴僕,孩子也不是你的附庸,你不能代表甚至代替孩子,

五 陪伴

把自已當成孩子,成為孩子的朋友。

3.父母自我成長學習消費的量化

其實,教育的問題是解決六個問題:為什麼學,為誰學,怎樣學,學什麼以及和誰學。

傳統型的家長們一談到家教,就變成了花錢請老師教文化課,而不是家長的身體力行。他們在孩子的教育上很捨得花錢,不惜砸鍋賣鐵,卻忘記了自己的責任與付出。

而優秀的家長 ,他們已經開始思考教育的目標問題,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父母盡己所能支持鼓勵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則支持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

根據生命科學研究發現:人在一生中所獲得的概念有90%是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這些概念是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道德觀、行為模式、性格習慣...

中國關心下一代委員會調查發現:中國有86%的幼兒及青少年存在以下普遍現象,例如:自私、冷漠、任性、說謊、注意力不集中、普遍厭學、暴躁、有暴力傾向、沉迷網路遊戲、缺乏獨立能力...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問題出現呢?

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由於我們家長對孩子的錯誤方式所導致的,所以,今天想要培養好我們的孩子,作為家長的我們一定要知道自己身上的問題是什麼,並改正這些問題。

不要做有知識沒文化的家長。有些人有高學歷,但不見得有文化。如果家長不懂得生活,不知道善待他人,甚至不懂得善待自己的孩子,無論他擁有多高的學術水準,他也是沒有文化的人。

富裕是另一種更高級的教育資源,西方人的經驗是:“培育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階層是會遺傳的。”但是,更高級的教育資源需要有更高級的教育技藝,如果沒有更高級的教育技藝,富裕的家庭反而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災難。

因此,從以上三大趨勢看出來,父母應該學習提升自我,雙向養育提倡“養育,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的人生旅程”,養育不再是父母對孩子單向的付出和饋贈,而是和孩子一起改變、成長的過程。

那麼,父母到底學什麼呢?

1、學習瞭解兒童成長發展的規律,學習瞭解兒童無法用語言表達清楚的心理需求以及他們的行為表達方式;

2、學習如何用正確的方式滿足孩子需求,使孩子養成好的行為習慣而不至於養成惡習等。

3、學習用愛管教

首先要 轉變觀念 ,從舊的基於恐懼的教育方式轉變為用愛管教。

專制式:控制和懲罰控制就是有條件的愛,一旦父母的愛有條件,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就淪為甲方與乙方的關係。它就不是愛了,充其量是一件商品,一個交換物。比如:你要聽話,我才喜歡你懲罰:身體和心理的懲罰。

無條件的愛就是,分清孩子和孩子的行為。如果孩子經常通過煩人的方式引起關注的話,父母就應該反思:我給孩子的愛夠嗎?我表達愛的方式正確嗎?無條件地愛孩子,讓孩子感覺到被愛,是減少吸引關注行為的根本措施。

放任式:讓孩子放任自流的家長最終結果還是會轉為專制式,如果一直放任,到孩子大了就沒辦法適應社會,因為沒有人再事事順著他。社會就會懲罰他。

4、放棄情緒教育,做孩子的成長教練。

須遵循以下五個原則

一 尊重

把孩子當孩子。首先,孩子是一個人,你必須把他當成一 個獨立人格的人來尊重。

二 引導

孩子不是成年人,而是孩子,你不能按照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他,強迫他,而是引導他。

三 理解

把孩子當成自己。換位思考,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四 放手

把自已當自已,你是你,孩子是孩子,你不是孩子的奴僕,孩子也不是你的附庸,你不能代表甚至代替孩子,

五 陪伴

把自已當成孩子,成為孩子的朋友。